期刊文献+
共找到44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Oil Fiel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by Using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1
作者 Juan D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2期47-54,共8页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will soon enter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After entering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the main means of stable production is liquid extraction. Large ...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t will soon enter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After entering the ultra-high water cut period, the main means of stable production is liquid extraction. Large liquid volume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hysical property distribution and fluid seepage law of the oilfield.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 standard is not used for the prediction of development indicator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law of the oilfiel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rive law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of water drive oilfield, starting from the w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deduc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verification and fitting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obtained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oilfield, It can provide som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law and water drive law of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in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Bottom water Reservoir high water cut stage water Drive Curv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下载PDF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dict oil recovery in high water cut stage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志斌 刘浩翰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5年第6期988-995,共8页
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metho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regression equation between the oil and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the water saturation is inappropriate to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in t... 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metho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regression equation between the oil and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the water saturation is inappropriate to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Hence, a new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equation adapted to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The water drive phase permeability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urve of the oil and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ratio vs. the water saturation, in the semi-logarithmic coordinates, has a significantly lower bend after entering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so 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metho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regression equation between the oil and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the water saturation is inappropriate to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in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therefore, a new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equation based on a bet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ln(kro/k,.~) and S~ is urgently desirable to be established to effectively and reliably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of a water drive reservoir adapted to a high water cut stage. In this paper, by carrying out the water drive phase permeability experiments,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between the oil and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ratio and the water saturation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and an integr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model, 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equation adapted to a high water cut stage is obtained. Using the new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to predict the oil recovery of the GD3-block of the SL oilfield and the J09-block of the DG oil field in China, results with high predicted accuracy a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water cut stage phase permeability equation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predicting oil recovery
原文传递
海上高含水油井分段开采的选井方法应用研究
3
作者 李丰辉 孟令强 +4 位作者 李思达 王彦利 李彦来 乐平 张东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62-71,共10页
海上边底水油藏一旦见水会迅速进入高含水阶段,而分段开采可以达到抑制高含水和延长油井寿命的目的。因此,可利用分段开采机理模型对含水上升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高含水油井分段开采的选井方法依据,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验证... 海上边底水油藏一旦见水会迅速进入高含水阶段,而分段开采可以达到抑制高含水和延长油井寿命的目的。因此,可利用分段开采机理模型对含水上升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高含水油井分段开采的选井方法依据,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底水油藏水平井含水上升影响因素敏感性大小排序为黏度>高低渗级差>高渗条带比例>最大产液>高渗段渗透率。2)根据生产动态、水平段地质资料及邻井资料将海上底水油藏高含水水平井见水模式分为线性见水全面水淹、点状见水局部水淹和多点见水全面水淹,其中点状见水局部水淹模式可进行分段开采。以典型井A1为例,利用所建选井方法流程判断含水率曲线为线状见水特征,开井含水高,水平段渗透率分段特征明显,Ⅲ-1小层水淹程度较高,A1井跟部水淹严重,且由于第1套夹层遮挡,A1井趾部水淹程度较低,为点状见水模式局部水淹,符合分段开采特征。3)针对点状见水局部水淹水平井,采用分段开采进行稳油控水,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预测,分段开采方案开发较不分段方案产油量和采收率得到显著提升,验证了选井方法及分段开采的适用性。提出的选井方法流程可为现场水平井分段开采选井研究提供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水平井 分段开采 选井 模拟分析
下载PDF
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流场调控增效模式——以陆相砂岩特高含水后期整装油田为例
4
作者 束宁凯 刘丽杰 +3 位作者 姚秀田 黄迎松 赖枫鹏 崔文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266,共11页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 以胜利油区陆相砂岩油藏整装油田为代表,主力单元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大于95%),局部区域出现极端耗水现象,水油比急剧上升,注入水利用率大幅下降,吨油操作成本成倍增加,经济效益变差,但油藏中还有60%左右剩余地质储量。注入水沿着极端耗水层带窜流是制约陆相砂岩整装油田特高含水后期效益开发的关键问题。以提高特高含水老油田开发效益为目标,明晰了极端耗水层带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建立了基于老井的变流线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方法,形成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精准描述及调控极端耗水层带扩波及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通过应用流场调控技术,使传统认为含水率98%近废弃油藏开展示范应用,基于极端耗水层带流场调控经济寿命期延长10a以上,产油量大幅增加,含水率下降,吨油操作成本下降,实现了特高含水后期老油田低成本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油藏 特高含水后期 极端耗水层带 流场调控 增效模式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海上油田“双高”阶段低效井综合治理研究
5
作者 王欣然 王艳霞 +2 位作者 王晓超 邓景夫 李红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X油田是渤海典型的化学驱结束后续水驱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及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为解决开发生产过程中低产低效井逐渐增多且治理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对油田储层沉积微相、地层物性参数、剩余油挖潜历程、开发方式转变、注采井网... X油田是渤海典型的化学驱结束后续水驱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及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为解决开发生产过程中低产低效井逐渐增多且治理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对油田储层沉积微相、地层物性参数、剩余油挖潜历程、开发方式转变、注采井网调整、增产措施影响等因素开展研究,分析低效井成因主要包括储层条件导致含水突升、井网不完善导致能量下降、过筛管压裂后采油井出砂等。针对不同成因低效井开展了分类治理研究,提出了区域流场调整、分层系开发、防砂筛管补贴等治理措施。20202021年矿场实践表明,对X油田12口低效井实施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单井平均高峰日增油达18 m^(3),预测治理有效期内将累增油21×10^(4)m^(3),该油田的低效井治理技术使油藏生产能力得到有效释放,为同类海上油田低效井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阶段 低效井 成因分析 分类治理 矿场实践 海上油田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
作者 王恩博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08-210,共3页
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以及... 对于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刻画难度大,如何寻找剩余油甜点区成为提高水驱采收率关键。以H区块为例,在分析不同韵律性储层水淹特征基础上,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生产井间、断层附近剩余油富集以及正韵律和渗透率极差小的反韵律厚油层顶部,并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制定合理的挖潜对策,包括实施加密井、老井侧钻及厚层顶部部署水平井等,现场部署实施各类井23口,日注水量增加440方,日产油量最高增加170t,采油速度提高0.28%,阶段累增油5.7万t,预计可提高水驱采收率5%,实现水驱控制储量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剩余油 分布特征 挖潜对策
下载PDF
基于动态反演的“双高”油田驱油效率研究及挖潜实践
7
作者 张鹏 葛丽珍 +2 位作者 张烈 张俊廷 张国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等因素,建立矿场级别下极限驱油效率动态反演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典型井网模式极限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原油黏度不同,驱油效率有差异,原油黏度为5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8%,原油黏度为30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2%;2)井网模式不同,驱油效率变化规律差异较大,结合SZ油田开发实际,定向井网极限驱油效率可达48%,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驱油效率可达61%~68%。SZ油田驱油效率仍有大幅提高空间,后续可通过调整井网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成果考虑黏度差异的影响,定量评价高含水期油田井网调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为SZ油田潜力评价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相同开发阶段油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开发阶段 动态反演 驱油效率 调整挖潜 渤海油田
下载PDF
不同注采方式下层间非均质储层微观剩余油动用状况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瑞 张红 +2 位作者 王建 王志强 王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89,共8页
特高含水期强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一直是油藏工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研究该问题的核心是明晰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及启动方式。为了明确不同注采方式条件下微观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利用微流控驱替实验,针对强非均质性储层,对不同注采... 特高含水期强非均质性油藏注水开发一直是油藏工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研究该问题的核心是明晰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及启动方式。为了明确不同注采方式条件下微观剩余油的赋存状态,利用微流控驱替实验,针对强非均质性储层,对不同注采方式下微观剩余油进行动用状况定量化研究。储层中微观剩余油的主要分布类型以簇状流为主,柱状流和多孔流次之,滴状流基本没有赋存;基于微观剩余油定量分析,明确了不同注采方式对特高含水期强非均质性储层剩余油采出程度的提高效果,其中轮注轮采对该体系提升最大,分注轮采次之,轮注合采最差;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注采方式在微观驱替时主要作用的剩余油类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成果为该类型储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注采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采方式 微流控 特高含水期 非均质性 微观剩余油
下载PDF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9
作者 DOU Hongen ZHANG Hujun SHEN Sib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796-803,共8页
Through reviewing the generation process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looding curves,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 Jinqing waterflooding curve and Yu Qitai waterflooding curve recommended in Chin... Through reviewing the generation process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looding curves,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 Jinqing waterflooding curve and Yu Qitai waterflooding curve recommended in Chinese Petroleum Industry Standard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Recoverable Oil Reserves(SY/T5367—1998)'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technic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curves were examined in-depth. We found that:(1) All the waterflooding curves are based on empirical formulas derived from oilfield production experience and statistics methods, and can characterize oil displacement features by water quite well.(2) A new waterflooding curve can be derived by combining waterflooding parameters and using different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as long as the parameter combinations and mathematical operation meet a linear relationship, so proposing new waterflooding curves by changing the combination mode has no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ymore.(3) The upwarp of waterflooding curve in the extremely high water cut stage is because the mobility ratio curve has an inflection point with the rapid rise of water cut after reaching a certain value, and the later rapid rise of mobility ratio changes the original two-phase flow dynamics.(4) After entering into water cut stage, all the waterflooding curves with linear relationship can be used to make prediction, even curves with inflection points, as long as they have a straight section above the inflection point.(5) Actual data of waterflooding oilfields has proved that Type A, Zhang Jinqing and Yu Qitai waterflooding curves all can predict accurately oil recoverable reserves in extremely high water cut stage and can be promo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LY high water cut stage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intrinsic ESSENCE REASON of upwarp ADAPTABILITY
下载PDF
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输温度界限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东海 李文洋 +5 位作者 李金永 杨中锋 赵丽 卢细来 韩毅 雷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原油流动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传统的集输工艺流程能耗较高,为了降低集输能耗,急需对管道低温集输温度界限进行研究。因此,在华北油田测试区块建立了可视化试验装置,研究实际生产过程中高含水原油低温集输特性和...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原油流动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传统的集输工艺流程能耗较高,为了降低集输能耗,急需对管道低温集输温度界限进行研究。因此,在华北油田测试区块建立了可视化试验装置,研究实际生产过程中高含水原油低温集输特性和温度界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集油管线温度的降低,存在3个压降变化的转折点,其中压降增加率突变点和压降峰值点所对应的特征温度可作为低温集输的温度界限,据此拟合得到了满足实际生产需求的黏壁温度回归模型。基于所得模型,针对不同工况下低温集输的温度界限进行了预测,并据此创建了低温集输可行性的图示判断工具。所得结果对高含水期油田实际生产中低温集输的可行性判断及其安全运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低温集输 温度界限 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中高含水率期油藏薄互层状剩余油动用技术
11
作者 沈焕文 马云成 +3 位作者 李金国 牛金玲 王艳玲 贺艳玫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8期49-52,共4页
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注水开发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油井过早水淹,但仍有大量剩余油呈薄互层状赋存。中高含水率期提高采收率的核心就是如何动用这部分剩余油,本文在立足单砂体剩余油精细刻画基础上,根据单砂体剩... 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注水开发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油井过早水淹,但仍有大量剩余油呈薄互层状赋存。中高含水率期提高采收率的核心就是如何动用这部分剩余油,本文在立足单砂体剩余油精细刻画基础上,根据单砂体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通过注采结构优化调整、微球调驱及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有效改善了驱替效果,增加了可采储量,预测提高采收率3.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含水率期 薄互层状剩余油 动用技术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动态渗流阻力的注水调整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单高军 王承祥 +2 位作者 王治国 姜雪岩 郭军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特高含水后期储集层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差异大,储集层动态非均质性强,以渗透率等静态参数作为主要指标的注水井层段细分方法和以经验分析为主的层段配水方法,难以满足多层砂岩油藏精准开发的需求。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深化... 特高含水后期储集层油水两相渗流能力差异大,储集层动态非均质性强,以渗透率等静态参数作为主要指标的注水井层段细分方法和以经验分析为主的层段配水方法,难以满足多层砂岩油藏精准开发的需求。通过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深化了对特高含水后期油田渗流特征认识,构建油藏小层渗流阻力计算模型,以单井渗流阻力变异系数最小为目标,建立近阻注水井层段优化组合方法;构建层段剩余储量系数、合理注采比系数、相对注水效率系数及含水率上升速度系数,形成特高含水后期层段注水定量调整方法,解决了多井、多层、复杂注采关系条件下定量注水的难题。在典型区块应用,试验237井次,初期含水率下降0.14%,增油控水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后期 非均质性 渗流阻力 层段优化 注水效率 水量调整 剩余储量
下载PDF
陆相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国忠 李承龙 +1 位作者 何鑫 魏长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8,共9页
针对传统线性特征的驱替曲线都不再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综合含水率和采出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式,可直接描述特高含水期油藏宏观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或驱替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油藏曾经历的开采历史是否存在水驱井... 针对传统线性特征的驱替曲线都不再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油藏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综合含水率和采出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式,可直接描述特高含水期油藏宏观开发指标变化规律或驱替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油藏曾经历的开采历史是否存在水驱井网加密、聚合物驱等重大调整措施,只要油藏在特高含水期处于相对平稳的开发状态,采出程度与综合含水率呈非线性关系。所提非线性关系得到了水驱油藏概念模型模拟结果的验证,已用于含聚驱历史真实油藏开发后期的指标分析。对于陆相大型油田的部分开采单元及其整体,该关系在特高含水期大部分呈现出90%以上的符合率,由此得到了值得油田中长期规划参考的含水上升率、递减率、采收率等开发指标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指标 特高含水期 采出程度 综合含水率 驱替特征 砂岩油藏
下载PDF
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_(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艳明 刘静 +2 位作者 张棚 公学成 马建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3,共7页
根据鄯善油田注CO_(2)吞吐井组先导试验,分析低渗透低黏度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的注采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鄯善油田发育中—深层油藏,CO_(2)注入呈超临界状态,注入特征与注水类似,存在剖面动用不均和平面突进问题;C... 根据鄯善油田注CO_(2)吞吐井组先导试验,分析低渗透低黏度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的注采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鄯善油田发育中—深层油藏,CO_(2)注入呈超临界状态,注入特征与注水类似,存在剖面动用不均和平面突进问题;CO_(2)吞吐生产具有“气态CO_(2)排出阶段、增油生产阶段、逐步失效阶段”的三段式开采特征;3口吞吐井换油率差异较大,增油效果主要受地下剩余油富集程度影响;CO_(2)主要埋存机理为溶解作用和矿化作用,同步埋存率高达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鄯善油田 特高含水期 CO_(2)吞吐 CO_(2)驱油 埋存 换油率 埋存率 作用机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丘陵油田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实验
15
作者 肖志朋 刘诗琪 +4 位作者 李艳明 韩继凡 安国强 朱永春 李爱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6,共9页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 吐哈盆地丘陵油田地层油为轻质油,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水驱采收率较低,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水驱后注气混相驱可行性问题,首先利用细管实验测试了一级分离器气与地层油的混相压力,并优选了能实现混相的混相助剂类型(液化石油气、甲苯、乙二醇丁醚、CO_(2)、富化的天然气)及段塞注入量;其次用油田地层岩心组成的长岩心研究了高含水状态下混相助剂段塞驱+一级分离器气驱+后续水驱的驱油效果。细管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地层条件下一级分离器气驱替地层油要实现混相驱需要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气驱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注入气前方加入混相助剂段塞,驱油效果明显提高,随混相助剂段塞注入量的增加采收率增加;但在地层油中溶解能力稍弱的混相助剂(如CO_(2)、富化的天然气)与溶解能力强的混相助剂(如LPG)的作用规律不同,且并不是注入量越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混相驱 细管实验 长岩心混相驱油实验 提高采收率 丘陵油田
下载PDF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注采优化改善开发效果研究
16
作者 陈红 王涛 +4 位作者 刘汝敏 田苗 孟庆超 朱旭晨 田延妮 《复杂油气藏》 2023年第2期215-219,共5页
结合油藏开发阶段及特点,利用相控建立高含水期模型,研究平面非均质、层间非均质、注采比、采液速度、高含水关停井及水动力学注采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在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明确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 结合油藏开发阶段及特点,利用相控建立高含水期模型,研究平面非均质、层间非均质、注采比、采液速度、高含水关停井及水动力学注采方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在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明确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液流优化对策。研究表明,中渗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周期注水能提高开发效果,不同相带周期注水方式不同。河道-河道注采时,水井通过短注长停方式能减缓含水上升;河道-侧翼注采,水井可通过长注短停方式提高采出程度;侧翼注采,水井采用对称周期注水方式能有效挖潜油层剩余油。典型某区块不同相带合理的采液强度不同,河道相合理采液强度为4.0 m^(3)/(d·m),河道侧翼合理采液强度为3.0 m^(3)/(d·m),可达到均衡采出,调整流线、控水稳油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渗非均质油藏 高含水期 影响因素 注采周期
下载PDF
高含水期剩余油控制因素及调整挖潜研究--以辽东湾J油田东营组东二下亚段为例
17
作者 张振杰 张国浩 +2 位作者 瞿朝朝 李展峰 王永平 《录井工程》 2023年第3期132-138,共7页
随着渤海辽东湾海域J油田逐步进入高-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调整挖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进一步厘清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以J油田主体区东侧东营组东二下亚段为例,在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依据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 随着渤海辽东湾海域J油田逐步进入高-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日趋复杂,调整挖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进一步厘清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及分布特征,以J油田主体区东侧东营组东二下亚段为例,在小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依据三角洲相储层构型理论对单成因砂体垂向及平面的接触关系进行了详细解剖,并分析了构型单元对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层间不同单砂体相带干扰、层内单砂体隔夹层和韵律性以及平面单砂体接触关系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各小层内部及单砂体间由于存在渗流屏障导致在砂体边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据此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及数模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设计两口调整井方案,钻后初期合计日产油140 t,截至目前累产油超5.0×10^(4) t,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高含水开发后期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期 单成因砂体 剩余油 控制因素 调整挖潜
下载PDF
南海东部高含水期油田提液定量化研究
18
作者 李清泉 陈三君 +3 位作者 高晓飞 李凡 于磊 邓孟博 《石化技术》 CAS 2023年第7期86-88,54,共4页
结合广式水驱曲线拟合法,对XX油田的未来提液潜力及提液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给出了提液建议,并得到了实际验证。
关键词 高含水 广式水驱曲线拟合法 提液幅度
下载PDF
特高含水采油期安全混输温度界限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刘晓燕 王德喜 +2 位作者 韩国有 岳永会 郭敬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5,共4页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大庆油田原油综合含水率不断升高,大部分油井产出液含水率在90%左右。随着含水率的升高,集输原油的能耗也呈急剧上升趋势。为了实现安全不加热集输及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在大庆油田建立了一套试验装置,以大庆油田采...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大庆油田原油综合含水率不断升高,大部分油井产出液含水率在90%左右。随着含水率的升高,集输原油的能耗也呈急剧上升趋势。为了实现安全不加热集输及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在大庆油田建立了一套试验装置,以大庆油田采油六厂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油井产出的油气水混合物为试验介质,测试了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不同产液量及不同含气情况下的压降及油气水混合物的流动状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水率超过85%、产液量为11~105t/d、气油比为40~60m3/t及油气水混合物的流速为0.2~2m/s、气相折算速度为0.15~1.8m/s的条件下,油、气、水三相在水平管道内的流动属于冲击流,油、水两相属于分层流或水为连续相的乳状/悬浮液。在不加任何药剂的情况下,特高含水采油期,油气水安全混输温度界限为23℃,低于原油凝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界限 特高含水 试验研究 混输 油气水混合物 含水率 高含水油井 喇嘛甸油田 油田开发 油田原油 上升趋势 生产成本 降低能耗 试验装置 大庆油田 试验介质 油田采油 流动状态 研究结果 水平管道 产液量 产出液 不加热
下载PDF
高含水阶段重新认识水驱油效率 被引量:84
20
作者 纪淑红 田昌炳 +3 位作者 石成方 叶继根 张祖波 傅秀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8-345,共8页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从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出发,分析高含水阶段水驱油效率变化的可能性。内在因素主要包括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尤其是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润湿性等;外在因素主要为水驱条件,包括注水孔隙体积倍数、注入速度及油水黏度比等。根据水驱油效率的定义、实验室测定及矿场应用情况,尝试分析水驱油效率变化的机理,提出了高含水阶段储集层润湿性及孔隙结构变化将导致临界毛管数的降低,使残余油饱和度减小,进而提高水驱油效率。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应加强对水驱油效率的关注,从3个层次加深对水驱油效率的研究,首先是水驱油效率的实验取值,其次要研究不同储集层水驱油效率的经济界限,最后要从毛管数出发,着眼于经济有效地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技术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效率 高含水阶段 注入孔隙体积倍数 临界毛管数 润湿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