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on the vegetation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被引量:3
1
作者 Ma Junfei Lu Changhe Yu Bohua 《Ecological Economy》 2009年第2期160-167,共8页
Aiming at alleviating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itiate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SLCP) in 1999. Now; after 8 year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ecological recovery effects of t... Aiming at alleviating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itiated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SLCP) in 1999. Now; after 8 year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ecological recovery effects of the SLCP have become the hot issue of academic circle. This paper; raking the loess hill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n example,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ffect of SLCP with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The key components include calculat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NDVI (GSNDVI), and estimation of the NVDI change induced by climate and SLCP,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ethod, the NDVI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 was obtained using the GSNDVI that excluded the noise from snow and ice. After the part of total NDVI change caused to: climate variation was estimated using empiric formulae, we obtained the part induced by human factors, i.e. the SLCP The human induced part of ND VI change was considered as an approximation indicating the effect of the SLCP on the vegetation.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ND VI change characters of the whole study area, different slope lands and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y spatial statistics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condition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the SLCP, particularly land types tha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SLCP, such as steeply slope farmlands, degraded grasslands,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P MODIS ND VI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Land use
下载PDF
An applied research on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5
2
作者 LIU Yongmei TANG Guoan +1 位作者 LI Tianwen YANG Qink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Dae to complex terrai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unsatisfactory when a singl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s used in di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Taking the loess hil... Dae to complex terrain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unsatisfactory when a singl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is used in die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Taking the loess hill and gully area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s a test area, a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extract sloping field and other land use categories by applying an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an integration of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a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sampling method is remarkably unpro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satisfactory by the method and i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in obtaining up-to-date information of the sloping field, which should be helpful in the state key project of converting farmland to forest and grassland on slope land in this area. This research sought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ccuracy of image classification in complex terrai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integrated classification loess hilly and gully area sloping field SHAANXI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玉米新品种引种比较综合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文奎 张海强 +1 位作者 焦智辉 王雯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429-433,共5页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 通过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稳产性及丰产性,以期为该区玉米新品种的筛选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引进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参试各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特征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强盛399、伊丹131、金穗1915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1850.1、11605.0、11411.9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分别增产14.54%、12.17%、10.30%;并单39、丰田101、敦玉9号折合产量较低,分别较对照品种金穗702减产3.76%、10.86%、30.76%。利用综合评价法对参试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产量结果表明,强盛399、金穗306、伊丹131、金穗702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同时表现出静态稳定性高、品质优异、生态适应性强的特点,是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建议予以推广。金穗1915、FT806、强盛388综合评价居中,建议继续引种观察。敦玉9号、丰田101、并单39号综合评价较差,建议淘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引种比较 生育期 植株性状 产量性状 综合评价指数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勘察的探索与实践
4
作者 梁谊 于永堂 唐浩 《西北水电》 2024年第4期109-115,共7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会遇到众多岩土工程问题。为保证类似工程建设的安全,避免相关工程事故的发生,依托某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实践,归纳了挖填造地工程前原场地勘察要点、研究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 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会遇到众多岩土工程问题。为保证类似工程建设的安全,避免相关工程事故的发生,依托某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实践,归纳了挖填造地工程前原场地勘察要点、研究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造地工程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给出了建议措施。结果表明:填方区勘察重点为湿陷性黄土和其它覆盖土层的分布以及在高压力条件下工程性质,挖方区勘察重点为土石材料工程性质和土石比;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涉及地下水环境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高填方场地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填挖边坡稳定性、湿陷性黄土地基增湿变形、软弱淤积土地基问题、不良地质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丘陵沟壑区 挖填造地工程 工程地质问题 原场地勘察
下载PDF
坡面草被覆盖对坡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勉 姚文艺 +4 位作者 陈江南 丁文峰 杨剑锋 李莉 杨春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5-732,共8页
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方法,研究了坡沟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度及空间配置下,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放水流量较小时,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小;坡面草被不同空间配置下的产沙量大小依次是:坡上部>坡中部>坡... 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方法,研究了坡沟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度及空间配置下,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及特征。结果表明,放水流量较小时,覆盖度越高,侵蚀产沙量越小;坡面草被不同空间配置下的产沙量大小依次是: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大流量时,不同草被覆盖度间的产沙量差异增大,不同草被空间配置下的产沙量变化规律不十分显著。沟坡产沙比随坡面草被覆盖度的增加呈指数增加,大流量比小流量下的增加幅度要大。坡面草被布设在坡下部时,其对沟坡侵蚀的危害最大。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是增加—稳定—下降,其变化的阶段性不如单一坡面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沟系统 草被覆盖 侵蚀产沙过程 放水冲刷 黄土丘陵区 产沙过程 坡沟侵蚀 覆盖度 草被 坡面 侵蚀产沙量 空间配置 坡沟系统 试验方法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赵文武 傅伯杰 陈利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6-69,共4页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个水文站点的6,7,8,9月平均径流量、含沙量和侵蚀模数的数据,选择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粗糙度等12个地形因子,进行了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不同,而且不同...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1个水文站点的6,7,8,9月平均径流量、含沙量和侵蚀模数的数据,选择沟壑密度、地形起伏度、粗糙度等12个地形因子,进行了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不同,而且不同月份之间相关程度也不一致。基于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所拟合的曲线模型中,径流量、7月含沙量和7月侵蚀模数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6,8,9月侵蚀模数和8,9月含沙量的模型拟合效果一般,6月含沙量的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 地形因子 水土流失 相关性 流域尺度
下载PDF
基于UDEC数值模拟的滑动型地裂缝发育规律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辉 刘小阳 +2 位作者 邓喀中 雷少刚 卞正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5-632,共8页
为了研究西部黄土沟壑矿区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滑动型地裂缝发育规律,首先给出了滑动型地裂缝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提出了滑动型裂缝距和裂缝角的概念;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建立了滑动型地裂缝动态发育模型、沟谷坡度模型、沟谷位置模... 为了研究西部黄土沟壑矿区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滑动型地裂缝发育规律,首先给出了滑动型地裂缝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提出了滑动型裂缝距和裂缝角的概念;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建立了滑动型地裂缝动态发育模型、沟谷坡度模型、沟谷位置模型,分析了开采引起滑动型裂缝的动态发育规律,研究了滑动型地裂缝发育位置与沟谷之间的关系,并以大柳塔煤矿52304工作面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1滑动型地裂缝的发育分为累积期、形成期、动态发展期、稳定期4个阶段;2滑动型地裂缝发育位置与沟谷之间的关系模型为:滑动型裂缝角与沟谷坡度之间存在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沟谷位置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工程实例表明,裂缝角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4%,使用该模型进行滑动型地裂缝发育位置进行预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型地裂缝 黄土沟壑区 裂缝角 西部矿区 UDEC 沟谷坡度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叶面积特征 被引量:21
8
作者 尹婧 邱国玉 +6 位作者 何凡 贺康宁 田晶会 张卫强 熊育久 赵少华 刘建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0-447,共8页
该文通过对黄土丘陵区4个密度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3个密度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生长季叶面积变化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密度林分叶面积生长与林分密度的关系;通过对灌木生长季叶面积变化的研究,建立了灌... 该文通过对黄土丘陵区4个密度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3个密度的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生长季叶面积变化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密度林分叶面积生长与林分密度的关系;通过对灌木生长季叶面积变化的研究,建立了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叶面积与叶鲜重、枝条基径的经验公式,为半干旱区灌木生长调查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结果表明:1)刺槐和侧柏各密度林分的单株林木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在9月达到最大值,其中刺槐林叶面积指数峰值可达到10.5,侧柏峰值可达到3.2;灌木柠条、沙棘和紫穗槐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都在8月份达到各自的最大值,柠条、沙棘和紫穗槐的叶面积指数峰值分别为1.195、1.123和1.882;2)刺槐叶面积与叶鲜重具有极显著相关的幂函数关系,侧柏、柠条、沙棘、紫穗槐叶面积与叶鲜重具有极显著相关的线性函数关系,其中柠条枝条基径与叶面积还具有极显著相关的幂函数关系,沙棘、紫穗槐枝条基径与叶面积还具有极显著相关的线性函数关系;3)黄土丘陵区,由于林地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承载力有限。人工林进入生长盛期后,不同密度刺槐和侧柏林分叶面积指数趋于一致,与最初的造林密度和现存密度没有关系。在不同密度的刺槐和侧柏林分间,单株叶面积与其林分密度成反比。在对上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黄土丘陵区,由于林地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承载力有限。该文所研究的刺槐和侧柏各林分均已达到了当地土地承载力的上限,基于提高单株林木质量的考虑,建议刺槐林郁闭后的密度不超过833株·hm-2,侧柏则不超过1111株·hm-2。如以全林分生物量为目标,林分密度也可适当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 叶面积指数 刺槐 侧柏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3 位作者 许明祥 王兵 王翼龙 齐智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85-490,共6页
对黄土丘陵区2个不同沟向沟谷地植被群落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沟谷地植物物种频度和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1种,隶属31个科,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物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9.75%、16.05%和14.81%;封禁20年左右的沟谷地植被... 对黄土丘陵区2个不同沟向沟谷地植被群落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沟谷地植物物种频度和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1种,隶属31个科,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物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19.75%、16.05%和14.81%;封禁20年左右的沟谷地植被演替表现出良性演替的趋势;目前该沟谷地植物群落生活型中草本植物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多年生草本,而灌乔生活型植物也已占有重要地位。灌乔木树种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沟谷地植被分布的斑块格局较为突出,不同沟向沟谷地的灌乔植物种的重要值构成格局存在一定差异,南北沟向较西东沟向分配均匀;沟向不同,沟谷地所形成的植被种群相似性具有一定差异,主要是由于受到一些伴生种和罕见种的影响。此研究对掌握该地形植被演替方向,明确植被恢复任务和目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地 植被恢复 群落 群落相似性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土壤水蚀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甘枝茂 岳大鹏 +1 位作者 甘锐 查小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9-525,共7页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其中延安最大,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分别为0.293、0.272。同时,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分别为0.39、0.377,户间... 通过2004年6月至10月,在陕北对降雨形成的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定位观测,其结果表明:①乡村聚落的平均径流系数为0.335,其中延安最大,为0.44;榆林和绥德较小,分别为0.293、0.272。同时,道路和庭院的径流系数较大,分别为0.39、0.377,户间空地较小,为0.277;②径流平均含沙量以户间空地最大(52.54g/l),次为户间道路(41.42g/l),而院落径流含沙量较小(17.78g/l);③乡村聚落的平均侵蚀强度为5434.3t/km2,已达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户间空地侵蚀较大,分别为7348t/km2、6873t/km2,庭院相对较小,为2081.7t/km2;④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的变化,受人为影响更加突出。说明黄土高原乡村聚落土壤侵蚀较严重,并且具有特殊性,不可忽视,应加强研究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陕北黄土丘陵区 观测分析 土壤水蚀 2004年6月 土壤侵蚀 径流系数 径流含沙量 定位观测 侵蚀强度 人为影响 黄土高原 户间 平均 道路 特殊性 庭院 降雨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植物耐旱生理及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20
11
作者 王移 卫伟 +2 位作者 杨兴中 陈利顶 杨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1,共6页
通过实地采样获取黄土高原丘陵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和山毛桃5种常见植物类型的4个耐旱指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和2个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数据,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 通过实地采样获取黄土高原丘陵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和山毛桃5种常见植物类型的4个耐旱指标(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谷胱甘肽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和2个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数据,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不同植物的抗旱能力和不同指标的指示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上述6个生理指标对干旱条件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基于单个指标获得的树种抗旱能力排序结果不完全一致,说明单个指标无法全面描述树种的抗旱能力,对5个树种抗旱能力大小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柠条>侧柏>油松>山杏>山毛桃。耐旱指标叶绿素含量、束缚水/自由水含量比值、谷胱甘肽含量和抗旱指标脯氨酸含量与抗旱隶属度的关联度值均>0.60,可用以指示植物的抗旱能力,其中,以脯氨酸含量的指示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旱植物 生理指标 抗旱性评价 半干旱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陈奇伯 王克勤 +1 位作者 齐实 孙立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63-1469,共7页
在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以单位面积坡耕地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数量为土地生产力指标 ,以生产周期短的农作物为指示植物 ,具体探讨了地表径流... 在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对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以单位面积坡耕地生产某种生物产品的数量为土地生产力指标 ,以生产周期短的农作物为指示植物 ,具体探讨了地表径流损失和土壤流失分别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幅度。表土人工堆积处理的径流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坡耕地每损失 1 mm径流 ,供试作物产量平均下降 5 .0 %~ 9.7% ;小区铲土覆土模拟土壤流失的小区试验结果显示 ,每减少 1 cm表土 ,作物产量下降 1 .0 %~ 3.1 % ,每增加 1 cm表层熟化土 ,产量增加 0 .8%~ 1 .7%。在干旱年份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耕地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作物减产每年平均为 2 1 .9%~ 80 .0 % ,其中径流损失的比重占 95 .8%~ 98.2 % ,而土壤流失仅占 1 .8%~ 4.2 %。作物品种不同 ,水土流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水土流失 坡耕地 土地生产力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不同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39
13
作者 郑明国 蔡强国 陈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572-3581,共10页
根据晋西离石试验站的观测结果和相关文献的数据,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坡面小区、全坡面、小流域及中大流域4个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对梁峁坡坡面小区言,由于植被提高了土壤抗蚀性,因此植被不仅通过减水来减沙,也通过改变水... 根据晋西离石试验站的观测结果和相关文献的数据,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对坡面小区、全坡面、小流域及中大流域4个空间尺度水沙关系的影响。对梁峁坡坡面小区言,由于植被提高了土壤抗蚀性,因此植被不仅通过减水来减沙,也通过改变水沙关系来减沙。但在全坡面尺度,土壤侵蚀以沟蚀为主,由于植被措施难以改变沟道的各种水利参数,也难以有效控制切沟沟壁的重力侵蚀,导致水流进入沟道后仍然可以获取充足的泥沙,因此认为植被不会改变全坡面尺度的水沙关系。同样对于各级流域,由于植被措施难以改变沟道的输沙能力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泥沙来源充沛的特点,因此植被措施也不会改变其水沙关系,植被的减沙效应仅通过减水来实现。对离石试验站的一对水土保持对比沟的研究表明,即使在沟道已有茂密植被生长的情况下,高含沙水流的输沙能力也没有改变,这使得两者的水沙关系统计上可以认为完全一致。由于大流域水沙关系主要取决于沟道或河道的特性,而植被等坡面措施很难改变沟道或河道特性,因此认为流域尺度越大,植被越难以改变其水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植被 尺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与演变 被引量:35
14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曲东 赵伟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5,共4页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年限的响应不明显。植被封育的前23年中,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增加明显,23年后基本趋于稳定,增加不明显。封育78年的大针茅群落下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转化酶)活性最强,其土壤中碳素和氮素营养循环强度最大。脲酶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在促进土壤有机物转化中存在共性关系。这几种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群落的演替和植被的恢复程度,自然封育对提高土壤生物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DEM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谷网络节点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军锋 李天文 +2 位作者 陈正江 刘学军 汤国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6-391,共6页
选择黄土高原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沟谷网络与沟谷网络节点自动提取技术,得到了各样区沟谷网络节点,并从地貌形态学、沟谷成因学以及水文学原理出发,对不同级别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选择黄土高原3个典型地貌类型区为试验样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沟谷网络与沟谷网络节点自动提取技术,得到了各样区沟谷网络节点,并从地貌形态学、沟谷成因学以及水文学原理出发,对不同级别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属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数理统计方法获得了:(1)同一沟谷系统不同分辨率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量均值分级统计规律;(2)不同地貌类型样区相同分辨率沟谷网络节点水流累积量均值分级统计规律。该结论能够有效解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各级沟谷系统的形成机理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同时能够合理地说明沟谷系统发育与地表侵蚀、切割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沟谷网络节点 水流累积量 分辨率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覆盖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常庆瑞 刘京 +1 位作者 杨勤科 张晓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2187-2190,共4页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 应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方法 ,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数字影像进行人 机交互的屏幕解译 ,得到 1990年、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 /覆盖数字地图 ,以及面积统计结果 .分析表明 ,近 10年来该地区建筑和工交用地逐年扩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 ,果园面积显著增加 ,人工林地和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荒野地占地比重下降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 动态监测 黄土丘陵沟壑区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基于WEPP的黄土丘陵区不同坡长条件下坡面土壤侵蚀预测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建勋 郑粉莉 +1 位作者 江忠善 张勋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WEPP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该文通过建立模型数据库,利用WEPP分别模拟了坡长为10、20、30和40 m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并用实测径流和侵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0、20、30和40 m 4个坡长条件下,WEPP模型对降雨...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WEPP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该文通过建立模型数据库,利用WEPP分别模拟了坡长为10、20、30和40 m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并用实测径流和侵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0、20、30和40 m 4个坡长条件下,WEPP模型对降雨、每年和多年平均径流量模拟的Nash-Sutcliffe有效性(ME)分别为0.915、0.879和-0.056,对单场降雨、每年和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模拟的ME分别为0.853、0.758和-0.456,多年平均的ME为负值可能是由小样本计算造成的。WEPP模型对单场降雨和每年径流量和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好。尽管WEPP模型对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差,但模型模拟的多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实测值的多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7.90%和29.20%,表明WEPP模型对多年径流量和侵蚀量的模拟可满足要求。径流量模拟值随坡长增加的变化和实测值相比不够敏感;而土壤侵蚀量模拟值随坡长增加的变化和实测值相比过于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PP模型 径流 土壤侵蚀 坡长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特征与类型 被引量:51
18
作者 陈宗峰 李裕瑞 刘彦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66-274,共9页
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聚落微观研究,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该文利用延安市宝塔区2015年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格网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基于多维组合特征划分... 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聚落微观研究,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该文利用延安市宝塔区2015年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格网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基于多维组合特征划分了乡村聚落类型。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集聚分布模式,且分布密度北高南低,密度大于5个/km2的聚落斑块,主要在桥沟镇和川口乡以北;聚落规模存在高值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呈"Y"型结构;乡村聚落分布随高程、坡度变化呈正态分布,且81.42%的乡村聚落斑块最临近道路距离小于500 m,59.7%的乡村聚落斑块耕作半径为700~800 m;聚落形状指数受不同等级道路影响较大,高值区主要沿国道和省道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三、四级油路和砂石路。2)蟠龙川样带内聚落格局特征受地形与耕地资源影响较大,210国道沿线聚落格局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3)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矩阵将乡村聚落布局划分为9类,小规模-劣势区-集中分布和小规模-劣势区-离散分布是主要问题区。乡村聚落优化应立足于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主要问题区实施优先整治战略,保障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模型 乡村聚落 类型划分 生态安全 黄土丘陵沟壑区 延安市
下载PDF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19
作者 潘竟虎 靳学涛 韩文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33,共7页
目的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 目的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甘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规模、形状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坡向、农用地以及河流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集聚分布的态势。结论 GIS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揭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景观格局 黄土丘陵沟壑区 甘谷县
下载PDF
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对土壤侵蚀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双才 罗利芳 +2 位作者 张科利 邱扬 刘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7,81,共5页
随着在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政策的实施,退耕必将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耕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模拟研究,可为退耕政策的合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定位于黄土沟壑丘陵区的安塞研究区,在RS和GIS支持下,采用USLE,模拟研究... 随着在黄土沟壑丘陵区退耕政策的实施,退耕必将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特征产生重大影响。对退耕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模拟研究,可为退耕政策的合理实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定位于黄土沟壑丘陵区的安塞研究区,在RS和GIS支持下,采用USLE,模拟研究了不同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2001年土地利用的遥感解译图和GIS计算分析基础上设计了8种不同的退耕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各种退耕方案对土壤侵蚀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强度及强度以上侵蚀区,退耕后研究区已没有发生剧烈侵蚀的区域,强度和极强度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25°退耕和≥15°退耕,≥2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19.9%和23.2%,≥15°退耕还草和还林分别使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36.6%和42.6%。≥8°退耕方案和全部退耕方案与≥15°退耕方案相比,水保效益并没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丘陵区 退耕还林 土壤侵蚀 模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