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base-ment layer in the Three-GorgesRegionoftheChangjiangRiver(YangtzeRiver)
1
作者 胡鸿翔 边银菊 高世玉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6年第3期52-59,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al and basement layers along 4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n the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of sedimental and basement layers along 4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are presented. The velocity of sedimental cover is larger in hills of western Hubei in the western profiles, the total thickness is about 0~0.3 km. However, it becomes thick in southern part of Zigui basin and Zushui river valley, about 5.0 km and 4.0 km thick respectively. The sedimental cover is very thick in Jianghan plains in the eastern profiles, about 5~8 km, and the velocity is lower. The velocity of basemental plane is greater than 6.0 km/s over the whole region. An interface can be divided within the sedimental layer, it is about 3~4 km deep in Jianghan plains, while it approximates to surface in other regions. The profiles are cut by faults in many positions. Where the faults pass, the velocity isopleth varies sharply, and the velocity is obviously low. The basement layer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velocity and low gradient, there exist 3 high velocity anomalous zones within the layer, which are located at the west, south and east of Huangling Anticlinorium respectively. They are the upwelling materials of basalt magma with high velocity from deep crust. Perhaps, this process took place before formation of Huangling Anticlinorium. Its action produces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basement plane depth and the correspondent development and action of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region sedimental layer basement layer velocity structure high velocity anomalous zone fault.
下载PDF
软弱地质大流速区域钢管桩夹桩设计与分析
2
作者 乐利光 杨磊 张广宇 《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 2024年第S01期1-4,共4页
几内亚力拓西芒杜港口项目钢管桩施工区域,局部浅层软土层较厚,当该位置处钢管桩打入到风化岩表层,未进行嵌岩处理时,桩基的抗水平力会较差,且本项目位于河流入海口,雨季涨落潮时,河流流速最大可达到3 m/s,在极端流速的加持下,钢管桩发... 几内亚力拓西芒杜港口项目钢管桩施工区域,局部浅层软土层较厚,当该位置处钢管桩打入到风化岩表层,未进行嵌岩处理时,桩基的抗水平力会较差,且本项目位于河流入海口,雨季涨落潮时,河流流速最大可达到3 m/s,在极端流速的加持下,钢管桩发生桩顶较大位移的概率非常大,如不采取有效夹桩措施,钢管桩打设将很难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为了保证打桩精度,对钢管桩夹桩措施进行了设计和受力分析,可有效解决软弱地质条件下,大流速水流对钢管桩施工精度的影响,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可为类似项目提供技术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层 大流速 位移 夹桩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3
作者 张坚 张海明 陈晓非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6期585-594,共10页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In this article, we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in multi-layered half-space media models with high-velocity layer or low-velocity layer, and the model with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by using synthetic seismogram.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ead wave are sensitive to the thickness and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There is obvious diffraction phenomenon of seismic wave if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ver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In this case, the high-velocity layer cannot shield the head wave propagating along the upper interface of the media below it,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head wav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thickness or the velocity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When the thickness of high-velocity layer is nearly identical to the characteristic wavelength of seismic wave, the wave phases reflect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high-velocity layer and the head wave phase may have very close arrival and weaken each other because of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As to low-velocity layer, the amplitude of the head wave is weak and decreases with the velocity of this lay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if a continuous transition-zone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mantle is introduced, we can get a strong apparent head wave phase in synthetic seismogram and the amplitude of this phase increases with the thickness or velocity gradient of the transition-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seismogram head wave high-velocity layer low-velocity layer transition-zone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下载PDF
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铝基复合制动盘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金鹏 高杰 +5 位作者 林子怡 杨清芸 刘培 姜凯 朱浩 苗健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116,共5页
基于超音速火焰喷涂(High Velocity Oxygen Fuel,HVOF)技术,在7075高强铝合金表面制备出碳化钨(WC)颗粒来增强镍基合金的耐磨层,分别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喷涂层及界面过渡区(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ITZ)微观组织进行表征,技... 基于超音速火焰喷涂(High Velocity Oxygen Fuel,HVOF)技术,在7075高强铝合金表面制备出碳化钨(WC)颗粒来增强镍基合金的耐磨层,分别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喷涂层及界面过渡区(Interface Transition Zone,ITZ)微观组织进行表征,技术制造分别使用显微硬度仪和万能试验机对喷涂层的显微硬度和抗剪强度进行测试,探求铝基复合制动盘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结果表明,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铝基复合制动盘的工艺参数为铝基合金表面WC颗粒含量为35%,氧油比约为3∶1,送粉量为80 g/min,喷涂距离为330 mm,入射速度为450 m/s,制动盘转速为7 r/min,氮气流量为10 L/min;铝基复合制动盘喷涂层微观组织为奥氏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大量WC颗粒,致密度高达94%;喷涂层显微硬度约为1500HV,剪切强度约为147.3 MPa,满足制动盘力学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 铝基复合制动盘 7075高强铝合金 WC颗粒增强镍基合金耐磨层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imulation of acoustic logging measurements in horizontal and deviated wells 被引量:7
5
作者 刘鹤 王兵 +2 位作者 陶果 张阔 岳文正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337-350,459,共15页
The conventional acoustic logging interpretation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vertical wells that penetrate isotropic formations, is not suitable for horizontal and deviated wells penetrating anisotropic formations. This... The conventional acoustic logging interpretation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vertical wells that penetrate isotropic formations, is not suitable for horizontal and deviated wells penetrating anisotropic formations. This unsuitability is because during horizontal and deviated well drilling, cuttings will splash on the well wall or fall into the borehole bottom and form a thin bed of cuttings. In addition, the high velocity layers at different depths and intrinsic anisotropy may affect acoustic logging measurement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 the acoustic wave slowness measured in horizontal and deviated wells that are surrounded by an anisotropic medium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We use the staggered-gri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in time domain (FDTD) combined with hybrid-PML. First, we acquire the acoustic slowness using a simulated array logging system, and then, we analyze how various factors affect acoustic slowness measuremen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The factors considered are high-velocity layers, thin beds of cuttings, dipping angle, formation thickness, and anisotrop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factors affect acoustic wave slowness measurements differently. We observe that when the wavelength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orehole wall and high velocity layer, the true slowness of the formation could be acquired. When the wavelengths are of the same order (i.e., in the near-field scenarios), the geometrical acoustics theory is no longer applicable. Furthermore, when a thin bed of cuttings exists at the bottom of the borehole, Fermat's principle is still applicable, and true slowness can be acquired. In anisotropic formations, the measured slowness changes with increments in the dipping angle. Finally, for a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specific spacing, the slowness of a thin target layer can be acquired when the distance covered by the logging tool is sufficiently long. Based on systematical simulations with different dipping angles and anisotropy in homogenous TI media, slowness estimation charts are established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slowness at any dipping angle and for any value of the anisotropic ratio. Synthetic examples with different acoustic logging tools and different elastic parameters demonstrate that the acoustic slowness estimation method can be conveniently applied to horizontal and deviated wells in TI formations with high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izontal well deviated well high velocity layer cuttings bed acoustic slowness estimation
下载PDF
1.0GPa、高温下岩石熔融玻璃的弹性波速测量及其地球物理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蒋玺 谢鸿森 +4 位作者 周文戈 刘丛强 刘永刚 范大伟 万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8-164,共7页
利用超声波反射法,在1.0GPa、最高温度分别达900℃和730℃条件下,测量了岩石成分从酸性到基性的7种熔融玻璃的纵波波速(vp)和横波波速(vs)随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证明,高压下升温过程中样品被压缩导致了样品中弹性波走时减少,而降温过... 利用超声波反射法,在1.0GPa、最高温度分别达900℃和730℃条件下,测量了岩石成分从酸性到基性的7种熔融玻璃的纵波波速(vp)和横波波速(vs)随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证明,高压下升温过程中样品被压缩导致了样品中弹性波走时减少,而降温过程中样品长度基本保持不变。结果显示,1.0GPa下,随实验温度升高,不同成分玻璃的vp首先以-0.2×10-3km.s-1.℃-1到-0.7×10-3km.s-1.℃-1不等的速率缓慢降低,而其vs多以-0.1×10-3km.s-1.℃-1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温度高于玻璃转变温度(Tg)后,玻璃的vp开始以-0.8×10-3km.s-1.℃-1到-3.6×10-3km.s-1.℃-1不等的速率快速下降。根据玻璃vp随温度变化速率的改变,拟合出这几种玻璃的转变温度从584℃到654℃。由实验获得的玻璃波速,利用Voigt-Reuss-Hill(VRH)平均计算出下地壳岩石中玻璃的存在将降低岩石的波速,并由此为下地壳低速层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即非晶质体的存在可能在下地壳形成地震波低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玻璃 弹性波速 地壳低速层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东部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105
7
作者 姚伯初 曾维军 +1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35,共9页
本文利用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海洋地质项目所采集的双船地震扩展排列剖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其特征为:从陆架到深海平原,地壳呈阶梯状减薄,地壳厚度分别为26—28km,23—24km,13—15km,以及南... 本文利用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海洋地质项目所采集的双船地震扩展排列剖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其特征为:从陆架到深海平原,地壳呈阶梯状减薄,地壳厚度分别为26—28km,23—24km,13—15km,以及南海洋盆中5—7km厚的洋壳,反映了地壳在新生代早期是幕式拉张的.地壳底部存在高速地壳层,地震波速度为7.1—7.4km/s.它是在地壳被拉张后,上地幔熔融物质上涌到地壳底部冷却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 地壳构造
下载PDF
高速屏蔽层下广角地震波场分析及成像方法 被引量:50
8
作者 胡中平 管路平 +4 位作者 顾连兴 王良书 邬达理 董幼瑞 赵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4,共7页
在高速玄武岩屏蔽区进行勘探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以我国南方典型靶区为例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广角地震信号存在的条件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利用正演理论模型分析了广角地震信号的运动学特征以及噪声对... 在高速玄武岩屏蔽区进行勘探存在一定困难 ,本文以我国南方典型靶区为例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广角地震信号存在的条件以及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利用正演理论模型分析了广角地震信号的运动学特征以及噪声对广角反射的影响 .利用物理模型对广角地震的动力学特征、波场特征及动校拉伸现象进行了分析 .在上述基础上 ,对广角地震数据作了精细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地震 高速玄武岩屏蔽层 波场分析 广角地震成像
下载PDF
爆破作用下层间充填物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肖定军 张继春 +3 位作者 刘恺德 郝亚飞 欧阳吉 杨永清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2-34,63,共4页
通过对含层间充填土的混凝土模型爆破过程的高速摄像实验,观测爆破作用夹层充填土运动过程,发现爆炸作用下层间充填土的运动规律:距炮孔中心2~4 cm之后的层间充填土的运动速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速度迅速降低、速度基本稳定和速度急速... 通过对含层间充填土的混凝土模型爆破过程的高速摄像实验,观测爆破作用夹层充填土运动过程,发现爆炸作用下层间充填土的运动规律:距炮孔中心2~4 cm之后的层间充填土的运动速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速度迅速降低、速度基本稳定和速度急速降至0;层间充填土运动速度随着药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药量大的层间充填土的速度降低段较宽、速度基本稳定段较窄,这为进一步研究爆破对岩体夹层充填物的作用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摄像 层间充填土 位移 速度
下载PDF
10.6~1.5GPa、室温~1200℃条件下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弹性波速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马麦宁 白武明 伍向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4期684-689,共6页
通过对采自青藏高原的六种地壳岩石 ,包括花岗闪长岩、混合岩、片麻岩、玄武岩、辉橄岩及斜长角闪岩等 ,进行高温高压纵波速度测量 ,发现绝大多数地壳岩石其纵波速度在压力高于0 .2— 0 .3GPa时基本上随压力线性增加 .在固定压力下随温... 通过对采自青藏高原的六种地壳岩石 ,包括花岗闪长岩、混合岩、片麻岩、玄武岩、辉橄岩及斜长角闪岩等 ,进行高温高压纵波速度测量 ,发现绝大多数地壳岩石其纵波速度在压力高于0 .2— 0 .3GPa时基本上随压力线性增加 .在固定压力下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但在温度较低时这一现象并不明显 ,随温度的升高波速出现明显降低 .通过对实验后的样品进行显微薄片分析 ,发现含水矿物的脱水和部分熔融是造成岩石波速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高压下温度较高时 ,接收到的超声波振幅会增大 .对实验中发现的这些现象本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石 弹性波速 纵波速度 脱水 部分熔融 低速层 温度 压力
下载PDF
三层铝板结构高速撞击损伤与极限特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管公顺 丰硕 +1 位作者 庞宝君 张志远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4-370,共7页
利用二级轻气炮发射铝球弹丸,在真空环境下高速撞击双层铝板和三层铝板结构,研究撞击速度、板间距、铝板厚度对结构撞击损伤的影响。然后分析三层铝板结构的撞击极限速度,并与相同面密度的双层铝板结构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 利用二级轻气炮发射铝球弹丸,在真空环境下高速撞击双层铝板和三层铝板结构,研究撞击速度、板间距、铝板厚度对结构撞击损伤的影响。然后分析三层铝板结构的撞击极限速度,并与相同面密度的双层铝板结构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面密度相同时,三层铝板结构比双层铝板结构具有更强的高速撞击防护能力,增加首层铝板厚度有助于提高三层铝板结构高速撞击防护性能,当第二层铝板位于首层铝板与舱壁中间位置时,三层铝板结构的高速撞击防护性能趋于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板结构 高速撞击 损伤 撞击极限速度 空间碎片
下载PDF
高速电弧喷涂Fe-Al涂层在高温磨损中的摩擦氧化行为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子新 徐滨士 +2 位作者 马世宁 张伟 刘维民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63-168,共6页
采用滑动磨损试验方法,研究从室温(23℃)至650 ℃高速电弧喷涂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摩擦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高温下Fe-Al涂层滑动摩擦因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磨损面发生摩擦氧化反应,形成了具有固体润滑作用的氧化物保护层,该保护层由A... 采用滑动磨损试验方法,研究从室温(23℃)至650 ℃高速电弧喷涂Fe-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摩擦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高温下Fe-Al涂层滑动摩擦因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磨损面发生摩擦氧化反应,形成了具有固体润滑作用的氧化物保护层,该保护层由Al2O3、Fe3O4及Fe2O3组成。氧化物保护层形成的机制是磨屑的动态氧化和微区热压烧结。涂层的扁平颗粒在摩擦磨损过程脱落成为磨屑;随着滑动摩擦磨损的进行,在Si3N4球的反复碾压及摩擦热的共同作用下,磨屑将不断地发生断裂、碎化及动态氧化而成为氧化物粉状屑,并通过微区热压烧结方式形成氧化物层,覆盖于磨损涂层表面。在高温下Fe3Al和FeAl金属间化合物相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能有效地抵抗较高硬度的Si3N4球的压入及微犁削,使磨损面上的氧化物保护层不易开裂和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电弧喷涂 FE-AL 涂层 高温磨损 摩擦氧化 氧化物保护层
下载PDF
垂向非均匀介质中首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坚 张海明 陈晓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存在高速层或低速层的地壳模型及壳-幔过渡带模型中首波等震相的动力学特征,指出首波的特征对于高速层的结构变化比较敏感.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比较小时,地震波的衍射现象明显,这种情况下高速层不能... 利用合成理论地震图方法研究了存在高速层或低速层的地壳模型及壳-幔过渡带模型中首波等震相的动力学特征,指出首波的特征对于高速层的结构变化比较敏感.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比较小时,地震波的衍射现象明显,这种情况下高速层不能屏蔽在其下面一层的上界面传播的首波,且该首波震相的强度随高速层厚度或速度的增加而递减;当高速层厚度与特征波长相当时,高速层底面的反射波震相与首波震相到时接近,会因互相干涉而减弱;对于低速层,首波震相强度较弱且随低速层速度的减小而递减;在壳-幔间断处引入一定厚度和速度变化范围的过渡带,可以得到更加明显的视首波震相,强度随过渡带厚度或速度变化范围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非均匀介质 理论地震图 首波 高速层 低速层 壳-幔过渡带
下载PDF
超音速喷涂界面的微结构与界面结合强度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邵贝羚 刘安生 +4 位作者 王晓华 李灏 邹琳瑛 施昌勇 周贻茹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71-276,共6页
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界面结合强度因喷涂材料和衬底材料的变化而异,本文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HVOF喷涂界面微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影响喷涂界面结合强度的微观结构本质。本工作采用拉伸和剪切法测定了Ni/Cu,Ni/Ti,... 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界面结合强度因喷涂材料和衬底材料的变化而异,本文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HVOF喷涂界面微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影响喷涂界面结合强度的微观结构本质。本工作采用拉伸和剪切法测定了Ni/Cu,Ni/Ti,WC+Co/Ti,WC+Co/60Si2Mn,WC+Co/45钢等HVOF喷涂界面的结合强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术(SEM)、透射电子显微术(T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和高分辨电子显微术(HREM)对涂层、衬底以及喷涂界面的微结构、微成分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揭示出影响喷涂界面结合强度的主要结构因素是界面的非晶化和界面区的强变形、应力集中和微裂纹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界面结构 结合强度 金属陶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景廉 石兰亭 +2 位作者 陈启林 张虎权 卫平生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29-36,共8页
柴达木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探明三大油气区:西南尕斯库勒一带的第三系油气区,北部冷湖、鱼卡、南八仙一带的侏罗系油气区以及东部三湖地区的第四系天然气区。但未来的油气勘探领域在哪里,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盆地榴辉岩、镁... 柴达木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探明三大油气区:西南尕斯库勒一带的第三系油气区,北部冷湖、鱼卡、南八仙一带的侏罗系油气区以及东部三湖地区的第四系天然气区。但未来的油气勘探领域在哪里,这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盆地榴辉岩、镁铁—超镁铁岩的发现和盆地边缘大量金矿的分布,以及盆地中膏盐、白云岩、伊利石、锶矿床等的存在则表明了盆地广泛存在地幔流体活动。地震测深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中地壳广泛发育低速-高导层,这是无机油气的发生器。分析中地壳低速-高导层与深大断裂分布关系,大断裂与不整合面、浅层断裂及储集层的配套关系,对寻找大油气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柴西地区深部花岗岩及其风化壳是未来石油勘探的重点,而盆地东部三湖地区深部则是寻找大气田的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地壳 低速-高导层 地幔流体 无机油气 油气勘探方向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朝繁 潘纪顺 +2 位作者 王夫运 田小峰 冯建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7,共7页
为揭示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广泛收集整理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资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地壳厚度陡变带,两侧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存在... 为揭示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广泛收集整理龙门山地区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讨论。资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是一地壳厚度陡变带,两侧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地壳上地幔顶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带内逆掩断层发育,低速高导层缺失,表现为高阻基底。西侧川西高原的Pn波速度较低(7.6~7.8krn/s),东侧四川盆地较高(8.0~8.2krn/s),低的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可能意味着川西高原壳幔之间存在较为强烈的热交换过程,中上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有可能成为龙门山L形的滑脱面,为龙门山中上地壳内浅源地震的孕育提供深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构造带 汶川地震 地球物理探测 深部结构 低速高导层
下载PDF
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17
作者 姚伯初 万玲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8-899,共12页
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南海地区,自红河口向南经南海、苏录海到苏拉威西海,岩石圈速度低,底部横波速度仅4.4km/s,岩石圈厚度在60~80km,为薄岩石圈地区;而软流层的速度也较低,在4.2~4.4km/s,但厚度较大,大于200km。从红河—莺歌海断裂带经... 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南海地区,自红河口向南经南海、苏录海到苏拉威西海,岩石圈速度低,底部横波速度仅4.4km/s,岩石圈厚度在60~80km,为薄岩石圈地区;而软流层的速度也较低,在4.2~4.4km/s,但厚度较大,大于200km。从红河—莺歌海断裂带经南海到苏录海,存在一条北西向宽约200km的上地幔北西向低速带,速度在4.05~4.25km/s(面波速度)。它反映了新生代南海地区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南海陆缘,岩石圈厚度在70~80km,而在南海洋盆之下,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岩石圈底部存在高速岩石层,并且洋盆下的岩石圈之厚度比大陆边缘厚,在海盆岩石圈下部的60~80km深度上存在一高速层,纵波速度为8.2~8.3km/s。特别是中央海盆及西北海盆与西南海盆,其下部岩石圈中均存在一高速岩石层,这是非常具有构造意义的。由此笔者提出大陆岩石圈裂离、上地幔因减压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形成南海新生代洋壳的猜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高速岩石圈层 部分熔融 海底扩张 猜想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下地壳高速层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安 武国忠 吴世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9-616,共8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分析,指出南海东北部存在下地壳高速层,大致分布在112°E~120°E,19°N~22°N的陆坡和拉张程度大的陆架地区,呈NEE向延伸,在海底地震仪剖面上最大的厚度有8km,向南海海盆方向减薄。通...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分析,指出南海东北部存在下地壳高速层,大致分布在112°E~120°E,19°N~22°N的陆坡和拉张程度大的陆架地区,呈NEE向延伸,在海底地震仪剖面上最大的厚度有8km,向南海海盆方向减薄。通过对比综合分析认为,高速层物质组成是底侵作用形成的熔岩垫,由于伸展作用,南海海底扩张(30Ma)前后底侵作用形成了熔岩垫,并促使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抬升,导致区域性抬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下地壳高速层 熔岩垫
下载PDF
高密度电法在山区浅表层结构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周锡明 陈超 王佩业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98-201,共4页
南方山区浅表层地质条件复杂,进行高密度电法测量,以微测井和浅表地质调查成果作为依据,对高密度电法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查明表层结构和低降速带的分布特征,为取得高品质地震资料品质处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浅表层结构调查 地震勘探 微测井 低降速带
下载PDF
层状结构冰球的高速撞击特性实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晓军 冯晓伟 +3 位作者 胡艳辉 谢若泽 杨世全 拜云山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6-145,共10页
为研究冰雹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破碎特性及致损能力,通过空气炮加载技术,开展了单一性状冰球和层状结构冰球高速撞击刚性靶实验,利用测力杆记录了两种类型冰球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撞击力时程曲线,并结合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两类冰球的高速... 为研究冰雹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破碎特性及致损能力,通过空气炮加载技术,开展了单一性状冰球和层状结构冰球高速撞击刚性靶实验,利用测力杆记录了两种类型冰球在不同撞击速度下的撞击力时程曲线,并结合高速摄影技术研究了两类冰球的高速撞击破碎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类冰球高速撞击刚性靶的宏观破碎特性相似,在碰撞初始阶段冰球已完全破碎,形成微颗粒团簇体,反向溅射角呈随撞击动能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与单一性状冰球撞击力曲线相比,层状结构冰球撞击力曲线中出现二次上升信号,推测是由于破碎界面在层间界面发生偏折,小球未完全破碎再次撞击测力杆所导致;高速撞击下层状结构冰球的撞击力高于单一性状冰球,推测是由于层间结构的存在延缓了冰球的破碎进程,提升了其在冲击方向传递动量的能力,进而产生了更高的撞击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冰雹在高速撞击下的破坏力学行为的认识,同时可为飞行器结构防护、冰雹撞击安全设计研究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结构冰球 高速撞击 撞击力 动态破碎 层间界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