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novel bocaparvovirus species identified in wild Himalayan marmots 被引量:6
1
作者 Yuanyun Ao Xiaoyue Li +5 位作者 Lili Li Xiaolu Xie Dong Jin Jiemei Yu Shan Lu Zhaojun Dua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348-1356,共9页
Bocaparvovirus(BOV) is a genetically diverse group of DNA viruses and a possible cause of respiratory, enteric,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Here, two highly divergent BOVs(tentatively named as Him... Bocaparvovirus(BOV) is a genetically diverse group of DNA viruses and a possible cause of respiratory, enteric,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Here, two highly divergent BOVs(tentatively named as Himalayan marmot BOV,HMBOV1 and HMBOV2) were identified in the livers and feces of wild Himalayan marmots in China, by viral metagenomic analysis. Five of 300 liver samples from Himalayan marmots were positive for HMBOV1 and five of 99 fecal samples from these animals for HMBOV2. Their nearly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s are 4,672 and 4,887 nucleotides long, respectively, with a standard genomic organization and containing protein-coding motifs typical for BOVs. Based on their NS1, NP1, and VP1,HMBOV1 and HMBOV2 ar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porcine BOV SX/1-2(approximately 77.0%/50.0%, 50.0%/53.0%, and79.0%/54.0% amino acid identity, respectively).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se three proteins showed that HMBOV1 and HMBOV2 formed two distinctly independent branches in BOV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HMBOV1 and HMBOV2 are two different novel species in the Bocaparvovirus genus. Their identification expands our knowledge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 of BOV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ir potential pathogenicity and their impact on Himalayan marmots and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bocaparvovirus NOVEL himalayan marmot
原文传递
Association Between Himalayan Marmot Density and Climatic Factor 被引量:2
2
作者 WEI Rong-jie HE Jian +7 位作者 JIN Yong ZHENG Yi DAI Rui-xia YANG Yong-hai XIONG Hao-ming TIAN Fu-zhang WANG Zu-yun WANG Hu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4年第2期60-65,共6页
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ensity of Himalayan marmot (Marmota himalayana) and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humidity, vapour pressure, sunshine percentage... 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ensity of Himalayan marmot (Marmota himalayana) and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humidity, vapour pressure, sunshine percentage, wind velocity, which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la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gression analysis to find the possible climat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nsity of Himalaya marmot, and analyzed the response characters of Himalayan marmot to climate change.Results: Dailyprecipitation days(>=0.1 mm) and sunshine percentag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densityofHimalayan marmot(p<0.01). Conclusion: Climate chang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plague. This phenomenon is valuable for Himalayan marmot and plague prevention.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imalayan marmot and plag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marmot climatic factor ASSOCIATION PLAGUE
原文传递
Spatial prediction and analysis of Himalayan marmot plague natural epidemic foci in China based on HJ-1 satellite data 被引量:6
3
作者 GAO MengXu1,4,LI XiaoWen1,2,CAO ChunXiang1,ZHANG Hao1,LI Qun3,ZHOU Hang3 HE QiSheng1,4,XU Min1,4,ZHAO Jian1,4,ZHENG Sheng1,4 & CHEN Wei1,4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Jointly Sponsored by the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01,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1 位作者 3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Emergency Response,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2206,China 4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S1期8-15,共8页
Plague,caused by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um Yersinia pestis,is a serious and rapidly progressing illness in humans that can be fatal if not treated effectively.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the largest area of natural... Plague,caused by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um Yersinia pestis,is a serious and rapidly progressing illness in humans that can be fatal if not treated effectively.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the largest area of natural Himalayan marmot(Marmota himalayana) plague foci in China and covers more than 630000 km2.Akesai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 is a part of this natural focus of plague and was chosen as a study area.Our study used an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ENM) approach to predict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Himalayan marmot.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Monitor Satellite(HJ-1) data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affect plague host animal activity.Host animal point data from active surveillance was 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from the HJ-1 satellite and other databases,and the models of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Himalayan marmot were produced with the 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oduction(GARP).The probability of marmot presence was divided into 0-5%,5%-20%,20%-40%,40%-80%,and 80%-100% subgroups.Areas with 80%-100% probability exhibited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the presence of Himalayan marmot.According to the predicted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Himalayan marmot in the study area,active surveillance of plague hosts and plagu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ould be more 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n marmot PLAGUE SPATIAL prediction GARP HJ-1 satellite
原文传递
基于肝脏转录组测序对不同海拔喜马拉雅旱獭的低氧适应性研究
4
作者 赵坤钰 李优 +1 位作者 南新营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13,共9页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 为探究低、中、高3个不同海拔梯度下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基因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筛选该物种与高原低氧及强紫外辐射环境适应的相关候选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进行无参转录组学分析,通过对质控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乐都样品(低海拔组,LD)、玉树样品(高海拔组,YS)喜马拉雅旱獭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较大,刚察样品(中海拔组,GC)与其他两组间均具有较小的基因表达差异模式。上调表达基因在19个GO Terms和6个KEGG通路上有显著富集,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HiF-1α、MPKA3)、矿物质吸收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在高海拔组中呈现上调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直接或间接在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海拔低氧等极端环境中,通过调整细胞代谢、提高氧化还原能力以及增强免疫反应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高原野生动物基因多样性以及喜马拉雅旱獭低氧适应性提供基因组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低氧适应性 转录组学 肝脏
下载PDF
四川省喜马拉雅旱獭生境分析及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岳玉娟 吴朝学 +4 位作者 杨闯 扎西彭措 杨军 任东升 鲁亮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916-922,共7页
目的分析四川省喜马拉雅旱獭的生境特征和预测其适生区。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旱獭洞的生境特征、旱獭洞密度与生境因子之间关系,并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喜马拉雅旱獭洞潜在空间分布。结果多数旱獭洞监测点生境特征具有:... 目的分析四川省喜马拉雅旱獭的生境特征和预测其适生区。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旱獭洞的生境特征、旱獭洞密度与生境因子之间关系,并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喜马拉雅旱獭洞潜在空间分布。结果多数旱獭洞监测点生境特征具有:高程为3700~4000 m,坡度较小,土地覆盖为耕地,均一化植被指数较高,土壤类型为薄层土,温暖,降雨量丰沛。但过高的高程、均一化植被指数、温度和降雨量不利于旱獭洞的分布。影响喜马拉雅旱獭洞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降雨量、坡度、土壤类型和最暖月最高温度。年降雨量为540.0~620.0 mm,坡度为0.0°~4.0°,土壤类型为薄层土,最暖月最高温度为16.0℃~21.0℃,是喜马拉雅旱獭洞潜在分布的适宜条件。MaxEnt模型测试AUC值为0.8919,模型效果较佳,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601 km^(2)(3.2%)。结论年降雨量、坡度、土壤类型和最暖月最高温度是影响喜马拉雅旱獭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应加强对旱獭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监测,并对居民和游客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防范鼠疫感染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生境 分析 适生区
下载PDF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喜马拉雅旱獭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优 南新营 +1 位作者 赵坤钰 李耀东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揭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遗传进化机制,基于双酶切RAD(dd-RAD)测序技术,对青海省3个地区(乐都、玉树、黄南)44例喜马拉雅旱獭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SNP位点刻画其遗传特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从基因... 为揭示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遗传进化机制,基于双酶切RAD(dd-RAD)测序技术,对青海省3个地区(乐都、玉树、黄南)44例喜马拉雅旱獭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SNP位点刻画其遗传特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种群结构特征,从基因水平分析不同地区个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3个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共获得19 279 845个SNP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的观测杂合度(Ho)为0.236~0.269,期望杂合度(He)为0.232~0.254。3个地区中,乐都和玉树的喜马拉雅旱獭杂合过度(He>He),黄南地区的多态信息量最大、有效等位基因数更接近等位基因数,表明其基因纯化程度和多态性高、等位基因分布较均匀;系统发育树将黄南样品分为2个遗传分支,乐都和玉树聚为1支。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喜马拉雅旱獭比较基因组学和旱獭属动物的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简化基因组测序 SNP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7
作者 徐金会 王琳琳 +2 位作者 薛慧良 王玉山 徐来祥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40,共7页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令哈、乌兰、沱沱河、安多)喜马拉雅旱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中均为高度多态,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4.75、3.033 2、0.610 2;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总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670、0.699;3个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W平衡状态,且这些偏离平衡的位点均由杂合过度导致(FIS<0);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部分位点已经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结论:筛选出的8个微卫星位点适合于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研究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安多地理种群在近期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种群数量曾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态性 瓶颈效应 喜马拉雅旱獭
下载PDF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旭欣 徐立青 +7 位作者 李积权 于守鸿 谢辉 薛红梅 张爱萍 任玲玲 樊迪 马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检测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布鲁氏菌抗体,确定青海喜马拉雅旱獭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现况调查方法,选取青海省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有喜马拉雅旱獭栖息的部分县(市),采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血... 目的检测青海省喜马拉雅旱獭布鲁氏菌抗体,确定青海喜马拉雅旱獭布鲁氏菌病的地理分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现况调查方法,选取青海省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有喜马拉雅旱獭栖息的部分县(市),采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血样,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检测。结果1466份旱獭血样品中RBPT阳性64份,检出率4.37%(64/1466);GICA阳性28份,检出率1.91%(28/1466),SAT阳性18份,检出率1.23%(18/1466)。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两两对比后,RBPT与SAT的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为0.430,两种方法比对为中度一致性;GICA与SAT的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为0.709,两种方法比对为高度一致性。说明GICA的实验结果与SAT的实验结果具有具高度一致性。结论根据检出的抗体阳性样本来源,绘制出了RBPT、GICA、SAT抗体阳性地区的分布图,为以后确定青海喜马拉雅旱獭布病地理分布提供依据,为制定多样化防控技术和控制青海省布病疫情提供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布鲁氏菌 分布
下载PDF
甘肃黄鼠疫源地鼠疫宿主动物致病性耶尔森菌调查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大琴 席进孝 +10 位作者 段然 景怀琦 春花 黄燕妍 王利 张晨 戎宾国 展东辉 冯甲贵 师占文 安君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64-667,共4页
目的了解甘肃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内鼠疫宿主动物致病性耶尔森菌感染状况,为探索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18年现场采集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会宁县、平川区鼠疫宿主动物阿拉善黄鼠及花鼠、大仓鼠、沙土鼠、子午沙鼠、... 目的了解甘肃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内鼠疫宿主动物致病性耶尔森菌感染状况,为探索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18年现场采集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会宁县、平川区鼠疫宿主动物阿拉善黄鼠及花鼠、大仓鼠、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小灰鼠、达乌尔鼠兔、小家鼠、灰仓鼠的回盲部及内容物、舌根部、血清标本,分别进行耶尔森菌分离及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会宁县共采集阿拉善黄鼠及花鼠、大仓鼠、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舌根部标本274份,未检出耶尔森菌,回盲部及内容物标本275份,检出1株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其毒力型别为(ail-ystA-ystB+yadA-virF-rfbc-),检菌率为0.18%;平川区共采集阿拉善黄鼠及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小灰鼠、达乌尔鼠兔、小家鼠、灰仓鼠舌根部标本213份,回盲部及内容物标本219份均未检出耶尔森菌。阿拉善黄鼠血清312份,鼠疫F1抗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甘肃黄鼠疫源地鼠类肠道内可能存在耶尔森菌群,检出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地点与阿拉善黄鼠鼠疫菌的地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 致病性耶尔森菌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喜马拉雅土拨鼠非冬眠期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基因表达特征
10
作者 刘国富 温得启 黄孝龙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紫外光谱法分析非冬眠期喜马拉雅土拨鼠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酶谱及其活力,该鼠骨骼肌酶带的多态分布,可能是潜在的调节基因调控所致。另外,本文还对构象异构体产生的亚带进行了研讨。
关键词 土拨鼠 同功酶 基因表达 LDH
下载PDF
动物实验技术在喜马拉雅旱獭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微 《实验动物科学》 2011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将动物实验技术应用于喜马拉雅旱獭实验研究工作中,为该动物在WHA(旱獭肝炎病毒)和人类肝癌研究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方法认真探索并反复验证各项动物实验技术在有关旱獭研究工作中的可操作性。结果在实验研究中的抓取、标记... 目的将动物实验技术应用于喜马拉雅旱獭实验研究工作中,为该动物在WHA(旱獭肝炎病毒)和人类肝癌研究中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方法认真探索并反复验证各项动物实验技术在有关旱獭研究工作中的可操作性。结果在实验研究中的抓取、标记、固定、麻醉、给药、取材、处死等操作均收到预期效果,建立了活体肝穿刺等技术,成功率达到90%,保证了各项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结论为促进青海特有野生动物喜马拉雅旱獭资源的开发和进一步实验动物化奠定了基础,将有利于这一新型实验材料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动物实验技术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泌尿器官组织学观
12
作者 常兰 《四川畜牧兽医》 2004年第8期28-28,共1页
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皮质肾单位较髓质肾单位多,在大小上无明显差异;输尿管管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膀胱壁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尿道壁由变移上皮、海绵体、肌... 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的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皮质肾单位较髓质肾单位多,在大小上无明显差异;输尿管管壁由黏膜、肌层和外膜组成;膀胱壁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尿道壁由变移上皮、海绵体、肌层和外膜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泌尿器官 组织学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下载PDF
应用16S rDNA分析青海喜马拉雅旱獭肠道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鹏 张雪飞 马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73-782,共10页
目的阐述青海喜马拉雅旱獭肠道菌群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群落分布和种群遗传特征,探讨肠道菌群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来自青海省3个地理亚区的5个小区共计45份喜马拉雅旱獭粪便样本进行肠道微生物样品的收集,利用16S rDNA技术进... 目的阐述青海喜马拉雅旱獭肠道菌群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群落分布和种群遗传特征,探讨肠道菌群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来自青海省3个地理亚区的5个小区共计45份喜马拉雅旱獭粪便样本进行肠道微生物样品的收集,利用16S rDNA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得到样本物种分类信息与相对丰度。基于OTU聚类做DCA分析探求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使用PICRUSt软件对肠道菌群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喜马拉雅旱獭的肠道菌群主要分布在6个门,10个属,且环境因素中温度、海拔、经度对其影响较大。功能预测发现遗传信息处理与代谢通路在肠道菌群中明显富集。结论通过对青海喜马拉雅旱獭肠道菌群组的研究,为青藏高原的鼠疫防控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基础信息,还为及早发现新型病原体和更好的防控动物源性传染病提供理论依据,对未来相应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16S rDNA技术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鸿楠 周娟 +1 位作者 李琳 张勤文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28,共6页
为了明确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点,本试验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的组织学指标进行观测与分析,并与SD大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小于SD大鼠... 为了明确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组织学特点,本试验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的组织学指标进行观测与分析,并与SD大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肌纤维直径小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于SD大鼠,且差异显著(P<0.05);喜马拉雅旱獭的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骨骼肌线粒体平均截面积、平均体积,喜马拉雅旱獭均小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于体积密度、面数密度,喜马拉雅旱獭均高于SD大鼠,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骨骼肌对高原低氧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骨骼肌的肌纤维直径细,肌纤维表面积密度大,VEGF大量表达,MVD大,线粒体体积密度和面数密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 骨骼肌 低氧 组织学特点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G带染色体研究
15
作者 尹敬如 朱慧君 +2 位作者 王文青 杨生玺 李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3-234,240,共2页
喜马拉雅旱獭G带染色体研究尹敬如,朱慧君,王文青,杨生玺,李芳(青海医学院,西宁,810001)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广泛栖息的野生哺乳动物,其皮、毛、肉、油均有较高... 喜马拉雅旱獭G带染色体研究尹敬如,朱慧君,王文青,杨生玺,李芳(青海医学院,西宁,810001)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广泛栖息的野生哺乳动物,其皮、毛、肉、油均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王懋钦等(1989,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獭 喜马拉雅旱獭 G带 染色体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皮退色工艺
16
作者 申娟萍 史雪林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1,共3页
对喜马拉雅旱獭皮的毛被特征和退色方法作了介绍,并对喜马拉雅旱獭皮的退色工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喜马拉雅 旱獭皮 退色 工艺
下载PDF
我国喜马拉雅旱獭鼠与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遗传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胜 靳娟 +7 位作者 何建 辛有全 柏吉祥 张琪 赵海红 张晓璐 杨晓艳 代瑞霞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916-921,共6页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与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表型及其遗传特征,为掌握两块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病原学特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国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和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内分离的412株鼠疫菌,对其进行糖醇酵解...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与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表型及其遗传特征,为掌握两块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病原学特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国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和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内分离的412株鼠疫菌,对其进行糖醇酵解实验、毒力因子鉴定、DFR分型和CRISPR分型研究。结果 两块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生化型呈明显的地区性分布特征,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被分为5个生化型;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生化特性较为稳定,只有1个生化型。两块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绝大多数能产生毒力因子Fl和PstI,其中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70.53%(201/285)菌株为VW阳性,Pgm阳性菌株占75.09%(214/285),Pgm阴性菌株占20.00%(57/285),Pgm混合型菌株占5.26%(15/285);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37.80%(48/127)菌株为VW阳性,Pgm阳性菌株占29.13%(37/127),Pgm阴性菌株占58.27%(74/127),Pgm混合型菌株占12.60%(16/127)。DFR分型发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包括22种基因型,其主要基因型为5、7、8、10、19、32、49型;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DFR基因分型相同,均属于9型。CRISPR分型发现,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所有菌株分为7个CRISPR基因簇14个CRISPR基因型,主要基因型为G7、G22、G26-a1’、G22-a1’;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CRISPR基因型均为G30型,其基因簇为Ca8。结论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表型和基因型多样,地理分布特征明显;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表型和基因型单一,因此采用DFR、CRISPR基因分型方法结合表型特征可有效地鉴别两块疫源地鼠疫菌和满足鉴定溯源研究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 南方家鼠鼠疫疫源地 鼠疫菌 遗传特征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布鲁氏菌的MLVA分型与溯源分析
18
作者 马丽 张雪飞 +7 位作者 薛红梅 张爱萍 任玲玲 祁腾 赵元博 王建玲 杨旭欣 李积权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离的布鲁氏菌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探讨其与既往青海省布鲁氏菌分离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10... 目的观察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离的布鲁氏菌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探讨其与既往青海省布鲁氏菌分离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采集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全血样本,对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test,RBT)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样本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传统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BCSP31-PCR和AMOS-PCR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同时,应用MLVA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既往青海省不同宿主分离的70株布鲁氏菌的基因型,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共采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全血样本1466份,从其中64份RBT阳性样本中分离培养出2株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QH2013054、QH2013062,经传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生物Ⅲ型。MLVA分型结果显示,QH2013054与QH2013062菌株在Bru16位点有差异,为不同的MLVA基因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QH2013054菌株与7株菌株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其中6株来自共和县同一个家庭的3名农民和3只羊,1株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农民;QH2013062菌株与4株菌株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其中3株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的3名农民,1株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民。结论从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中分离的布鲁氏菌与在本省人、羊中分离的部分布鲁氏菌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推测宿主人、羊、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具有共同的传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属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旱獭 MLVA分型
原文传递
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徐大琴 席进孝 +6 位作者 王鼎盛 王平贵 王世明 苗克军 吴斌 郭丽民 穆洮霞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掌握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为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2018年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 目的掌握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为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2018年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档案、网络直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流行特征,包括宿主动物分布情况、鼠疫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人间鼠疫流行特征等。结果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总平均獭密度为0.21只/hm_(2),其中天祝县平均獭密度最高,为0.58只/hm_(2);嘉峪关市平均獭密度最低,为0.01只/hm_(2)。疫源地内共分离鼠疫菌381株,其中分离自人尸4株、宿主动物298株、染疫媒介79株;分离菌株前3位的县(市)依次为阿克塞县(38.85%,148株)、肃北县(31.50%,120株)、玉门市(16.27%,62株)。共检测旱獭血清6860份、犬血清1769份,F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0%(185/6860)、8.42%(149/1769);动物材料814份,F1抗原阳性率为4.30%(35/814)。共发生人间鼠疫4起,发病4人,死亡4人;其中3起发生在肃北县、1起在玉门市;发病月份分别为7、9、11、12月,主动接触牧羊犬等染疫动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外来放牧雇工为重点职业人群。结论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活跃,且各地区鼠疫疫情呈现不同流行状态;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控措施严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数据分析 流行特征 喜马拉雅旱獭
原文传递
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菌基因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适应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爱萍 熊浩明 +13 位作者 杨晓燕 郑谊 戴瑞霞 金丽霞 田富彰 王梅 何建 金泳 李存香 辛有全 赵海红 李翔 魏荣杰 张雪飞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09-1414,共6页
目的探索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菌基因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判断抽样选取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自然分离到的鼠疫菌556株,对其基因组型DFR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鼠疫菌基因组分型和空间流行病学方法,绘制鼠疫菌... 目的探索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鼠疫菌基因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判断抽样选取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自然分离到的鼠疫菌556株,对其基因组型DFR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鼠疫菌基因组分型和空间流行病学方法,绘制鼠疫菌基因组DFR时空演变专题地图,综合分析鼠疫菌基因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趋势,探索鼠疫菌基因组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结果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鼠疫菌DFR分型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在空间尺度上,5型和8型分布广泛,其中5型主要分布在玉树和唐古拉地区,8型主要分布在海南、海西和海北等地;32型仅存在唐古拉地区,44型则分布在海北的祁连、门源2个地区。在时间尺度上,各地分离到的鼠疫菌基因组DFR型别均有不同程度的种群替代,这一特点在玉树地区表象尤为明显。结论鼠疫菌基因组型时空分布及其演变受鼠疫疫源地所在的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而气候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将为基于生态流行病学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现代鼠疫防治和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 鼠疫菌 DFR 时空演变 生态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