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icacy of an Abduction Brace in Preventing Initial Disloca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被引量:1
1
作者 Yoshinori Ishii Hideo Noguchi +2 位作者 Mitsuhiro Takeda Junko Sato Yoichiro Domae 《Surgical Science》 2012年第3期131-135,共5页
We hypothesized that a hip brace may prevent the initial disloca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a brace in preventing... We hypothesized that a hip brace may prevent the initial dislocation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a brace in preventing dislocation in 54 primary THAs in 43 patients. All of the patients wore braces for 3 weeks postoperatively. The occurrence of dislocation was evaluated six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re were no cases of dislocation while wearing a brace, while two posterior dislocations occurred 8 and 12 days postoperatively while picking something up from the floor without a brace in so-called provocative posi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a hip brace helps patients to recognize careless provocative positions and prevents the initial hip dislocation in this period instead of usual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for an average of 6 weeks after discharge, such as a high toilet seat, restricted hip flex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use of a reacher or grabber, an abduction pillow, and a high ch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 brace DISLOCAT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下载PDF
可调负重支具在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郭娇 贾海丽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0期72-74,共3页
目的:观察可调负重支具在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 目的:观察可调负重支具在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可调负重支具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分、患肢负重能力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训练后,两组畸形、活动度、疼痛、功能及Harris总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1、3个月,观察组负重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1%(4/47),低于对照组的29.78%(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可调负重支具训练可提高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患者髋关节功能和负重能力评分,以及降低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负重支具 骨质疏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加味阳和汤配合髋外展支具治疗早期LCPD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吴凡 徐梦丹 +4 位作者 曹端广 黄丽君 许权 曾志奎 王民政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阳和汤配合髋外展支具治疗早期儿童股骨头坏死(LCP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8月—2018年8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骨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LCPD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1∶1∶1的比例随机分成未... 目的:观察加味阳和汤配合髋外展支具治疗早期儿童股骨头坏死(LCP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8月—2018年8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骨科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LCPD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1∶1∶1的比例随机分成未系统观察组、髋外展支具组、加味阳和汤配合髋外展支具组,各20例。未系统观察组未行系统治理,髋外展支具组给予髋外展支具治疗,加味阳和汤配合髋外展支具组在髋外展支具基础上加服加味阳和汤。3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分析各组患髋疼痛、髋关节活动功能。经1~4年随访,记录各组并发症情况。结果:加味阳和汤配合髋外展支具治疗早期LCPD后,患者患髋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经1~4年随访,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味阳和汤配合髋外展支具治疗早期LCPD的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股骨头坏死 加味阳和汤 髋外展支具
下载PDF
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方 胡程晨 +3 位作者 刘星 董超群 翁刘其 李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0-684,共5页
目的探讨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3例(27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0例;年龄1~1... 目的探讨外展支具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3例(270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170例;年龄1~183(62.41±23.82)d,中位年龄58 d;左侧151髋,右侧119髋,单侧142髋,双侧64髋;超声Graf分型:Ⅱa型143髋,Ⅱb型75髋,Ⅱc型11髋,D型13髋,Ⅲ型19髋,Ⅳ型9髋,均采用外展支具治疗,每隔3~4周超声监测髋关节形态变化,>6个月行X线摄片,支具治疗时间3~20周,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结果 206例(250髋)经外展支具治疗后恢复正常形态,且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17例(20髋)治疗失败,其中17髋改行石膏固定术治疗,3髋行Salter骨盆截骨手术治疗。结论外展支具是早期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对GrafⅡ型髋关节治愈率高,对Ⅲ型及Ⅳ型治愈率低,但可尝试作为初始治疗的方法;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治髋关节发育不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脱位 外展支具 超声检查
下载PDF
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砖枝 陈志达 +3 位作者 宋超 吴进 蔡弢艺 林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06-311,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下肢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62例Ⅱ型(Evans-Jensen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研究分析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下肢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62例Ⅱ型(Evans-Jensen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和支具康复组32例。其中常规康复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70.73±6.09)岁;支具康复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71.25±6.60)岁。常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康复,支具康复组患者应用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辅助早期康复。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患肢负重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半年后失访,其余5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支具康复组在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支具康复组在各时间点的患肢负重情况均明显大于常规康复组(P<0.05),但支具康复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常规康复组更短(P<0.05);此外,在术后支具康复组的Harris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较常规康复组更低(P=0.048)。结论: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Evans-Jensen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后康复中能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调节并适度增加骨折端应力刺激,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临床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髋骨折 康复 支架(骨科) 骨折固定术 髓内
下载PDF
Tübingen支具治疗早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林然 陈顺有 +1 位作者 潘源城 林清坚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Tübingen支具治疗早期GrafⅡb型以上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5例(74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Tübingen支具治疗。至少随访至患儿2岁,... 目的探讨Tübingen支具治疗早期GrafⅡb型以上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5例(74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Tübingen支具治疗。至少随访至患儿2岁,末次随访时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测量股骨近端干骺端中心边缘角(O point edge,OE)值及髋臼指数(acetabulum index,AI)值。对于治疗后的并发症,根据Tonnis标准判断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根据Salter标准判断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结果 74.3%的患儿经Tübingen支具复位成功。随访24~35个月,平均25.6个月,末次随访时,AI值平均(24.0±3.6)°,OE值平均(10.4±5.7)°,8髋(10.8%)存在残余髋臼发育不良,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本组55髋成功复位患儿中,男性复位成功率为76.9%(10/13),女性为69.2%(36/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治疗年龄成功复位患儿中,>7周复位成功率为72%(36/54),<7周为90.9%(10/1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中单侧复位成功率为94.4%(51/54),双侧45.5%(5/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分型中Ⅱb型复位成功率为100%(38/38),Ⅱc型为90%(9/10),Ⅲ型为35.7%(5/14),Ⅳ型为10%(1/10),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übingen支具早期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有效安全。在婴幼儿初始治疗年龄与性别间的复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单侧与双侧、不同超声分型间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übingen支具适用于GrafⅢ型以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对GrafⅢ型及Ⅳ型复位失败率高,对GrafⅣ型不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脱位 发育性 Tübingen支具 超声检查
下载PDF
有限制动外展支具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陆洪军 严成俊 张洪波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5年第2期44-45,共2页
目的:采用有限制动外展支具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1~3年随访,探讨X线结果、临床功能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不同年龄、不同脱位程度患儿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出现的具体措施。方法:71例共96髋复位后应用有... 目的:采用有限制动外展支具治疗小儿先天性髋脱位,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1~3年随访,探讨X线结果、临床功能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不同年龄、不同脱位程度患儿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出现的具体措施。方法:71例共96髋复位后应用有限制动外展支具,结果随访,根据周永德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9.6 %。股骨头坏死率为4 .2 %。结论:有限制动外展支具能提高闭合复位的成功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是一种疗程短、效果好、痛苦少、并发症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支架
下载PDF
下肢外展支具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朱郁芳 《天津护理》 2007年第6期320-321,共2页
通过对1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使用下肢外展支具,介绍支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应用下肢外展支具的患者未发生髋关节脱位。且下肢外展支具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下肢外展支具 全髋关节置换术 应用
下载PDF
铝板支架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168例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孙德立 刘复奇 《中医正骨》 1995年第3期5-7,共3页
采用自制铝板支架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168例(1633个髋),其中得到6个月~11年随访的1024例(1349个髋),结果治愈1335髋,占98.9%;131个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坏死率占9.75%(其中2例呈扁... 采用自制铝板支架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168例(1633个髋),其中得到6个月~11年随访的1024例(1349个髋),结果治愈1335髋,占98.9%;131个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坏死率占9.75%(其中2例呈扁平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铝板支架可随时调整髋关节屈曲、外展角度,既能保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又利于患肢活动,对促进髋部血液循环,降低股骨头的坏死率有明显作用。并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简单、患儿痛苦小、护理方便等优点,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髋关节脱位 治疗 中医正骨术 铝板支架
下载PDF
外展承重支架治疗Perthes病的临床观察和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史风雷 张美超 +1 位作者 高中华 袁浩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5期316-318,共3页
目的总结髋部外展支架治疗Perthes病的效果,分析其生物力学原理。方法用髋外展支架治疗214例、222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参照廖前德法按优、良、可、差4个等级评价治疗效果。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测定髋外展时股骨头内部和股... 目的总结髋部外展支架治疗Perthes病的效果,分析其生物力学原理。方法用髋外展支架治疗214例、222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参照廖前德法按优、良、可、差4个等级评价治疗效果。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测定髋外展时股骨头内部和股骨颈的应力。结果所有病例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优202髋,良18髋,可2髋。力学分析髋外展时,股骨头内部的应力逐渐缩小;股骨颈的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则逐渐增大。结论用髋部外展支架治疗Perthes病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髋外展可改变应力由股骨头经股骨颈的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展承重支架 PERTHES病 髋外展支架 儿童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0~6个月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柯有浩 康晓鹏 《医学综述》 2019年第24期4945-4950,共6页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小儿骨科的常见病之一,也是常导致患儿肢体畸形的疾病。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早期诊断并予以治疗已成为管理该病的共识,针对DDH患儿的诊断方式有多种,髋部超声是低龄DDH患儿检查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另...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小儿骨科的常见病之一,也是常导致患儿肢体畸形的疾病。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早期诊断并予以治疗已成为管理该病的共识,针对DDH患儿的诊断方式有多种,髋部超声是低龄DDH患儿检查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另有X线、磁共振成像、CT等也可用于DDH诊断。低龄DDH患儿的治疗主要依靠髋外展支具,目前髋外展支具有多种,其治疗原理均在于使患儿维持屈髋外展状态下刺激髋关节的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早期诊断 髋外展支具
下载PDF
学龄期儿童髋人字支具固定后压疮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韩红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A01期1026-1027,共2页
目的:通过对80例髋人字支具固定患儿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压疮与体重指数(BMI=kg/m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手术治疗后行髋人字支具固定的7岁至14岁学龄期患儿,记录其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按照消瘦组B... 目的:通过对80例髋人字支具固定患儿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压疮与体重指数(BMI=kg/m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手术治疗后行髋人字支具固定的7岁至14岁学龄期患儿,记录其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按照消瘦组BMI<15,肥胖组BMI>18分为2组,每组各选取40例,比较2组患儿出现压疮的例数,得出压疮与体重指数的关系。结果:消瘦组出现8例压疮,肥胖组患儿未出现压疮,但出现6例肛周皮肤腌红病例,两组压疮出现率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学龄期儿童髋人字支具固定后体重指数越小越容易出现压疮,同时发现体重指数越大越容易出现肛周皮肤的腌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体重指数 学龄期儿童 髋人字支具 相关性
下载PDF
髋关节固定支具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郑璐 姜锐 +1 位作者 蔡青 张敏洁 《上海护理》 2019年第8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固定支具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39)。观察组应用髋关节支具固定,对照组应用下... 目的探讨髋关节固定支具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39)。观察组应用髋关节支具固定,对照组应用下肢皮肤牵引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疼痛情况、发生压力性损伤和病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应用髋关节固定支具进行非手术治疗,可更好地缓解骨折后疼痛,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老年患者 非手术治疗 髋关节支具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自制防髋关节脱位支架在手术后病人的使用
14
作者 卢宁 《伤残医学杂志》 200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对于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病人关节稳定性差,用自制防脱位支架限制可能造成脱位的各种危险动作,从而避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例人工关节置换病人术后使用防脱位支架,观察术后下肢稳定性、肌力恢复、下地活动等情况... 目的:对于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病人关节稳定性差,用自制防脱位支架限制可能造成脱位的各种危险动作,从而避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对20例人工关节置换病人术后使用防脱位支架,观察术后下肢稳定性、肌力恢复、下地活动等情况,了解防脱位支架的功能情况。结果:使用防脱位支架,可以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收、屈曲、旋转等易造成脱位的动作,可早期肌肉锻炼,支架并不影响髋关节的屈伸、翻身及行走。结论:使用防脱位支架简便易行,使用后可以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可早期下地行走,从而减少术后脱位及其他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手术 髋关节脱位 防脱位支架 生物力学 关节稳定性
下载PDF
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在院外下肢创伤急救的临床应用研究
15
作者 李少波 韩拓 +5 位作者 石梦丽 王静 远洋 徐勇 孟宇 宗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729-731,共3页
目的 研究探讨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在院外救治急性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急救中心自2018年6月—2018年12月,应用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救治的26例急性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应用改良型... 目的 研究探讨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在院外救治急性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石家庄市急救中心自2018年6月—2018年12月,应用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救治的26例急性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应用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固定患肢的患者,在现场救治和转运途中,救治时间有效缩短,临床疗效显著,未造成伤情加重及二次伤害,无不良投诉及医疗纠纷.结论 应用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可缩短院外救治急性下肢创伤患者的时间,提高患肢固定牢靠度,降低患者痛苦,避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院外救治急性下肢创伤患者时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型髋股胫腓超踝支具 院外急救 下肢创伤
下载PDF
平乐正骨手法复位配合支具动态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50例
16
作者 雷超阳 赵文海 朱明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11期75-77,共3页
目的观察采用平乐正骨手法复位配合支具固定动态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50例60髋采用平乐正骨手法复位配合支具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进行平均18个月的随访研究,观察4个治疗阶段的X线片... 目的观察采用平乐正骨手法复位配合支具固定动态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50例60髋采用平乐正骨手法复位配合支具固定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进行平均18个月的随访研究,观察4个治疗阶段的X线片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 AI)和髋臼深度与宽度比值(acetabular index of depth to widt AI(D/W))的动态变化。结果四个阶段坚持治疗50例60髋AI由治疗前平均(36.32±2.01)°减少到(24.58±3.28)°,平均每月减少0.65°;AI(D/W)平均由治疗前平均(13.20±4.58)%增加到(24.20±3.50)%,平均每月增加0.61%。AI的回复过程和AI(D/W)值的增加过程皆优于健侧的生理反馈。结论认为在坚持平乐正骨动静结合、筋骨互横、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理论基础上采用平乐正骨手法复位配合支具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髋臼指数 髋臼深度和宽度比值 手法复位 支具
下载PDF
Pavlik支具治疗婴儿髋关节脱位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史立伟 马瑞雪 吉士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 观察 6个月以下髋脱位患儿初次治疗年龄与Pavlik支具应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探讨患儿各初次治疗年龄组和各Pavlik支具应用时间组髋臼指数和Y -协调指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本研究共随访了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我院采用Pav... 目的 观察 6个月以下髋脱位患儿初次治疗年龄与Pavlik支具应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探讨患儿各初次治疗年龄组和各Pavlik支具应用时间组髋臼指数和Y -协调指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本研究共随访了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我院采用Pavlik支具治疗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 30例 (4 2个髋关节 )。随访期限为 9.4~ 81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 32 .9个月 ,初次就诊年龄介于生后 0 .5 3~ 8个月之间 (6个月以上者只有 1例 ) ,平均初次就诊年龄为生后 2 .9个月 ,Pavlik支具应用的时间为 3~ 9个月 ,平均应用时间为 4 .7个月。结果 本文所得的复位成功率为 91.2 % ,无一例患儿发生股骨头坏死。 6个月以下患儿各初治年龄组的支具应用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 ,各支具应用时间组的患儿初治年龄之间也没有差异。支具应用 6个月时 90 .5 %的患儿可以去除支具。具有完整资料的34个脱位髋关节初次治疗时的髋臼指数均值为 30 .6 2°,其标准差为 6 .5 6°。本次随访所得髋臼指数的均值为 18.75° ,其标准差为 5 .78°。髋臼指数的前后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本次记录的反映髋关节脱位治疗前后股骨头与髋臼同心情况的Y 协调指数 ,在初次治疗时其均值为 0 .94 ,标准差为 0 .0 6 ;而在随访时所得的均值为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vlik支具 婴儿 髋关节脱位 适应证 随访
原文传递
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干预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智博 王加宽 +3 位作者 王玉欢 李俊 盛春勇 管文燕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行髋关节超声筛查中发现的42至47日龄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共58例60髋。按早期干预方法的不同,... 目的探讨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行髋关节超声筛查中发现的42至47日龄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共58例60髋。按早期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31例32髋)和干预组(n=27例28髋),观察组予以指导蛙式抱、髋关节外展活动等家庭干预措施,干预组行Pavlik吊带治疗。根据3月龄时髋关节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两组髋关节α角、α角增加值、β角、β角减少值及发育转归差异。结果3月龄时干预组髋关节α角为(63.14±2.86)°,观察组髋关节α角为(61.75±3.30)°,干预组较观察组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髋关节β角为(59.25±4.72)°,观察组髋关节β角为(59.73±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髋关节α角增加值为(10.79±2.75)°,观察组髋关节α角增加值为(8.44±3.43)°,干预组较观察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髋关节β角减少值为(5.61±6.98)°,观察组髋关节β角减少值为(5.69±8.6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龄时干预组25髋发育为成熟髋关节,3髋未成熟;观察组27髋发育为成熟髋关节,5髋未成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22髋显著好转,剩余6髋好转;观察组15髋显著好转,14髋好转,3髋无改善;两组均无恶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avlik吊带作为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干预方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干预研究 支具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螺旋弹力牵引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患儿的康复护理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玉焕 陈虹 包勤德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弹力牵引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患儿的有效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和“两种模式”对2 0 6例患儿实施早期康复介入 ,分 3期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髋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 95 .6 %。结论 :科学的早期康复介... 目的 :探讨螺旋弹力牵引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患儿的有效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两种方法”和“两种模式”对2 0 6例患儿实施早期康复介入 ,分 3期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髋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 95 .6 %。结论 :科学的早期康复介入和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是使复位成功和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螺旋弹力牵引装置 治疗 先天性髋脱位 康复护理
原文传递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包勤德 胥少汀 +2 位作者 康树林 乔栓杰 赵广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 采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对治疗后10年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X线结果、临床功能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不同年龄、不同脱位程度患儿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出现的具体措施。方法138例共158髋,... 目的 采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对治疗后10年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X线结果、临床功能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不同年龄、不同脱位程度患儿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出现的具体措施。方法138例共158髋,复位时平均年龄为22个月,其中59髋单纯应用该装置复位固定,64髋行内收肌、骼腰肌切断后应用该装置复位成功,35髋于Ferguson术后安装动力复位装置。结果 随访时平均年龄 11.8岁,平均随访10年6个月。根据周永德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1.1%。股骨头坏死率为5.7%。结论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的牵引、自动复位功能减少了人为复位造成的创伤,提高了闭合复位的成功率。该装置特定的外展角度及固定期间持续对抗髋周挛缩肌群的作用力,使头臼间压力减少,将股骨头坏死率控制在6%以下。在保证复位稳定的前提下,锻炼时动静结合,使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降至为零。远期疗效说明应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是一种疗程短、效果好、痛苦少、并发症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髋脱位 儿童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