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morphism of the East Sector of the South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9
1
作者 WEI Chunjing YANG Chonghui ZHANG Shougu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65-77,共13页
The east sector of the southern Qinling belt is, lithologically, composed mainly of metapelites, ***qüartzites, marbles and small amount of metabasites and gneisses, whose protoliths are the Silurian, Devonian an... The east sector of the southern Qinling belt is, lithologically, composed mainly of metapelites, ***qüartzites, marbles and small amount of metabasites and gneisses, whose protoliths are the Silurian, Devonian and less commonly the Sinian and Upper Palaeozoic. They have been subjected at least to two epochs of metamorphism. The early epoch belongs to progressive metamorphism which is centered on high amphibolite-granulite fades in the Fuping area and changed outwards into low amphibolite facies (staurolite-kyanite zone), epidote amphibolite facies (garnet zone) and greenschist facies (chlorite and biotite zones), the metamorphic age of which is about 220–260 Ma. This early-epoch metamorphism belongs to different pressure types: the rocks from greenschist to low amphibolite facies belong to the typical medium-pressure type which shows geothermal gradients of about 17–20 ***C/km and was probably produced by a crustal thickening process related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 and the high amphibolite-granulite facies belongs to the low-pressure type which shows geothermal gradients of about 25–38 ***C/km and was probably affected by some magmatic heats. Base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T paths of the different facies calculated from the garnet zonations,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e metamorphism of medium-pressure facies series took place during an imbricated thicke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during the uplifting process after thickening. The late-epoch metamorphism belongs to dynamic metamorphism of greenschist facies which is overprinted on the early-epoch metamorphic rocks and is Yanshanian or Himalayan in age, probably related to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morphism metamorphic minerals p-T conditions and paths east sector of the southern Qinling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Permo-Triassic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the central western Korean Peninsula, and its link to Paleo-Tethyan Ocean closure: Key issues revisited 被引量:2
2
作者 Hyeong Soo Kim Sanghoon Kwon +1 位作者 Sung Won Kim M.Santos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325-1335,共11页
Permo-Triassic high-pressure(HP) mafic granulites, together with the Bibong retrogressed eclogite,preserved along the central western Korean Peninsula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Late Permian to Triassic colli... Permo-Triassic high-pressure(HP) mafic granulites, together with the Bibong retrogressed eclogite,preserved along the central western Korean Peninsula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Late Permian to Triassic collisional orogeny in northeast Asia. The metamorphic pressureetemperatureetime(P-T-t)paths of these rocks, however, remain poorly constrained and even overestimated, owing to outdated geothermobarometers and inaccurate isopleth techniques. Here we evaluate the metamorphic Pe T conditions of Triassic HP mafic granulites including those in Baekdong, Sinri and Daepan and the Bibong Triassic retrogressed eclogite in the Hongseong area, and the Permo-Triassic Samgot mafic granulite in the Imjingang Belt of the central western Korean Peninsula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phase equilibria techniques. The Baekdong and Samgot mafic granulites and the Bibong retrogressed eclogite yield a range of 12.0 -16.0 kbar and 800 -900℃, representing HP granulite facies conditions. The Sinri and Daepan granulites from the Hongseong area show relatively lower grad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between HP granulite and normal granulite facie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ub-isothermal decompression during exhumation.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metamorphic ages and the post-collisional igneous activity from the central western Korean Peninsula indicate that the Triassic ages represent the retrograde stage of the metamorphic Pe T paths. In contrast, the Late Permian metamorphic ages, which are older than protolith ages of the post-collisional igneous rocks, correspond to the possible prograde stage of metamorphism. The P-T-t path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ogether with the metamorphic ages and post-orogenic igneous events reported from these areas suggest trace of the subduction, accretion and exhumation history, and indicate a tectonic linkage among the northeast Asian continents during the Paleo-Tethyan Ocean clo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 GRANULITE Retrogressed ECLOGITE petrology and phase equilibria metamorphic p-T-t paths CENTRAL WESTERN Korean peninsula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吉南夹皮沟新太古代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P-T-t演化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韩香巧 钱加慧 +3 位作者 卢成森 尹常青 张健 高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379-3397,共19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新太古代末期的构造体制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对地处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部的吉南夹皮沟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传统地质温压计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新太古代末期的构造体制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对地处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部的吉南夹皮沟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传统地质温压计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明确其变质P-T-t演化,探讨构造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主要由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石英和少量钛铁矿组成,记录了逆时针P-T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变质阶段。岩石第一阶段的矿物组合为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钛铁矿(+熔体)(Bt 1+Pl 1+Amp 1+Qz+Ilm(+L)),记录的温压条件为790~854℃和0.55~0.88GPa,之后通过升压略降温到达压力峰期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角闪石分解、石榴石生长、基质型斜长石的X_(An)值从核到边降低。第二阶段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钛铁矿(+熔体)(Grt+Bt_(2)+Pl_(2)(核部)+Amp_(2)+Qz+Ilm(+L)),相平衡模拟获得该阶段的温压条件为670~745℃和1.10~1.24GPa,传统地质温压计的结果为707~771℃和0.99~1.18GPa,两者可相互佐证,可能代表了岩石的压力峰期阶段。第三阶段的矿物组合为黑云母+斜长石+石英+钛铁矿(Bt_(3)+Pl_(2)(边部)+Qz+Ilm),形成于压力峰期后的降温降压过程,石榴石边部分解形成斜长石,该类斜长石的X_(An)值从核到边逐渐升高。变质锆石U-Pb定年获得2483±8Ma(MSWD=3.2)的年龄,结合稀土配分模式和锆石Ti温度计计算结果,将该年龄解释为岩石压力峰期阶段前的变质时代。考虑到吉南变质地体新太古代末期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的时间重叠性、区域上的“穹窿-龙骨”构造样式、前人的变质作用资料以及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记录的升压轨迹,本文认为吉南新太古代末期变质作用与重力凹沉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 变质p-T-t演化 新太古代 重力凹沉构造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Thermal history of a Late Mesoproterozoic paired metamorphic belt(?)during Rodinia assembly:New insight from medium-pressure granulites from the Aravalli-Delhi Mobile Belt, Northwestern India
4
作者 Santanu Kumar Bhowmik Somnath Dasgupta +1 位作者 Sudipta Baruah Deepika Kalit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335-354,共20页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record of a Late Mesoproterozoic paired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Aravalli-Delhi Mobile Belt(ADMB), NW India using a suite of supracrustal and metaigneous granulites from the P...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record of a Late Mesoproterozoic paired metamorphic belt in the Aravalli-Delhi Mobile Belt(ADMB), NW India using a suite of supracrustal and metaigneous granulites from the Pilwa-Chinwali granulite terrain a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ADMB. Using metamorphic reaction textures, mineral chemistry, metamorphic reaction history, geothermobarometric computations and electron microprobe dating of monazite in 5 samples of pelitic granulite, leptynite gneiss, enderbite and charnockite, we have deduced a medium-pressure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P between 4.9 and 6.8 kbar, T> 760-815℃) along a heating-cooling, counterclockwise P-T path between 1.09 and 1.01 Ga. When collated with published metamorphic and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of the adjoining crustal domains of the ADMB, these finding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s of two tectonic domains of contrasting thermal gradients at ca. 1.0 Ga, consistent with metamorphic transformations in tectonically thickened middle-lower crustal sections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to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in the root zones of spatially adjacent island arc, as part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assembly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MB GRANULITES CCW-p-T path MONAZITE chemical dating ca. 1.0 Ga metamorphism paired metamorphic belt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Ultrahigh-P(UHP) and High-P(HP) Metamorphic Belt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5
作者 J.G.Liou W.G.Ernst +7 位作者 Xiaomin WANG Ruyuan ZHANG E.Eide Jun LIU S.Maruyama Leslie Ames Gaozhi ZHOU Yuanjun LIU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年第B04期76-88,共13页
关键词 UHp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Ultrahigh-p and High-p Hp metamorphic Belt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下载PDF
河南洛宁太华变质杂岩区早元古代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6
作者 蒋宗胜 王国栋 +3 位作者 肖玲玲 第五春荣 卢俊生 吴春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701-3717,共17页
太华变质杂岩广泛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总体呈SW-NE向展布。在河南洛宁地区,太华变质杂岩以TTG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和变泥质片麻岩为主。斜长角闪片麻岩中可识别出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 太华变质杂岩广泛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总体呈SW-NE向展布。在河南洛宁地区,太华变质杂岩以TTG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和变泥质片麻岩为主。斜长角闪片麻岩中可识别出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内部的包裹体矿物组合(Amp1+Pl1+Qtz),变质高峰期矿物组合(M2)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和基质矿物组合(Grt2+Amp2+Pl2+Qtz),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为"白眼圈"状后成合晶组合(Amp3+Pl3+Qtz)。运用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估算三个阶段的P-T条件分别为:进变质阶段约600~680℃/7.0~7.6kbar,变质高峰期为680~790℃/9.5~10.7kbar,退变质阶段为580~720℃/6.5~7.6kbar。变泥质片麻岩中保留了进变质阶段(M1)包裹体矿物组合(Bt1+Pl1+Qtz)和峰期变质阶段(M2)矿物组合(Grt2+Bt2+Pl2+Qtz)两个阶段。其中未发现后期退变质反应结构,石榴子石中也未发现成分环带。P-T条件估算结果分别为:M1阶段620~710℃/4.9~5.6kbar,M2阶段710~760℃/7.3~8.3kbar。洛宁地区太华变质杂岩记录了顺时针的近等温降压型的P-T轨迹,可能经历了与华北中部造山带其它杂岩类似的变质演化过程,推测其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沿中部造山带的拼合过程中。SIMS与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斜长角闪片麻岩记录了1938~1967Ma的变质事件,比华北中部造山带其它变质杂岩区所广泛记录的~1850Ma变质事件早了约100Ma,暗示中部造山带的拼合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计 p-T轨迹 变质作用时代 太华变质杂岩 中部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东秦岭松树沟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及其退变质作用的PTt演化轨迹 被引量:45
7
作者 刘良 周鼎武 +3 位作者 董云鹏 张宏发 刘养杰 张泽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 在北秦岭商南松树沟出露的高压变质基性岩石,包括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单斜辉石岩,遭受了从中压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连续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这些岩石形成的温度为826℃~887℃,压力约为1.40~1.58GPa,其不同退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依次分别是765℃~825℃和约1.03~1.14GPa、650℃~750℃和约0.9GPa以及400℃~500℃和约0.5~0.6GPa。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早期近等温降压(ITD)和晚期降温降压的顺时针PTt演化轨迹。结合高压岩石983±140Ma的退变质年龄和松树沟残存的蛇绿岩片考虑,这些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抬升与秦岭造山带中、晚元古宙时期洋壳的俯冲、消减和陆块碰撞伴随的快速构造上升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作用 pTT轨迹 东秦岭
下载PDF
辽西建平杂岩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0
8
作者 魏春景 张翠光 +2 位作者 张阿利 伍天洪 李江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9-282,共14页
辽西建平杂岩中广泛发育高压麻粒岩块体 ,其特征为在基性岩中出现石榴石 +单斜辉石 +斜长石 +石英±角闪石 ,利用 TWQ方法结合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其变质条件为 T=785~ 82 0℃ ,P=1.0 5~ 1.17GPa。高压麻粒岩区的其他岩石如石榴石... 辽西建平杂岩中广泛发育高压麻粒岩块体 ,其特征为在基性岩中出现石榴石 +单斜辉石 +斜长石 +石英±角闪石 ,利用 TWQ方法结合传统地质温压计估算其变质条件为 T=785~ 82 0℃ ,P=1.0 5~ 1.17GPa。高压麻粒岩区的其他岩石如石榴石二辉麻粒岩等虽然不出现典型的高压麻粒岩矿物组合 ,但其变质条件相同。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矿物组合的不同系由其全岩成分 ,尤其是 Si O2 含量不同所致。因此辽西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该区高压麻粒岩的特征与泛非造山带和西澳的高压麻粒岩相似 ,也符合高压麻粒岩的经典定义 ,但与在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报道的“高压麻粒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变质作用 建平杂岩 温度 压力条件 矿物组成
下载PDF
华北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的两类P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化学和变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郭敬辉 翟明国 +1 位作者 李永刚 阎月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0-448,共19页
在华北克拉通桑干构造带中,分布有许多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于强烈变形的TTG片麻岩、二辉麻粒岩、混合岩和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富含石榴石斑晶,斑晶内部钙铝榴石含量明显高于边缘,一般可达25%~28%。... 在华北克拉通桑干构造带中,分布有许多太古宙高压基性麻粒岩,呈大小不等的岩块产于强烈变形的TTG片麻岩、二辉麻粒岩、混合岩和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富含石榴石斑晶,斑晶内部钙铝榴石含量明显高于边缘,一般可达25%~28%。许多石榴石含有单斜辉石包体,Al2O3含量高达7.4%~11.2%,相应的契尔马克分子比例为12%~18%。这些成分特征指示了早期相对较高的变质压力。石榴石斑晶广泛发育后成合晶反应边,是Pl-Opx-Amp-Mt组合的放射状细粒交生体,邻接的单斜辉石和石榴石斑晶边缘与后成合晶组合近于反应平衡,单斜辉石Al2O3含量小于5%,石榴石边缘的钙铝榴石含量也大大低于核部。这些都显示了压力较低条件下石榴石和单斜辉石的分解。温度压力的计算结果揭示出高压麻粒岩的两类PT轨迹,它们早期的变质作用都表现出较高的压力(1.2~1.45GPa)。一部分高压麻粒岩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并显示升温减压和近等温减压过程。它们很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某种型式的俯冲和碰撞构造过程。另一部分高压麻粒岩具有逆时针的PT轨迹,显示降温降压过程,并且早期变质温度高达1050℃。它们很可能来自碰撞之前的岛弧下地壳底部。在碰撞阶段的后期,这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变质作用 pT轨迹 太古宙 矿物化学
下载PDF
庐山星子群变质岩的变质作用P-T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海祥 张伯友 +1 位作者 孙大中 朱炳泉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36,共5页
对分布于扬子块体南缘古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研究表明 ,它们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的变质 ,其变质温度为 4 80℃~ 5 80℃ ,压力在 30 0 MPa~ 5 0 0 MPa之间。这与扬子块体南缘其他元古代地层仅经历了轻微变质的事实截然不同 ,... 对分布于扬子块体南缘古元古代星子群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研究表明 ,它们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的变质 ,其变质温度为 4 80℃~ 5 80℃ ,压力在 30 0 MPa~ 5 0 0 MPa之间。这与扬子块体南缘其他元古代地层仅经历了轻微变质的事实截然不同 ,表明星子群变质岩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星子群变质岩是由地壳伸展作用引发的、来源于下地壳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它并不是来源于华夏块体的“飞来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子群 变质作用 庐山 变质岩 地壳伸展作用 元古代 变质温压条件
下载PDF
胶北地体多期变质事件的P-T-t轨迹及其对胶-辽-吉带形成与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2
11
作者 刘平华 刘福来 +5 位作者 王舫 刘超辉 杨红 刘建辉 蔡佳 施建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89-2941,共53页
胶北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带南端,主要由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所组成。本文通过对胶北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变质反应结构和序列、变质温度和压力估算与同位素... 胶北地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胶-辽-吉带南端,主要由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变质表壳岩系和变质镁铁-超镁铁质岩所组成。本文通过对胶北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变质反应结构和序列、变质温度和压力估算与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综合研究和总结,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地区太古宙变质基底类似,本区也存在~2500Ma区域性新太古代变质事件,且与本区2550~2500Ma岩浆作用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其变质作用发生的时间比岩浆作用要晚10~50Myr,指示本区~2500Ma区域性变质事件可能与大规模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2)胶北还存在1950~1850Ma区域性古元古代变质事件,并导致了大量高压基性和泥质麻粒岩的形成,高压基性麻粒岩主要以不规则透镜体、变形岩墙群或岩脉群的形式赋存于闪长质-TTG-花岗质片麻岩之中,并集中分布在安丘-平度-莱西-莱阳-栖霞一带,大致沿北东-南西向断续带状分布,构成了一条长约300km的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3)本区古元古代高压麻粒岩以记录近等温减压(ITD)及随后近等压降温(IBC)的顺时针P-T-t轨迹为特征,指示本区变质杂岩在古元古代晚期曾强烈地卷入了与俯冲-拼贴-碰撞造山有关的构造过程,并可能经历了如下复杂的构造演化:(I)在古元古代晚期2000~1950Ma,随着有限大洋地壳的持续俯冲作用,本区各类变质岩的原岩开始经历一次构造增厚事件,并导致了它们的原岩经历了早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进变质作用;(II)1950~1870Ma,大洋地壳俯冲作用结束,本区开始发生弧-陆拼贴和陆-陆碰撞作用,大陆地壳持续缩短和加厚,在加厚下地壳或岛弧根部带约50km的深度,发生了区域性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并导致了本区变基性岩和变泥质岩分别形成了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铁-钛氧化物和石榴石+蓝晶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铁-钛氧化物+熔体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III)1870~1800Ma,在同碰撞峰期变质结束之后,本区造山作用进入了后碰撞构造折返-伸展演化阶段,先后经历了早期快速构造折返和晚期缓慢冷却降温两个构造热演化阶段。其中,在早期快速构造折返阶段,高压麻粒岩经历了峰后近等温或略微增温减压退变质作用的叠加,高压基性麻粒岩表现为沿石榴石边部形成了含斜方辉石的后成合晶。与此同时,早期快速构造折返阶段还伴随着热松弛和伸展作用,出现一系列的幔源基性岩浆活动,不仅导致了本区大量未经历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的变基性岩群的形成,同时也诱发了区内大规模的地壳深熔作用的发生。自温度高峰期之后,本区地壳岩石还经历了一个近等压冷却降温过程,并发生了区域性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高压基性麻粒岩表现为石榴石和斜方辉石边部常出现含角闪石的退变边或后成合晶。最终,在1800Ma左右,本区含电气石花岗伟晶质岩脉的大量出现,则标志着胶北地体古元古代晚期(2000~1800Ma)俯冲-拼贴-碰撞造山作用的最终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T轨迹 多期变质事件 胶北地体 胶-辽-吉带
下载PDF
黑龙江依兰地区蓝片岩的变质演化P-T-t轨迹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伟民 刘永江 +4 位作者 TAKASU Akira 赵英利 温泉波 郭新传 张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085-3099,共15页
黑龙江省依兰地区出露了一套经高压变质形成的蓝片岩、云母片岩、长英质糜棱岩和少量超基性岩及大理岩并经历了强变形作用改造,一直被认为是佳木斯地块与其西侧松嫩地块碰撞拼贴所形成的缝合带产物。本次研究,通过岩相学与矿物化学分析... 黑龙江省依兰地区出露了一套经高压变质形成的蓝片岩、云母片岩、长英质糜棱岩和少量超基性岩及大理岩并经历了强变形作用改造,一直被认为是佳木斯地块与其西侧松嫩地块碰撞拼贴所形成的缝合带产物。本次研究,通过岩相学与矿物化学分析,根据矿物组合的不同,识别出研究区内三种不同类型的蓝片岩;并获得了绿帘蓝闪石片岩(T=350~550℃,P=10~14kbar)、蓝闪霓辉石片岩(T=350~550℃,P=10~14kbar)和石榴石冻蓝闪石片岩(T=500~540℃,P=10~12kbar)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结合前人发表的地质年代学数据,建立了变质演化P-T-t轨迹。其中,绿帘蓝闪石片岩具"发卡式"变质演化P-T-t轨迹;而蓝闪霓辉石片岩与石榴石冻蓝闪石片岩具顺时针的演化轨迹。我们推测其成因可能为不同类型的蓝片岩形成于不同的俯冲阶段,由动力学机制的变化所造成。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拼贴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高压变质 p-T-T轨迹 佳木斯地块 松嫩地块
下载PDF
榍石:U-Pb定年及变质P-T-t轨迹的建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向华 张利 +2 位作者 钟增球 周汉文 曾雯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58-1267,共10页
榍石在各类岩石中普遍存在,其稳定性受全岩成分、氧逸度和水活度以及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它在岩浆岩中主要存在于高Ca/Al比值的岩石中,在变质岩中常见于绿片岩相、蓝片岩相和角闪岩相岩石,在钙质变质岩中其稳定范围可达榴辉岩相或高... 榍石在各类岩石中普遍存在,其稳定性受全岩成分、氧逸度和水活度以及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影响。它在岩浆岩中主要存在于高Ca/Al比值的岩石中,在变质岩中常见于绿片岩相、蓝片岩相和角闪岩相岩石,在钙质变质岩中其稳定范围可达榴辉岩相或高压麻粒岩相。一般榍石结构中U含量较高,且具有高达高角闪岩相上限的U-Pb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是理想的U-Pb定年矿物。由于榍石的组成元素均为岩石中的主要元素,很容易与其它矿物、熔体及流体发生反应,所以榍石的U-Pb年龄记录的更可能是结晶年龄,而不是简单的扩散重置年龄;也因为它容易反应,变质榍石复杂的U-Pb体系可能记录了岩石的整个变质历史信息。通过与榍石平衡共生的矿物组合或利用榍石Zr温压计可确定岩石的P-T条件,结合相关的榍石年龄信息即可建立变质过程的P-T-t轨迹。利用SHRIMP、LA-MC-ICP-MS以及LA-ICP-MS方法可对不均一榍石颗粒内部进行原位微区分析得到有意义的U-Pb年龄;利用榍石中Zr含量对温度,尤其是对压力比较敏感,可建立榍石Zr含量温压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榍石 变质反应 U-pB定年 榍石温压计 p-T-T轨迹
下载PDF
利用超高压变质岩的P波速度估算地下岩石的热导率 被引量:7
14
作者 欧新功 金振民 +2 位作者 夏斌 徐海军 金淑燕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4-568,共5页
岩石热导率是了解地球内部热传导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但热导率的测量在室内和野外都比较复杂.如何利用容易获得的岩石物理参数(如超声波速度)来估算岩石的热导率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655件样品热导... 岩石热导率是了解地球内部热传导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但热导率的测量在室内和野外都比较复杂.如何利用容易获得的岩石物理参数(如超声波速度)来估算岩石的热导率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655件样品热导率和超声波速度的相关分析,把样品分为新鲜榴辉岩、退变质榴辉岩、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4类,并分别建立了利用岩石P波速度估算热导率的计算方程.回归计算表明,榴辉岩热导率和P波速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在0.7左右,片麻岩显示的相关系数比较小,在0.4~0.5之间.鉴于样本数量较大,这种结果足以表明热导率和P波速度之间可以用给定的线性关系来表达.为了检验获得的方程,在CCSD主孔中选取典型的岩性单元,利用测得的P波速度估算相应的热导率,结果显示估算值和实测热导率平均值非常接近,表明利用P波估算岩石热导率的方程是可行和实用的,为本区和相似地区大地热流和热结构计算提供了热导率的计算方法和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岩石物理学和地球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地震波速度 回归分析 超高压变质岩
下载PDF
内蒙古土贵乌拉孔兹岩带超高温变质作用:变质反应结构及P-T指示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守偈 李江海 M.Santosh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5-1192,共8页
内蒙古土贵乌拉地区分布了含石榴石花岗岩、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互层状组成的岩石,超高温变质岩以暗色含尖晶石堇青石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条带或透镜体产于石榴石花岗岩和夕线石榴片麻岩中。基于[K]FMAS[H]系统以及岩... 内蒙古土贵乌拉地区分布了含石榴石花岗岩、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互层状组成的岩石,超高温变质岩以暗色含尖晶石堇青石夕线石榴黑云片麻岩条带或透镜体产于石榴石花岗岩和夕线石榴片麻岩中。基于[K]FMAS[H]系统以及岩石成因格子,认为超高温变质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质:早期变质作用阶段,以同一石榴石颗粒中含有夕线石、尖晶石、石英等单相矿物包体为特征,表明变质作用进入到尖晶石+石英组合稳定域;峰期变质作用阶段,以尖晶石+石英、假蓝宝石+石英、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三种超高温矿物组合为特征,表明峰期变质条件稳定在这三种矿物组合稳定域,指示变质温度高于1000℃;退变质阶段过程中,粗颗粒斜方辉石边部和核部 Al 含量的重新平衡,指示温度降低到950~970℃左右,表明了近等压冷却的退变质作用,随后由于快速抬升,发生了近等温降压的退变质作用,这个过程以各种反应边和后成合晶结构为标志,例如尖晶石与石英、假蓝宝石与石英之间有堇青石的反应边,石榴石外围有堇青石和斜方辉石的后成合晶。最后黑云母和斜方辉石分解为黑云母标志着高级变质作用的结束。内蒙古土贵乌拉地区超高温变质岩经历了逆时针的 P-T 演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贵乌拉 超高温变质作用 变质反应结构 p-T轨迹
下载PDF
赞皇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区变质反应结构与变质作用P-T-t轨迹 被引量:27
16
作者 肖玲玲 蒋宗胜 +3 位作者 王国栋 万渝生 王涛 吴春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0-1002,共23页
赞皇变质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南段、太行山东麓低山区。出露于该变质杂岩区中南部的含石榴石的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均保存了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矿物组合。这两大类变质岩石中,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 赞皇变质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南段、太行山东麓低山区。出露于该变质杂岩区中南部的含石榴石的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均保存了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矿物组合。这两大类变质岩石中,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以石榴石变斑晶核部的包裹体矿物组合为代表,变质高峰期矿物组合(M2)由石榴石变斑晶"边部"和基质矿物组成,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主要是环绕石榴石边部发育的"白眼圈"状后成合晶矿物组合。泥质片麻岩中的石榴石变斑晶均保存了明显的成分环带,且在边部很窄的范围内XMn有所增加、Mg/(Mg+Fe)有所降低,指示存在变质高峰期后的退变质过程。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赞皇斜长角闪片麻岩所经历的进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640~710℃、压力约为8.2~8.6kbar;高峰期(M2)变质温度超过810℃,压力大于12.1kbar;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范围为590~670℃和3.2~5.6kbar。此前的研究已说明泥质片麻岩的进变质阶段(M1)变质温度为660~690℃,压力为9.0~9.2kbar;高峰期(M2)变质温度超过780℃,压力大于12.5kbar。变质高峰属于中压相系的顶部至高压相系的底部。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均记录了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并显示近等温减压(ITD)的退变质片段。对泥质片麻岩中多颗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的SHRIMPU-Pb定年表明,变质高峰期时代为1821±17Ma。变质作用历史说明赞皇变质岩区卷入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之间的俯冲-碰撞、随后的快速隆升过程,为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元古代末期(~1850Ma)存在的造山事件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轨迹 泥质片麻岩 斜长角闪片麻岩 温压计 华北克拉通中部带 赞皇变质杂岩
下载PDF
多期变质作用、多相变质作用与变质作用p-T-t轨迹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振清 李艳霞 肖玲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多期变质作用是指地质体经历过不止一次变质事件的变质过程。在某一期变质作用中,仅出现过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过程称为单相变质作用,出现过不止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变质过程则属于多相变质作用。研究变质作用,首要的工作是要正... 多期变质作用是指地质体经历过不止一次变质事件的变质过程。在某一期变质作用中,仅出现过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过程称为单相变质作用,出现过不止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变质过程则属于多相变质作用。研究变质作用,首要的工作是要正确区分不同期的变质作用,不过目前还缺少足够多的准则。但是,岩石中所保留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同的变质事件,必然属于不同期的变质作用。准确恢复变质作用p-T-t轨迹,须根据变质反应结构准确划分各变质期次,利用矿物温度计、压力计、变质相图等估算变质条件,根据矿物原位测年确定变质作用某个阶段的地质时间。这三方面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相关理论及方法都有待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p-T-T轨迹 多相变质作用 多期变质作用 热力学 原位定年
下载PDF
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8
18
作者 沈其韩 耿元生 宋会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77-2807,共31页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P-T轨迹、变质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主要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天山-西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柴北缘造山带、北秦岭...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P-T轨迹、变质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主要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天山-西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柴北缘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勉略造山带、东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和喜马拉雅中东段造山带。这些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围岩有许多为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岩带,部分为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并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造山带中大多出现一种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并存,但少数造山带中(例如阿尔泰造山带)多种压力类型麻粒岩并存,既有低-高压泥质麻粒岩、中低压基性麻粒岩、高压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又有高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变质时代除个别为新元古代晚期外,变质时间多为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期。麻粒岩的P-T轨迹除西天山木札尔特河低压麻粒岩具逆时针轨迹,反映大陆弧构造环境外,其它都是具有等温降压(ITC)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部分为洋陆俯冲碰撞环境,少部分为陆-陆碰撞环境。目前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研究大多数尚在起步阶段,少数研究较详细,不少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类型和变质时代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麻粒岩产地有待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高压麻粒岩 变质时代 p-T轨迹 大地构造背景
下载PDF
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石榴斜长角闪岩的P-T轨迹及反映的俯冲过程 被引量:10
19
作者 石永红 林伟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8-531,共14页
依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学、矿物成份分析和P-T条件评价,将变质作用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Ⅲ阶段为峰期变质,变质条件为T=580℃,P=1·31GPa,为角... 依据对大别山太湖地区宿松变质杂岩中的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岩相学、矿物成份分析和P-T条件评价,将变质作用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阶段,其中Ⅰ、Ⅱ阶段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的变质;Ⅲ阶段为峰期变质,变质条件为T=580℃,P=1·31GPa,为角闪石—榴辉岩相变质;Ⅳ阶段为绿片岩相变质。构建的P-T轨迹显示了顺时针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宿松变质杂岩分阶段的、不等速的俯冲和折返过程:早期短暂的迅速俯冲→峰期缓慢俯冲→晚期可能的相对缓慢抬升。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的峰期变质条件偏离“俯冲梯度”线,显示了大幅增温、压力变化轻微的特征,这一增温可能是由于受到扰动的热结构恢复所致。结合前人对高压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的研究,认为宿松变质杂岩与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单元至少有0·5GPa的压力差,约15km厚的地壳损失,两者为太湖—马庙断层(F2)所分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松变质杂岩 石榴斜长角闪岩 p-T轨迹 大别造山带 扬子板块
下载PDF
阴山陆块武川石榴基性麻粒岩P-T条件及其变质时代:来自相平衡模拟与锆石U-Pb定年的约束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平华 刘福来 +5 位作者 蔡佳 杨红 王舫 刘超辉 刘建辉 施建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49-1979,共31页
武川高级片麻岩地体中石榴基性麻粒岩的变质用与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于揭示阴山陆块新太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它们主要以不规则透镜体或变形岩墙/岩脉群的形式赋存于新太古代晚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或变质表壳岩系之中... 武川高级片麻岩地体中石榴基性麻粒岩的变质用与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于揭示阴山陆块新太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它们主要以不规则透镜体或变形岩墙/岩脉群的形式赋存于新太古代晚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或变质表壳岩系之中,并切割近南-北向的区域性片麻理。岩相学观察、矿物相转变分析与矿物化学研究表明,武川石榴基性麻粒岩保留了十分典型的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铁-钛氧化物。其中,粗粒石榴石边部常发育微弱的扩散环带,表现为从幔部至边部,镁铝榴石组分不断减少,相应地铁铝榴石组分不断增加,而钙铝榴石与锰铝榴石组分基本不变,指示晚期冷却降温作用对石榴石成分产生一定影响。斜长石具有细粒包体型与粗粒基质型两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具有十分相似化学成分,均为An=35~45的中长石。在NCFMASHTO(Na_2O-CaO-FeO-MgO-Al_2O_3-SiO_2-H_2O-TiO_2-Fe_2O_3)体系下,利用THERM OCA LC 3.33软件,对两件石榴基性麻粒岩样品进行了相平衡模拟,模拟的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铁-钛氧化物,与岩相学观察十分一致。采用石榴石中最小x(g)Fe^(2 +)/(Fe^(2 +)+Mg))与斜长石是中最小ca(pl)(Ca/(Ca+Na))等值线,将本区石榴基性麻粒岩峰期高压麻粒岩相的温压条件限定在P=1.31~1.40GPa,T=770~840℃的范围内。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件石榴基性麻粒岩麻粒岩中发育的变质锆石分别记录了2517±6Ma(BT58-1,MSWD=0.66,n=21)与2512±16Ma(LH66-1,MSWD=0.26,n=42)的加权平均年龄,与阴山陆块其它新太古代岩石记录的约2500Ma变质年龄一致,被解释为本区石榴基性麻粒岩遭受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结合本区其它新的研究资料,本文认为武川石榴基性麻粒岩形成可能与区内新太古代晚期造山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陆块 石榴基性麻粒岩 p-T条件 变质时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