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ular growth and clonal propaga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in response to irrigation intensity 被引量:15
1
作者 Zilin Cao Tianjiang Li +5 位作者 Genqian Li Chunhong Liu Haiyin Gao Guanghui Dai Zhiyong Xiao Sunling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19-1028,共10页
A multipurpose clone plant species, Hippophae rhamniodes has the capacity for indefinite longevity, although under successive drought stress it may often decline or die across large areas. Field trials were con- ducte... A multipurpose clone plant species, Hippophae rhamniodes has the capacity for indefinite longevity, although under successive drought stress it may often decline or die across large areas. Field trials were con- ducted over 2 year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varied irrigation intensities on modular growth and clonal propagation in a semi-arid area. Irrigation levels included a control, as well as two, four and six times the volume of water that was typically received via local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rrigation intens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clonal propagation capacity (number of daughter ramets), aboveground modular growth (height, base diameter, and crown width), belowground modular growth included root nodule dry weight, stretching capacity of lateral roots (length of the longest lateral roots, and diameter of first-grade lateral roots), and branching intensity of lateral roots (number of lateral roots bifurcation grade, number of first- grade lateral roots). The modular growth and the density of daughter ramets were small under non-irrigation or low irrigation, and became larger with increased irrigation intensity. Beyond a certain threshold, however, further increases in irrigation intensity resulted in a reversion to the development. The optimal irrigation intensities for growth and propagation were 3.48-5.29 times the volume of nominal local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There were effects of irrigation intensities on the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modular growths, and on clonal propagation capacities. Under various water treatments, H. rhamnoides may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regulation of growth and propagation. We concluded that water shortages act to weaken the growth and propagation of H. rhamniodes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nal propagation 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Irrigation intensity Modular growth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 被引量:49
2
作者 李根前 黄宝龙 +2 位作者 唐德瑞 赵一庆 王迪海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682-686,共5页
根据无性系跟踪挖掘资料 ,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规律 .结果表明 ,无性系分株群 (同一无性系所有分株的集合 )结构由增长型发展到稳定型 ,最后演变成衰退型 .在衰退过程中或其后的一段时间内 ,无性系能够通过分株出生... 根据无性系跟踪挖掘资料 ,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规律 .结果表明 ,无性系分株群 (同一无性系所有分株的集合 )结构由增长型发展到稳定型 ,最后演变成衰退型 .在衰退过程中或其后的一段时间内 ,无性系能够通过分株出生调节使分株群结构 (年龄和高度级 )恢复到稳定型 .在分株群结构变化的同时 ,种群通过分株的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分株的克隆生长型 ,提高了无性系种群的持久性以及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无性系生长 分株群 结构动态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分析中国沙棘根瘤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爱梅 韩雪英 +4 位作者 孙坤 张世虎 孔维宝 牛世全 朱学泰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9-55,共7页
以中国沙棘根瘤和其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与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差异,探究沙棘根瘤中引起根部瘤状突起的以弗兰克氏菌(Frankia)为主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的来源。结果表明:沙棘根瘤中检测到的内生细... 以中国沙棘根瘤和其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与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差异,探究沙棘根瘤中引起根部瘤状突起的以弗兰克氏菌(Frankia)为主的沙棘根瘤内生细菌的来源。结果表明:沙棘根瘤中检测到的内生细菌归属于10门23纲45目76科和93属,其中,优势菌门为Actin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Frankia。在沙棘根际土壤中检测到的细菌归属于39门84纲156目280科和409属,其中,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优势菌属为Gaiella、Bacillus、Solirubrobacter、Arthrobacter和Stenotrophomonas。可见,中国沙棘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要高于根瘤内生细菌多样性,沙棘根瘤内生细菌与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其中,在根瘤中占优势的Frankia在根际土壤中虽也存在但相对丰度较小,仅为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中国沙棘 根瘤 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成分 被引量:27
4
作者 陈雏 张浩 +2 位作者 顾恒 尹鸿翔 陈阳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渗滤提取得总浸膏,经溶剂萃取及柱层析分离,采用化学及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Ⅰ)、异鼠李素-3-O-芸香... 目的研究中国沙棘果实中的黄酮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渗滤提取得总浸膏,经溶剂萃取及柱层析分离,采用化学及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Ⅰ)、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Ⅱ)、异鼠李素-3-O-葡萄糖-7-O-鼠李糖苷(Ⅲ)、丁香亭-3-O-芸香糖苷(Ⅳ)、山柰酚-3-O-槐二糖-7-O-鼠李糖苷(Ⅴ)、山柰酚-7-O-鼠李糖苷(Ⅵ)、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Ⅶ)和槲皮素-3-O-芸香糖(Ⅷ)。结论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中国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胡颓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黄酮醇苷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下载PDF
中国沙棘表皮毛的形态分布和类群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吉科 张小民 张国伟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08-413,T002,共7页
研究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subsp.sinenstsrousi)表皮毛,旨在澄清当前名称上的混乱,进一步探讨不同表皮毛的形态定义、类群间的演化关系,为沙棘属的分类、生态和系统演化提... 研究中国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subsp.sinenstsrousi)表皮毛,旨在澄清当前名称上的混乱,进一步探讨不同表皮毛的形态定义、类群间的演化关系,为沙棘属的分类、生态和系统演化提供依据。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中国沙棘有两类六群表皮毛:一类为螺状表皮毛,包括螺状星毛、螺状星盾毛和螺状盾毛;另一类为非螺状表皮毛,包括星毛、星盾毛和盾毛。在系统发育中,星毛经星盾毛演化为盾毛;非螺状表皮毛衍生为螺状表皮毛。故星毛、螺状星毛为祖征型;星盾毛、螺状星盾毛为演生型;盾毛、螺状眉毛为进化型。表皮毛在个体发育中,星毛、螺状星毛发生最早,星盾毛、螺状星盾毛次之,眉毛、螺状盾毛最后。沙棘表皮毛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冬芽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沙棘 表皮毛 形态 类群 功能
下载PDF
中国沙棘克隆生长格局对不同灌水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德兵 赵粉侠 +3 位作者 贺斌 李甜江 段宗亮 李根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1-32,41,共3页
为了探讨克隆生长调节对策和寻找最佳灌水强度,对中国沙棘种群在不同灌水强度条件下的克隆生长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子株数量(密度)、一级萌蘖根茎、萌蘖根总长度、萌蘖根条数以及萌蘖根分枝级数均表现为... 为了探讨克隆生长调节对策和寻找最佳灌水强度,对中国沙棘种群在不同灌水强度条件下的克隆生长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加,子株数量(密度)、一级萌蘖根茎、萌蘖根总长度、萌蘖根条数以及萌蘖根分枝级数均表现为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种群生长格局呈现出"游击型"→"集团型"→"游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灌水强度 克隆生长格局 可塑性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存活及生长对灌水和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孙玲 李甜江 +4 位作者 李根前 代光辉 肖智勇 李允菲 高甲荣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7-111,共5页
为了解毛乌素沙地水分条件与中国沙棘造林成效的关系,对不同灌水强度和初植密度幼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活率和生长量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适宜于存活的最佳灌水量为1 200 mm,适宜于生长的最佳... 为了解毛乌素沙地水分条件与中国沙棘造林成效的关系,对不同灌水强度和初植密度幼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活率和生长量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适宜于存活的最佳灌水量为1 200 mm,适宜于生长的最佳灌水量为1 500 mm;存活率及地径、冠幅生长量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适宜于存活的最佳造林密度为4 444.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灌水强度 初植密度 生长量 存活率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贺斌 赵粉侠 +3 位作者 李根前 马先锋 徐德兵 李甜江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50,共5页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高...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高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大,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多,而隔离区较短,种群趋向于集团型。在生物量分配方面,低水分条件下,枝条、叶片、根系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高水分条件下,树干、萌蘖根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异引起中国沙棘个体大小和种群大小的分化,进而导致了种群适合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克隆生长 表型可塑性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林缘扩散规律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根前 黄宝龙 唐德瑞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13,共5页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块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块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和恢复其稳定性。同时,林缘扩散种群具有密度大、生产力高等特征,但其生物量积累和自然稀疏过程与有性植物种群具有相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无性系种群 林缘扩散 毛乌素沙地 结构动态 数量动态
下载PDF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数量与结构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22
10
作者 贺斌 李根前 +3 位作者 李周岐 李秀寨 韦宇 倪金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3-187,共5页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能够通过克隆生长调节来适应土壤水分有效性或土壤水分异质性,这种调节最终影响其种群数量和结构特征。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棘种群数量和结构等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能够通过克隆生长调节来适应土壤水分有效性或土壤水分异质性,这种调节最终影响其种群数量和结构特征。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棘种群数量和结构等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提高,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物量及个体生长量增大,种群发育进程和个体大小分化加速,而克隆子株密度以及种群增长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增长型年龄结构的种群可形成合理的等级结构,其不同高度级的个体数量分布符合直线模型。据此,木本植物克隆可塑性变化最终必然导致种群数和结构改变的假设得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克隆生长 子株密度 种群生物量 种群结构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中国沙棘种子的萌发策略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孙坤 吕小旭 +2 位作者 苏雪 王瑞雪 侯勤正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沙棘属植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种子萌发对策,为探求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边缘至华北等海拔较低地区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的萌发对策,本文对中国沙棘在不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特征... 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沙棘属植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种子萌发对策,为探求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边缘至华北等海拔较低地区的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Rousi)的萌发对策,本文对中国沙棘在不同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种子在15~30℃范围内均有较高的发芽率,其中在温度为15、20和25℃时发芽率达88%以上,显著高于30℃(73.33%)和35℃(4.67%)下的发芽率,萌发结束时胚根及下胚轴长度也显著大于较高温度(30,35℃)下的长度,过高温度对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及其胚根和下胚轴长都产生抑制作用.此外,中国沙棘种子在各温度处理下,3~4d内开始萌发,7~15d完成萌发过程,具有缓慢萌发的特性.这些特性表明分布于较低海拔区域的中国沙棘具有与分布在青藏高原的沙棘属其他种类不同的种子萌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种子萌发 温度 萌发策略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树干液流日变化及其相关因子 被引量:31
12
作者 于红博 杨劼 +1 位作者 臧春鑫 徐延达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71-1076,共6页
运用热耗散(TDP)法对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Rous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10 cm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用LI-6400系列光合... 运用热耗散(TDP)法对皇甫川流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Rous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测定,用自动气象站同步连续监测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10 cm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用LI-6400系列光合仪同步测定每日6:00—18:00的沙棘叶蒸腾速率。结果表明:非降雨时段,沙棘树干液流速率日进程变化呈现明显的昼高夜低的起伏趋势,白天液流速率变化有波动,夜间液流速率变化缓慢;降雨时,在降雨的开始时段,沙棘树干液流速率明显增大,降雨中后期,液流速率明显减小并趋于平缓;以环境因子作自变量,以单位叶干质量的液流量为因变量,经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耗散法 液流速率 中国沙棘 皇甫川流域
下载PDF
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的密度动态及其调节规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甜江 李允菲 +4 位作者 田涛 贺斌 徐德兵 高甲荣 李根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3-719,共7页
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依据"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以及"样地编年序列法"的原理,探讨了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iodes subsp.sinensis平茬萌蘖种群的密度动态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通过萌蘖植株、分蘖和构... 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依据"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以及"样地编年序列法"的原理,探讨了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iodes subsp.sinensis平茬萌蘖种群的密度动态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通过萌蘖植株、分蘖和构件密度制约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中国沙棘从个体数量、分株形态、构件生物量分配等不同层次维持种群适宜的数量和结构。①种群通过萌蘖植株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种群密度,依次可将种群密度动态分为上升、下降和平稳等3个阶段。②种群通过分蘖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萌蘖植株的形态。随着种群基盖度的增大,合轴型分株的比例下降而单轴型分株的比例上升。③种群通过构件的出生与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构件的生物量分配。随着种群基盖度的增大,枯枝生物量分配上升而叶片生物量分配下降,克隆器官和根系的生物量分配均呈下降趋势。④研究对象的生物量分配已趋于平稳,亟待再次平茬或创造林窗恢复种群的繁殖、生长和存活能力。由此可得出结论:中国沙棘平茬后,通过克隆植株、分蘖及构件的密度制约出生与死亡调节,使种群形成与环境资源供应水平相适应的个体数量与分株形态,从而实现对生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种群持久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平茬萌蘖 密度动态 克隆生长型 生物量分配 调节规律 中国沙棘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李根前 赵粉侠 +1 位作者 李秀寨 韦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0-184,共5页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all individuals of populatio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 and following excavation of clones, the density and biomass dynamic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population in M...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all individuals of populatio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 and following excavation of clones, the density and biomass dynamic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population in Mu Us sandland were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plots arranged with age and reverse age class addition(RAA).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The density of clone popul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population growth before 5-year-old. The population biomass accumulating also increased by Logistic equation in the period of 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developed from increasing type to mid-decreasing type. Then they tended to be decrease. Whil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population biomass augmented again with the emergence of gap regeneration, and the dominant status of H. rhamnoides L.subsp. sinensis popula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were maintained.(2)The decrease process of density of daughter ramets population lagged behind that of mother ramets population, and the numerical ratio of daughter ramets population within the population gradually enlarged. As the population thinned, the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d from more clones with less daughter ramets to less clones with more daughter ramets 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opulation reduced.(3)The prosperous stage of biomass accumulation appeared from 8-year-old to 16-year-old and its peak appeared at 12-year-ol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mean weight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ould be expressed by the law of power-3/2 in the period of ag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 developed from stable type to decreasing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中国沙棘 种群数量 动态分析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林分混交模式对沙棘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郑学良 朱清科 +3 位作者 赵彦敏 王露露 马欢 刘蕾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8,共5页
通过调查陕北半干旱黄土区不同立地类型下不同混交林中沙棘的各项生长指标,研究不同混交模式对沙棘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沙棘人工林的稳定性评价和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阴坡沙棘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比纯林好,尤其是刺槐沙棘混... 通过调查陕北半干旱黄土区不同立地类型下不同混交林中沙棘的各项生长指标,研究不同混交模式对沙棘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沙棘人工林的稳定性评价和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阴坡沙棘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比纯林好,尤其是刺槐沙棘混交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而阳坡沙棘纯林的林分结构较合理;阴坡和阳坡枯立木密度与林分总密度相关性都较强,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阴坡沙棘新梢生长量的大小顺序为:山杏沙棘混交林、刺槐沙棘混交林、沙棘纯林、油松沙棘混交林,阳坡为油松沙棘混交林最高、沙棘纯林最低;沙棘林的累积生物量在阴坡和阳坡分别以山杏沙棘混交林和刺槐沙棘混交林最大,都以油松沙棘混交林最小,与当年新梢生长量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98、0.585。(3)沙棘林分更新阴坡以沙棘纯林和刺槐沙棘混交林较好,阳坡以刺槐沙棘混交林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较好,与沙棘林分结构和生长状况的规律不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阴坡还是阳坡,沙棘与刺槐混交均有利于沙棘的生长,且更新能力较强,可以做为沙棘纯林的改造目标,促进沙棘群落持续稳定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林分结构 新梢生长量 更新能力 林分改造
下载PDF
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木生长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丹一 李根前 +3 位作者 李甜江 李孙玲 肖志勇 代光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83,共6页
为探讨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布设了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4 444株/hm2、10 000株/hm2、40 000株/hm2的中国沙棘林田间观测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 为探讨初植密度对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的影响,在毛乌素沙地布设了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4 444株/hm2、10 000株/hm2、40 000株/hm2的中国沙棘林田间观测试验。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中国沙棘林的林木生长过程及主要生长特征(生长量上限、生长量增长率、速生期迟早、速生期长短)与其初植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初植密度的变化没有改变林木树高、地径、冠幅的"慢-快-慢"生长节律,采用Logistic方程回归结果可分别解释其变异的99%、98%、93%。(2)初植密度的变化改变了林木生长过程的主要特征。其中,树高生长量上限及树高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地径生长量上限、地径生长量增长率、冠幅生长量上限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下降的态势,冠幅生长量增长率随其初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3)初植密度变化对林木冠幅生长特征的影响最大,对地径生长特征影响次之,对树高生长特征影响最小。且在不同初植密度下均是林木的冠幅首先进入速生期,其次是树高,最后是地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林 初植密度 生长 过程 特征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人工林稳定性及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曾诚 陈贝贝 +4 位作者 肖智勇 李甜江 李孙玲 代光辉 李根前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4,共6页
为了解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稳定性及生产力的影响,对毛乌素沙地平地与洼地人工林的相应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毛乌素沙地造林设计与立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洼地土壤的含水率、全P及全K含量均显著高于平地,但土壤含水率对种群... 为了解土壤水分对中国沙棘稳定性及生产力的影响,对毛乌素沙地平地与洼地人工林的相应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毛乌素沙地造林设计与立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洼地土壤的含水率、全P及全K含量均显著高于平地,但土壤含水率对种群特征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洼地的树高生长量、林分生产力、子株数量显著高于平地,且其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或稳定型),而平地的属于衰退型。由此可见:林分生产力和种群稳定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土壤含水率高则洼地林分生产力高、种群稳定性强,土壤含水率低则林分生产力低、种群稳定性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 林分生产力 种群稳定性 土壤含水率 种群结构 生长格局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青海野生中国沙棘生理特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玉花 刘品高 +2 位作者 周至远 高英 向前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771-5775,共5页
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的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对叶片生理指标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青海野生中国沙棘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 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的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处理对叶片生理指标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青海野生中国沙棘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膜透性从对照到轻度胁迫和从轻度胁迫到中度胁迫分别仅增加了2.687和2.695个百分点;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青海野生中国沙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干旱胁迫下青海野生中国沙棘叶片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剧呈上升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干旱胁迫下青海野生中国沙棘通过3种保护酶的协同调节,迅速对干旱胁迫做出生理响应,以维持细胞的相对含水量和膜结构的稳定,说明干旱胁迫下青海野生中国沙棘具有很强的抗旱保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保护酶活性
下载PDF
中国沙棘人工林持久性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响应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贝贝 曾诚 +3 位作者 高海银 刘春红 李根前 代光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7-71,共5页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含水量是决定中国沙棘种群演替方向的主导因子。为探讨中国沙棘人工林持久性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响应规律及其克隆繁殖调节机制,采用不同土壤含水率梯度的样地数据,分析克隆繁殖能力与种群特征关系。结果表明:子...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含水量是决定中国沙棘种群演替方向的主导因子。为探讨中国沙棘人工林持久性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响应规律及其克隆繁殖调节机制,采用不同土壤含水率梯度的样地数据,分析克隆繁殖能力与种群特征关系。结果表明:子株数量、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和分枝强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子株数量与克隆器官延伸能力、分枝强度呈正相关,种群增长率和稳定性随着子株数量的减少而下降。可以表明:土壤水分的减少,使中国沙棘的克隆繁殖和克隆扩散能力减弱,人工林的持久性也相应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子株数量 种群结构 克隆扩散 人工林持久性 中国沙棘
下载PDF
沙棘的种下类型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廉永善 陈学林 王峰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1期36-46,共11页
对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的性状变异进行了数量分析,发现在所分析过的性状中,以果实的形状、大小和色泽作为划分种下类型的依据是比较恰当和可行的;制定了种下类型划分的具体... 对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的性状变异进行了数量分析,发现在所分析过的性状中,以果实的形状、大小和色泽作为划分种下类型的依据是比较恰当和可行的;制定了种下类型划分的具体指标和命名原则.在此基础上,把分布于四川和甘肃两省的沙棘划分为21个类型,对类型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全面记述;讨论了种下类型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种下类型 性状变异 物种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