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骶融合对髋关节间隙的X线影像学参数变化及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黄兆海 陈杨宗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0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中多节段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对髋关节间隙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65例腰椎融合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进行了全脊柱X光检查。测量参数包...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中多节段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对髋关节间隙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65例腰椎融合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进行了全脊柱X光检查。测量参数包括: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A)、最小髋关节宽度(MJW),以及腰椎融合节段数量、是否进行骶骨融合、随访时间和髋关节磨损情况(mm/年)。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明确髋关节间隙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纳入的265例(511个髋关节)初次行腰椎融合术患者,男性95例(190个髋关节),女性170例(321个髋关节),年龄(71.1±7.9)岁,术后末次随访时TK(33.8±15.6)°、LL(33.4±16.6)°和SS(26±11.3)°与术前测量值TK(29.3±15.7)°、LL(26.8±16.9)°、SS(23.8±10.9)°相比明显增加(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时SVA(73.8±55.7) mm、PT(23.3±9.9)°与术前测量值SVA(89.2±64.2) mm、PT(26.1±10.2)°相比显著降低(P<0.05)。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亚组比较:OA进展组中的腰椎融合节段数量显著多于非进展组(P<0.01);而两组在CEA比较中无差异(P>0.05),同时,腰椎融合节段四级或四级以上的患者髋关节间隙磨损(0.15±0.26 mm/年)明显快于三级以下的患者髋关节间隙磨损(0.1±0.17 mm/年)(P<0.05)。结论 多节段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加重HOA的进展,性别、腰椎融合节段数量、骶骨融合和随访时间均是导致髋关节间隙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间隙 骨关节炎 脊柱矢状位 影像学参数 腰椎融合和骶骨融合
下载PDF
安全缝隙多重阻断干预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效果
2
作者 张鹏宇 刘子涓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936-939,共4页
目的观察安全缝隙多重阻断干预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6例重症监护室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安全缝隙多重阻断... 目的观察安全缝隙多重阻断干预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6例重症监护室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安全缝隙多重阻断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谵妄严重程度、谵妄持续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认知状况。结果两组患者轻度谵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谵妄患者多于对照组,中度谵妄、重度谵妄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谵妄持续、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记忆谵妄评定量表(MDAS)及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MDAS评分降低,MMS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MDA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缝隙多重阻断干预同常规临床护理相比,能有效减轻髋部骨折术后谵妄严重程度,缩短谵妄持续及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术后认知状况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缝隙 多重阻断 髋部骨折 谵妄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体征、术后恢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姗姗 陈朝华 郑妍妍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6期9-13,共5页
目的 探讨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对其体征和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莆田九十五医院100例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 目的 探讨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对其体征和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9月—2023年6月莆田九十五医院100例行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单纯全麻,观察组(n=50)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切皮后5 min、扩髓腔时和手术结束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90.63±5.74)分高于对照组的(87.16±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在稳定生命体征方面有显著作用,且该麻醉方法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减轻其疼痛程度,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 超声引导 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浅全麻 生命体征
下载PDF
筋膜穿支血管在髋关节OCM入路中解剖学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宇 孙晓彤 +2 位作者 尹东 黄晓 覃文杰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年第8期720-722,共3页
目的:探寻在髋关节前外侧( OCM)入路中筋膜穿支血管与肌间隙及神经界面的关系。方法解剖经甲醛溶液常规防腐固定处理33侧髋部,均无肢体畸形及手术史。探查髂前上棘至大转子外侧最凸处连线附近血管穿筋膜点并探明该血管与臀中肌阔筋... 目的:探寻在髋关节前外侧( OCM)入路中筋膜穿支血管与肌间隙及神经界面的关系。方法解剖经甲醛溶液常规防腐固定处理33侧髋部,均无肢体畸形及手术史。探查髂前上棘至大转子外侧最凸处连线附近血管穿筋膜点并探明该血管与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肌间隙的位置及臀上神经的关系;观察在2011-06~2013-06间在我科行87台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手术中发现筋膜穿支血管及其与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肌间隙的位置关系。结果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肌间隙所在附近筋膜表面血管位置较为恒定。在尸体标本中约91%(30例)的标本在肌间隙中部可见穿支血管,穿支血管均来自肌间隙深面。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发现有筋膜穿支血管的约为90.8%(79例),血管均来自肌间隙深面。臀上神经入肌点与筋膜穿支血管最短距离为(5.62±1.18) cm,安全范围与股骨长度及髂嵴最高点与大转子外侧最凸处的距离均有明显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61。结论筋膜穿支血管与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肌间隙关系恒定,在髋关节置换OCM入路中采用筋膜穿支血管定位准确,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穿支血管 髋关节 OCM入路 肌间隙
下载PDF
经梨状肌和臀小肌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詹云佳 金侠 +1 位作者 王雪飞 龙安华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038-1042,1047,共6页
目的:探究经梨状肌和臀小肌的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108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50例病人(55髋)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A组,46例病人(53髋)行经梨状... 目的:探究经梨状肌和臀小肌的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髋部骨折病人(108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50例病人(55髋)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A组,46例病人(53髋)行经梨状肌和臀小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为B组,记录对比2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切口最大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髋关节HHS评分、VAS疼痛评分和下肢功能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病人影像学指标情况(外展角、前倾角、偏心距)和生存质量情况(以SF-36量表表示)。结果:A组病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B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长于B组(P<0.05~P<0.01);A组病人术后1、3、7 d的HISS评分低于B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P<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14、30、90、180 d的HISS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30、90 d“起立-行走”计时测试显著优于A组,术后30 d单腿站立测试时间长于A组,术后90 d的6 min步行测试距离优于A组(P<0.05),其他时间点2组病人下肢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倾角小于B组,偏心距大于B组(P<0.05);B组病人SF-36评分量表肢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和总健康程度得分均优于A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经梨状肌与臀小肌间隙入路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损伤更小、恢复更快,近期疗效指标显著优于传统术式,符合快速康复理念,但手术时长显著增加,病人术后前倾角偏大,偏心距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经梨状肌与臀小肌间隙入路 后侧外入路 老年髋部骨折
下载PDF
术前与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碧潭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10期92-93,共2页
目的对比术前、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镇痛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研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8例,实验组采用术前FICB镇痛,对照组采用术后... 目的对比术前、术后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镇痛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研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各38例,实验组采用术前FICB镇痛,对照组采用术后FICB镇痛。对比两组术前(T_(0))、术后4h(T_(1))、术后8h(T_(2))、术后12h(T_(3))、术后24h(T_(4))、术后48h(T_(5))认知功能和术后4h(T_(1))、术后8h(T_(2))、术后12h(T_(3))、术后24h(T_(4))术后疼痛情况,并比较麻醉药物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_(1)、T_(2)、T_(3)、T_(4)时实验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瑞芬太尼、丙泊酚及舒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T_(1)、T_(2)、T_(3)、T_(4)时实验组认知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与对照组10.53%(4/38)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应用FICB镇痛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预防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并具有良好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 疼痛评分 认知功能障碍 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评价的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浩 杨朝辉 卢汉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851-854,共4页
目的探讨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CT和X线片。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把其中20例患者的CT和X线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法,在CT和X线片上,让3名医生各自利用一... 目的探讨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CT和X线片。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把其中20例患者的CT和X线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法,在CT和X线片上,让3名医生各自利用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对沿髋臼关节面的横行和垂直移位进行测量。以CT为标准,分别计算出横行和垂直移位2mm和4mm的X线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X线片对检测垂直移位的灵敏度较差(灵敏度=44.3%)。其中对于单柱骨折垂直移位的灵敏度更差(灵敏度=0)。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X线片对检测髋臼骨折横向和垂直移位均显示较差的灵敏度;而对垂直移位的灵敏度就更差;因此,CT不仅优于X线片用于术前选择髋臼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还用于评价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X线片 髋臼骨折 评价 比较 横行移位 垂直移位
原文传递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早期炎症反应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何杰 刘杨 张旭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813-815,819,共4页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早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将患者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早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将患者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A组患者实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患者进行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置换后Harri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炎症因子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术中切口大小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IL-1、IL-6及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A组下降程度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满意率为84.5%,明显高于B组的4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的创伤较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