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Soil Conditions in Low Mountain and Hilly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Yubin CAO Ning +4 位作者 XU Xiaohong ZHANG Feng YAN Fei ZHANG Xinsheng TANG Xinlo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47-162,共16页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ER),fish scale pit(FP),furrow and ridge tillage across the slope(FR),shrub strips(SS),and vegetation-covered ridge(VR)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Jixi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ER),fish scale pit(FP),furrow and ridge tillage across the slope(FR),shrub strips(SS),and vegetation-covered ridge(VR)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Jixing small watershed of the low mountain and hilly region of Jilin Province,Northeast China.This study aims to elucidate the effect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n soil conditions after the short-term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s.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ites(ER,FP,FR,SS,and VR)and two controls(BL and CT)to investigate their properties.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n soil quality,an integrated quantitative index,soil quality index(QI),was developed to compare the soil quality under the differ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not al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can improve the soil conditions and not all soil properties,especially soil organic carbon(SOC),can be recovered unde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short-term.Moreover,the QI in the fi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two controls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ER>VR>BL>FR>CT>SS>FP.ER exhibited a higher soil quality value on a slope scale.In the low mountain and hilly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ER is a better choice than the conversion of farmlands to planted grasslands and woodlands early in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soil property soil organic carbon low mountain and hilly region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多源时序数据特征优选的南方丘陵山区农作物分类研究
2
作者 江济强 郑华健 刘洪顺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11期24-31,共8页
以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为例,基于Sentinel-2多光谱影像、Sentinel-1时序雷达数据、时序植被指数和地形数据,通过计算J-M距离和特征分析对18个特征波段进行特征组合优选,并对比分析了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最大似然比(MLC) 3种... 以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为例,基于Sentinel-2多光谱影像、Sentinel-1时序雷达数据、时序植被指数和地形数据,通过计算J-M距离和特征分析对18个特征波段进行特征组合优选,并对比分析了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最大似然比(MLC) 3种分类器对南方丘陵山区农作物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时序植被指数特征中NDVI效果最优,时序雷达特征中VH极化方式最优,地形特征中DEM最优;从不同农作物类型来看,时序植被指数特征和时序雷达特征均能提升晚稻、秋玉米的分类精度;对于晚稻而言,时序雷达特征和地形特征对其分类精度均有提升作用。不同分类器对比结果表明,SVM的总体精度比RF和MLC分别高4.67%和7.84%;Kappa系数分别高5.88%和10.48%,可为南方丘陵山区农作物分类提供有效思路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分类 特征优选 时序雷达特征 时序植被指数特征 南方丘陵山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 被引量:74
3
作者 何圣嘉 谢锦升 +3 位作者 杨智杰 尹云锋 李德成 杨玉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65-70,共6页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认为:林下植被匮乏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掠夺性人为干扰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破碎的地形、较高的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则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总结了诸如微地形改造、林下补植、封禁保护等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水土流失 林下植被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4
作者 李明德 刘琼峰 +2 位作者 吴海勇 汤睿 戴子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2-152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产量;翻耕与免耕相比,翻耕能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提高玉米产量,但翻耕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比免耕土壤中低。T5对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及提高玉米产量有最好的效果;T3对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明显,对改善土壤结构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因此,丘陵区红壤旱地采用翻耕+秸秆深埋的耕作方式,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区 红壤 旱地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产量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133
5
作者 梁音 张斌 +1 位作者 潘贤章 史德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22-27,共6页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 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特点、成因、危害以及近50年来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红壤考察区土地面积的15.06%。近50年来,南方8省的水土流失面积在1985年前呈增加趋势,1985年以后呈现递减趋势。针对水土流失的特点与危害,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治理对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大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对策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乐昌市8个乡村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熊鹰 孙维筠 +4 位作者 魏晓 何杰旭 赵丹丹 孙冰 陈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505-6521,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作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及小尺度复合生态系统,其经济活动将直接扰动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南方丘陵山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生态保护的意义重大。... 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作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构成单位以及小尺度复合生态系统,其经济活动将直接扰动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南方丘陵山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带,生态保护的意义重大。以该地带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广东乐昌市的8个地形地貌相似、但发展存有较大差异的乡村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各村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国际通用生态系统服务分类标准和评估方法,构建乡村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对各村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价值评估,并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表明:(1)从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来看,浆源村最高,为16585.173万元/a,前村次之,为13152.621万元/a,车头园村最低,为1611.611万元/a;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总体呈相似的格局,但局部略有差异。前村、上丛村较高,分别为8.739万元hm^-2 a^-1、8.080万元hm^-2 a^-1。(2)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持、维护及利用,各村农户经济收入与从生态系统服务获得的福利,以及乡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的特征。(3)基于发展基础、生态条件等,适度发展乡村特色种植和生态旅游等低影响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降低对生态系统服务,尤其是调节、支持类等功能的影响,并促进生态系统服务非商业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研究结果以期为维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优化乡村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及农村社区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尺度 协同发展 南方丘陵山地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地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颖 罗旭辉 +2 位作者 钟珍梅 曾玉荣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7-824,共8页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3)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开发模式;(4)以拓展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开发模式,并据此提出与南方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一是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山区科学发展规划;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三是科技创新驱动,实施科企工农有机结合;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入要素作用;五是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循环农业 南方丘陵山地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方式径流及养分流失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展羽 吴云聪 +2 位作者 杨洁 邢栋 王凌云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6,共6页
为揭示红壤区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径流及养分流失影响的差异,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分析对比在3种典型降雨下,南方红壤丘陵区的纵坡间作(措施1)、纵坡种植(措施2)和横坡种植(措施3)等3种耕作方式坡耕地的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 为揭示红壤区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径流及养分流失影响的差异,通过野外径流小区试验,分析对比在3种典型降雨下,南方红壤丘陵区的纵坡间作(措施1)、纵坡种植(措施2)和横坡种植(措施3)等3种耕作方式坡耕地的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措施3截流减沙优势明显。中雨型下,措施3径流量分别为措施1、措施2的21.5%,20.3%,产沙量分别为措施1、措施2的6.03%,2.28%;大雨型下,措施3径流量分别为措施1、措施2的8.11%,7.6%,产沙量分别为措施1、措施2的4.33%,3.31%。不同措施产流、产沙过程基本一致;措施3在控制土壤养分流失方面优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各措施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产流初期,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后期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典型降雨条件 截流减沙 氮、磷流失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解读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平仓 程冬兵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8-34,共7页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复杂,水土流失特点与其它区域有很大差异,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缺少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完全满足指导...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复杂,水土流失特点与其它区域有很大差异,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缺少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完全满足指导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和指导该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标准作为指导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规范性文件,总结了该区二十多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经验,内容全面扼要,条款清晰,科学实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壤丘陵区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技术标准 解读
下载PDF
基于一阶微分变换方法的南方丘陵稻田土壤电阻率高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熙 谢碧裕 +1 位作者 叶英聪 谢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0-198,共9页
通过对土壤电导率和光谱测定,分析了南方丘陵稻田土壤电阻率特征、原始光谱数据及重采样光谱数据特征。在光谱重采样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光谱包络线去除变换、光谱反射率倒数(1/R)、对数[ln(1/R)]、平方根(R0.5)、一阶微分等单一或... 通过对土壤电导率和光谱测定,分析了南方丘陵稻田土壤电阻率特征、原始光谱数据及重采样光谱数据特征。在光谱重采样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光谱包络线去除变换、光谱反射率倒数(1/R)、对数[ln(1/R)]、平方根(R0.5)、一阶微分等单一或复合变换模型。通过横向、纵向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模型的反射率与电阻率相关性分析的曲线差异,着重探讨了基于一阶微分的数据变换模型间土壤电阻率与光谱反射率间相关性强弱,结果表明:(1)基于一阶微分变换的模型可以对重叠混合光谱进行分解以便识别,扩大样品之间的光谱特征差异,发掘敏感波段的光谱吸收、反射特征;(2)综合反射率的平方根的一阶微分变换、反射率的倒数的对数及反射率对数的一阶微分等模型得出,在波段为382 nm处,土壤电阻率与光谱反射率间相关系数最高达0.788,在波段为555~560 nm,多个微分变换模型相关性系数在0.7以上,可为后续反演因子的确定及土壤电阻率高光谱估测回归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阶微分变换 南方丘陵稻田土壤 土壤电阻率 高光谱特性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4种森林服务功能价值与补偿标准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强 张合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0-148,共9页
探索森林生态服务、生态补偿和生态经营的协同关系与耦合机制,能够实现以生态补偿带动精准扶贫,将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的困局兼而治之。运用森林外业调查、内业实验等方法,对南方红壤丘陵山地4种森林类型进行研究,测算结果表明:... 探索森林生态服务、生态补偿和生态经营的协同关系与耦合机制,能够实现以生态补偿带动精准扶贫,将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的困局兼而治之。运用森林外业调查、内业实验等方法,对南方红壤丘陵山地4种森林类型进行研究,测算结果表明:阔叶纯林在水源涵养和固土保肥功能方面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纯林;针叶纯林的土壤碳储量最高;针阔混交林的植被固碳、生物多样性和综合效益均优于其他三种森林类型。提出成本法和效益法补偿标准的思路,并测算出4种森林的成本法补偿标准分布区间为638.25~679.50元/hm^2,成本法能够反映社会经济要素的变化,但无法体现林分质量和经营水平等要素的差异,难以实现激励相容;效益法补偿标准的分布范围是1 806.45~2 508.00元/hm^2,能够动态响应自然地理、生物物理等时空异质性要素的变化,更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服务 功能价值 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南方红壤丘陵山地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壤丘陵马尾松林下侵蚀坡面的土壤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邦稳 夏小林 段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13-17,共5页
[目的]探清土壤侵蚀对土壤分布与特性的影响机制,为防治该地区的林下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调查取样和分析测试获取的数据,采用统计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侵蚀坡面的土壤特性。[结果]红壤丘... [目的]探清土壤侵蚀对土壤分布与特性的影响机制,为防治该地区的林下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调查取样和分析测试获取的数据,采用统计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侵蚀坡面的土壤特性。[结果]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侵蚀坡面土壤养分相对较低,理化指标基本处于4级以下水平;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侵蚀沟的土壤指标与坡面土壤的相应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18个土壤指标中,侵蚀沟的土壤有10个指标显著优于坡面土壤的相应指标,侵蚀沟与土壤特性关联度更高,侵蚀沟土壤指标间的显著相关数量更少。[结论]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地的土壤侵蚀对林下土壤特性和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侵蚀沟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红壤丘陵区 土壤 马尾松林
下载PDF
南方山地丘陵土壤的黏化作用及黏化层的鉴定问题讨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2期53-57,共5页
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土壤黏化作用可分为淀积黏化、残积黏化和次生黏化等3种,但淋溶土鉴定的诊断层——黏化层的形成只涉及淀积黏化作用和次生黏化作用2种。中国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土壤脱硅富铁铝化明显、土壤铝饱和度高、黏粒矿物中有较多的... 国内外文献中有关土壤黏化作用可分为淀积黏化、残积黏化和次生黏化等3种,但淋溶土鉴定的诊断层——黏化层的形成只涉及淀积黏化作用和次生黏化作用2种。中国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土壤脱硅富铁铝化明显、土壤铝饱和度高、黏粒矿物中有较多的1:1型矿物,多数情况下难以发生淀积黏化作用。而次生黏化作用一般发生在温带地区,其气候条件主要为半干润。因此,除一些石灰性母质发育的土壤外,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一般不具备淋溶土形成的成土环境。而该区某些土壤上下层质地的差异常常是漫长历史时期表蚀的结果,把这类上下质地差异的土壤划归为淋溶土不符合土壤发生分类原则。建议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的黏化层定义中参照美国土壤分类系统中黏化层的定义,把盐基饱和(即盐基饱和度大于50%)作为鉴定黏化层的一个指标,避免在土壤调查中夸大南方山地丘陵地区淋溶土的出现范围,以解决南方山地淋溶土与雏形土鉴定上的不确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溶土 黏化作用 黏化层 南方丘陵山地土壤
下载PDF
日降水量对南方丘岗幼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影响
14
作者 彭珍宝 旷建军 +3 位作者 袁正科 钟志凌 范水平 谭星林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结合效益定位观测,研究了日降水量对南方丘岗幼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防护林配置模式下,红壤区幼林地(造林前3年)土壤流失量随日降水量增大呈稳定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流失量在日降水等级上呈正态分布,以10.1—35.... 结合效益定位观测,研究了日降水量对南方丘岗幼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防护林配置模式下,红壤区幼林地(造林前3年)土壤流失量随日降水量增大呈稳定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流失量在日降水等级上呈正态分布,以10.1—35.0mm的日降水等级对年泥沙流失总量贡献最大,达54.2%~72.8%;紫色土林地各个日降水量等级的土壤流失量均大于红壤林地。3种不同处理措施的土壤流失量排列顺序为:红壤坡改梯经济林不间种模式〉生物埂造林模式〉防护林模式;水平生物埂造林模式在日降水量小于35.1mm时,其土壤流失量小于防护林模式,大于35.1mm时,要大于防护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水量 水土流失 幼林地 南方丘岗区
下载PDF
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坡面演化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振克 《中国水土保持》 1998年第5期16-17,共2页
我国南方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人类活动对其有重大影响,其中小型人为坡面的土壤侵蚀尤为强烈.根据1990~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的观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山麓人为开荒、挖土造成的裸露坡面上,土壤侵蚀的季节性变化明... 我国南方丘陵区土壤侵蚀严重,人类活动对其有重大影响,其中小型人为坡面的土壤侵蚀尤为强烈.根据1990~1996年对苏南孔山地区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的观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山麓人为开荒、挖土造成的裸露坡面上,土壤侵蚀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微沟谷侵蚀、溅蚀与土溜是主要的侵蚀方式.伴随着坡面地貌演化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坡面土壤侵蚀趋于停止,人为裸露坡面的侵蚀过程历时6年,早期土壤侵蚀严重.针对侵蚀特征提出了防治小型人为坡面土壤侵蚀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区 人为坡面 土壤侵蚀 坡面演化 防治 中国
下载PDF
南方典型丘陵山区不同高程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林建平 邓爱珍 +3 位作者 赵小敏 江叶枫 韩逸 谢雨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0-309,共10页
为探讨不同高程下的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选择南方典型丘陵山地区——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区,基于2012—2013年测土配方项目不同高程下采集处理的2 928个耕层(0~20 cm)土壤养分数据,运用经典统计、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协同克里... 为探讨不同高程下的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选择南方典型丘陵山地区——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区,基于2012—2013年测土配方项目不同高程下采集处理的2 928个耕层(0~20 cm)土壤养分数据,运用经典统计、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协同克里格差值方法,分析了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与高程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与高程呈正相关关系,全磷、有效磷含量与高程呈负相关关系,速效钾含量与高程相关性不显著。高程分组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在小于250 m高程范围内,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高程上升而增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周边海拔较高地区,当高程大于250 m时,养分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在小于200 m高程范围内,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高程上升而降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低海拔地区,当高程大于200 m时,养分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全钾含量随高程上升而增加,但有效钾含量随高程变化波动较大,二者规律性不明显。土壤养分含量随高程变化是不同高程下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侵蚀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明耕地土壤养分随高程垂直变化规律,对实现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养分 高程 空间变异 方差分析 南方丘陵山区
下载PDF
基于稀疏样点的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制图 被引量:8
17
作者 曹佳萍 张黎明 +2 位作者 邱龙霞 邢世和 马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0-301,共12页
绘制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图对精准农业管理和土壤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磷数字制图研究大多面向充足土壤样点的平坦地区,基于稀疏样点的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制图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南方丘陵地区福建省建... 绘制耕地表层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图对精准农业管理和土壤环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壤磷数字制图研究大多面向充足土壤样点的平坦地区,基于稀疏样点的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制图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南方丘陵地区福建省建瓯市为研究对象,基于96个稀疏土壤实测样点,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0 m的Sentinel-2遥感影像获取的遥感变量,联合气象变量和地形变量建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模型预测建瓯市耕地表层土壤(0~20 cm)有效磷含量,并对比5种不同环境变量组合下的RF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加入遥感变量后,地形、气象和pH组合的RF模型预测有效磷含量的精度显著提升[决定系数(R;)从0.36提升至0.59],联合全部变量(遥感、地形、气象和土壤pH)的RF模型预测精度最佳。遥感变量、气象变量、地形变量和土壤pH分别可以解释土壤有效磷含量的22.87%、30.64%、30.38%和16.11%,其中年均温、pH、地形湿度指数和高程是影响南方丘陵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因此,利用遥感、气象、地形和土壤pH组合的RF模型是样点数量有限情况下预测南方丘陵地区县市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地区 土壤有效磷 遥感变量 环境变量 随机森林 数字土壤制图 Sentinel-2影像
下载PDF
宁南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晓婷 雷金银 +3 位作者 周丽娜 何进勤 贾爱平 余建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20年第1期43-45,58,F0003,共5页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宁南山区缓坡耕地土壤水分的运动分布规律及其水分利用率特征,在2013年期间,开展了玉米常规平作(CK)、免耕(NH)、秸秆覆盖(SM)、覆膜(PM)4种不同耕作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保护性耕作均增加了土壤水分入渗率...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宁南山区缓坡耕地土壤水分的运动分布规律及其水分利用率特征,在2013年期间,开展了玉米常规平作(CK)、免耕(NH)、秸秆覆盖(SM)、覆膜(PM)4种不同耕作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保护性耕作均增加了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了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相比CK,NH、SM和PM初始入渗率分别提高了68.56%、210.52%和63.89%,稳定入渗率分别提高63.58%、82.76%和7.29%。②SM保水效果最好,除5月、9月外,其他各时期土壤储水量由高到低顺序为:SM>NH>PM>CK。③保护性耕作措施具有良好的集雨效应,具有较好的水肥保蓄功能。相对于CK,PM、SM和NH 3种耕作方式,集水效率分别为21.53%、21.10%和17.78%;且3种耕作方式坡面整体水分分布比较均匀,能够有效控制坡面径流。④保护性耕作增加玉米水分。相对于CK,NH、SM和PM处理玉米产量水平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18.24%、6.67%、51.93%,群体水平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0.94%、32.05%、9.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耕作方式 缓坡耕地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黄斌 李定强 +3 位作者 袁再健 廖义善 聂小东 马东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8-253,262,共7页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 [目的]总结分析当前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研究现状,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崩岗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根据崩岗的空间结构特征,分别从集水坡面、崩壁、崩积堆、沟谷和冲积扇等方面系统性地总结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崩岗治理技术措施。[结果]总结探讨了不同技术的特点、适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岗的不同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崩岗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结论]工程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修复方式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治理措施。今后的崩岗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注重修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土保持作用机制、创新修复技术应用、修复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生态治理技术 土壤侵蚀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地适用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微微 梁少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73-77,共5页
为探明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南方丘陵山地农业区的适用性,以重庆市合川区主要农用地测土配方施肥为例,用土壤发生学理论,对研究区2 156个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南方丘陵山地农地土壤肥力主导因子及各指标测定值间的关联性... 为探明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南方丘陵山地农业区的适用性,以重庆市合川区主要农用地测土配方施肥为例,用土壤发生学理论,对研究区2 156个土壤样品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南方丘陵山地农地土壤肥力主导因子及各指标测定值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以强淋溶为主导发育因子,土壤普遍酸化,pH≤6.5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达81.4%;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8g/kg,水稻土平均为17.9g/kg,大于紫色土(13.4g/kg);土壤全氮平均为0.943g/kg,碱解氮为97.3mg/kg,水稻土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水平均显著高于紫色土;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为0.54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6.0mg/kg,水稻土有效磷平均含量为9.5mg/kg,不足紫色土平均含量21.1mg/kg的1/2。研究区水稻土与紫色土的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含量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水平可由有机质含量推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 丘陵山地 肥力因子 测土施肥 技术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