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Aspect Ratio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and Overturning Resistance of a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1
作者 Tiange Zhao Dewen Liu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4年第3期617-634,共18页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ultra high-rise building. A large aspect ratio of the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risk of overturning and reduces the lateral stif...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ultra high-rise building. A large aspect ratio of the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risk of overturning and reduces the lateral stiffness of the structure, leading to significant tensile and compressive stresses in the isolated bearing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spect ratio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and overturning resistance of a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three models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were established.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three models was conducted using ETAB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verturning moment and overturning resistance moment of the superstructure in the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increase with an increasing aspect ratio. However, the in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moment of the superstructure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in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moment,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atio of the superstructure with an increasing aspect ratio. The overturning moment and overturning resistance moment of the substructure in the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ing aspect ratio. However, the de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moment of the substructure is greater than the de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moment,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atio of the substructure with an increasing aspect ratio. The de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atio of the superstructure in the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increase in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atio of the substructure. Therefore, as the aspect ratio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atio of the superstructure and the entire structure de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ct Ratio A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Seismic Response Overturning Resistance Ratio isolated Bearing
下载PDF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of a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ystem
2
作者 Yutong Yang Yuancheng Mi +4 位作者 Hong Li Zhongfa Guo Dewen Liu Weiwei Sun Min Lei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3期643-659,共17页
A new staggered isolated system developed from the mid-story isolated system is the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ystem.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on this structure currently. In this study, an 18-story new staggered... A new staggered isolated system developed from the mid-story isolated system is the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ystem.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on this structure currently. In this study, an 18-story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ystem model is established using SAP2000. The dynamic nonlinear dynamic alternate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against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has good resistance to progressive collapse, and there is no progressive collapse under each working condition. The progressive collapse does not occur for the case of removing only one vertical structural member of the new staggered of isolated system. The side column has big influence on this isolated structures’ progressive collapse;the removal of vertical structural member of the isolation layer has less impact on the structure than the removal of the bottom vertical structural member. After the removing of the member,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structure will be redistributed, and the axial force of the adjacent columns will change obviously, showing a trend of “near large and far sm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New Staggered story isolated System Alternative Load Path Method Collapse Resistance
下载PDF
Seismic Response of Adjacent Structure to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3
作者 Bingxing Ma Dewen Liu +3 位作者 Zhuoxin Yang Jiayu Zhou Yong Ding Tao Ban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4年第1期92-102,共11页
Currently, land resourc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strained and structures are getting closer to each other.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to adjacent structure, models con... Currently, land resourc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strained and structures are getting closer to each other.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to adjacent structure, models considering no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and considering structure-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SI) were established.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varying the spacing between adjacent structure and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weight of adjacent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earthquake input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story drift and inter-story shear of the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without considering SSI are smaller than those considering SSI and SSSI. The inter-story drift and inter-story shear of the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considering SSSI are further affected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considering only SSI. As the spacing between adjacent structure and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increases, the influence of adjacent structure on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decreases. The variation in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two structures has a negligible effect on the isolation layer of the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weight of adjacent structure, the influence of adjacent structure on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becomes more significant. The increasing weight of adjacent structure has an increasing effect on the Isolation layer of the inter-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Structure-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SI) In-ter-story isolation Adjacent Structure
下载PDF
考虑SSI的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的响应研究
4
作者 刘德稳 赵洁 +3 位作者 刘阳 陈李昊 杨帆 程士山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2-650,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的响应规律以及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区别,分别输入一维、二维、三维的普通地震动与长周期地震动。针对在长周期地震动三维输入工况下支座应力远超规范值的问题,在原支座的基础... 为进一步研究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的响应规律以及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区别,分别输入一维、二维、三维的普通地震动与长周期地震动。针对在长周期地震动三维输入工况下支座应力远超规范值的问题,在原支座的基础上,增加竖向隔震装置,不仅减小了支座应力,同时进一步验证了三维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大于普通地震动输入下的响应;三维长周期地震下结构地震响应大于一维和二维输入下的响应;三维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仍然可以有效隔离竖向地震,支座应力有效减小,地基土体应力得到优化,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动 三维隔震 SSI效应 层间隔震
下载PDF
竖向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研究
5
作者 胡岳 汪权 汤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378,共6页
文章针对竖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隔震层位置变化对结构竖向动力反应的影响问题,研究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3种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竖向动力反应。以国际平台的20层Benchmark钢结构模型为基准模型,利用ANSYS软件建立隔振层分别位于第1层、第... 文章针对竖向地震作用下高层结构隔震层位置变化对结构竖向动力反应的影响问题,研究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3种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竖向动力反应。以国际平台的20层Benchmark钢结构模型为基准模型,利用ANSYS软件建立隔振层分别位于第1层、第3层、第5层、第7层和第9层的层间隔震结构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5种层间隔震结构分别在竖向ElCentro波、竖向Taft波、竖向天津波作用下的楼层竖向位移、楼层位移角、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等竖向动力反应。结果表明: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位移和楼层位移角控制效果较差,甚至会出现增大的现象,基底轴力具有较小的控制效果;随着隔震层位置的升高,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均逐渐增大,但当隔震层位于第9层时,楼层竖向加速度和基底轴力相较于隔震层位于第7层时有一定的减小。该文研究成果可用于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高层结构抗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 BENCHMARK模型 竖向地震作用 竖向动力反应
下载PDF
地铁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名鑫 周越洲 +1 位作者 陈志城 李加成 《结构工程师》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 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新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有对底部框架侧向刚度控制得过于严格的现象,相关设计标准中要求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2 000。讨论了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层间位移角的依据、目的和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底盘平面大小对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建议车辆基地全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按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5-92—2021)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在保证上部剪力墙先于底部框支框架屈服的前提下,大幅度放松底部框架层间位移角限值及非两区八类建筑全框支剪力墙减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也取为多遇地震作用下1/450。实现合理的屈服机制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基地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层间位移角限值 减隔震结构 屈服机制
下载PDF
隔震钢框架结构支座内力调整施工方法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王利文 章伯阳 +2 位作者 罗振源 苏冠男 何金奇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6期135-139,共5页
海南江东发展大厦采用高位层间隔震技术,北拱减隔震支座的设计长期面压分布极不均衡,降低了结构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效能,且在上部钢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减隔震支座易产生复杂变形,对结构施工控制与施工安全较不利。对江东发展大厦施工过程... 海南江东发展大厦采用高位层间隔震技术,北拱减隔震支座的设计长期面压分布极不均衡,降低了结构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效能,且在上部钢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减隔震支座易产生复杂变形,对结构施工控制与施工安全较不利。对江东发展大厦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优化,提出针对其减隔震支座内力分布不均衡的“临时支撑⁃释放支撑卸载”的施工方法,阐述了该施工方法中临时支撑构件尺寸与结构预留下挠缝隙的确定方法,并分析了减隔震支座内力变化规律,明确了隔震支座内力调整效果及该施工方法对上部结构内力的影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支座 层间隔震 临时支撑 内力 监测
下载PDF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研究
8
作者 刘谦敏 苗启松 +1 位作者 閤东东 陈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6,共9页
探讨不同响应控制方法对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并识别不同方法在提升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优劣,进而为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工程案例,分别考虑在隔震层和大底盘中加入黏滞... 探讨不同响应控制方法对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并识别不同方法在提升层间隔震建筑抗震性能方面的优劣,进而为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控制设计提供参考。基于一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工程案例,分别考虑在隔震层和大底盘中加入黏滞阻尼器以及增加大底盘刚度这3种方案,基于Perform-3D建立了3种设计案例和原型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4个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识别出3种设计方案对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隔震层位移和大底盘楼面加速度控制效果最优的方案是在隔震层中设置黏滞阻尼器,但该方案会导致塔楼的地震响应显著增加;对大底盘层间位移角以及塔楼层间位移角和楼面加速度的控制效果最优的方案是增加大底盘刚度。对于塔楼的层间位移角,3种方案均无明显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塔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 黏滞阻尼器 刚度 地震响应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与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9
作者 李志坚 《福建建设科技》 2024年第6期40-45,共6页
为探究不同地基上的层间隔震和基础隔震结构在考虑SSI效应后的地震响应差异,选取一个适合采用隔震技术的规则结构,以5层缩尺的规则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探究结构在刚性地基、硬土(vs=300m/s)与软土(vs=80m/s)地基上结构动力特性与地... 为探究不同地基上的层间隔震和基础隔震结构在考虑SSI效应后的地震响应差异,选取一个适合采用隔震技术的规则结构,以5层缩尺的规则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探究结构在刚性地基、硬土(vs=300m/s)与软土(vs=80m/s)地基上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对于模型,考虑SSI效应时基础隔震结构隔震效果优于层间隔震结构;土性地基上层间隔震结构和基础隔震结构自振周期较刚性地基上延长;地基土体对地震波存在明显的放大作用和滤波效应,软土地基能明显增强地震波中的低频成份、过滤高频成份;对比分析揭示了土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层间隔震体系下部结构的位移响应在考虑SSI效应时显著放大,在工程应用中应予以着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 层间隔震 SSI效应 振动台试验 地震响应
下载PDF
高烈度地区的多层教学楼隔震设计
10
作者 田秋雪 《有色金属设计》 2024年第2期61-64,共4页
为解决高烈度地区多层教学楼易受地震灾害破坏的问题,阐述隔震设计的意义及隔震系统组成,对高烈度地区多层教学楼隔震设计以及隔震建筑与非隔震建筑的造价、抗震性能对比等展开研究,指出针对于高烈度地区的教学楼建筑,隔震设计必不可少。
关键词 高烈度地区 多层教学楼 隔震设计 地震灾害
下载PDF
超大型混凝土冷却塔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新江 钱状 +1 位作者 毛小勇 田石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125,共8页
为研究隔震技术对超大型冷却塔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混凝土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利用SAP2000分别建立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的冷却塔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与非隔震冷却塔相比,对比分析了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的隔... 为研究隔震技术对超大型冷却塔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混凝土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利用SAP2000分别建立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的冷却塔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与非隔震冷却塔相比,对比分析了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的隔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技术与层间隔震技术均能有效地延长冷却塔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结构地震反应,第一阶自振周期延长至近3倍,整体平动模态提前至前两阶,扭转模态提前至第三阶。对比基底剪力,基础隔震的减震性能略优于层间隔震;对比相对位移,喉部以上,基础隔震与层间隔震的冷却塔减震效果基本相同,喉部以下,层间隔震的减震效果优于基础隔震;对比加速度放大系数,塔筒各位置处基础隔震的减震效果均优于层间隔震,支柱位置处,与非隔震冷却塔相比,基础隔震的加速度略有放大。研究结果可为冷却塔的减隔震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型冷却塔 抗震性能 基础隔震 层间隔震 隔震效果
下载PDF
唐山紫荆学校隔震结构分析与设计
12
作者 刘华 史炎升 +2 位作者 卢清刚 苗启松 王俊亮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98-103,共6页
唐山紫荆学校是高烈度设防地区的学校项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隔震体系。以该项目为例对3种隔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梳理了抗规减震系数法、抗规整体设计法、隔标整体设计法的设计流程、计算参数,对比了3种设... 唐山紫荆学校是高烈度设防地区的学校项目,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隔震体系。以该项目为例对3种隔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梳理了抗规减震系数法、抗规整体设计法、隔标整体设计法的设计流程、计算参数,对比了3种设计方法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关键技术指标的影响。隔震层分别落在人防地下室顶、普通地下室顶和基础顶,存在楼、电梯穿隔震层,局部大跨度结构隔震等问题;采用错层隔震法解决了楼、电梯托挂结合穿隔震层的难题。对比分析了柱底铰接模型与带支座整体模型对大跨度结构隔震支墩内力的影响,归纳了大跨度隔震层设计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震设计方法 隔震支座 等效线性化迭代 楼、电梯穿越隔震层 隔震层大跨度梁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及随机响应分析
13
作者 张尚荣 邓海瑞 +2 位作者 胡宇琛 谭金宝 刘欣雨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基于水平摇摆阻尼系统模型,建立土-层间隔震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将地基土等效到上部结构,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并通过对结构周期比及振型参与位移进行分析,讨论质量比及土体剪切波速对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规律。利... 基于水平摇摆阻尼系统模型,建立土-层间隔震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将地基土等效到上部结构,推导得到简化模型动力特性参数表达式,并通过对结构周期比及振型参与位移进行分析,讨论质量比及土体剪切波速对层间隔震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虚拟激励法及均匀调制非平稳随机响应分析方法,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分析不同场地条件下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振动响应影响。结果表明:在刚性地基下,结构质量比对结构周期比及振型参与位移的影响较小,SSI效应放大了各子结构响应,尤其对下部子结构响应影响最大,各子结构在场地土差异下变化明显,软土场地下各子结构响应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自振特性 随机响应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下软夹层地基的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14
作者 吴应雄 陈劲杨 +2 位作者 方泓杰 施建日 许立英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5-356,共12页
长周期地震动易使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强烈,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可能更不利。为探究长周期地震动下软弱夹层地基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及减震性能的影响,开展刚性、软夹层地基上大底盘单塔楼层间隔震结... 长周期地震动易使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强烈,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隔震结构可能更不利。为探究长周期地震动下软弱夹层地基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规律及减震性能的影响,开展刚性、软夹层地基上大底盘单塔楼层间隔震结构的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后结构的自振周期较刚性地基增大,但采用隔震技术后延长的周期倍数降低;软夹层地基对输入地震动具有明显放大和滤波效应,与地震动的峰值和频谱特性相关;SSI效应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以放大作用为主,对下部底盘和隔震层的影响较大;考虑SSI效应后长周期地震动下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较普通地震动更为强烈,减震效果变差,特别是近场脉冲地震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体系发生失效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层间隔震 SSI效应 软夹层地基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三维远场长周期地震下考虑SSI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旺旺 刘德稳 +3 位作者 赵洁 陈李昊 刘阳 万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2-371,共10页
实际地震具有多维特性,只考虑水平向作用往往不够真实全面,而且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不同于普通地震动,具有周期长、持时长、低频成份丰富等特征,对周期较大的隔震类结构会产生不利影响,在考虑SSI效应(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中尤... 实际地震具有多维特性,只考虑水平向作用往往不够真实全面,而且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不同于普通地震动,具有周期长、持时长、低频成份丰富等特征,对周期较大的隔震类结构会产生不利影响,在考虑SSI效应(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SSI)中尤为复杂,需深入探讨。基于此,建立大底盘层间隔震结构,在三维地震动激励下,探讨普通地震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对层间隔震结构的不同影响,并分析考虑SSI效应对结构的不同程度影响。结果表明:三维地震下,远场长周期对层间隔震结构产生的地震响应远大于普通地震;考虑SSI效应时,随着土体变软,结构响应增大;针对传统水平隔震支座,在三维远场长周期地震下出现层间位移角和支座位移超限问题,设置三维隔震支座,解决了超限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其隔减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水平隔震支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三维地震动 远场长周期 SSI效应 隔震支座 地震响应
下载PDF
甘肃简牍博物馆结构选型与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锋 董凯利 +3 位作者 贾俊明 吴翔艳 龙婷 刘涛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76,共8页
甘肃简牍博物馆位于高烈度区,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地震作用大;建筑物布局呈高低错落状布置,为了便于建筑功能布局、使用及后期维护,不设置防震缝,刚度及质量分布不均匀,扭转问题突出;局部大开洞,存在较多联系薄弱部位,局部存在大... 甘肃简牍博物馆位于高烈度区,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地震作用大;建筑物布局呈高低错落状布置,为了便于建筑功能布局、使用及后期维护,不设置防震缝,刚度及质量分布不均匀,扭转问题突出;局部大开洞,存在较多联系薄弱部位,局部存在大跨、大悬挑,主体与交通核之间为大跨连廊,采用钢桁架连体连接,基于以上抗震不利因素,对比了层间隔震+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两种结构方案,简要介绍了两种结构方案及整体计算指标,综合考虑受力合理性、安全性、结构冗余度,建筑外立面处理难易程度,功能布局的适用性,施工周期,后期维护、检修及更换的便利性,经济性等各方面因素,最终选取了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简牍博物馆 层间隔震 屈曲约束支撑 钢筋混凝土框架 钢桁架 连体结构
下载PDF
既有框架结构隔震改造后体系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巧智 包超 +3 位作者 马肖彤 曹纪兴 谭伏波 高宁泉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 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地下室下支柱的临界承载力方程;通过实际案例求解出该串联隔震体系的临界承载力具体表达式,并对典型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下支柱截面尺寸不同的6种柱顶隔震模型,对下支柱柱顶、隔震支座、下支柱与隔震支座串联后整体位移响应以及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临界承载力表达式变化规律与柱顶隔震设计模型数值模拟相一致;下支柱截面增大对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减小下支柱的位移;在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实际工程中,增加下支柱的截面尺寸是保证下部结构的抗震能力高于上部结构既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工程中截面增量普遍较大且偏于保守,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支柱 串联隔震体系 临界承载力 位移响应 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主-余震作用下框架-核心筒错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倩倩 刘德稳 +3 位作者 赵甜鸽 郑艳萍 张远 雷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19,129,共9页
新型错层隔震结构是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体系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强主震发生后会伴随着大量的余震出现,余震会使结构造成更大损伤。研究新型错层隔震结构分别在单独主震和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与损伤,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 新型错层隔震结构是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体系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强主震发生后会伴随着大量的余震出现,余震会使结构造成更大损伤。研究新型错层隔震结构分别在单独主震和主-余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与损伤,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立某24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模型进行非线性时程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主-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核心筒损伤主要集中在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之间,框架的塑性铰集中在框架隔震层以下部分,框架隔震层角柱支座的滞回曲线饱满且比核心筒隔震层角部隔震支座耗能好。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最大隔震层位移均出现在框架隔震层。在余震作用下,新型错层隔震结构的损伤会显著增加。框架隔震层以上框架部分和以下框架部分以及核心筒的损伤分别增加8%、10%和19.80%。余震对隔震层的影响更大,框架隔震层和核心筒隔震层的层间位移分别增加78.70%和6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错层隔震结构 主-余震作用 地震动 响应分析 滞回耗能
下载PDF
长周期地震动下考虑SSI效应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丹 王林建 +3 位作者 吴应雄 刘增瑞 郑喜年 张东波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3年第4期118-124,159,共8页
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下地震响应强烈,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导致刚性地基假定设计的隔震结构减震效果与理论结果存在偏差。为此,选取了一栋上部和下部子结构平面和布置相同的的层间隔震建筑,通过振动台... 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下地震响应强烈,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导致刚性地基假定设计的隔震结构减震效果与理论结果存在偏差。为此,选取了一栋上部和下部子结构平面和布置相同的的层间隔震建筑,通过振动台试验,探究其在长周期地震动与土-结构相互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考虑SSI效应后,塔楼加速度响应有所减小,但随着PGA的增加,长周期地震动下加速度响应的削弱较普通地震动小;楼层位移响应有所放大,隔震层转普通地震动下层间剪力明显减小。双向输入普通地震动会增大刚性地基上底盘的加速度响应,而软土地基上加速度响应可能增大或减小。双向输入长周期地震动会减小软土地基上塔楼的加速度响应,增大刚性地基上底盘的加速度响应,增大楼层层间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周期地震动 层间隔震 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 振动台试验 地震响应
下载PDF
三维长周期地震动下层间隔震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20
作者 周旺旺 刘德稳 +2 位作者 招继炳 赵洁 刘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层间隔震体系是在基础隔震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层间隔震高层建筑结构自振周期较大,在长周期地震动下因容易发生共振而响应较大,三维地震会加剧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建立某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进行三维长... 层间隔震体系是在基础隔震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隔震结构。层间隔震高层建筑结构自振周期较大,在长周期地震动下因容易发生共振而响应较大,三维地震会加剧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建立某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进行三维长周期地震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针对层间隔震结构隔震支座出现的拉应力超限问题,设置三维隔震支座,并与设置传统水平隔震支座的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三维长周期地震动下的层间隔震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增大;在三维长周期地震动下,采用传统水平隔震支座容易出现拉应力超限问题;采用三维隔震支座后,结构的层间位移、基底剪力、楼层加速度均明显降低,结构的损伤程度减轻,三维支座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隔震 三维地震动 长周期 隔震支座 非线性时程分析 地震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