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dry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with high water content by combined hydrolytic-aerobic technology 被引量:10
1
作者 ZHANG Dongqing HE Pinjing +2 位作者 SHAO Liming JIN Taifeng HAN Jingya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1534-1540,共7页
The high water cont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MSW)will reduce the effciency of mechanical sorting,consequently unfavorable for beneficial utilization.In this study,a combined hydrolytic-aerobic biodrying technology ... The high water content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MSW)will reduce the effciency of mechanical sorting,consequently unfavorable for beneficial utilization.In this study,a combined hydrolytic-aerobic biodrying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to remove water from MSW.The total water removals were proved to depend on the ventilation frequency and the temporal span in the hydrolytic stage. The ventilation frequency of 6 times/d was preferable in the hydrolytic stage.The hydrolytic span should not be prolonged more tha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RYING high water content HYDROLYSIS AERATION municipal solid waste extracellular enzyme
下载PD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Based on Ba-Bearing Sulphoaluminate Cement 被引量:3
2
作者 常钧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88-90,共3页
A new type o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which is made up of two pastes is prepared, one is refute from lime and gypsum, and another is based on Ba-bearing sulphoaluminate cement. It has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 A new type o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which is made up of two pastes is prepared, one is refute from lime and gypsum, and another is based on Ba-bearing sulphoaluminate cement. It has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slow single paste solidifing ,fust double pustes solidifing ,fast coagulating and hardening, high early strength, good suspeasion property at high W/C ratio and low cost. Meanwhile, the properties and hydr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terial were analyzed by using XRD, DTA- TG and SEM. The hydrated products of new type o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are Ba-bearing ettringite, BaSO4 , aluminum gel and C-S-H g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 bearing sulphoaluminate cement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filling material BAO barium industrial waste residue
下载PDF
REQUIREMENT OF FLUIDITY OF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S FOR THE GETWAY-SIDE BACKFILLING TECHNIQUE
3
作者 漆泰岳 马念杰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1996年第2期81-90,共10页
Through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water consumption, diameter of solid particle, and flow vefority on the fluidity o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slurry, the relatinnship among the fluidity, the isotropy of the slurry,... Through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water consumption, diameter of solid particle, and flow vefority on the fluidity o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slurry, the relatinnship among the fluidity, the isotropy of the slurry, and the pumping facilities applied in getway-side backfilling has been found. And the requirment of fluidity o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for the design of getway-side back filling technique is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tway-side backfilling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s
下载PDF
Study on Filling Cross-Roadway in Fully-Mechanized Coal Faces with High Water-Content Material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华强 王光伟 +2 位作者 雷文成 曲庆贺 李峰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0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A new method using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to mechanically fill cross roadways to form artificial bottom for coal faces was introduced. 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filling rang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mpou... A new method using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to mechanically fill cross roadways to form artificial bottom for coal faces was introduced. The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filling rang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mpounding ratio of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and the filling technique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is new method has been spread after industrial testing in Baodian Collier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e manual wooden chock method, the new one decreases about 40% of the filling range and cost in dealing every one set of cross roadway in the testing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coal face cross roadway high water content material FILLING artificial bottom
下载PDF
An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stributionof high content of chlorophyll-a in the continentalshelf edge waters of East China Sea
5
作者 Fei Zunl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Qingdao 266003, 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1期97-107,共11页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omprehensive Kuroshio surveys in 1987-1988,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cea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 (125°-130° E,27°-31° N) of the continental s...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comprehensive Kuroshio surveys in 1987-1988,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cea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rea (125°-130° E,27°-31° 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of the East China Sea (E. C. S. )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the Kuroshio front,thermocline and upwelling of the Kuroshio subsurface water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tanding stock of phytoplankton (chlorophyll-a).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content of chlorophylly-a has been detected at 20-50 in depth in the water body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Kuroshio front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waters of the E. C. S. The high content of chlorophyll-a spreads from the shelf area to the Kuroshio area in the form of a tongue and connects with the maximum layer of subsurface chlorophyll-a of the Kuroshio and pelagic sea.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content chlorophyll-a in this area results from the bottom topography and oceanic environment and there are clos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high content of chlorophyll-a and the light-nutrient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Th An analysi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stributionof high content of chlorophyll-a in the continentalshelf edge waters of East China Sea high
下载PDF
无机填料对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的影响
6
作者 史江伟 朱浩 +1 位作者 陈永辉 王荣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9-445,共7页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无机填料种类和粒径对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随着石英砂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石英砂掺量下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最高;当石英砂粒径d>1.0 mm时,... 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无机填料种类和粒径对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随着石英砂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石英砂掺量下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最高;当石英砂粒径d>1.0 mm时,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提升有限,而当d<0.5 mm时,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提升明显;高岭土颗粒可有效填充泥炭土孔隙,有利于水泥联结无机填料和泥炭土颗粒,且水泥联合高岭土固化泥炭土的强度明显优于水泥联合石英砂;当泥炭土含水率为600%,高岭土掺量从5%增至30%时,28d龄期水泥固化泥炭土强度的增幅为58.5%~1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率 泥炭土 无机填料 粒径 强度
下载PDF
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及发展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左其亭 秦西 马军霞 《中国水利》 2024年第6期21-25,共5页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要把水利新质生产力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基于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件,及其与新质生产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水利新质...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要把水利新质生产力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基于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件,及其与新质生产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水利新质生产力,阐述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提出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框架,包括根本宗旨、战略指导、工作理念、目标任务以及关键内容,介绍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路以及需要把控的关键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水利新质生产力 发展思考 关键内容 水利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高含沙水滴灌灌水器堵塞机制及防堵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天 田军仓 李小纲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为解决黄河水中粒径小于0.10 mm细小泥沙颗粒引发的滴灌灌水器堵塞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回顾了高含沙水滴灌条件下灌水器物理堵塞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细小泥沙颗粒含量较高的浑水滴灌时,滴头堵塞主要是含沙量、泥... 为解决黄河水中粒径小于0.10 mm细小泥沙颗粒引发的滴灌灌水器堵塞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回顾了高含沙水滴灌条件下灌水器物理堵塞机制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细小泥沙颗粒含量较高的浑水滴灌时,滴头堵塞主要是含沙量、泥沙粒径与颗粒级配耦合作用的结果。滴灌系统工作条件如工作压力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移除流道内黏、粉等细颗粒堵塞物质,促进较大泥沙颗粒排出流道;灌溉水温越高,滴头抗物理堵塞性能越强;对浑水加气和磁化处理可改变毛管内水流水力特性及悬浮泥沙运动规律,增强水流拖拽力,减小管道内泥沙淤积量。此外,施肥增强了水体中泥沙颗粒间的絮凝作用,对浑水水肥一体化滴灌滴头堵塞具有明显加速作用。浑水含沙量、粒径和颗粒级配是引发滴头物理堵塞的重要因素,确定易引发滴头堵塞的敏感含沙量、颗粒粒径段,选用适宜肥料种类和施肥浓度阈值,优化滴灌系统工作条件参数是改变毛管内泥沙颗粒运移和沉积规律、延缓滴头堵塞进程、提高水肥一体化滴灌水肥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采用统一的灌水试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测试手段,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改进工程技术处理措施是解决滴头堵塞问题的必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灌水器 滴头堵塞 高含沙水 过滤抗堵技术 进展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9
作者 崔传智 伊吉庆 +4 位作者 宗然 李国强 赵景铭 蒋明洁 马晓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90-5796,共7页
冀东油田经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压力增大,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利用目标岩心分析了黏土矿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高倍数水洗实验,研究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岩心... 冀东油田经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压力增大,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针对此问题,利用目标岩心分析了黏土矿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高倍数水洗实验,研究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岩心8-2、岩心16-1分别定义为含中砂质细砂岩、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黏土矿物含量分别为2.41%、2.57%;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核磁孔隙度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渗透率(水)波动式变化,前期降低幅度较大,后期出现短暂的上升后持续降低;注水过程中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大孔隙且岩心8-2的损害程度要大于岩心16-1;岩心核磁二维谱中自由水的信号变化规律与核磁T_(2)谱中中、大孔隙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一致。研究认为:注水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作用,微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孔隙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渗透率(水)降低,所以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从而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 水洗实验 核磁共振 黏土矿物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CO_(2)人工气顶驱油-封存适宜条件研究
10
作者 王军 邱伟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4,63,共8页
针对水驱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剩余油常富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厚油层顶部,井网控制不到的问题,利用油藏自身特点注CO_(2)形成气顶驱,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并实现CO_(2)封存,但什么样的油藏适宜开展气顶驱尚待研究。通过剖析典型高含水油... 针对水驱油藏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剩余油常富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厚油层顶部,井网控制不到的问题,利用油藏自身特点注CO_(2)形成气顶驱,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并实现CO_(2)封存,但什么样的油藏适宜开展气顶驱尚待研究。通过剖析典型高含水油藏CO_(2)气顶驱见效特征,分析气顶驱油过程中油气界面移动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物理模拟,以提高采收率幅度、换油率、到达极限气油比时间、存气率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研究地层倾角、原油密度、黏度、油藏封闭性、渗透率、水动力强弱等相关参数对CO_(2)气顶驱油-封存效果的影响。按照到达极限气油比时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小,评价各参数对驱油--封存效果的影响程度,确定高含水期油藏的CO_(2)气顶驱油-封存筛选条件主要受油藏封闭性、地层倾角、原油黏度、油层渗透率及厚度影响,为拓展CO_(2)驱应用范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CO_(2)人工气顶 敏感性因素 地层倾角 水动力强弱 存气率
下载PDF
河南矿区高灰细泥煤泥水的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11
作者 鲁忠良 王擘昊 +3 位作者 于跃先 史长亮 何俊 王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重介质选煤工艺普及,入选浮煤泥中高灰细泥的含量逐渐增加。高灰细泥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对煤泥水中的高灰细泥进行处理,直接关系着煤炭资源生产和水资源利用。针对河南矿区煤泥水具有高... 目的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重介质选煤工艺普及,入选浮煤泥中高灰细泥的含量逐渐增加。高灰细泥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率的最直接因素,对煤泥水中的高灰细泥进行处理,直接关系着煤炭资源生产和水资源利用。针对河南矿区煤泥水具有高灰细泥的特性,方法通过设计正交试验测试不同种类的絮凝剂和搅拌速度对煤泥水的沉降率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效果,提高煤泥水沉降效率。结果结果表明:六偏磷酸钠与聚丙烯酰胺的分散性能及絮凝性能更优,搅拌速度、六偏磷酸钠用量、聚丙烯酰胺用量对高灰细泥煤泥水沉降率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搅拌速度和聚丙烯酰胺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沉降率影响最为显著;当六偏磷酸钠用量40.08 mg/L、聚丙烯酰胺用量5.75 mg/L、搅拌速度411.12 r/min,沉降率可达95.5%,沉降率提高的原因在于高灰细泥絮凝过程中絮团成球明显,絮凝剂的桥接作用可以使分散颗粒聚团并发展为球形,长条不规则颗粒明显减少,颗粒群粒形的改变有助于煤泥水的沉降,在一定搅拌速度下粒形保持较为规整,可增加沉降概率,使煤泥水得以有效沉降。结论通过改善煤泥水中颗粒的粒度粒形特性,可以有效提高河南矿区高灰细泥煤泥水的沉降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处理高灰细泥煤泥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矿区 煤泥水 高灰细泥 沉降率 粒形
下载PDF
植物根系特征与根区土壤水分高通量监测管道机器人研制
12
作者 颜小飞 王韵博 +3 位作者 宋晓波 向梓薇 杜太生 程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202,共11页
研究水分胁迫下的根系特征对于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现有根系观测与土壤水分监测方法难以满足野外条件下根系和根区水分的同步、原位、高通量监测的不足,该研究研制了一种基于STM32芯片的管道机器人系统。系统由管道机器人... 研究水分胁迫下的根系特征对于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现有根系观测与土壤水分监测方法难以满足野外条件下根系和根区水分的同步、原位、高通量监测的不足,该研究研制了一种基于STM32芯片的管道机器人系统。系统由管道机器人、数据基站与PVC透明管道组成,通过在土壤中埋设管道机器人系统,控制机器人搭载的微距相机与土壤水分传感器在巡航时拍摄根系图像,并获取土壤水分数据。由根系图像识别分割与提取程序对图像进行畸变校正与根系识别,获取管道方向上植株的根系面积、长度与密度等特征参数。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相机拍摄效果、图像畸变校正、识别与分割误差及里程轮测距误差测试,以及土壤水分传感器标定试验。测试结果表明:1)管道机器人能够清晰地拍摄到根系图像,图像畸变校正效果较好,单个像素点长度和面积分别为44μm和0.002 mm^(2),单张根系图像的拍摄范围为14.17 mm×10.60 mm;2)土壤水分传感器输出电压与土壤体积含水率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90;3)自主巡航定位准确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1.47%。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的根系生长动态监测、根系信息提取、土壤水分监测与电池续航试验表明:1)管道机器人系统能够在田间环境下高通量地拍摄根系图像,监测根系的生长动态,并进一步提取出根系长度、面积、根面积密度等特征参数;2)根区土壤水分监测较为准确,测量结果与烘干法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为2.23%;3)在系统初始满电量状态下,管道机器人系统独立运行时长不少于7 d,最大巡航监测距离约为48 m。本文研制的管道机器人系统可在田间条件下实现根系特征以及根区土壤水分的原位、高通量测量,为节水灌溉与根系生长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土壤水分 图像识别 根系特征 高通量
下载PDF
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水热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再昆 王铁行 +1 位作者 金鑫 张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黄土的水敏性特点使其强度随含水率降低而大幅增加,高温疏干方法进行黄土加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研究高温作用下非饱和土水热迁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制高温水热迁移装置,进行不同高温水平下不同初始含水率黄土的水热迁移试验。试... 黄土的水敏性特点使其强度随含水率降低而大幅增加,高温疏干方法进行黄土加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研究高温作用下非饱和土水热迁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制高温水热迁移装置,进行不同高温水平下不同初始含水率黄土的水热迁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对水分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当热端温度超过100℃时,试验初期贴近热源土体的水分被快速驱离,是气液相变导致的气态水迁移显著增加所致;含水率分布由峰值曲线逐渐演变为含水率单向增大的缓变曲线;热源温度越高,水分迁移通量越大。建立了高温水热迁移模型,并通过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以体积含水量表示计算所得水分场数据分析了高温和水分含量对水分迁移的综合影响机制,根据黄土高温水分迁移特征在不同体积含水量阶段的差异化表现,将高温水分迁移特征划分为3个区间。Ⅰ低体积含水量区间:水分迁移通量随体积含水量变化曲线呈现峰值曲线,水分主要迁移形式为气态水;Ⅱ中体积含水量区间:随体积含水量增大,气态水迁移通量减小的同时液态水迁移通量增大;Ⅲ高体积含水量区间:温度作用对水分迁移进程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非饱和黄土 含水率 水热迁移
下载PDF
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裂隙演化及其定量分析
14
作者 赵再昆 王铁行 +4 位作者 张亮 金鑫 鲁洁 阮嘉斌 邢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7-1308,共12页
黄土地区采用热减湿工法加固基坑边坡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科学评价高温减湿黄土的裂隙演化是验证该加固工法可行性的关键环节。利用自制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初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的非饱和黄土在50~200℃温度水平下的裂隙演化试验,观察... 黄土地区采用热减湿工法加固基坑边坡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科学评价高温减湿黄土的裂隙演化是验证该加固工法可行性的关键环节。利用自制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初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的非饱和黄土在50~200℃温度水平下的裂隙演化试验,观察了土样含水率和表层裂隙变化,通过试验图像处理定量分析了裂隙率r、裂隙总长L、分形维数D、裂隙平均宽度W等裂隙指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温度水平提高,r、L、D均有所提高,W变化不明显;初始干密度的提高使r、L、D明显减小,使W明显提高;初始含水率的升高使r、L、D、W显著提高。高温作用显著改变土体的起裂模式,100℃临界温度作用下土体的起始裂隙快速出现,这可能与高压水蒸气的不均匀挤压有关。高温极大加快裂隙演化进程,但超过100℃后,继续升温对裂隙演化的加速幅度不大。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温作用下黄土裂隙开裂和扩展的力学机制,揭示了高温黄土裂隙演化机制。基于基质吸力对裂隙演化的重要影响,建立了考虑高温的基质吸力公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温对基质吸力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裂隙演化 高温 初始含水率 初始干密度
下载PDF
泥水盾构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絮凝脱水试验研究
15
作者 豆留盼 王峻 +3 位作者 李海涛 吴东阳 张心源 魏力峰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82,共12页
针对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工程中泥水盾构产生的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泥水分离困难、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采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3种絮凝剂开展泥浆絮凝试验,研究不同絮凝剂的絮凝脱水效... 针对江阴第二过江通道工程中泥水盾构产生的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泥水分离困难、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采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3种絮凝剂开展泥浆絮凝试验,研究不同絮凝剂的絮凝脱水效果,选取底泥等效含水率、界面沉降速率、上清液浊度、泥浆脱水率以及Zeta电位作为评价指标,分析絮凝剂类型、用量、复配形式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机制。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絮凝剂对应的泥浆脱水效果排序为APAM>PAFC+APAM≥PAC+APAM>PAFC≥PAC,上清液浊度去除效果排序为PAFC>PAC>PAFC+APAM>PAC+APAM>APAM;2)有机絮凝剂APAM的最适投加量与其分子量密切相关,且不同分子量APAM的极限脱水率不尽相同,药剂分子量保持在1200万~1400万时,脱水效果最佳;3)PAFC+APAM复配絮凝剂对本依托工程中高含水率超高黏粒含量废弃泥浆调理效果最好,PAFC溶液和APAM溶液的最适投加量分别为33 g·L^(-1)和233 g·L^(-1),对应的PAFC和APAM干物质投加量分别为1.6 g·L^(-1)和0.466 g·L^(-1),在此条件下,泥浆90 min脱水率为29.6%,上清液浊度可降低至62.0 NTU;4)复配絮凝剂的脱水效果主要由有机絮凝剂APAM长链的吸附架桥作用主导,对上清液浊度的去除主要与无机絮凝剂PAC和PAFC的电性中和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水盾构 絮凝 废弃泥浆 超高黏粒含量 高含水率 脱水性能
下载PDF
油井化学堵水效果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亚荣 刘泽 +6 位作者 姜春磊 翟中杨 杨亚娟 吴泽美 季保汐 敬小龙 唐光亮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我国油田堵水调剖技术已经历60多年的发展历程,油井堵水、注水井调剖、调驱以及深部液流转向等技术经历了起源、试验、发展、成熟、更替的过程,取得了很好的增油效果。大多学者重点关注堵水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堵水效果如何评估研究较少... 我国油田堵水调剖技术已经历60多年的发展历程,油井堵水、注水井调剖、调驱以及深部液流转向等技术经历了起源、试验、发展、成熟、更替的过程,取得了很好的增油效果。大多学者重点关注堵水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堵水效果如何评估研究较少。为此,将油井化学堵水波及油层分为内、外两区域,增加的原油产量在达西渗流线性系统中理论上无限叠加,以内区、外区、交界面等3个产出液流动控制方程为理论依据,基于Duhamdl原理的反褶积算法,建立油井井口压力模型、有效渗透率模型、产油量计算模型等评价油井化学堵水效果。在50多口油井应用后,评价符合率达到95%以上,消除了技术人员习惯直接利用堵水前后产油量的差值判断堵水效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为油井化学堵水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高含水 化学堵水 反褶积算法 评价符合率
下载PDF
珠海富水软土小应变硬化参数试验研究
17
作者 卫俊杰 凌飞 +4 位作者 陈玉林 冷紫旺 胡正 戴北冰 刘建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0,共9页
基于三轴排水、标准固结等室内试验,并结合经验方程,标定了珠海富水土体的成套HSS模型参数,并分析了主要强度参数E_(50)^(ref)、E_(oed)^(ref)、G_(0)^(ref)和E_(ur)^(ref)的比例关系,为珠海地区不同土层的HSS模型参数取值及计算提供参... 基于三轴排水、标准固结等室内试验,并结合经验方程,标定了珠海富水土体的成套HSS模型参数,并分析了主要强度参数E_(50)^(ref)、E_(oed)^(ref)、G_(0)^(ref)和E_(ur)^(ref)的比例关系,为珠海地区不同土层的HSS模型参数取值及计算提供参考。研究发现,珠海地区黏土的小应变参考剪切模量G_(0)^(ref)高于砂土,且远高于淤泥质黏土。与长三角等滨海地区相比,珠海地区的黏土因含水率较高,其参考割线模量E_(50)^(ref),参考加卸载模量E_(ur)^(ref),参考切线模量E_(oed)^(ref)和参考剪切模量G_(0)^(ref)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软土 HSS模型 参数分析 试验
下载PDF
高含水钻井固废超细颗粒过滤分离实验研究
18
作者 张颖 温钰奇 +2 位作者 李辉 庞凯 罗会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6,共4页
针对钻井固废处理的难点在于其含有大量10μm以下的超细颗粒难以分离问题,结合振动筛分和深层过滤处理方法,从减少整体固相含量和分离超细颗粒出发,开发了一种能有效去除高含水钻井固废中超细颗粒的新型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优选工艺... 针对钻井固废处理的难点在于其含有大量10μm以下的超细颗粒难以分离问题,结合振动筛分和深层过滤处理方法,从减少整体固相含量和分离超细颗粒出发,开发了一种能有效去除高含水钻井固废中超细颗粒的新型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优选工艺参数下,高含水钻井固废经过振动筛分处理后,10μm以上的较大颗粒被去除,固相含量从30.42%降低至9.55%。筛下液再经过深层过滤处理,92.77%的超细颗粒被去除。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处理方法对高含水钻井固废超细颗粒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有利于实现高含水钻井固废回收利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钻井固废 振动筛分 深层过滤
下载PDF
高温条件对不同耕作模式紫色水稻土水、热、盐的影响
19
作者 尹仲毅 马黎华 +2 位作者 李兆磊 冯桦 蒋先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1,共12页
近年来,西南地区高温天气频发,高温带来稻田土壤温度的升高,进而带来稻田生境的改变。为了探究高温条件对紫色水稻土壤水、热、盐的影响,以及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对高温的应对策略,选取垄作(RT)、水旱平作(CT)、冬水田(FPF)3种耕作模式,... 近年来,西南地区高温天气频发,高温带来稻田土壤温度的升高,进而带来稻田生境的改变。为了探究高温条件对紫色水稻土壤水、热、盐的影响,以及不同耕作模式下稻田对高温的应对策略,选取垄作(RT)、水旱平作(CT)、冬水田(FPF)3种耕作模式,针对不同耕作模式下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4个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电导率进行了连续两年(2021-2022年)的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3种耕作模式0~4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电导率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温条件下,3种耕作模式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率在4个土层中均差异显著(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率均为RT>FPF>CT,土壤电导率为CT>FPF>RT。常温与高温条件下,3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温度与电导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温会导致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和土壤含水率耦合关系的改变。高温条件下,垄作稻田的土壤含水率最高,土壤电导率最低,体现了对高温条件更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垄作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率 土壤电导率
下载PDF
低温输送管道稠油的黏附机理
20
作者 吕杨 黑树楠 +3 位作者 吕永伟 王峥嵘 田守成 赵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11225-11237,共13页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高含水稠油低温输送黏附机理,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主要方法,从稠油/水/管壁体系的界面特性、扩散性能、组分与特征结构分布以及胶质沥青质协同作用等角度出发,研究了该体系的黏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体系的界面特性显著... 为从微观角度揭示高含水稠油低温输送黏附机理,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主要方法,从稠油/水/管壁体系的界面特性、扩散性能、组分与特征结构分布以及胶质沥青质协同作用等角度出发,研究了该体系的黏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体系的界面特性显著影响稠油黏附作用,且与沥青质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体系中的范德华引力相互作用是影响稠油黏附的主要作用之一。结果发现沥青质和胶质分子主要分布在油水界面和油/管壁界面附近,而正庚烷和甲苯分子分布在油滴的疏水内部,这是由于胶质沥青质分子存在强极性所导致的。沥青质分子中含有O原子的官能团优先分布在油水界面,通过与水分子结成氢键防止水分子向管壁运动并与烃类混合物分子产生竞争黏附;含有N原子和S原子的官能团在油滴和管壁之间的黏附作用中出现优先接触黏附的现象,对稠油黏附层起到“衔接与桥梁”的作用;C_(5)长侧链会抑制胶质和沥青质分子向油水和油/壁界面的运移,削弱稠油的黏附强度。在胶质沥青质协同作用中,沥青质含量超过8wt%时,胶质分子的增溶效应被抑制,体系中逐渐形成沥青质多聚体,促进稠油黏附现象的发生,危害集输管道安全平稳运行。可见高含水稠油低温输送黏附机理是由低温下的范德华引力为主导,胶质沥青质等极性大分子的杂原子官能团优先与管壁接触黏附现象为桥梁,沥青质聚集效应和胶质增溶效应为协同作用的复杂相互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稠油 低温输送 黏附机理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间相互作用 胶质和沥青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