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Mobile Cloud Learning Technology-Taking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as an Example
1
作者 DAI Lilan DU Qian YU Zefe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8年第2期17-19,共3页
Mobile cloud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undoubtedly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ducation. At present,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 Mobile cloud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undoubtedly one of the hot issue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education. At present,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lack the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and platform that apply theory to practice areas, and apply the new mobile cloud learning technology to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e cloud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lended learn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下载PDF
The Mobi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2
作者 Jiangye Zhu Yuan Gao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2年第9期113-119,共7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amin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rket,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various countries,and China’s policy to support and liais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amining the progres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rket,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various countries,and China’s policy to support and liais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talent demand,”this research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into China’s acquisition of talent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it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arket talen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下载PDF
学术人才流动可以提高科研产出吗?
3
作者 柳瑛 陈建伟 苏丽锋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6,共10页
学术人才的流动一直是学术共同体推动科研生产的重要议题,但是其流动是否能够真正提高科研产出却仍然存在争议。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样本,使用计量模型检验流动对学者科研产出的影响作用。回归结果表明,流动能够推动学者科研产... 学术人才的流动一直是学术共同体推动科研生产的重要议题,但是其流动是否能够真正提高科研产出却仍然存在争议。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样本,使用计量模型检验流动对学者科研产出的影响作用。回归结果表明,流动能够推动学者科研产出的提升,特别是对学者英文发表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以匹配激励效应和知识重组效应展开回归结果的解释和讨论,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趋势,匹配激励效应被认为是其中的主要作用机制。政府应完善学术人才流动的制度环境,探索建立对人才流出高校的利益补偿机制,以推动学术人才在学术共同体内的有序流动,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和引导流动知识重组效应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人才 人才流动 科研产出
下载PDF
政策变迁对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莹莹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4期65-78,共14页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上结合港澳优势已发展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以及人口集聚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与国...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上结合港澳优势已发展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以及人口集聚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人口迁移流动除了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制度差异的制约。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具体政策影响来看,创业就业政策、税收支持政策以及优质生活政策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具直接性。由此,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口和劳动力高效便捷流动,实现大湾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仍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在就业、税收、优质生活、通关服务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更多切实有利于人口流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如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统一个人所得税税收征收标准、提升生活便利度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城市群发展 人口流动 人才政策
下载PDF
中国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及动态变化——基于知网数据分析
5
作者 郭建科 高京燕 熊子尧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86-1701,共16页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开发和培育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是一个区域发展活力的最好体现。为此,文章以知网涉海类核心期刊作者在2000—2020年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数据,对海洋研究型人才的动态变化进...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的开发和培育是衡量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对人才的吸引力更是一个区域发展活力的最好体现。为此,文章以知网涉海类核心期刊作者在2000—2020年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数据,对海洋研究型人才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年间,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态势,网络表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特征,网络被少数枢纽型节点城市控制。2)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以青岛为核心,大连、北京、上海、广州为顶点的菱形结构,海洋研究型人才迁移分为城市内的闭环迁移和异地迁移2种模式,闭环迁移占比逐年增加,市内迁移现象凸显。3)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迁入人次的空间分布逐渐均衡化,迁出人次则趋向集中分布。华东、华南地区是海洋研究型人才净流入活跃区,东北、华中地区以及北京等地是海洋研究型人才净迁出活跃区,且这些区域的高强度净流入现象和净流出问题在逐渐缓解。4)海洋研究型人才流动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马太效应”显著,青岛一直处于网络的核心,半边缘城市与核心城市保持较强的人才往来,彼此之间也存在较强的关系流,边缘城市的海洋研究型人才主要流向核心城市、半边缘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研究型人才 人才流动 空间分布 网络结构 中国
下载PDF
中国与OECD国家留学生流动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
6
作者 杨雨晴 丁子军 戴靓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8-1768,共11页
构建和推动高质量人才环流是中国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才磁石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与3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间高等学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有向加权的国际人才流动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国际人才... 构建和推动高质量人才环流是中国国际人才培养和人才磁石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与38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之间高等学校留学生流动数据,构建有向加权的国际人才流动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讨国际人才流动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 39个国家之间留学生交流密切,区域组团明显,形成北美亚太组团、南美欧洲组团、北欧波罗的海组团、捷克斯洛伐克组团。中国和美国是国际人才交流的中心,同时中国、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也是人才流动的门户与枢纽。②各国家在输出和接收留学生上存在非对称性。中国留学生流出量占总网络的近50%,而OECD各国输出量相对均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成为留学生流入量排名前3,中国以7.17%的占比居第四。③国家的开放程度、教育质量、经济水平对留学生流动的影响均存在发送者效应和接收者效应,地理、语言文化、贸易方面的邻近可促进留学生流动。结构依赖是留学生流动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互惠效应、择优依附效应与传递闭合效应最为显著,对于外生动力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中国与OECD国家间的人才联系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从个体属性、多维邻近性和结构内生性方面进行优化,促进区域内人才更加扁平化多元化交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 留学生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指数随机图模型
下载PDF
基于“田园回归”的日本乡村人才振兴探析
7
作者 刘永辉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0-34,共5页
日本在二战后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与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农山渔村人口呈现“过疏化”“高龄化”和“女性化”特征。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政策与持续深度扶持、地方政府移居举措、设立第三... 日本在二战后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与老年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象,农山渔村人口呈现“过疏化”“高龄化”和“女性化”特征。日本政府通过国家政策与持续深度扶持、地方政府移居举措、设立第三方移居机构等举措,基于“田园回归”务实推动人口流动与地域振兴,有效促进了乡村人才振兴。受日本“田园回归”启示,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可在国家主导与采取长效激励举措、发挥地方政府引领与服务作用以及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和引入第三方人才评价平台等方面加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振兴 田园回归 人才流动 乡村移居 举措
下载PDF
“城市梦”:住房公积金与流动人才居留意愿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伟军 邓国营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共同富裕背景下,关注并探索住房公积金如何促进流动人才城市定居,对于实现“人才红利”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讨论了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才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住... 共同富裕背景下,关注并探索住房公积金如何促进流动人才城市定居,对于实现“人才红利”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讨论了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才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显著提升了流动人才居留意愿,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住房公积金对已婚、无房及非国有单位流动人才群体居留意愿的提升效果更明显;住房支付能力与购房意愿作为中介变量,在住房公积金提升流动人才居留意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文章从流动人才居留意愿角度,为住房公积金继续坚持扩面改革,并向体制外和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梦 住房公积金 流动人才 居留意愿
下载PDF
海外人才的跨国流动模式及对其回流后职业发展的影响———基于上海市的实证分析
9
作者 孙雨蕾 吴瑞君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177,共12页
本研究立足于2021年上海市基本侨情调查数据,从人才流动的周期性视角出发,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特征、流动动因以及流动的时空经历等多维度因素,构建海外人才跨国流动模式与其回流后职业发展关系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海外人才的跨国流动... 本研究立足于2021年上海市基本侨情调查数据,从人才流动的周期性视角出发,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特征、流动动因以及流动的时空经历等多维度因素,构建海外人才跨国流动模式与其回流后职业发展关系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海外人才的跨国流动模式主要表现为“出国留学(工作)—回国就业(定居)”的一次性返迁模式和“国外定居‘落户’—回国就业(创业)”的跨国循环模式两大类;②职业驱动的跨国流动原因对人才回流后的职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应重视人才流动前后期阶段的连续性以及个体的主观流动策略;③人才回流后的职业发展与国外居住时长存在“倒U形”关系,与回国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一系列优化海外引才及促进回流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人才 跨国流动模式 职业发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外籍学者的“流动想象”与“流动实践”——基于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质性分析
10
作者 陈琼琼 李梅 李远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2,共9页
本文以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全职外籍学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析其来华工作的动因,以及在华工作的真实感受、认知与体验。外籍学者在来华工作中存在“流动想象”与“流动实践”之间的关联和反差。积极的“流动想象”赋予外... 本文以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全职外籍学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析其来华工作的动因,以及在华工作的真实感受、认知与体验。外籍学者在来华工作中存在“流动想象”与“流动实践”之间的关联和反差。积极的“流动想象”赋予外籍学者来华工作的合理化归因,包括学术职业发展需求、中国工作经历的独特价值、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吸引力等。而情境化的“流动实践”体现了流动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外籍学者在科研、教学、生活中会遭遇与其原有职业惯习和母国工作场域相似或相异的各种情境和体验感知,这些主观因素对其在华工作的满意度与去留决策产生影响。本文深化了对外籍学者和跨国学术人才流动的研究,对完善我国高校国际人才管理制度、营造集聚世界一流人才的学术生态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籍学者 学术人才跨国流动 新型研究型大学 国际人才管理
下载PDF
战略科学家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议题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丹丹 王小理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49,共8页
战略科学家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大议题,战略科学家概念和政策是新兴学术课题。本研究围绕“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这三大核心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多层次学理和政策比... 战略科学家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大议题,战略科学家概念和政策是新兴学术课题。本研究围绕“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这三大核心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多层次学理和政策比较辨析,提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十个延展子议题,为拓展战略科学家深层次学术探讨、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和政策转化等提供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科学家 人才成长规律 大科学时代 新型举国体制
下载PDF
中国数字人才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分析
12
作者 杨凡 林晓 +1 位作者 戴杨 刘承良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4-972,共9页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析中国三大城市群数字人才分布与流动格局。结果表明:(1)数字人才高度集中在核心城市,但在能级上与顶尖全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2)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发展的协调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并形成了港–深、沪–苏两大高地;(3)数字人才在中国呈现环流格局,但全球尺度上是非“零和博弈”,表现出以香港地区为枢纽向海外转移的趋势;(4)三大城市群中不存在净流入型活跃城市,因而都面临严峻的数字人才流失风险。最后,从全球、区域和地方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人才 人才流动 关键核心技术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下载PDF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路径
13
作者 杜彬恒 吴琦 +4 位作者 张可云 钮钦 刘现伟 卢晓梅 周勇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7,共37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针对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科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企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展开多方面多较多研讨。研究认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教育改革的基础地位和人才资源的引领地位,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深刻把握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推进策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推进和系统集成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统筹处理好事关科技创新的重大原则和重要关系;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党的领导作用,推动多种经济体联合攻关,用好国际资源加快国家战略高新技术转化应用,优化新型举国体制的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促进各类数据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链条部署和打造企业生态群,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加强导师、工程师、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体系化、集成化能力,深化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加强人才资源战略支撑,注重人才力量发展长效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交流机制和引进国际人才等领域的改革,支持全面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科技 人才 创新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 企业科技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中国学生国际流动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
14
作者 苗绿 郑金连 《世界教育信息》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国发布的国际学生数据分析发现,全球国际学生流动保持增长趋势;发展中国家学生国际流动需求明显,发达国家学生国际流动稳步发展;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学生国际流动规模增速不及印度等国。中国学... 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国发布的国际学生数据分析发现,全球国际学生流动保持增长趋势;发展中国家学生国际流动需求明显,发达国家学生国际流动稳步发展;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学生国际流动规模增速不及印度等国。中国学生国际流动的需求依然强劲,传统留学目的地留学人数将趋于稳定,新兴留学目的地出现,留学专业选择仍以STEM领域为主。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留学人员环流趋势日渐明显。为进一步促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可持续完善“平安留学”机制,更好发挥留学人员的人文交流作用,完善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服务平台,探索从留学人员中选拔国际组织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生 国际流动 国际学生 国际组织人才
下载PDF
科技人才国际流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林岭 张汝昊 韩芳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8期46-56,共11页
科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可以显著提高科技人才的研究能力与影响力,关注科技人才国际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可进一步完善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公平。基于Scopus数据库1920-2020年论文数据,使用统计学方法,从全球层... 科技人才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可以显著提高科技人才的研究能力与影响力,关注科技人才国际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可进一步完善女性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公平。基于Scopus数据库1920-2020年论文数据,使用统计学方法,从全球层面、国家层面、学科层面分析了科技人才国际流动中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以跨国机构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流动赋予了流动后的科技人才更良好、更易适应的成长环境;女性科技人才在流动行为模式的选择、流动路线的规划上与男性科技人才并无差异;全球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中确实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科技人才国际流动比例较男性科技人才低;女性科技人才在其职业生涯后期出国交流的可能性较男性科技人才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科技政策的性别主流化进程,建立女性科技人才专门委员会,制定女性科技人才工作家庭冲突干预对策等建议,以激励女性科技人才在学术界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科技人才 人才国际流动 学术年龄 性别差异
下载PDF
“从集聚走向均衡”:中国高校顶尖人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收敛性
16
作者 马浚锋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2-21,共10页
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其核心是人才流动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均衡。结合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使用2015—2021年校际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范式,设置3种空间权重矩阵表征与衡量高校顶尖人才集聚程度的空间关... 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其核心是人才流动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均衡。结合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使用2015—2021年校际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范式,设置3种空间权重矩阵表征与衡量高校顶尖人才集聚程度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随机前沿模型和空间效应β收敛,检验顶尖人才空间集聚的溢出效应及其收敛性。结果发现,中国高校顶尖人才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强关系,其集聚效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带动周边其它高校的办学水平、科研创新产出,且在局部区域具有空间异质性;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具有(绝对、条件)β收敛特征,能够对区域高等教育实现“从集聚走向均衡”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高等教育 高校顶尖人才 人才流动 人才集聚 空间溢出
下载PDF
清中叶省会书院院长的选任与学者的省际交流渠道
17
作者 赵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1-198,218,219,共10页
明清易代以来,以书院讲会为纽带而形成的学者跨区域交流机制渐失活力。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奉旨建立省会书院,使之成为一省文化教育中心。在政策的支持下,省会书院院长拥有优厚的经济待遇以及相应的奖叙制度,使各省会书院有条件在全... 明清易代以来,以书院讲会为纽带而形成的学者跨区域交流机制渐失活力。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奉旨建立省会书院,使之成为一省文化教育中心。在政策的支持下,省会书院院长拥有优厚的经济待遇以及相应的奖叙制度,使各省会书院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选聘院长,进而在清中叶形成跨越省际的、机制性的学者交流新渠道。对于院长的选任,清代在制度上并未设置硬性资格条件,但各省在实践中,仍以功名、学术、籍贯、人脉等作为实际考量因素。院长应聘的驱动因素亦显多样。院长选任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乾嘉学术的省际扩散。然而,清代书院并未普遍推行固定聘期制度,使各书院院长的流动频率不一,地位难以稳定。且书院的自主性有限,选任院长的实权由地方督抚控制,影响院长职能的发挥。甚至院长之职本身也成为部分官员出卖人情的工具,造成书院难以根治的一大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会书院 院长 人才流动 学术交流机制 职业
下载PDF
如何让要素在城乡间双向“动起来”?——基于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的历史经验
18
作者 孙圣民 李灏桢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0,F0002,共10页
城乡关系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保障要素在城乡间的互相流通又是建设和谐城乡关系、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城乡间流通的要素以人才、资金、商... 城乡关系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保障要素在城乡间的互相流通又是建设和谐城乡关系、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城乡间流通的要素以人才、资金、商品为主要内容。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变的历史事实表明,科举取士、儒家文化分别是人才流通的制度支撑和主观动机,土地是资金流通的价值支撑,产业地位则是商品平等交换的坚实基础。基于此,从优化理念、完善制度、培育文化、打造产业等方面着手,更好地保障人、财、物等因素在城乡间双向“动起来”,从而维系和谐的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要素流动 人才制度 文化培育 特色产业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创新型人才流动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桂苑洁 张向前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8期102-108,共7页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考察宏观环境因素对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能显...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考察宏观环境因素对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能显著促进省际创新型人才流动;在分样本情境下,宏观环境因素对创新型人才流动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中西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创新型人才流动有较明显的影响;R&D经费投入在促进中部地区创新型人才流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和教育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流动影响力度偏弱。据此,提出进一步贯彻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提高创新型人才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继续发挥R&D经费对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教育环境等建议,为城市和区域人才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人才流动 宏观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新老矛盾:社工人才队伍的内部差异性与流动问题研究
20
作者 韩江风 王红蕊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5-103,共9页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是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的重点工作之一。以往研究多将社工人才队伍视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忽视了社工人才队伍的内部差异性,没有关注到经验少、跨专业、年龄小的新手社工比经验多、本...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是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的重点工作之一。以往研究多将社工人才队伍视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忽视了社工人才队伍的内部差异性,没有关注到经验少、跨专业、年龄小的新手社工比经验多、本专业、年龄大的老社工更具就业市场竞争力的现象。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制度的不健全、购买方和服务方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提升老社工的就业竞争力,需要从优化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制度设计,破解社工人才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两个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和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社工 新手社工 社工人才队伍 内部差异性 社工人才流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