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ased on Land Use Changes and Analysis of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ypical Hilly Region with Red Soil 被引量:6
1
作者 邹金浪 王金政 +1 位作者 王鹏 乐文年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vari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Xingguo County during 1996-2005.Grey integrated correlation w...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variat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Xingguo County during 1996-2005.Grey integrated correlation wa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on level of the indicators such as total population,urbanization level,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and investment of social fixed assets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a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also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Xingguo County during 1996-2005 mainly was woodland,and the decrease of woodland area wa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sustained redu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With the further increase of market demand and the incentives of local government,the garden area rapidly increased during 2001-2005,an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garden towards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as only second to woodland,ranking No.2.Four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had different correlation degree with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during the different research periods.Total population,urbanization level and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had high correlation degree with ecosystem service value,whereas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various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was equal with each other day by day.Urbanization level,investment of social fixed assets and total population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system service value,while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dustry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land use change 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 Driving factor hilly region with red soil
下载PDF
Ecological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in Red Soil HillyRegion 被引量:15
2
作者 WANGXIAO-JU GONGZI-T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Plant biomass and biodiversity, element accumulation and return,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and changesin soi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for up to 10 years after conversion of sparse tree-shrubby grass land into thefo... Plant biomass and biodiversity, element accumulation and return,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and changesin soil properties were studied for up to 10 years after conversion of sparse tree-shrubby grass land into thefollowing four land use patterns: masson pine (Pznvs massonzana Lamb.) land, beautiful sweetgum (Ltq-uidambar fomosana Hance) land, vegetation reservation land, and artificial mowing land. The annualbiomass production of the masson pine land was 5060 kg ha ̄-1 being 4.9, 2.1, and 6.0 times that of the beau-tiful sweetgum land, the vegetation reservation land, and the artificial mowing land, respectively. Comparedwith the background values, the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for the vegetation reservation land increased by 10species after 10 years of land utilization, while for the masson pine and the beautiful sweetgum decreased by4, and for the artificial mowing land by 9. For masson pine land, total amount of N, P, K, Ca, and Mg neededfor producing 1000 kg dry matter was only 3.5 kg, annual element return through litter was 22 kg ha ̄-1, bothof which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patterns. Vegetation reservation was an effective measureto conserve soil and water and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Artificial mowing arousedserious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and soil. Som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management and exploitationof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such as masson pine planting, closing hills for afforestation, and stereo-agricultureon one hill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ffects land utilization red soil hilly region soil change
下载PDF
Regularity of Erosion and Soil Loss Tolerance in Hilly Red-Earth Region of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SHUI Jian-guo, YE Yuan-lin and LIU Cha-cha(Institute of Soils & Fertilizers,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 , P.R. China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Hangzhou 310006 , P.R.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232-1237,共6页
The observations from 14-yr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n the soil-water losses in the sloping red-earth (slope 8°- 15°) showed that soil-water losse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land slope and vegetative cove... The observations from 14-yr long-term investigation on the soil-water losses in the sloping red-earth (slope 8°- 15°) showed that soil-water losse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land slope and vegetative coverage. Runoff rate in sloping red-earth could be reduced doubly by exploitation, while the soil erosion was enhanced doubly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after exploitation. Subsequently, it tended to be stable. Soil erosion was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and slope, i. e. soil erosion increased by 120 t km-2 yr-1 with a slope increase of 1°. On the contrary, soil erosion was high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vegetative coverage, i. e. soil erosion was limited at 200 t km-2 yr-1 below as the vegetative coverage exceeded 60%. Furthermore, soil erosion was highly related with planting patterns, i. e. soil erosion in contour cropping pattern would be one sixth of that in straight cropping. Based on the view of soil nutrient balance and test data, it was first suggested that the soil loss tolerance in Q2 red clay derived red-earth should be lower than 300 t km-2 y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water losses Runoff coefficient Vegetative coverage Soil loss tolerance hilly red-earth region.
下载PD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Land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in the Catchment Area with Intensive Management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s,China
4
作者 HUANGDao-you WANGKe-lin +2 位作者 CHENGui-qiu HUANGMin PENGTing-bo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6-363,共8页
Taking an example of Majiayu Catchment Area (14.15 ha) in Taoyuan County of HunanProvince, th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ynamics, fertil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land productivity changing situation were studie... Taking an example of Majiayu Catchment Area (14.15 ha) in Taoyuan County of HunanProvince, th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ynamics, fertilit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land productivity changing situation were studied. Fixed observation results from 1993to 2002 showed that pools covering about 15% of total area could store up 10% of surfacerunoff, keep 78.1% of eroded soil and 65.4% of lost nutrients. The yearly ratio ofintercep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land, storage in pools and drainage was 7:2:1,which ensured the resources and nutrients equilibrium and a benign recycle in thecatchment area system, and benefited the aquatic culture and helped to resist seasonaldrought. Moreo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erosion modulu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equal to or lower than soil loss tolerance (≤500 tkm-2) in reddish yellow soil regions.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and available N content in sloping land, dryland and paddyfield increased steadily (>10%); water storage enhanced by more than 20% in sloping landand dryland in drought season; crop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0%; and productionof trees, fruits, tea and fish as well as land productivity increased yea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chment area with intensive management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Soil fertility land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hilly red soil region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红壤丘陵区生态风险评价——以赣州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志强 李沛鸿 周成杰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3年第2期72-75,79,共5页
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为合理评估红壤丘陵区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规律,以赣州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4期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对该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从景观格局角度构建生态风险指数,结合生态风险影响因素对景观... 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为合理评估红壤丘陵区生态风险时空变化规律,以赣州市为例,基于2000—2020年4期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对该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从景观格局角度构建生态风险指数,结合生态风险影响因素对景观生态评价分析。研究期内,林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000—2020年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由0.40上升至0.43,土地利用类型总体结构向丰富多样化发展。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显著,集聚效应明显,高风险区面积由32.75 km^(2)下降到12.00 km^(2)。研究区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明显,该区生态风险受多重因素影响,应对重点区域加强生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景观格局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李玲 肖和艾 +2 位作者 苏以荣 黄道友 吴金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2-128,共7页
【目的】在亚热带典型景观尺度上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广西肯福和湖南盘塘作为亚热带红壤低山与红壤丘陵典型景观单元,对两个景观单元进行密集采样(0~20cm)分析。【结果】红壤低山和... 【目的】在亚热带典型景观尺度上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广西肯福和湖南盘塘作为亚热带红壤低山与红壤丘陵典型景观单元,对两个景观单元进行密集采样(0~20cm)分析。【结果】红壤低山和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9.2±75.8)mg·kg-1和(90.0±35.4)mg·kg-1,其中低含量样本均以稻田土壤为主,其平均值分别为(46.7±14.9)mg·kg-1和(68.0±23.1)mg·kg-1。高含量样本以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为主,红壤低山景观单元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DOC含量分别比稻田土壤高271%、278%和315%,红壤丘陵景观单元比稻田土壤高37%、69%和77%。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DOC/TOC)显示,两个景观单元稻田土壤DOC/TOC值(0.24%和0.44%)亦明显低于其它利用方式土壤(0.90%~1.50%)。【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DOC含量,同一景观单元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的稻田土壤DOC含量明显低于旱作土壤(如旱地和果园),林地开垦为旱地或果园后土壤DOC含量降低。同时土壤DOC含量存在区域差异,位于亚热带南部的红壤低山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含量明显高于北部的红壤丘陵景观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 红壤低山 景观单元 土地利用 土壤溶解有机碳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低山区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影响 被引量:78
7
作者 王小利 苏以荣 +3 位作者 黄道友 肖和艾 汪立刚 吴金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0-757,共8页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样区密集取样(水田和旱地3~4个样/ha、果园2~3个样/ha、林地0.2~0.5个样/ha)和野外调查,对亚热带红壤低山肯福样区的水田、旱地、果园和林地表层(0...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样区密集取样(水田和旱地3~4个样/ha、果园2~3个样/ha、林地0.2~0.5个样/ha)和野外调查,对亚热带红壤低山肯福样区的水田、旱地、果园和林地表层(0~20cm)SOC和SMBC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本区SOC、SMBC含量和微生物碳与有机碳比率(SMBC/SOC)分别为(17.53±5.02)g·kg-1,(278±174)mg·kg-1和(1.56±0.84)%。其中,林地SOC、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为(18.20±4.53)g·kg-1、(293±111)mg·kg-1和(1.58±0.39)%。水田SOC、SMBC含量和SMBC/SOC较林地依次提高了15.5%,84.0%和73.9%(P<0.01);与林地相比,旱地SOC含量(17.50±4.89)g·kg-1略有降低(P>0.05),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减少29.1%和24.2%(P<0.01);果园SOC、SMBC含量和SMBC/SOC比林地分别降低了26.8%,46.1%和26.1%(P<0.01)。除水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SMBC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亚热带红壤低山生态景观单元内林地开垦为水田增加了SOC的积累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林地开垦为旱地和果园不同程度地降低了SOC的积累和微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亚热带 红壤低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碳
下载PDF
中国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规律与土壤允许侵蚀量的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水建国 叶元林 +1 位作者 王建红 柳茶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在 8°~ 15°的红壤坡地上 ,对水土流失做了 14年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与土壤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红壤坡地一经开发利用 ,径流量就成倍地减少 ;而侵蚀量在开始的头 2年成倍增加 ,第 3年后趋于稳定。土壤侵蚀... 在 8°~ 15°的红壤坡地上 ,对水土流失做了 14年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 ,水土流失与土壤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红壤坡地一经开发利用 ,径流量就成倍地减少 ;而侵蚀量在开始的头 2年成倍增加 ,第 3年后趋于稳定。土壤侵蚀量与坡度呈极显著的对数正相关 ,坡度每增加 1° ,年土壤侵蚀量递增约 12 0t·km-2 ;土壤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显著的负指数相关 ,当植被覆盖度 >6 0 %时 ,每年土壤侵蚀量在 2 0 0t·km-2 以下 ;土壤侵蚀量与耕种方式密切相关 ,等高耕种的侵蚀量仅为顺坡耕种的 1/6。应用土壤肥力平衡观点 ,首次提出了Q2 红色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年土壤侵蚀允许指标为 <30 0t·k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红壤丘陵区 水土流失规律 土壤 允许侵蚀量 径流系统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特征 被引量:35
9
作者 唐国勇 黄道友 +4 位作者 童成立 张文菊 肖和艾 苏以荣 吴金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9-433,共5页
为了探讨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的特征,在湖南省桃源县选取典型样区。通过密集取样,分析了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内水田、旱地、林地、果园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 为了探讨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的特征,在湖南省桃源县选取典型样区。通过密集取样,分析了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内水田、旱地、林地、果园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20cm)SOC和MB—C含量.结果表明,典型红壤丘陵景观单元中SOC含量高低的顺序为水田(16.0g·kg^-1)〉旱地(11.2g·kg^-1)〉果园(9.5g·kg^-1)〉林地(8.4g·kg^-1),MB—C含量则为水田(830mg·kg^-1)〉旱地(361mg·kg^-1)〉林地(200mg·kg^-1)〉果园(186mg·kg^-1),且在不同利用方式下SOC与MB—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本研究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MB-C含量变化可以敏感地指示SOC的动态.研究结果还表明,将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林地开垦为果园或耕地后,表层土壤SOC含量不可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景观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利用方式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 被引量:31
10
作者 史志华 蔡崇法 +2 位作者 王天巍 丁树文 张光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7-543,共7页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方向和强度的关键因子 ,园地和林地的土壤质量大多得到明显改善 ,水田的Δ SQI多数呈下降的趋势 ,旱地的土壤质量变化比较复杂 ,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关。依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质量
下载PDF
红壤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空间预测方法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忠启 史学正 +2 位作者 于东升 王世航 徐胜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338-5345,共8页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壤采样点准确预测土壤属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结合辅助信息的克里格空间插值应用广泛,但将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作为辅助变量提高预测精度的研究鲜有报道。以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余江县为案例区,用网格法采集254...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壤采样点准确预测土壤属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结合辅助信息的克里格空间插值应用广泛,但将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作为辅助变量提高预测精度的研究鲜有报道。以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余江县为案例区,用网格法采集254个土壤样品,通过普通克里格(OK)和以土地利用方式为辅助变量的克里格(KLU)方法对土壤有机质(SOM)和土壤全氮(STN)进行空间预测,并通过102个验证点比较了两种方法的预测精度。分析表明KLU对SOM和STN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SOM=0.786,rSTN=0.803)明显高于OK(rSOM′=0.224,rSTN′=0.307);OK对SOM和STN的预测RMSE分别为12.48g.kg-1和0.64g.kg-1,而KLU的预测RMSE分别为6.86g.kg-1和0.37g.kg-1,仅为前者的55%和58%。可见,KLU对研究区SOM和STN的预测精度均大幅提高。同时分析也表明,KLU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M和STN预测精度的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对旱地预测精度的提高幅度最大,对林地预测精度的提高幅度最小,水田则介于两者之间。研究表明,KLU是南方红壤丘陵区进行SOM和STN空间预测的现实和高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克里格插值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杨风亭 刘纪远 +1 位作者 庄大方 胡云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55,共13页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 近几十年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且变化强烈,研究该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不仅对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认识该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成果和发展,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由于长期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利用,整个地区生态与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壤退化问题极其严重:2)研究重点从土地退化及其恢复转向土地利用对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有待深化。3)选择合理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采用持续性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是减少土地利用负面环境效应的有效措施。4)今后应加强退化土壤环境定量遥感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低丘红壤区耕地开发潜力评价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秀英 朱晓芸 +5 位作者 王珂 沈掌泉 许红卫 丁晓东 罗鹏 俞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4-118,共5页
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对浙江省兰溪市的低丘红壤区的耕地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以地形、土壤以及开发程度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单元的综合得分,并将潜力值分为四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开发、允许开发、限... 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对浙江省兰溪市的低丘红壤区的耕地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以地形、土壤以及开发程度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单元的综合得分,并将潜力值分为四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开发、允许开发、限制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分别为3151.53、8790.71、8840.64和35175.25 hm2。评价结果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开发潜力与坡度和土地利用现状存在强相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很低。坡度在≤6°、6~15°和15~25°的范围内,适宜开发的资源分别占总量的50.57%、43.36%和6.07%,允许开发的分别占12.67%、42.59%和44.75%。适宜开发的资源主要由果园和疏林地组成,二者占总量的74.68%;允许开发的资源主要由园地构成,二者占总量的88.95%。允许开发和适宜开发的资源在各城镇之间的分布极其不平衡。实地考察显示,耕地后备潜力评价与当地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潜力评价 遥感 GIS 低丘红壤 兰溪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地类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与草本生物量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忠武 郭旺 +6 位作者 申卫平 黄金权 聂小东 王曙光 刘桂平 马文明 王亚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82,共7页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地、松林、草地坡地小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草本生物量分布特征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草本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地、松林、草地坡地小区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草本生物量分布特征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草本生物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以及草本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均有重要影响,其中草地坡面小区的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和草本生物量均高于荒地和松林小区;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影响荒地、松林和草地草本生物量的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别为DOC,ROC,DOC和MBC,其中荒地坡面DOC主要通过土壤有机碳(SOC)对草本生物量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活性有机碳 草本生物量 土地利用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干旱约束与调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炳中 杨浩 +3 位作者 赵其国 包浩生 周生路 高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本文选择红壤丘陵区江西余江县作为研究样点 ,运用Zi指数等定量方法衡量区域干旱问题 ,辨识区域存在的干旱及其类别等级 ;运用“制约强度指数”衡量干旱对土地农业利用的约束程度。研究表明 ,红壤丘陵区一定频度的干旱 ,制约着土地利用... 本文选择红壤丘陵区江西余江县作为研究样点 ,运用Zi指数等定量方法衡量区域干旱问题 ,辨识区域存在的干旱及其类别等级 ;运用“制约强度指数”衡量干旱对土地农业利用的约束程度。研究表明 ,红壤丘陵区一定频度的干旱 ,制约着土地利用的过程、形式与效果及其时空变异性 ,其制约强度与土地利用的方式及其结构、作物种类等密切相关。旱地的盲目扩展等不适当人为活动 ,在水利效用受局限之后对干旱成灾的影响作用日渐突出。科学的调控不仅需要完善水利工程网络建设 ,对水源利用采取蓄、引、节、保措施 ,也需要改进土地利用模式与技术 ,重视修订总体规划并进行土地利用的结构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土地 可持续利用 红壤丘陵区 江西 形成机制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江西省丘陵山区红壤非耕地土壤退化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蔚东 郑诗樟 +2 位作者 卢志红 王景明 陈淑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7-31,共5页
江西省内丘陵山地红壤非耕地主要有天然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尾松林、人工油茶林和荒地。经过对这些非耕地土壤进行大量面上调查和定位研究后发现,除天然阔叶林外,这些非耕地土壤的退化现象极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土壤剖... 江西省内丘陵山地红壤非耕地主要有天然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尾松林、人工油茶林和荒地。经过对这些非耕地土壤进行大量面上调查和定位研究后发现,除天然阔叶林外,这些非耕地土壤的退化现象极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土壤剖面的逆向发育、土壤质地突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研究同时表明,导致土壤产生退化的主要原因为:1)林业生产过程中林木更新和营林技术粗放,2)林地投入少,3)陡坡开垦,4)人为采薪对地表有机物层的破坏。最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地 红壤非耕地 土壤退化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预测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潘月 于东升 +2 位作者 王秀虹 徐志超 王玺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1-397,共7页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预测,对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土地可持续生态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为例,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获取东乡县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研究了东乡县...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及预测,对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土地可持续生态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为例,利用2005年和2015年两期遥感影像,获取东乡县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研究了东乡县近10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和分析了东乡县未来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东乡县在过去10年建设用地、耕地分别增加了71.82、10.76 km^2,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相应减少,减少幅度顺序为未利用地>水域>林地;各景观斑块分布均匀,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形状趋于简单,相互之间连通性降低、关系变弱。人类经济活动及土地利用政策对东乡县景观格局有显著影响。到2025年东乡县建设用地将增加68.72 km^2,水域、林地和未利用地仍将不断减少,但耕地有所增加;景观斑块数增加,形状略趋复杂;景观异质程度提高,有向多样化、均匀化发展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东乡县景观格局正逐步朝着稳定、均匀和多样的方向发展,但仍需加大力度保护和增加耕地资源,控制和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CA-Markov模型 土地利用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晚稻生长期间CO_2的排放与固定规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卫军 朱良枝 +3 位作者 郝金菊 朱咏莉 余乾文 郭海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1,共5页
采用静态箱法对红壤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与固定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晚稻生长期间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天气条件(晴天、雨天、阴天)的变化而变化,CO2日净固定量在晚稻生长期间波动性很大,最高达10.35 g.m-2.d-1,在晚... 采用静态箱法对红壤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与固定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晚稻生长期间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天气条件(晴天、雨天、阴天)的变化而变化,CO2日净固定量在晚稻生长期间波动性很大,最高达10.35 g.m-2.d-1,在晚稻成熟期表现为CO2负固定,为-0.92 g.m-2.d-1;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和土壤呼吸CO2排放量分别为20.4和6.3 t.hm-2,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在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碳量为3.85 4.0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生态系统 红壤丘陵区 CO2通量 碳固定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和微地形的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 被引量:17
19
作者 罗勇 陈家宙 +1 位作者 林丽蓉 王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1,共6页
在红壤丘岗区冬春两季,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红壤丘岗区一块包含茶地、旱地和林地的缓坡的地表层和深层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单一土地利用下,林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茶地和旱地,整体采... 在红壤丘岗区冬春两季,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红壤丘岗区一块包含茶地、旱地和林地的缓坡的地表层和深层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单一土地利用下,林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茶地和旱地,整体采样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单一土地利用。同一季节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具有类似的变异趋势;土壤水分在不同利用下存在截然不同的变异特征。通过半方差分析发现,茶地-旱地交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低于其他地方;另一方面,茶地-旱地土壤水分不具备空间相关性。另外,采样区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 在冬季,土地利用和微地形共同影响水分变异特征;而在春季,土地利用是土壤水分变异的主导因素。除茶地-旱地交界区冬季水分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外,土壤水分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变异特征和空间连续性,因此可以利用地统计学在整体采样区进行水分空间变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含水率 时空变异性 微地形 红壤丘岗区 地统计学 林地-旱地交界区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9
20
作者 李家永 袁小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3-76,共4页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红壤丘陵在开发 1 4a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湿地松和杉木林地系统中有机碳储量较高 ,主要储存于植物活体和凋落物 ;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的农田及人工...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红壤丘陵在开发 1 4a后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湿地松和杉木林地系统中有机碳储量较高 ,主要储存于植物活体和凋落物 ;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的农田及人工草地系统有机碳储量较低 ,主要储存于土壤。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储量 土地利用 红壤丘陵区 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