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K-801对清醒大鼠习得性LTP中海马DG区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1
作者 姜岩 刘巧凤 +3 位作者 邴艳华 潘得熙 金元哲 金清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1-526,共6页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中,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1-D-asparate,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抑制剂MK-801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tamate,Glu)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习得性突触...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中,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1-D-asparate,N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抑制剂MK-801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tamate,Glu)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earning dependenatlong-term potentiation,LD-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该实验选用Wistar系雄性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8只):对照1组和实验1组在用脑部微量注射法往海马DG区分别注射Ringer液和MK-801的条件下,利用脑部微量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马DG区细胞外液中Glu浓度,同时利用慢性埋植电极技术测定海马DG区群体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PS。LTP形成的指标)幅值;对照2组和实验2组进行条件反射训练,每天训练前往DG区分别注射Ringer液和MK-801,测定DG区Glu浓度和PS幅值,并观察大鼠行为正确反应率。将未进行处理前的Glu浓度和PS幅值分别定为100%。结果对照1组:海马DG区微量注射Ringer液后,DG区内Glu浓度与注射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1组:海马DG区微量注射60μmol/L的MK-801 1μL后,Glu水平减少到注射前的(30.67±17.76)%,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2组:随着条件反射的建立,DG区Glu出现明显增加,增加到训练开始前的(275.19±11.17)%,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着条件反射的消退,Glu水平又逐渐回降,这与DG区PS幅值以及大鼠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呈平行关系。实验2组:DG区微量注射MK-801,显著推迟条件反射的形成,而且条件反射形成时的PS幅值及Glu浓度的变化明显小于对照2组(P<0.01)。结论NMDA受体参与谷氨酸(Glu)介导的海马DG区习得性LTP的形成过程,而且用MK-801阻断NMDA受体的作用可明显抑制突触前膜Glu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状回 谷氨酸 脑部微量透析 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 学习记忆 MK-801 动物实验模型
下载PDF
CNQX对清醒大鼠习得性LTP中海马DG区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2
作者 孙志刚 姜岩 +3 位作者 包金锁 金秀吉 金元哲 金清华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8年第8期897-902,共6页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中,ɑ-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DG)细胞外液中Glu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D-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使用脑部... 目的:观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中,ɑ-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对自由活动大鼠海马齿状回(DG)细胞外液中Glu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与习得性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D-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使用脑部微量透析法、脑部微量注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技术以及行为学习监测与电生理记录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结果:未进行条件反射训练大鼠海马DG注射CNQX后,并不影响DG区细胞外液中的Glu水平,但其PS幅值从注射前的100%明显下降到65.47%±13.82%(P<0.01)。在条件反射的训练过程中,DG区注射Ringer’s液,Glu浓度出现明显增加,而随着条件反射消退,又逐渐回降,这与DG区群体峰电位峰值以及行为正确反应率的变化呈平行关系;DG区微量注射CNQX,明显抑制条件反射的形成,而且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Glu浓度逐渐增加达到训练开始前的285.51%±43.83%(P<0.01),但PS幅值却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AMPA受体在海马DG区习得性LTP的形成过程中起触发作用,此受体的激活是海马DG区习得性LTP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状回 GLU 习得性LTP 学习记忆 CNQX
下载PDF
AMPA受体对清醒大鼠海马齿状回区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志刚 姜岩 +3 位作者 包金锁 金秀吉 金元哲 金清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 在整体水平上揭示海马区习得性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谷氨酸(Glu)浓度与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脑部微量透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技术进行电生理记录以及对学习行为监测相... 目的 在整体水平上揭示海马区习得性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谷氨酸(Glu)浓度与LTP和行为学习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脑部微量透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慢性埋植电极技术进行电生理记录以及对学习行为监测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结果未进行条件反射训练大鼠海马齿状回(DG)注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阻断剂DNQX后,不影响DG区细胞外液中的Glu水平,但其群体峰电位(PS)幅值与给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在条件反射的训练中,注射DNQX后明显抑制条件反射的形成,且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Glu浓度逐渐增加与开始训练前相比P〈0.01,但PS幅值却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AMPA受体在海马DG区习得性LTP的形成过程中起触发作用,此受体的激活是海马DG区习得性LTP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状回 谷氨酸 习得性LTP DNQX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