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9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alpine meadow surface crack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root-soil properties
1
作者 WU Yuechen ZHU Haili +5 位作者 ZHANG Yu ZHANG Hailong LIU Guosong LIU Yabin LI Guorong HU Xias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834-851,共18页
Quantifying surface cracks in alpine meadows is a prerequisite and a key aspect in the study of grassland crack development.Crack characterization indices are crucial for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c... Quantifying surface cracks in alpine meadows is a prerequisite and a key aspect in the study of grassland crack development.Crack characterization indices are crucial for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x cracks,serving as vital factors in assessing the degree of cracking and the development morphology.So far,research on evaluating the degree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through crack characterization indices is rare,especially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urface cracks in alpine meadows is relatively scarce.Therefore,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surface cracking during the degradation of alpine meadows in some region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e selected the alpine meadow in the Huangcheng Mongolian Township,Meny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Qinghai Province,China as the study area,use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sensing technology to acquire low-altitude images of alpine meadow surface cracks at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radation(light,medium,and heavy degradation),and analyzed the representative metrics characterizing the degree of crack development by interpreting the crack length,length density,branch angle,and burrow(rat hole)distribution density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in situ crack width and depth measurements.Finally,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rack characterization indices and the soil and root parameters of sample plots at different degrees of degrad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grey relation analysis.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degradation,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ot-soil composite changed significantly,the vegetation coverage reduced,and the root system aggregated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alpine meadow.As the degree of degradation increased,the fracture morphology developed from"linear"to"dendritic",and eventually to a complex and irregular"polygonal"pattern.The crack length,width,depth,and length density were identified as the crack characterization indices via analysis of variance.The results of grey relation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at the crack length,width,depth,and length density were all highly correlated with root length density,and as the degradation of alpine meadows intensified,the underground biomass increased dramatically,forming a dense layer of grass felt,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cr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eadow grassland degradation grassland cracks crack characterization index crack morphology root length density grey rel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warming effects on plant community and topsoil properties: focus on subalpine meadows ecosystem
2
作者 HAO Aihua LUO Zhengming CHEN Xiaoj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46-159,共14页
Climate warming profoundly affects plant biodiversity, community productivity,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lpine and sub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s. However, these effect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cross elevational gradient... Climate warming profoundly affects plant biodiversity, community productivity, and soil properties in alpine and sub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s. However, these effects are poorly understood across elevational gradients in subalpine meadow ecosystems. To reveal the elevational patterns of warming effects on plant biodiversity, community structure, productivity, and soil properties, we conducted a warming experiment using open-top chambers from August 2019 to August 2022 at high(2764 m a. s. l.), medium(2631 m a. s. l.), and low(2544 m a. s. l.) elevational gradients on a subalpine meadow slope of Mount Wutai, Northern China.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years of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psoil temperature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psoil moisture at all elevations(P<0.05), and the percentage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moisture both gradually raised with elevation lifting. Warming-induced decreasing propor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by 19.24%), and total nitrogen(TN, by 24.56%) were the greatest at high elevational gradients. Experimental warming did not affect topsoil C: N, p H, NO_(3)^(-)-N, or NH_(4)^(+)-N at the three elevational gradients.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pecies richness(P<0.01) and Shannon-Weiner index(P<0.05) at low elevational gradients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elowground biomass(P<0.05) at a depth of 0–10 cm at three elevational gradients. Warming cause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in the three elevational plots.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raminoids in medium(by 92.47%) and low(by 98.25%) elevational gradients, that of sedges in high(by 72.44%) and medium(by 57.16%) elevational plots, and that of forbs in high(by 75.88%), medium(by 34.38%), and low(by 74.95%) elevational plots. Species richness had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s with SOC, TN, and C: N(P<0.05), but significant nonlinear responses to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in the warmed treatment(P<0.05). The warmed aboveground biomass had a significant nonlinear response to soil temperature and significant linear responses to soil moisture(P<0.05). This study provided evidence that altitude is a factor in sensitivity to climate warming, and these different parameters(e.g., plant species richness, Shannon-Weiner index,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SOC, and TN)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is sensi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ing effect Plant diversity pattern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 Elevation gradient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Mount Wutai
下载PDF
Effects of long-term grazing exclusion on vegetation structure,soil water holding capacity,carbon and nitroge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an alpine meadow o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
3
作者 YANG Yong-sheng ZHANG Fa-wei +5 位作者 XIE Xian-rong WANG Jun-bang LI Ying-nian HUANG Xiao-tao LI Hui-ting ZHOU Hua-k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779-791,共13页
Grazing exclus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management practices used to restore degraded grassla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However,to date,the effects of long-term grazing exclusion measures on the process of restoring d... Grazing exclus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management practices used to restore degraded grassla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However,to date,the effects of long-term grazing exclusion measures on the process of restoring degraded alpine meadows have not been evaluated.In this study,moderately degraded plots,in which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approximately 65%and the dominant plant species was Potentilla anserina L,with grazing exclusion for 2 to 23 years,were selected in alpine meadows of Haibei in Qinghai-Tibet Plateau.Plant coverage,plant height,biomass,soil bulk density,saturated water content,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total nitrogen(TN)were evaluated.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With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total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at 0-40 cm depth,the average SOC and TN contents in moderately degraded alpine meadows increased as a power function,and the plant height increased as a log function.(2)The average soil bulk density at 0-40 cm depth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azing exclusion duration,and the minimum value of 0.90 g·cm^(-3) was reached at 15.23 years.The plant coverage,total belowground biomass at 0-40 cm depth,total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their maximum values(80.49%,2452.92g·m^(-2),2891.06 g·m^(-2))were reached at 9.41,9.46 and 10.25 years,respectively.Long-term grazing exclusion is apparently harmful for the sustainable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alpine meadows.The optimal duration of grazing exclusion for the restoration of moderately degraded alpine meadows was 10 years.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oderate disturbance should be allowed in moderately degraded alpine meadows after 10years of grazing excl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grazing exclusion Soil water holdingcapacity Soilcarbonand nitrogen sequestration BIOMASS Alpine meadow
下载PDF
向下短波辐射差异对草甸化草原地表辐射平衡的影响
4
作者 李甫 周秉荣 +2 位作者 王力 马文哲 霍金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6,共10页
基于向下短波辐射分位数,对中国气象局海北牧业试验站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四分量辐射观测数据按月进行分组。分析了向下短波辐射差异对草甸化草原辐射平衡的影响,为明晰不同光照条件下辐射平衡变化和成因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 基于向下短波辐射分位数,对中国气象局海北牧业试验站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四分量辐射观测数据按月进行分组。分析了向下短波辐射差异对草甸化草原辐射平衡的影响,为明晰不同光照条件下辐射平衡变化和成因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月份中,不同光照条件下地表接收的向下短波辐射呈现出极显著的对数变化趋势,组间差异超过了季节之间的差异。不同光照条件下向上短波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大气长波辐射差异主要与空气湿度以及云量差异有关。随光照条件的增加,地表接收的净短波辐射增多,支出净长波辐射也增多。所以不同光照条件下净全辐射与向下短波辐射的比例相差不大。不过,光照条件差异会对向下短波辐射与净全辐射的关系模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辐射 向下短波辐射差异 草甸化草原 辐射平衡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草甸土孔隙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陆欣春 韩晓增 +7 位作者 邱琛 陈旭 严君 张乃文 张志明 甘佳伟 邹文秀 刘洪刚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1期52-65,共14页
为了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草甸土孔隙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优化草甸土耕作层结构、提高作物产量,2019年以吉林省公主岭市的草甸土为试验地,在玉米播种前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CT,0~15cm)、秸秆深混还田(STS,0~35cm)、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 为了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草甸土孔隙结构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优化草甸土耕作层结构、提高作物产量,2019年以吉林省公主岭市的草甸土为试验地,在玉米播种前设置了秸秆浅混还田(CT,0~15cm)、秸秆深混还田(STS,0~35cm)、秸秆和有机肥深混还田(STSM,0~35 cm)、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CK)4个处理。对玉米收获后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0~35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式、Mantel test和随机森林方法分析土壤孔隙结构调控玉米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经CT、STS和STSM处理后的0~15 cm土层土壤容重与CK处理相比显著下降了5.2%~7.8%(P<0.05),而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分别显著增加了7.8%~16.6%和77.5%~325%(P<0.05);STS和STSM处理进一步显著改变了>15~35 cm土层上述3个土壤物理性质。CT扫描结果显示,有机物料还田显著改善了相应土层土壤结构。与CK处理相比,CT、STS和ST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5 cm土层>1000µm孔隙数量和孔隙度;与CT处理相比,STS和STSM处理>15~35 cm土层>1000µm孔隙数量和孔隙度分别显著增加了1.2倍~1.3倍和47.5%~58.9%(P<0.05)。有机物料还田增加了土壤孔隙的复杂性和连通性。与CK处理相比,CT、STS和STSM处理显著增加了0~15 cm土层的各向异性和分形维数,降低了欧拉数(P<0.05);STS和STSM处理显著改善了15~35 cm土层土壤孔隙结构。不同处理间玉米产量表现为STSM>STS>CT>CK。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0~15 cm土层土壤孔隙结构可以直接影响玉米产量或者通过影响容重和饱和导水率间接影响玉米产量,而15~35 cm土层土壤孔隙结构只能通过影响田间持水量间接影响玉米产量。0~35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能够解释玉米产量的81.9%,15~35 cm土层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大于0~15 cm土层。有机物料深混还田通过改变0~35 cm土层草甸土物理性质和孔隙分布,增加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连通性,优化耕层结构,具备提高玉米产量的潜力,其中秸秆和有机物配合施用的效果优于单独秸秆还田。如果草甸土分布区有机肥源充足,建议利用秸秆和有机肥料进行深混还田可建立良好的土壤肥力,可以有效增加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饱和导水率 孔隙分布 各向异性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不同龄级瑞香狼毒影响微尺度高寒草甸群落结构
6
作者 朱文琰 杨畅 +3 位作者 许明圆 王娅琳 徐世晓 孙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91,共9页
通过样圆法群落调查探究不同龄级狼毒对微尺度草地群落结构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狼毒能显著降低微尺度草地的群落盖度、群落加权平均高度、植物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且影响程度随着狼毒龄级的增加而增大。(2)狼毒... 通过样圆法群落调查探究不同龄级狼毒对微尺度草地群落结构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狼毒能显著降低微尺度草地的群落盖度、群落加权平均高度、植物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且影响程度随着狼毒龄级的增加而增大。(2)狼毒显著改变了草地的群落结构,降低了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优势度,增加了杂草植物的优势度,随着狼毒龄级的增加,杂草的优势度逐渐增加。(3)狼毒的生长增加了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但当狼毒龄级达到Ⅴ龄时,草地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4)随着狼毒龄级的增加,土壤全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而碳磷比和氮磷比呈显著上升趋势。总之,狼毒对微尺度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且与龄级有关,建议在修复狼毒型退化草地时,应及时进行人工干预,尤其在狼毒龄级达到Ⅴ龄之前,采取围栏封育、施氮肥和补播豆科优良牧草等措施,加强退化草地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狼毒 重要值 物种多样性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高寒草甸高原鼢鼠营养生态位特征
7
作者 周睿 王志鹏 +2 位作者 花立民 邹小玉 汪海波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5-37,共13页
【目的】分析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特征,了解动物所占据的营养层,揭示啮齿动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食物资源利用变化。【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碳氮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 【目的】分析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特征,了解动物所占据的营养层,揭示啮齿动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食物资源利用变化。【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碳氮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分析高原鼢鼠不同组织的食性信息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高原鼢鼠不同组织中同化的食物种类基本一致,但在食谱中的贡献率各有差异。地上部分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在血液(24.33%)、肌肉(19.63%)和毛发(14.00%)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地下部分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在不同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66.01%,17.79%和10.72%。不同组织中同化食物种类和营养生态位宽度变化一致,在植物地上部分表现为血液(8种,1.742)<肌肉(10种,2.049)<毛发(13种,2.227)组织,植物地下部分为血液(5种,1.100)<肌肉(14种,2.370)<毛发(15种,2.469)组织,且地上和地下植物在高原鼢鼠血液组织(1.100)中的生态位重叠度远低于肌肉(0.447)和毛发(0.566)组织。【结论】高原鼢鼠各组织代表的不同时间尺度的食性信息中,短期食性(血液组织)中同化物种数较少,生态位宽度较小。而在长期食谱(肌肉和毛发组织)中食物种类广泛,生态位宽度变大。且地上和地下植物在高原鼢鼠短期食性中生态位重叠度远低于长期食性。鉴于高原鼢鼠的采食习性,建议在高原鼢鼠危害严重区域,可以通过补播禾本科等优良牧草,降低高原鼢鼠优质食物在其栖息地植物群落中的比例,达到防治高原鼢鼠危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鼢鼠 食性 营养生态位 稳定同位素 贝叶斯混合模型
下载PDF
高寒露天矿区渣土基质粒度组成及养分特征
8
作者 许泰 鄂崇毅 郑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0,共9页
以青海省木里与江仓露天煤矿区渣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矿区渣土样品20个,未受人为扰动和污染的沼泽草甸土壤样品17个作为背景值。通过测试分析矿区渣土和沼泽草甸土壤的粒径组成,发现两个矿区渣土粒级组成与沼泽草甸土壤相同,含量由高到... 以青海省木里与江仓露天煤矿区渣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矿区渣土样品20个,未受人为扰动和污染的沼泽草甸土壤样品17个作为背景值。通过测试分析矿区渣土和沼泽草甸土壤的粒径组成,发现两个矿区渣土粒级组成与沼泽草甸土壤相同,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粉粒-砂粒-黏粒,但是在组成比例上存在差异,沼泽草甸土壤粉粒的含量更为丰富。根据土壤质地分类标准,木里矿区的渣土归属于粉壤土,江仓矿区的渣土归属于粉壤土和壤土,以粉壤土为主,沼泽草甸土壤兼具粉壤土与壤土的特性。同时,对矿渣土的pH、有机碳、全钾、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矿区的渣土pH值偏碱性且有机质含量低,全量养分与沼泽草甸土壤存在差异,其中全氮的含量远低于沼泽草甸土壤,全钾的含量略高于沼泽草甸土壤。速效养分中的速效氮含量非常贫瘠,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沼泽草甸土壤,尤其是速效钾更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矿区渣土的黏粒与所有养分均呈正相关,粉粒、砂粒与养分关系逐渐减弱,因此在土壤修复和重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渣土养分的变化,还应该改善渣土基质粒径的结构比例,加速土壤熟化,完善土壤-植物-微生物体系,构建适应高寒矿区植被生长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组成 养分状况 渣土 沼泽草甸土壤 高寒矿区
下载PDF
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响
9
作者 李亚娟 刘艳君 +3 位作者 徐长林 鱼小军 史志翯 徐晶晶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18,共9页
【目的】土壤碳氮磷元素是支撑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高寒草甸退化会改变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规律,明确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关键养分碳氮磷含量及其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可为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祁连山围... 【目的】土壤碳氮磷元素是支撑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高寒草甸退化会改变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规律,明确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关键养分碳氮磷含量及其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可为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祁连山围封草地(FG)为对照,对轻度(LD)、中度(MD)和重度(SD)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碳氮磷转化相关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相比FG,退化基本导致高寒草甸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升高,SD 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82.1 g/kg;退化导致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围封草地20~3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为23.35 mg/g,LD 10~2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为20.90 mg/g。退化导致土壤全氮含量降低,有效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升高,SD草地有效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最高,分别为649 mg/k和3.47 mg/g,脲酶活性在FG和SD随土层加深而升高,但在MD和SD随土层加深而降低。4种类型草地全磷的变化范围为0.18~0.22 g/kg,退化对0~10 cm土层的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使0~10 cm土层,LD和MD的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2%和60%,而SD降低了32%,0~30 cm土层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变化范围为0.52~0.62 mg/g。相关性分析表明,围封草地土壤有机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轻度和重度退化未表现出有相关性;围封草地土壤全氮、有效氮含量与脲酶活性均没有相关性,而轻度和中度退化高寒草甸的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围封草地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成呈显著正相关,而退化草地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高寒草甸退化后改变了其关键养分与其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中应考虑土壤磷素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高寒草甸 土壤碳 土壤氮 土壤磷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施肥和补播对不同坡向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李希来 马昀峤 +2 位作者 段成伟 柴瑜 徐文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探索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有效的人工修复措施,对促进退化高寒草甸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与不同禾草补播量的交互处理试验,分析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不同坡向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 探索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有效的人工修复措施,对促进退化高寒草甸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有机肥施用量与不同禾草补播量的交互处理试验,分析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不同坡向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期筛选出适合该地区有效恢复的施肥量与补播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1)施肥和补播处理均可提升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效果不明显;(2)施肥和补播处理对草地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影响因阳坡和阴坡坡向不同而存在差异;(3)分布在阳坡滩地的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适宜修复措施为添加有机肥150 g/m^(2)+补播牧草(垂穗披碱草0.75 g/m^(2)+青海中华羊茅0.375 g/m^(2)+青海冷地早熟禾0.375 g/m^(2)),阴坡滩地适宜修复措施为补播垂穗披碱草1.5 g/m^(2)+青海中华羊茅0.75 g/m^(2)+青海冷地早熟禾0.75 g/m^(2);(4)在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修复过程中,阳坡和阴坡草地的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总体呈现相反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的生态修复需要考虑坡向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斑块化退化 坡向 生态修复 物种多样性 草地生物量
下载PDF
甘南高寒草甸退化对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多度分布的影响
11
作者 刘旻霞 刘成 杨春亮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目的】探究甘南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及其物种多度分布对退化的响应,分析随退化程度的加深不同植物功能群的群落构建机理及资源利用方式。【方法】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物种多度模型对其进行拟... 【目的】探究甘南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及其物种多度分布对退化的响应,分析随退化程度的加深不同植物功能群的群落构建机理及资源利用方式。【方法】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物种多度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分析,并采用双向聚类分析对群落物种进行分类。【结果】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植被优势种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逐渐变为杂类草功能群植物为主,杂类草功能群在群落多样性分布中起主导作用;全部物种多度分布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发生变化,其中,无退化草甸的最优拟合模型是VOLKOV,轻度退化草甸的最优拟合模型是GEO,中度退化草甸和重度退化草甸的最优拟合模型为BRO,资源分配模式由随机分配转向固定分配的分配模式;禾草功能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以生态位模型为主,资源分配方式由固定分配和随机分配共同主导,豆科功能群的最优拟合模型是BRO,资源分配方式以固定分配为主,杂类草功能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从中性模型向生态位模型转变,与全部物种多度分布的最优模型基本一致,且资源分配由随机分配向固定分配转变。【结论】杂类草功能群是影响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的主要原因,但是禾草和豆科功能群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程度 物种多度分布 植物功能群 生态位理论 中性理论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敏 王晓丽 +3 位作者 马玉寿 王彦龙 秦金萍 董瑞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3,共10页
【目的】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河流,研究雅鲁藏布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了解该区域的草地资源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海拔梯度对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植被特征进行调查,探讨不同海拔梯度下地上生物量和物... 【目的】雅鲁藏布江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河流,研究雅鲁藏布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对了解该区域的草地资源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海拔梯度对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植被特征进行调查,探讨不同海拔梯度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分布差异、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海拔、气温和降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2)多物种样性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Shannon-Weiner指数(H)、Patrick指数(R)随海拔升高表现为下降趋势,而物种多样性与气温和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地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Shannon-Weiner指数(H)对地上生物量的解释达到70%(P<0.01)。【结论】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甸的海拔与地上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为雅鲁藏布江上游流域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高寒草甸 地上生物量 物种多样性 海拔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生态网络的影响
13
作者 马源 王晓丽 +1 位作者 马玉寿 张德罡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改变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T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预测和分子生态网... 为明确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改变对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4个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T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FUNGuild预测和分子生态网络模型方法,分析了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群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退化程度对根际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改变根际土壤真菌的Beta多样性;退化程度仅对根际真菌优势种群的相对丰度产生影响,对真菌优势种群没有影响,4个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根际土壤中真菌优势种群均为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子囊菌门;通过线性判别分析发现了29个生物标志物,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草地退化过程中根际真菌群落主要由共生营养型向腐生营养型转变;网络分析发现,退化高寒草甸根际真菌群落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主要以负相关关系为主,并且退化程度越高负相关程度越强烈。同时结合网络拓扑参数,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将会导致根际真菌结构呈更为松散和不稳定的态势。综上所述,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对优势物种根际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类型产生了显著影响,并降低了真菌群落的稳定性和复杂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高寒草甸根际微生态的适应性机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优势物种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 分子生态网络
下载PDF
青海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增温作用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曹铭 王文颖 +4 位作者 徐进 周华坤 刘艳方 德却拉姆 杨玉青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7,共6页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 蘑菇圈是广泛存在于草地和森林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环状群落。有些蘑菇圈如马勃蘑菇圈会显著促进周围植物生长,其蘑菇圈真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一直是一个热点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马勃蘑菇圈,从2023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对蘑菇圈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蘑菇圈子实体进行拍照,同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检验蘑菇圈真菌生长对土壤温度和土壤酶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蘑菇圈圈上土壤温度变化与圈内、圈外有明显差异,在当日23时后至次日凌晨5时,蘑菇圈上土壤温度高于圈外与圈内0.3℃~1.6℃,红外影像显示蘑菇圈真菌子实体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4℃。蘑菇圈圈上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圈内圈外(P<0.05)。蘑菇圈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因此马勃蘑菇圈真菌的生长增加了土壤环境温度、提高土壤酶活,通过增加土壤速效养分促进了蘑菇圈上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圈 高寒草甸 土壤增温 土壤酶活
下载PDF
增温增雪和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5
作者 樊永帅 杨哲 +3 位作者 刘思奇 苏德荣 李耀明 斯确多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0-1718,共9页
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前期许多研究关注了温度或水分变化对青藏高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于放牧背景下增温增水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耦合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典型高寒草甸生... 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土壤温度、水分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前期许多研究关注了温度或水分变化对青藏高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于放牧背景下增温增水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耦合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展开,采用增温增雪耦合放牧的原位控制实验,研究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对增温、增雪和放牧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增雪和放牧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细菌整体的多样性和组成没有显著的影响,增雪放牧显著影响了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温、增雪和放牧改变了植物种群和微生物部分种群的相对丰度;增温增雪和放牧都降低了多种细菌功能类群的数量。在气候暖湿化的趋势下,青藏高原细菌多样性、组成和相对丰度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增雪 放牧 微生物群落 高寒草甸
下载PDF
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灌丛化对植被群落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包段红 孙小妹 +5 位作者 张志明 王文碧 杨婷 王艳 王静 苏军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08-6218,共11页
为明晰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灌丛化对其植被群落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调查其植被,采集土壤测定理化性质,分析植被与土壤的互馈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被的均匀度指数、高度、盖度、地上... 为明晰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灌丛化对其植被群落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调查其植被,采集土壤测定理化性质,分析植被与土壤的互馈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甸植被的均匀度指数、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率随灌丛化过程增加(P<0.05),而多样性指数和容重均降低;全磷含量在各土层以灌丛区最高,但C∶P和N∶P以草甸区最高;土壤N∶P<14表明土壤养分主要受限于氮;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草甸区各土层显著高于灌丛区(P<0.05);冗余分析显示前两个排序轴的累计解释量为54.88%,土壤过氧化氢酶与植被特征拟合的结果最好(Pr=0.010),表明高寒草甸灌丛化过程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受植被特征的制约最大。可见,高寒草甸灌丛化显著影响了植被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特性,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管理中应该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灌丛化 土壤酶活性 化学计量特征 植被特征
下载PDF
划破草皮技术对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17
作者 樊博 林丽 +4 位作者 郭小伟 钱大文 兰玉婷 司梦可 李本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5,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指标,分析划破草皮(C_(1))、划破草皮+补播(C_(2))、划破草皮+施肥(C_(3))、划破草皮+补播+施肥(C_(4))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结果】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下土壤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9%、4.80%、3.58%和4.05%,对土壤碳、氮、磷和钾含量亦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方式、土壤深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处理方式对植物群落及实生苗数量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效应(P<0.01),其中,C_(2)处理植物群落密度比对照增加了68.77株/m^(2)(P<0.05);双子叶植物数量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37。基于不同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紧实度)、全量养分(全氮、全碳)和速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含量的标准化多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单一划破草皮处理(C_(1))在短期内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综合改善能力较弱,而在划破草皮之上辅以补播或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和限制性养分的活化效果更优。【结论】采用划破草皮配合外源种库和外源养分添加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退化小嵩草草甸生产能力和土壤限制性养分含量,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划破草皮 高寒小嵩草草甸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水平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
18
作者 王英成 芦光新 +3 位作者 郑开福 金鑫 周学丽 姚世庭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5-1111,共7页
为探讨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水平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本研究采用嵌套式取样方法在1000 m×1000 m的中度退化草甸区域内,综合分析了土壤真菌群落在不同取样距离上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 为探讨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水平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本研究采用嵌套式取样方法在1000 m×1000 m的中度退化草甸区域内,综合分析了土壤真菌群落在不同取样距离上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组成的变化规律及驱动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取样距离上,土壤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退化草甸环境异质性可导致真菌群落的变化。FunGuil功能预测表明草甸退化使得腐生型和病理性土壤真菌增加,草甸退化过程中地上植被群落的改变可导致土壤真菌营养型的变化。此外,土壤营养成分是驱动退化草甸土壤真菌群落水平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微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受控于不同的环境因素,而土壤营养成分的改变容易引起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甸 土壤真菌 群落组成 功能组成 水平分布
下载PDF
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宜生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9
作者 杨丽艳 宋梅玲 +2 位作者 王玉琴 王宏生 周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2-1912,共11页
研究高原鼠兔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进一步了解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作用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存在点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3种排放背景下,当前与未来高原鼠兔宜生分布区。结果表明:... 研究高原鼠兔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进一步了解高原鼠兔在生态系统中作用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青海省果洛州高原鼠兔存在点和环境因子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在3种排放背景下,当前与未来高原鼠兔宜生分布区。结果表明:极度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的ROC和TSS值最高,模型表现最佳;最湿季降水量对高原鼠兔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气温年较差和最湿月降水量,且高原鼠兔当前生境适宜度随海拔和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气温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前气候条件下高原鼠兔主要分布在果洛州西北部,未来气候影响下高原鼠兔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减少,且适宜生境集中在玛多县西北部;在3种排放情景下,高原鼠兔适宜度随海拔和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气温的升高,低排放背景下高原鼠兔适宜度增加,高排放背景下其适宜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鼠兔 物种分布模型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下载PDF
起垄-施肥模式对极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理化及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20
作者 包段红 王小燕 +4 位作者 张志明 苏军虎 李金霞 郁洁汝 孙小妹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目的】获得极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快速修复模式。【方法】选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典型的极度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地,给于不同的整地措施和施肥处理,混播70%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30%燕麦(Avena sativa),分析其对极度退化高寒草... 【目的】获得极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快速修复模式。【方法】选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典型的极度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地,给于不同的整地措施和施肥处理,混播70%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30%燕麦(Avena sativa),分析其对极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起垄样地高于平地,20~30 cm土层,起垄中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高于平地样地。2)起垄样地0~10 cm土层全磷含量在氮肥、微生物菌剂和氮肥+微生物菌剂处理中均低于不施肥处理;平地样地0~10 cm和20~30 cm土层,氮肥+微生物菌剂处理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高于单施氮肥或微生物菌剂处理。3)整地和施肥模式互作下,0~10 cm、20~30 cm土层全磷含量和10~20 cm土层碱解氮及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结论】起垄模式较平地在优化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方面更具优势,采用起垄与氮肥+微生物菌剂的互补技术可快速提高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度退化 高寒草甸 起垄 微生物菌肥 土壤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