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door oxygen concentration under natural ventilation in oxygen-enriched buildings at high altitudes
1
作者 Cong Song Tingting Zhao +1 位作者 Yanfeng Liu Dengjia Wang 《Building Simulatio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6期1823-1841,共19页
Diffuse oxygen suppl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indoor oxygen environment of buildings and ensur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immigrants in plateau areas.Existing research on oxygen enrichment... Diffuse oxygen suppl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indoor oxygen environment of buildings and ensur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immigrants in plateau areas.Existing research on oxygen enrichment strategies at high altitudes has mainly focused on confined spaces und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with few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door oxygen concentration under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ctual buildings.This study used a verifi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indoor oxygen distribution with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of natural ventilation at high altitud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xygen distribution under wind-driven natural ventilation was more nonuniform than that under buoyancy-driven natural ventilation,with the ratio of local oxygen concentration to overall-mean oxygen concentration,the k value,between 0.8 and 1.3 under wind-driven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between 0.9 and 1.1 under buoyancy-driven natural ventilation.Th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and oxygen source position on indoor spatial oxyge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explored with careful examination in human occupied zone under lying,sitting and standing postures.The results can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effective and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indoor oxygen supply system in plateau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altitude indoor environment-oxyge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natural ventilation oxygen enrichment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ranscutaneous CO<sub>2</sub>Monitor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Ablation Using Jet Ventilation
2
作者 Zvi C. Jacob Roger Fan +2 位作者 Ruth A. Reinsel Nehul Patel Arvind Chandrakantan 《Ope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2017年第9期315-327,共13页
Objectives: There is no data in the current medical literature on efficacy or accuracy of transcutaneous (tcPCO2) monitoring during jet ventilation for cardiac ablation. The use of tcPCO2 during cardiac ablation proce... Objectives: There is no data in the current medical literature on efficacy or accuracy of transcutaneous (tcPCO2) monitoring during jet ventilation for cardiac ablation. The use of tcPCO2 during cardiac ablation procedures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compare end-tidal and transcutaneous methods of CO2 measure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use of the jet ventilation. Comparison of these measurements with arterial blood gas CO2 levels allows evaluation of the accuracy of the tcPCO2 technique for use during jet ventilation. Design: Observational study;patients served as their own controls. Setting: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laboratory. Participants: 15 adult patients (9 M), ASA III-IV, aged 26 to 82 years (median 66 years) undergo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terventions: Jet ventilation (JV) versus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Measurements and Main Results: Paired measurements of end-tidal CO2 (EtCO2) and transcutaneous CO2 (tcPCO2) were recorded during periods of conventional ventilation. Paired measurements of arterial blood CO2 (PaCO2) levels and tcPCO2 were recorded during JV. ABG samples were drawn at the anesthesiologist’s discretion to assess the patient’s respiratory status. The level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three methods was compared using the Bland Altman plot. We found that tcPCO2 values consistently provided a close approximation to PaCO2 levels.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tcPCO2 and EtCO2 values in baseline and post-JV was on the order of 3 - 5 mmHg, with standard deviation of 4 - 6 mmHg. This is well within the range of variability that is accep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Conclusions: These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tcPCO2 provides an acceptable estimate of CO2 concentration in arterial blood during JV, as well as prior to and following J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CARDIAC Ablation TRANSCUTANEOUS CO2 MONITORING End-Tidal CO2 MONITORING general anesthesia
下载PDF
呼吸机高浓度氧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武贵旭 乔俊 +2 位作者 陈平 姜伟 朱恩锋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9期187-188,191,共3页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应用机械通气间断给予高浓度氧治疗对于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研究组),对其施行早期呼吸机干预高浓度氧治疗,分析其预后,并与同期另60例...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应用机械通气间断给予高浓度氧治疗对于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研究组),对其施行早期呼吸机干预高浓度氧治疗,分析其预后,并与同期另6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恢复良好及中度致残(GR/MD)66%、重度致残及植物生存(SD/V)21.5%、死亡(D)12.5%分别与对照组45%、28.3%、2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预后好于对照组。结论呼吸机高浓度氧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低死亡率,能明显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高浓度氧 预后
下载PDF
不同给氧方式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廖志品 田玉科 张毅 《四川医学》 CAS 2005年第10期1080-1081,共2页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给氧方式.方法 200例无痛胃镜病人,采用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根据给氧方式不同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脉麻醉前后面罩均给氧,氧流量4~5L/min;Ⅱ组,鼻导管给氧,氧流量 4~ 5L/min;Ⅲ组,不给氧,但SpO2...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给氧方式.方法 200例无痛胃镜病人,采用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静脉麻醉,根据给氧方式不同随机分为4组:Ⅰ组,静脉麻醉前后面罩均给氧,氧流量4~5L/min;Ⅱ组,鼻导管给氧,氧流量 4~ 5L/min;Ⅲ组,不给氧,但SpO2下降至93%及以下时用面罩给氧;Ⅳ组,高频喷射通气,驱动压力1kg/cm2,频率100次/min.记录病人麻醉前,麻醉后2,4,6,8,10min时的呼吸次数及SpO2.结果麻醉后2,4,6min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 P <0.05),8min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Ⅱ组SpO2麻醉后2min有一明显降低( P <0.05),50例中有9例需改行面罩给氧.Ⅲ组SpO2在2,4,6,8min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 P <0.05),50例中有23例病人因SpO2低于93%而需改为面罩给氧.Ⅰ、Ⅳ组病人麻醉前后SpO2均在正常范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不给氧不可取,用鼻导管给氧存在一定风险,而用麻醉机面罩给氧和进行高频喷射通气给氧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氧方式 高频喷射通气 胃镜检查 全凭静脉麻醉给氧方式
下载PDF
脊柱手术中体位变化对全麻高浓度氧通气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彩艳 吴宇思 +3 位作者 罗南博 刘圆圆 白韬扬 谭愉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2期48-49,52,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过程中体位变化影响全麻高浓度氧通气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后路手术的82例ASA I^II级患者均接受全麻,在以100%氧浓度麻醉诱导后以80%氧浓度行机械通气时间15 min(Ta)、体位从仰卧位变成俯卧位时间15 min(Tb)、俯卧位后1...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过程中体位变化影响全麻高浓度氧通气的效果。方法选择腰椎后路手术的82例ASA I^II级患者均接受全麻,在以100%氧浓度麻醉诱导后以80%氧浓度行机械通气时间15 min(Ta)、体位从仰卧位变成俯卧位时间15 min(Tb)、俯卧位后1 h(Tc)、俯卧位变成仰卧位前(Td)、翻身变成仰卧位后15 min(Te)分别监测,然后算出肺泡动脉氧含量差、氧合指数。结果 Tb^Te各时间点的肺泡气与动脉血氧分压差明显小于Ta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处于俯卧位状态下(Tb-Td)时间点时,平均气道压与仰卧位(Ta、Te)比较明显增高,但顺应性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确体位状态下行脊柱手术期间,俯卧位能提高患者氧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体位变化 全麻高浓度氧通气
下载PDF
高频喷射通气联合纤支镜在甲状腺肿瘤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金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33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喷射通气联合纤支镜在甲状腺肿瘤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开展的甲状腺手术60例次进行本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实施活检孔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口气管内插...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喷射通气联合纤支镜在甲状腺肿瘤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开展的甲状腺手术60例次进行本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实施活检孔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口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对照组无高频喷射通气,研究组实施高频喷射通气。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与心率水平、一次插管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同时间点血气指标水平及通气满意度。结果:两组T_(1)时MAP、SpO_(2)与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_(2)、T_(3)、T_(4)时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pO_(2)与心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1)时PaO_(2)、PaCO_(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_(3)、T_(4)时PaO_(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aCO_(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通气总满意度96.7%,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巨大甲状腺肿瘤压迫气管患者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经口全麻气管插管中给予高频喷射通气辅助通气,可维持并提升患者MAP、SpO_(2)及心率水平,还可维持并改善血气指标水平,提升患者通气整体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效果理想,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喷射通气 纤维支气管镜 巨大甲状腺肿瘤 压迫气管 全麻气管插管 氧饱和度
下载PDF
术中高浓度氧对患者细胞因子及涎液化糖链蛋白6水平的影响
7
作者 钱大东 张志坚 +2 位作者 张雨雷 张庆九 钱科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7期828-831,共4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通气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蛋白6(krebs von den lungen 6,KL-6)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行全身麻醉手术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通气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蛋白6(krebs von den lungen 6,KL-6)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行全身麻醉手术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00%氧吸入)和B组(60%氧吸入),每组48例。分别于全身麻醉前30 min(T0)、全身麻醉后60 min(T1)、全身麻醉后120 min(T2)、全身麻醉后180 min(T3)、机械通气结束后60 min(T4)抽取桡动脉血行动脉血气分析。并于T0、T1、T2.T3及T4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清KL-6、肿瘤坏死因子-a(TNF-x)、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全身麻醉前血清KL-6.TNF-α、IL-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后血清KL-6、TNF-α、IL-8均逐渐上升,其中A组T1血清KL-6、TNF-α、IL-8即显著高于T0[KL-6(U/mL):173.22±31.19比101.13±22.31;TNF-a(pg/mL):5.99±2.81比3.24±1.98;IL-8(pg/mL):128.11±32.21比98.22±19.77,均P<0.05]。B组T1血清KL-6高于T0[KL-6(U/mL):121.64±33.55比99.29±24.93]。T2血清TNF-α、IL-8高于TO0[TNF-a(pg/mL):4.41±2.71比3.24±1.98;IL-8(pg/mL):123.21±31.47比98.22±19.77,均P<0.05]。A组T1-T4血清KL-6、TNF-α.IL-8分别为[KL-6:(173.22±31.19)(189.38±39.11)(236.16±49.37)(210.04±38.66)U/mL;TNF-a(5.99±2.81)(6.21±2.56)(6.92±3.01)(6.31±2.88)pg/mL;IL-8:(128.11±32.21)(155.17±42.19)(188.28±40.33)(171.15±43.11)pg/mL],均高于同时点B组[KL-6:(121.64±33.55>/(141.33±36.74)(168.04±42.55)(166.39±44.63)U/mL;TNF-α(3.31±2.11)(4.41±2.71)(4.50±3.12)(4.39±2.41)pg/mL;IL-8:(103.12±23.3(123.21±31.47)(135.194.33)(137.339.2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身麻醉术中高浓度氧气吸入可引起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KL-6表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高浓度氧 涎液化糖链蛋白6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8
下载PDF
术中高浓度吸氧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8
作者 苏凤荣 杨春友 赫玲玲 《黑龙江医学》 2009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本文旨在评估手术中给氧能否降低椎管内麻醉剖宫产手术后产妇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对行剖宫产的产妇采用标准椎管内麻醉和手术后镇痛。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吸入氧气浓度为70%或21%,并分别在3... 目的本文旨在评估手术中给氧能否降低椎管内麻醉剖宫产手术后产妇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对行剖宫产的产妇采用标准椎管内麻醉和手术后镇痛。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吸入氧气浓度为70%或21%,并分别在3个时间段记录恶心、呕吐情况:即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胎儿娩出到手术结束及手术后24 h。使用χ2检验判断和t检验判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组间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术中吸入高浓度氧不能降低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手术中、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 氧气 椎管内麻醉
下载PDF
吸入气与呼气末氧浓度差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在全麻急性低通气时的变化规律
9
作者 韩柏秀 孙业玲 孙连美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51-353,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N2O-O2静吸复合全麻时急性低通气恢复正常后I-EO2和ETCO2变化规律的比较。方法20例N2O-O2静吸复合全麻病人,术中机械通气,FiO2=0.35。观察由正常VT(10ml.kg-1)调至4 ml.kg-1后15min和迅速调回至正常后15min内各指标的变化。结... 目的观察N2O-O2静吸复合全麻时急性低通气恢复正常后I-EO2和ETCO2变化规律的比较。方法20例N2O-O2静吸复合全麻病人,术中机械通气,FiO2=0.35。观察由正常VT(10ml.kg-1)调至4 ml.kg-1后15min和迅速调回至正常后15min内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低通气后I-EO2、ETCO2、BP和HR均明显增加。恢复正常通气后HR、BP和ETCO2于15min内先后恢复正常,而I-EO2仍高出低通气前17.2%.而且,各观察时点I-EO2的变化率均高于ETCO2的变化率(P<0.01)。结论与ETCO2相比,I-EO2虽能更早地反映通气量降低,但却不能及时反映通气量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通气 吸入气与呼气末氧浓度差 呼气末二氧化碳
下载PDF
紧闭式吸入麻醉中使用不同的氧气吸入方法对麻醉机废气中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影响
10
作者 熊祥生 毛晶晶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4期91-92,共2页
目的:探讨对手术患者进行紧闭式吸入麻醉时使用不同的氧气吸入方法对麻醉机废气中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进行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探讨对手术患者进行紧闭式吸入麻醉时使用不同的氧气吸入方法对麻醉机废气中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进行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在对两组患者进行紧闭式吸入麻醉期间,采用高浓度高流量吸入法让对照组患者吸入氧气,采用高浓度低流量吸入法让研究组患者吸入氧气。然后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持续的时间、吸入麻醉药的时间、麻醉机废气中吸入麻醉药的浓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持续的时间、吸入麻醉药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麻醉前,两组患者麻醉机废气中七氟醚的浓度相比,P>0.05。在吸入七氟醚后、手术中、手术后、离开手术间时,研究组患者麻醉机废气中七氟醚的浓度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手术患者进行紧闭式吸入麻醉期间,与让其吸入高浓度高流量的氧气相比,让其吸入高浓度低流量氧气的效果更佳,可有效地降低其麻醉机废气中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减少其吸入麻醉药的用量,缩短其麻醉持续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闭式吸入麻醉 高浓度高流量氧气吸入 高浓度低流量氧气吸入 麻醉机废气中吸入麻醉药浓度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患儿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耿鹤 姚翠翠 +1 位作者 吴立新 陈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57-761,共5页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是一种无创的呼吸支持技术。在国外,HFNC作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系统(CPAP)的替代治疗方法,最早被应用于重症监护室的患儿中,以改善患儿肺部功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HFNC逐渐被应用于患儿麻醉领域中。HFNC能够...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是一种无创的呼吸支持技术。在国外,HFNC作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系统(CPAP)的替代治疗方法,最早被应用于重症监护室的患儿中,以改善患儿肺部功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HFNC逐渐被应用于患儿麻醉领域中。HFNC能够增加呼吸暂停时间,用于患儿麻醉围插管期,可以保证患儿的氧合,提高插管成功率。HFNC可以持续高流量供氧,且不占用患儿气道,在气道操作手术中应用时可以为术者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间,同时缓解麻醉科医师在患儿缺氧时的紧张焦虑。HFNC可以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应用于患儿麻醉围拔管期,能够有效地促进肺复张,预防和治疗拔管后肺部并发症。然而HFNC应用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何更充分有效地应用HFNC仍需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正压通气 氧吸入疗法 小儿麻醉
下载PDF
细水雾对于油盘火的灭火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师晓婷 史宏军 +2 位作者 田宏 陈建 姚见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56-1560,共5页
利用烟气分析仪、热电偶温度测试仪对高压细水雾系统的窒息作用对于油盘火灭火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在室温条件下对比分析不同喷头位置、油盘位置、通风面积以及压强条件下窒息作用对灭火效果的影响,发现喷头位于密闭试验箱... 利用烟气分析仪、热电偶温度测试仪对高压细水雾系统的窒息作用对于油盘火灭火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在室温条件下对比分析不同喷头位置、油盘位置、通风面积以及压强条件下窒息作用对灭火效果的影响,发现喷头位于密闭试验箱顶部时存在窒息作用,喷头在侧面时无窒息作用,但灭火速度和效率高,灭火所用时间很短。无论高压强还是低压强的情况,灭火主要靠冷却、火焰拉伸和吹熄作用。油盘越近,窒息作用越明显,灭火时间越短。油盘在最远端角落时窒息作用较小,灭火效果主要为冷却和火焰拉伸。通风面积由0.14 m^2增加到0.28 m^2时,灭火时间变长,窒息作用减缓,一氧化碳的产生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细水雾 窒息作用 灭火效果 喷头位置 通风面积 氧浓度
下载PDF
无创通气期间高浓度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晓文 黄奕荣 蔡东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期211-213,217,共4页
目的研究无创通气期间高浓度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在常规治疗及无创通气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高... 目的研究无创通气期间高浓度吸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在常规治疗及无创通气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高浓度吸氧,对照组给予常规氧浓度。对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进行记录对比,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无创通气吸氧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血氧p 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氧分压(Pa O_2)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插管率明显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创通气期间给予COPD患者高浓度吸氧可改善其血气指标,迅速改善其氧合状况,降低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无创通气 呼吸衰竭 高浓度吸氧 血气指标
下载PDF
不同吸入氧浓度对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血气指标及血清HMGB1、IL-27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张姗姗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6期15-18,23,共5页
目的 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不同吸入氧浓度对患者血气指标、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27(IL-27)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无创机械... 目的 探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不同吸入氧浓度对患者血气指标、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介素-27(IL-27)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无创机械通气中吸入氧浓度分为A组(吸入氧浓度为45%,n=43)和B组(吸入氧浓度为60%,n=37)。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pH值]、血清HMGB1、IL-27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前、治疗后1 d PaO_(2)、PaCO_(2)、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A组PaO_(2)、pH值显著高于B组,PaCO_(2)值显著低于B组(P<0.05)。2组治疗前血清HMGB1、IL-2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 d,A组血清HMGB1、IL-27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吸入氧浓度为45%时,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改善效果更好,血清HMGB1、IL-27水平明显下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无创机械通气 氧浓度 血气指标
下载PDF
高流量鼻氧管复合鼻咽通气道在肥胖患者不插管全麻中对通气情况的改善效果
15
作者 滕琦 梁然 +2 位作者 王睿 刘萍 闫昱霖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74-1179,共6页
目的观察高流量鼻氧管复合鼻咽通气道对不插管全麻肥胖患者通气情况改善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不插管全麻肥胖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高流量鼻氧管... 目的观察高流量鼻氧管复合鼻咽通气道对不插管全麻肥胖患者通气情况改善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3年1月至10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不插管全麻肥胖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高流量鼻氧管复合鼻咽通气道通气,对照组给予普通鼻氧管复合仰头举颌法通气。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组内不同氧流量2 L/min、4 L/min、6 L/min时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8,P=0.001;F=7.658,P=0.002),观察组4 L/min、6 L/min时的PetCO_(2)、O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组内麻醉前(T_(0))、麻醉10 min(T_(1))、术毕时(T_(2))时间点的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24,P<0.001;F=10.236,P<0.001),观察组T_(1)、T_(2)时点的P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组内T_(0)、T_(1)、T_(2)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76,P<0.001;F=8.321,P<0.001),观察组T_(1)、T_(2)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组内T_(0)、T_(1)、T_(2)时间点的Sp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8,P<0.001),观察组T_(1)、T_(2)时间点的SpO_(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量鼻氧管复合鼻咽通气道用于肥胖患者不插管全麻中可明显改善其围手术期呼吸功能、血气指标及SpO_(2),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流量鼻氧管 鼻咽通气道 肥胖 不插管全麻 通气
原文传递
经鼻高流量吸氧技术用于全麻诱导前预氧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穆子涵 高巨 +1 位作者 陈小萍 葛亚丽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32-940,共9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经鼻高流量吸氧技术(HFNO)用于全麻诱导前预氧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HFNO与面罩通气用于全麻...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经鼻高流量吸氧技术(HFNO)用于全麻诱导前预氧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HFNO与面罩通气用于全麻诱导前预氧合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主要结局指标是安全呼吸暂停时间,次要结局指标是气管插管期间最低SpO_(2),氧合有关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舒适度评价,预氧合前、后和气管插管后PaO_(2)和PaCO_(2)。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项符合标准的RCTs,共8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面罩通气相比,HFNO预氧合患者安全呼吸暂停时间延长(MD=67.61,95%CI 5.94~129.28,P=0.03),气管插管期间最低SpO_(2)较高(MD=3.27,95%CI 2.25~4.29,P<0.01),预氧合后PaO_(2)升高(MD=54.39,95%CI 9.32~99.46,P=0.02)。其余结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O用于全麻诱导前预氧合可明显延长安全呼吸暂停时间,提高气管插管期间最低SpO_(2),改善预氧合后PaO_(2)水平,且与面罩通气相比不会影响患者舒适度评价或增加氧合有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全身 面罩通气 经鼻高流量吸氧 预氧合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