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禄丰石灰坝地点的三趾马(Hipparion)化石 被引量:8
1
作者 孙博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61,共21页
描述了产自禄丰石灰坝古猿化石地点的三趾马化石,分别归入两个种。其中一个种个体大、上颊齿窝内褶皱复杂且珐琅质厚、马刺呈不对称的多分叉状、次尖呈颈状收缩。根据上述特征组合将其归为西氏三趾马(Hipparion theobaldi (Lydekker, 18... 描述了产自禄丰石灰坝古猿化石地点的三趾马化石,分别归入两个种。其中一个种个体大、上颊齿窝内褶皱复杂且珐琅质厚、马刺呈不对称的多分叉状、次尖呈颈状收缩。根据上述特征组合将其归为西氏三趾马(Hipparion theobaldi (Lydekker, 1877)), 该种在南亚的西瓦里克地区也有分布。另一个种个体小、上颊齿褶皱复杂且珐琅质厚、下颊齿外谷窄而且浅。禄丰这一种与欧亚大陆、非洲和北美的三趾马均有明显差异,故将其定为禄丰三趾马(新种)(Hipparion (Hipparion) lufengense sp. nov.), 该种在西瓦里克地区亦有分布。根据这两种三趾马的齿冠高度及褶皱情况判断,两个种均向适应粗硬食物的方向发展。在这两个种生活的时期里,禄丰以森林环境为主,而西瓦里克地区则向草原化方向发展。因此推断这两个种在积极适应当地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为寻求更加适宜的环境进行长距离的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禄丰石灰坝 中新世 三趾马 颊齿 古环境 迁徙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三趾马化石对古高度和古环境重建的厘定 被引量:1
2
作者 邓涛 张兆群 +1 位作者 倪喜军 孙博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4-1405,共12页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于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沃马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成为证明青藏高原隆升历程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其后的考察中,希夏邦马峰周边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有若干三趾马新材料发现,持续对青藏高原... 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于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晚中新世沃马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成为证明青藏高原隆升历程的重要证据之一。在其后的考察中,希夏邦马峰周边以及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有若干三趾马新材料发现,持续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采集自希夏邦马峰地区吉隆盆地的三趾马新材料,其形态特征包括:门齿唇侧无纵沟;上颊齿原尖圆、小,无次尖收缩,褶皱较弱;下颊齿双叶近圆形,双叶谷浅,宽U形,外中谷在前臼齿中浅。这些特征与原来在吉隆盆地发现的福氏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的鉴定特征完全一致。自三趾马在晚中新世初期从北美迁入旧大陆以后,在众多的地点都有非常繁盛的三趾马动物群分布,其中的三趾马通常有多个种共存。然而,青藏高原腹地目前已知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均只有一种三趾马存在,这种现象非常罕见。在现代青藏高原,物种数量会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在中等海拔地段物种丰富度最高,在2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显著下降。本文通过高原腹地与泛第三极地区的青藏高原南缘、北缘、以东及以西区域三趾马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结果表明这一现象是青藏高原在新近纪时期的强烈隆升导致的特殊地形与气候环境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三趾马 新近纪 古高度 古环境
下载PDF
中国首次发现晚中新世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
3
作者 吴勇 王世骐 +5 位作者 梁志勇 郭丁歌 孙博阳 刘龙 段凯 陈国忠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55,共21页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 西班牙羚(Hispanodorcas)是一类中小型牛科动物,此前只在泛地中海地区和南亚有所发现。西班牙羚的分类一直有所争议,曾被认为与羚羊族(Antilopini),苇羚族(Reduncini)或角羊族(Oiocerini)有关。报道了甘肃庆阳正宁地区的代店化石点首次发现的陇东西班牙羚新种(H.longdongica sp.nov.),时代大约为保德期早期(约8–7 Ma)。新材料包括5个头骨,保存状态各异,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西班牙羚最完整的骨骼信息。其角心长而细、向后弯曲,且微弱地同向扭曲(homonymous twist);角心同时还具有外–背侧沟和内–腹沟,这些都是西班牙羚的典型特征。代店地点发现的西班牙羚在已知各种中体型最小,面部和脑颅之间的弯曲较弱,前后基结节均发育较弱。这些原始的特征表明陇东西班牙羚可能代表了这个属的早期演化阶段。此外,该种头骨与瞪羚(Gazella)的相似之处表明西班牙羚可能是直接从瞪羚的祖先演化而来,其同向扭转的角心与角羊族一致,可能是两者平行演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庆阳 东亚 保德期 羚羊族 三趾马动物群 西班牙羚
下载PDF
The ecological sequence of Hipparion fauna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Neogene 被引量:3
4
作者 ZHANG Yunxiang YUE Leping CAO Hongx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期79-82,共4页
The faunal ecological type and sequence in the Tertiary red clay indicate that Hipparion fauna during the period 7.4-6.1 Ma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composed mainly of dorcadoides and mixed types. ... The faunal ecological type and sequence in the Tertiary red clay indicate that Hipparion fauna during the period 7.4-6.1 Ma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composed mainly of dorcadoides and mixed types. This represents semiarid veld environment with small fluctuation. The fossil assemblages characterized by the abundance of gaudryi types and even the occurrence of some Hominoid and Chalicotherium indicate an obviously warm and humid period since 5.3 Ma. The fossil assemblages during 3.4 Ma show the typical steppe fauna representing dry climate. It is indicated by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sequence that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in Pliocene are drier than that in late Mio-cene. The clay-skin content of red clay, which has a syn-chronous change with faunal features, is a rather good re-placing palaeoclimatic ind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GENE red CLAY hipparion FAUNA environment evolution.
原文传递
Taph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Longjiagou Hipparion Fauna and genesis of 'Hipparion red clay' in Wudu County, Gansu Province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云翔 薛祥煦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6年第3期238-241,共4页
A suite of red strata called ’Hipparion red clay’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orth China. There has been a variety of opinions on its genesis, among which the leading. ones are aeolian theory and residual theory. A pr... A suite of red strata called ’Hipparion red clay’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orth China. There has been a variety of opinions on its genesis, among which the leading. ones are aeolian theory and residual theory.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aphonomy of Longjiagou Hipparion Fauna, in Wudu, southern Gansu, has been made and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have been achieved by the authors. The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genesis of ’Hipparion red cla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phonomic CHARACTERISTIC hipparion red CLAY genesis.
原文传递
Discovery and chronological division of the Hipparion fauna in Laogaochuan Village, Fugu County, Shaanxi 被引量:12
6
作者 薛祥煦 张云翔 岳乐平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5年第11期926-929,共4页
Over two hundred species of the Hipparion fauna belonging to the Baode Stage havebeen found in more than a hundred localities in China. All of these fossils had beenthought to come from the same horizon by most scient... Over two hundred species of the Hipparion fauna belonging to the Baode Stage havebeen found in more than a hundred localities in China. All of these fossils had beenthought to come from the same horizon by most scientists till the end of the 1950s.Since 1960, the Hipparion fauna has been discovered from different horizons and differentecologic groups, and extensive studies of 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some mamm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panon FAUNA Lamagou substage Miaoliang substage Paleomagnetie age.
原文传递
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古地磁年代学及喜马拉雅山抬升记录 被引量:49
7
作者 岳乐平 邓涛 +4 位作者 张睿 张兆群 F.Heller 王建其 杨利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09-1016,共8页
研究了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新近纪沉积环境 ,作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 ,认为喜马拉雅山北坡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始于 7.2MaB .P .,3.2MaB .P .湖盆萎缩消亡 ,标志着喜马拉雅山地区在 7.2MaB .P .和3.2MaB .P .发生过强烈的隆升事... 研究了西藏吉隆—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新近纪沉积环境 ,作了古地磁年代学研究 ,认为喜马拉雅山北坡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始于 7.2MaB .P .,3.2MaB .P .湖盆萎缩消亡 ,标志着喜马拉雅山地区在 7.2MaB .P .和3.2MaB .P .发生过强烈的隆升事件 .沃马盆地龙骨沟剖面所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层年龄大约为 7.0~ 6 .7MaB .P .,隐示着此时青藏地区三趾马生活区与当时的华北平原三趾马生活区有着大体相当的地理、气候环境 .之后由于喜马拉雅山持续抬升 ,断陷盆地下沉 ,并在 5 .9~ 3.6MaB .P .期间湖盆面积最为广阔 .青藏高原抬升而华北平原沉降 ,中国西部地区地形高于东部 ,东西部气候环境发生重大差异 .3.6MaB .P .由于青藏地区持续强烈隆升 ,西部地区河流切穿古老湖盆 ,3.2 0MaB .P .吉隆—沃马湖盆萎缩 ,于 1.7MaB .P .逐渐消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吉隆—沃马盆地 古地磁年代学 三趾马动物群 喜马拉雅山抬升
下载PDF
中国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谭成轩 雷伟志 +3 位作者 孙炜锋 王继明 张春山 吴树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71-1781,共11页
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土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阶地等地形地貌因素为地质灾害提供了边界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触发条件。黄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 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性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土斜坡的坡型、坡度、坡高、阶地等地形地貌因素为地质灾害提供了边界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为黄土区地质灾害提供了触发条件。黄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为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为其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黄土与古土壤 三趾马红土 地形地貌 岩土体结构
下载PDF
陕西宝鸡市三趾马红土工程地质特性及灾害效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滨 吴树仁 +1 位作者 石菊松 冯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18-1924,共7页
陕西宝鸡市渭河北岸地区厚层黄土底部普遍存在一套三趾马红土,其物理力学特性控制着滑坡灾害的发生。通过试验分析发现:①三趾马红土粘粒含量高(一般在37%~55%之间)、蒙脱石或伊利石/蒙脱石类膨胀性粘土矿物含量大(相对舍量55... 陕西宝鸡市渭河北岸地区厚层黄土底部普遍存在一套三趾马红土,其物理力学特性控制着滑坡灾害的发生。通过试验分析发现:①三趾马红土粘粒含量高(一般在37%~55%之间)、蒙脱石或伊利石/蒙脱石类膨胀性粘土矿物含量大(相对舍量55%~75%,绝对含量21.99%~33.98%)、有效蒙脱石含量为18.61%~27.56%,比表面积平均值为204.7m2/g,最高达262.9m2/g,属于膨胀性粘土,物理化学活性强;②三趾马红土微裂隙发育、胶结程度差、易崩解,天然状态下为坚硬粘土,饱水后呈现可塑-软塑态.具显著膨胀性;(彭三趾马红土的天然强度相对较高,而遇水饱和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明显降低,峰值强度和残余剪强度降幅在47%~63%之间。因此,三趾马红土在地下水作用下强度显著降低,成为高陡斜坡中的软弱地层,形成剪切带,控制着渭北黄土塬边地区滑坡的发育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趾马红土 物质组成 微观结构 物理力学特性 滑坡
下载PDF
陕西北部三趾马红粘土的形成环境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云翔 陈丹玲 薛祥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55,共6页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Ma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Ma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埋藏特点与含化石岩性的差别显示了不同层位有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气候干湿、冷暖的交替不断改变着本区动植物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趾马 红粘土 形成环境 动物群 晚中新世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化石 被引量:19
11
作者 邓涛 王晓鸣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6-333,共18页
Bohlin描述的柴达木动物群中的三趾马材料非常少 ,仅能证明三趾马在这个地点的存在。近年来新的野外考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更多的三趾马化石材料 ,至少包括 3个种 ,即Hipparioncf.H .chiai、H .weihoense和H .teilhardi。H .cf.H .chiai... Bohlin描述的柴达木动物群中的三趾马材料非常少 ,仅能证明三趾马在这个地点的存在。近年来新的野外考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更多的三趾马化石材料 ,至少包括 3个种 ,即Hipparioncf.H .chiai、H .weihoense和H .teilhardi。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晚中新世早期 (保德早期 )动物群在这个地区的存在。柴达木盆地的H .teilhardi基本上与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也应为保德早期。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为该地区在晚中新世早期为草原型环境的判断提供了更多的证据。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新世 动物群 化石 野外考察 发现 柴达木盆地 层位 时代 地区 描述
下载PDF
甘肃秦安崖湾剖面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及其生态环境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军 颉光普 +4 位作者 李吉均 宋春晖 赵志军 王修喜 惠争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4-621,共8页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十分发育,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铲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后,一直鲜有关于这一地区化石发现的报道。近几年,在对天水盆地北部秦安一带的新生代地层研究过程中。经过野外考察和测量...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盆地新近纪沉积十分发育,其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铲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后,一直鲜有关于这一地区化石发现的报道。近几年,在对天水盆地北部秦安一带的新生代地层研究过程中。经过野外考察和测量,确认秦安县城西北部约15.5km郭嘉镇附近的崖湾剖面属于新近系沉积,其沉积地层大致可以划分为3段(共37层),并于第二段的23层(褐红色砂质泥岩层)和28层(褐红色粉砂质泥岩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经有关专家鉴定属于三趾马动物群,共包含有5目10科11属13种。其中上化石层(第28层)三趾马动物群主要代表性属种有Hipparion chiai,H.weihoense,H.fossatum,H.plocodus,Acerorhinus fuguensis,Chilotherium wimani,Ch.habereri,Chleuastochoerus stehlini,Palaeotragus microdon等,其化石组合时代大致与府谷喇嘛沟动物群和临夏盆地大深沟动物群相当,时代可能为保德期早期,相当于欧洲MN11。下化石层(第23层)哺乳类可能为晚中新世灞河期晚期,相当于欧洲MN10。由下本地区正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向青藏高原区的过渡区,因此,崖湾剖面上化石层动物群代表了晚中新世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与青藏高原三趾马动物群之间过渡区域的三趾马动物群面貌,其化石组合特征反映出当时该区可能属于亚热带稀树草原的生态环境特征,气候相对较为适宜,是比较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的。该区具有过渡性质三趾马动物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境内的分异与东西演化、确定该区地层年代以及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趾马动物群 生态环境 晚中新世 崖湾剖面 秦安
下载PDF
南京汤山驼子洞的马科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董为 房迎三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8,共13页
200 0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地点附近的驼子洞堆积中发现了又一处哺乳动物化石点。其中的马科化石有两种 :黄河马Equushuanghoensis和中国 (长鼻 )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这是自 1 95 9年发现黄河马化石以来首... 200 0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地点附近的驼子洞堆积中发现了又一处哺乳动物化石点。其中的马科化石有两种 :黄河马Equushuanghoensis和中国 (长鼻 )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这是自 1 95 9年发现黄河马化石以来首次发现黄河马的颅骨和完整的颊齿列标本。这两种马的同时出现说明含驼子洞动物群的堆积形成于早更新世。因此驼子洞堆积的发现是江宁地区下更新统的首次记录。驼子洞的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均为这两类马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首次记录 ,并反映了在早更新世曾发生过北方动物群跨越长江的南迁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驼子洞 早更新世 长鼻三趾马 黄河马 马科化石
下载PDF
记甘肃东乡汪集的板齿犀和三趾马化石 被引量:19
14
作者 邱占祥 谢骏义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33,共21页
汪集的板齿犀化石和周明镇1958年所定的“Sinotherium”simplum,在大小、齿冠高度和构造上都很接近,应归为同种。它们和Sinotherium的属型种,S.lagrelii,有明显的差别,而和Killgus于1923年所定的Parelasmotheriumschansiense更为接... 汪集的板齿犀化石和周明镇1958年所定的“Sinotherium”simplum,在大小、齿冠高度和构造上都很接近,应归为同种。它们和Sinotherium的属型种,S.lagrelii,有明显的差别,而和Killgus于1923年所定的Parelasmotheriumschansiense更为接近。笔者认为Parelasmotherium属应予恢复。“Sinotherium”simplum应该改称为Parelasmotheriumsimplum。汪集新发现的Hippariondongxiangense是我国已知三趾马中牙齿尺寸最小的。汪集含上述化石的地点的地质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的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东乡 晚中新世 板齿犀 三趾马
下载PDF
甘肃灵台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云翔 弓虎军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60-465,共6页
灵台任家坡动物群年龄组成以老年、幼年个体为主 ,显示动物正常死亡条件下的骨骼富集积累过程。由于动物死亡与掩埋之间时限的长短不同导致个体间风化痕迹、关节分解、破损程度不同。化石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及分选性 ,经过季节性水流短距... 灵台任家坡动物群年龄组成以老年、幼年个体为主 ,显示动物正常死亡条件下的骨骼富集积累过程。由于动物死亡与掩埋之间时限的长短不同导致个体间风化痕迹、关节分解、破损程度不同。化石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及分选性 ,经过季节性水流短距离搬运和较弱的分选作用。化石的埋藏特点与泛滥平原骨骼富集有较多的相似性 ,但沉积物组成差别很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灵台 上新世 哺乳动物 化石埋藏学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与生活环境 被引量:14
16
作者 梁忠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9-230,共12页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中新世 大唇犀 年龄结构 三趾马动物群 埋藏学
下载PDF
山西静乐贺丰三趾马动物群与磁性地层 被引量:11
17
作者 岳乐平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6-80,共5页
对P.TeilharddeChardin(德日进)和杨钟健发现贺丰动物群的山西静乐贺丰剖面作了磁性地层学测量。结果表明: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B.P,时代为晚上新世。因此,贺丰动物群的古地磁年龄当为... 对P.TeilharddeChardin(德日进)和杨钟健发现贺丰动物群的山西静乐贺丰剖面作了磁性地层学测量。结果表明:静乐贺丰地点的静乐红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年龄为250-3.00MaB.P,时代为晚上新世。因此,贺丰动物群的古地磁年龄当为250—3.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丰动物群 静乐红土 古地磁 三趾马 磁性地层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金毅 张颖奇 +3 位作者 迟振卿 王永 杨劲松 郑绍华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8-323,共46页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 目前对于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年代学认识还存在分歧,基于哺乳动物化石的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与基于磁性地层学的年代测定结果存在较大矛盾。生物地层学对比表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峡谷地带与壶流河下游两岸出露的风成红粘土、含砂砾石河湖相红粘土与沼泽相砂质粘土属上上新统;而磁性地层学研究一般将其归为下更新统。记述了泥河湾盆地叶沟晚上新世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由丁氏貉Nyctereutes tingi,中华貉N.sinensis,比利牛斯硕鬣狗Pachycrocuta pyrenaica,锯齿虎属(未定种)Homotherium sp.,贺风(近)三趾马Hipparion(Plesiohipparion)houfenense,额鼻角犀属(未定种)Dicerorhinus sp.,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步氏羚羊Gazella blacki,副驼属(未定种)Paracamelus sp.等9属10种构成。这个动物群的组成与经典的泥河湾早更新世动物群显著不同,是泥河湾盆地内上上新统存在的新证据。在系统记述的基础上,对叶沟贺风三趾马动物群的时代和组成进行了讨论,并对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与早更新世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归纳,以期对今后泥河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上新统 大型哺乳动物 贺风三趾马 生物地层学 磁性地层学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三趾马红粘土的岩石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以陕西府谷老高川三趾马红粘土剖面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罗静兰 张云翔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4-220,共7页
将岩石学研究方法引入三趾马红粘土研究中,利用薄片系统观察、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粒度分析及化学分析手段,对红粘土的岩石学、微结构及形态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粘土层下部的沉淀层系成壤过程中钙质从上部土壤中... 将岩石学研究方法引入三趾马红粘土研究中,利用薄片系统观察、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粒度分析及化学分析手段,对红粘土的岩石学、微结构及形态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粘土层下部的沉淀层系成壤过程中钙质从上部土壤中淋滤并向下迁移再沉淀的结果。土壤中粘化层的光性定向粘粒及淀积铁质粘胶膜的发育程度受古气候及淋滤作用强度的控制。红粘土形成过程中主要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草原疏林环境,也有湿润气候的森林环境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三趾马红粘土 古气候 岩石学
下载PDF
昆仑山口羌塘组磁性地层与新构造运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钱方 张金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50-56,共7页
格尔木昆仑山口羌塘组厚596m,磁性地层年代为2.90—0.65MaBP,不整合在羌塘组上的望昆冰碛层年龄约为0.65—0.6MaBP,其下惊仙冰期年龄约为3.0MaBP。羌塘组中新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年龄为2.08Ma... 格尔木昆仑山口羌塘组厚596m,磁性地层年代为2.90—0.65MaBP,不整合在羌塘组上的望昆冰碛层年龄约为0.65—0.6MaBP,其下惊仙冰期年龄约为3.0MaBP。羌塘组中新发现的三趾马化石年龄为2.08MaBP,三趾马生存高度为海拔1000—2000m,古纬度为32.56°,计算出东昆仑地区第四纪以来上升速率为2.3—3.1mm/a,向北水平移动速率143mm/a,西大滩左行走滑断层滑动速率为10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组 新构造运动 磁性地层 昆仑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