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R-MRI分析MCAS患者管壁特征和斑块与卒中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戴迎桂 张娴娴 +2 位作者 董从松 刘洋 柏荣荣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0期53-55,共3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患者管壁特征和斑块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MCAS患者78例,根据其是否发生急性卒中分为急性卒中组(n=36)和非急性卒中组(n=42),均完善HR-...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MCAS)患者管壁特征和斑块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MCAS患者78例,根据其是否发生急性卒中分为急性卒中组(n=36)和非急性卒中组(n=42),均完善HR-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MCA狭窄处血管壁及斑块特征,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 CAS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价指标预测MCAS患者卒中的价值。结果急性卒中组LA值低于非急性卒中组,NWI、PA值高于非急性卒中组,斑块强化程度高于非急性卒中组,正性重构率高于非急性卒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PA值和斑块强化程度为影响MCAS患者发生急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LA、PA值和斑块强化程度均具有预测MCAS患者急性卒中的价值(P<0.05)。结论HRM RI可对M CAS患者管壁特征和斑块特征进行评估,LA、PA值和斑块强化程度是影响MCAS患者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狭窄 管壁特征 斑块特征 卒中风险
下载PDF
CCTA在高危斑块合并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王跃 蔡成仕 梁俊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3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高危斑块合并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和...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在高危斑块合并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和对照组(27例,不同时存在高危斑块和胸痛)。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绘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诊断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经CCTA检查发现,60例患者中有52例的冠状动脉中存在高危斑块,高危斑块发生率为86.67%。52例高危斑块具体包括19例(36.54%)低密度斑块,22例(42.31%)点状钙化斑块,16例(30.77%)重构指数>1.1,8例(15.38%)“餐巾环”征。观察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2级的患者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3、4级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脂质斑块体积占比、脂质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脂质斑块体积占比和脂质斑块面积诊断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的AUC分别为0.765、0.716、0.737,灵敏度分别为84.85%、54.55%、75.76%,特异度分别为63.96%、85.19%、59.26%。结论CCTA能够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斑块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可作为评估高危斑块合并胸痛的有效辅助手段,为临床预测、治疗心肌缺血等不良心血管事件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高危斑块 胸痛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斑块特征
下载PDF
HIV感染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定量参数、高危斑块形态特征与CT-FFR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侯佳蒙 马雪妍 +1 位作者 张永高 赵清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6,共6页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患者中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CTA检查的121例HIV(+)共167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CTA检查。测量计算冠状动脉血管基于CCTA的无创性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CT-FFR≤0.80定义为冠状动脉缺血性改变,并依据CT-FFR值将其分为CT-FFR>0.80组(n=103)和CT-FFR≤0.80组(n=64)。使用半自动软件测量其斑块特征参数:斑块总体积、脂质斑块体积、钙化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长度、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及偏心指数;分析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斑、“餐巾环征”。分析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参数及高危斑块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FFR≤0.80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CT-FFR>0.80组相比,CT-FFR≤0.80组中斑块长度更长[13.2 mm(8.5 mm, 24.6 mm)vs.7.3 mm(5.2 mm, 10.5 mm),P<0.001],斑块总体积更大[122.8 mm^(3)(63.3 mm^(3),272.9 mm^(3))vs. 64.9 mm^(3)(41.9 mm^(3),103.9 mm^(3)),P<0.001],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80.0 mm^(3)(36.7 mm^(3),154.6 mm^(3))vs. 37.5 mm^(3)(21.5 mm^(3),63.5 mm^(3)),P<0.001],脂质斑块体积更大[6.2 mm^(3)(1.6 mm^(3),15.8 mm^(3))vs. 2.2 mm^(3)(0.9 mm^(3),5.3 mm^(3)),P<0.001],纤维斑块体积更大[60.5 mm^(3)(34.6 mm^(3),133.6 mm^(3))vs. 32.9 mm^(3)(20.5 mm^(3),59.5 mm^(3)),P<0.001],最小管腔面积更小[4.7 mm^(3)(3.0 mm^(3),6.7 mm^(3))vs. 5.9 mm^(3)(3.9 mm^(3),9.1 mm^(3)),P=0.008],“餐巾环征”比例更大(χ~2=8.132,P<0.050)。其中,冠状动脉斑块长度(OR=1.097,95%CI:1.018~1.182,P=0.015)、脂质斑块体积(OR=1.015,95%CI:0.996~1.019,P=0.048)、最小管腔面积(OR=0.895,95%CI:0.790~1.013,P=0.008)、“餐巾环征”(OR=26.237,95%CI:5.008~119.166,P<0.001)与CT-FFR≤0.80相关,其中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及“餐巾环征”是CT-FFR≤0.80的危险因素。结论 HIV(+)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参数中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狭窄程度及高危斑块特征中“餐巾环征”与心肌缺血性改变风险相关,斑块长度、脂质斑块体积及“餐巾环征”是HIV(+)患者心肌缺血性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特征参数 高危斑块形态学特征
原文传递
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研究
4
作者 吕萍 王慧敏 +2 位作者 黎叶飞 曹牡华 谈海琴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8期1569-1573,共5页
目的:分析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目的:分析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检测两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靶血管造影检测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在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中,发生冠脉易损斑块53例;易损斑块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呈负相关,与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910。结论: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联合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临界病变 糖化清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 功能性心肌缺血
原文传递
640层动态容积CTA两种分类方法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价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璇 沈海林 +3 位作者 李振凯 王玥瑶 雷志毅 杜红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418,共5页
目的对比640层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斑块密度分类法与高危斑块分类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120例有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密度分类法分为钙化组(20例)、混合... 目的对比640层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斑块密度分类法与高危斑块分类法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120例有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密度分类法分为钙化组(20例)、混合组(51例)及非钙化组(49例)三组;按照高危斑块分类法依据有无高危斑块特征(点状钙化、正性重构、低密度斑块、"餐巾环征")分为阳性组(65例)及阴性组(55例)。以非钙化斑块及高危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对比分析两种分类方法诊断的准确性,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种分类方法间及每种分类方法中组间差异。结果发生ACS的冠心病患者非钙化斑块及高危斑块的发生率较其他分组高(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高危斑块分类法[曲线下面积(AUC):0.729]较斑块密度分类法(AUC:0.676)对ACS的诊断价值大,而联合两种方法后诊断准确率较单种方法更高(AUC:0.766)。结论高危斑块分类法中的高危斑块比密度分类法中的非钙化斑块对ACS的诊断价值更大,联合两种分类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0层动态容积CT 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高危斑块特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