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rschsprung's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A comprehensive review 被引量:2
1
作者 Eric M Gershon Leonel Rodriguez Ricardo A Arbiz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23年第3期68-76,共9页
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is a congenit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failure of the neural crest cells to migrate and populate the distal bowel during gestation affecting different lengths of intestine leading to a ... 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is a congenit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failure of the neural crest cells to migrate and populate the distal bowel during gestation affecting different lengths of intestine leading to a distal functional obstruction.Surgical treatment is needed to correct HSCR once the diagnosis is confirmed by demonstrating the absence of ganglion cells or aganglionosis of the affected bowel segment.Hirschsprung’s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is an inflammatory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HSCR that can present either in the pre-or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The pathogenesis of HAEC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but intestinal dysmotility,dysbiosis and impaired mucosal defense and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ppear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There is no clear definition for HAEC,but the diagnosis is primarily clinical,and treatment is guided based on severity.Here,we aim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et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current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HA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s enterocolitis PATHOGENEsIs MICROBIOME DYsBIOsIs DYsMOTILITY Treatment
下载PDF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I-lirschsprung's-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被引量:8
2
作者 Chun-Lei Jiao Xu-Yong Chen Jie-Xiong F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491-1497,共7页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y the updated results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Hirschsprung's-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AEC). Besides, w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key and direc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Data ...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y the updated results about the pathogenesis of Hirschsprung's-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AEC). Besides, w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key and direc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Data Sources: Our data cited in this review were obtained mainly from PubMed from 1975 to 2015, with keywords "Hirschsprung enterocolitis", "Hirschsprung's enterocolitis", "Hirschsprung's-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AEC", and "EC".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regar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AEC were selected, and the articles mainly regarding the diagnosis, surgical approach, treatment, and follow-up were excluded. Results: Several factors, mainly including mucus barrier,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immune function, as well as some other factors such as genetic variations and surgical reasons, have been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HAEC. Changed quantity and barrier property of mucus, different composition of microbiota, and an abnormal immune state work together or separately trigger HAEC. Conclusions: The maintenance of intestinal homeostasis is due to a well cooperation of microbiota, mucus barrier, and immune system. If any part presents abnormal, intestinal homeostasis will be broken. Meanwhile, for patients with Hirschsprung's disease or HAEC, dysfunction of these parts has been found. Thus, the happening of HAEC may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disorders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mucus barrier, and immun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ocolitis hirschsprungs-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irschsprungs Disease PATHOGENEsIs
原文传递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在乳鼠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牛志新 何峰 +1 位作者 宋春光 肖玉清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GDNF/GFRα1)通路在乳鼠先天性巨结肠(HD)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中的作用研究。方法:21日龄内皮素受体(Ednrb)基因敲除乳鼠为HD模型组(实验组),同日龄野生型乳鼠...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GDNF/GFRα1)通路在乳鼠先天性巨结肠(HD)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中的作用研究。方法:21日龄内皮素受体(Ednrb)基因敲除乳鼠为HD模型组(实验组),同日龄野生型乳鼠为对照组,8只/组。取结肠组织,按照形态将实验组乳鼠结肠组织分为狭窄段、扩张段,对照组乳鼠结肠组织分为远段、近段。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判两组肠管炎症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两组结肠组织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GDNF/GFRα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GDNF、GFRα1、酪氨酸酶受体(RET)、核转录因子kappaBp65(NF-κBp65)、TNF-α]蛋白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HAEC主要发生在结肠扩张段;ELISA法结果显示,与实验组乳鼠狭窄段肠管比较,扩张段肠管IL-10水平显著降低、TNF-α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WB法结果显示,与实验组乳鼠狭窄段肠管比较,扩张段肠管GDNF、GFRα1、RET蛋白水平显著降低,NF-κBp65、TNF-α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HD模型乳鼠结肠扩张段炎症程度较为严重,机制可能与GDNF/GFRα1信号通路受抑制,肠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通路 先天性巨结肠 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肿瘤坏死因子-α 核转录因子κBp65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分布表达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勇 施诚仁 +1 位作者 张文竹 潘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部位肠粘膜组织内的分布表达方式。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分别对2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切除的病变段、移行段、扩张段结肠壁粘膜层及10例人正常结肠粘膜的紧密连接蛋白Oc...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不同部位肠粘膜组织内的分布表达方式。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分别对24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手术切除的病变段、移行段、扩张段结肠壁粘膜层及10例人正常结肠粘膜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及ZO-1的分布表达进行检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及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正常结肠粘膜层Occludin及ZO-1沿绒毛下方连续分布;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粘膜层Oc-cludin及ZO-1蛋白数量明显减少、散乱;移行段Occludin显色程度明显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分布异常,ZO-1蛋白分布异常,显色程度略减少于扩张段和正常对照组;扩张段Occludin及ZO-1蛋白显色程度及分布与正常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病变段、移行段紧密连接蛋白分布异常及数量减少,影响肠粘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易并发小肠结肠炎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小肠结肠炎 紧密连接 肠粘膜屏障 病因
下载PDF
RET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与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风险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斌 刘磊 +1 位作者 毛健雄 陈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2期24-25,共2页
目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RET基因是HSCR的主要致病基因,本研究探讨RET启动子区的两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5G/A... 目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是一种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RET基因是HSCR的主要致病基因,本研究探讨RET启动子区的两个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5G/A和-1A/C与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direct-squencing)分析方法,检测了5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其中合并小肠结肠炎者18例和120例正常对照者RET-5G/A和-1A/C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RET-5AA和-1CC基因型频率在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和正常对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AA较显著(P值<0.001)。此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携带RET-5AA基因型者罹患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的风险亦增加(P值=0.004),但与单纯HSCR患者组相比,RET-5AA基因型者并无增加合并小肠结肠炎的风险(P值=0.461)。结论RET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5G/A和-1A/C与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风险增加相关,但并不增加原有HSCR患者合并小肠结肠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 RET 基因遗传变异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凯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194-1196,1200,共4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发病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14例行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进行病史回顾及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AEC的相关影响因素,ELIS...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发病的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14例行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进行病史回顾及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AEC的相关影响因素,ELISA检测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扩张段组织中脂多糖(LPS)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情况,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14例患儿中69例未伴发小肠结肠炎,45例HAEC患儿(37.82%),其中仅在术前发作HAEC者23例(20.17%),仅在术后发作HAEC者10例(8.77%),术前和术后均有HAEC者12例(10.53%)。孕周和是否为常见型HSCR分型对HAEC发作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纯母乳喂养则为HAEC及术前HAEC发作的保护因素(P<0.01和P<0.05)。术前HAEC组患儿扩张段组织中LPS水平高于无HAEC组(P<0.01),而ZO-1低表达,且LPS水平与ZO-1呈负相关(r=0.361,P<0.01)。18例纯母乳喂养组患儿扩张段组织中LPS水平低于20例非纯母乳喂养组患儿(P<0.01)。结论:纯母乳喂养是HAEC发病的保护因素,母乳可能通过降低LPS水平进而影响相关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了HAEC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母乳喂养 脂多糖 紧密连接蛋白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莉萍 徐晓丽 +1 位作者 何秀云 何英英 《全科护理》 2021年第19期2682-2684,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先天性巨结肠(HD)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HEC)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行HD手术患儿1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HEC分为未并发HEC的对照组(n=98例)和并发HEC的观察组(n=50... 目的:探讨分析先天性巨结肠(HD)根治术后小肠结肠炎(HEC)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行HD手术患儿1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HEC分为未并发HEC的对照组(n=98例)和并发HEC的观察组(n=50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HD术后并发HEC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防护对策。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是否发生肠炎、有无营养不良、有无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痉挛段、术前洗肠时间、病理分型、是否应用金双歧是影响HD术后HEC发生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发生肠炎、营养不良、上呼吸道或肺部感染、术前洗肠时间≥2周是影响HD术后HE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应用金双歧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HD手术术后HEC并发症发生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且受诸多因素影响,针对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HEC风险,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预防对策
下载PDF
生长抑素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8
作者 邓洪强 吴鸿根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年第11期1031-1033,共3页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先天性巨结肠(HD)术后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0-01~2011-01期间收治的HD术后出现小肠结肠炎27例患儿,随机分为生长抑素加常规治疗组(治疗组,12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病例腹胀消失时...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先天性巨结肠(HD)术后小肠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0-01~2011-01期间收治的HD术后出现小肠结肠炎27例患儿,随机分为生长抑素加常规治疗组(治疗组,12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病例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治愈时间等各项指标,对结果分别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在腹胀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和治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结论生长抑素可全面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减压肠管扩张和缺血性改变;可明显改善HD术后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先天性巨结肠 小肠结肠炎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巨噬细胞活化与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吴琳 韩娟 徐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69-373,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巨噬细胞活化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三二〇一医院和汉中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 目的分析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组织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巨噬细胞活化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三二〇一医院和汉中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分为A组(无HAEC) 51例和B组(伴有HAEC) 32例。取两组患儿近、远段结肠标本,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患儿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采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与CD68免疫荧光双染法判断患儿M1型巨噬细胞活化情况,并通过精氨酸酶1(Arg-1)与CD68免疫荧光双染法判断患儿M2型巨噬细胞活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患儿近、远段结肠标本中i NOS和Ar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经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发现,两组患儿结肠远段i NOS/CD68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低于结肠近段(P <0. 01);与A组结肠近、远段比较,B组结肠近、远段i NOS/CD68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 <0. 01)。两组结肠远段Arg-1/CD68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结肠近段(P <0. 01);B组结肠近、远段Arg-1/CD68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A组(P <0. 01)。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发现,B组结肠近段i 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结肠远段、A组结肠近段均显著上调(P <0. 01);两组结肠远段Ar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结肠近段均显著上调(P <0. 01)。结论 HAEC的发病与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巨噬细胞表型 细胞活化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梁鹏 樊珈榕 李万富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189-1193,共5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危险因素,为先天性巨结肠(HSCR)的诊治提供依据,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患儿的术后康复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小儿普外科收治的HSCR且初次手术治疗的110例...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危险因素,为先天性巨结肠(HSCR)的诊治提供依据,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患儿的术后康复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小儿普外科收治的HSCR且初次手术治疗的110例患儿病例资料,分析HAE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10例患儿中34例发生HAEC,发生率为30.91%。HAEC患儿不同年龄、术前洗肠时间、术前发生肠炎、低体重、病变痉挛段长度、饮食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岁(OR=2.407,95%CI:1.040~5.568)、术前洗肠时间<2周(OR=2.464,95%CI:1.082~5.612)、术前发生肠炎(OR=2.943,95%CI:1.193~7.260)、低体重(OR=2.588,95%CI:1.113~6.014)、病变痉挛段长度≥30 cm(OR=2.801,95%CI:1.224~6.412)是HA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饮食控制(OR=0.358,95%CI:0.153~0.837)是HAEC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HSCR患儿术后应针对HAEC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并发症
下载PDF
SOX10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辉明 向磊 +4 位作者 李宁 韦佳 郑帅玉 邱银荣 冯杰雄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SOX10、潘氏细胞发育及分泌防御素-5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管,根据术前是否发生小肠结肠炎分为HAEC组(n=14)和HD组(n=36),并以20例正常结肠标本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SOX10、潘氏细胞发育及分泌防御素-5与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先天性巨结肠病变肠管,根据术前是否发生小肠结肠炎分为HAEC组(n=14)和HD组(n=36),并以20例正常结肠标本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中防御素-5蛋白质表达、潘氏细胞发育情况以及SOX10蛋白质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防御素~5mRNA及Sox10mRNA表达情况。结果防御素-5在正常肠管中不表达,HAEC组和HD组在肠腺隐窝基底处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但前者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高(0.33±0.039比0.10±0.031,P〈0.05),HAEC组防御素-5mRNA亦呈显著增高趋势(2.72±0.80比0.78±0.21,P〈0.05)。对结肠组织同层切片进行潘氏细胞特异性产物溶菌酶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对照组肠管中除1例存在弱阳性外其他均无阳性表达。HD组和HAEC组结肠中同样在隐窝基底处存在溶菌酶阳性细胞,可鉴别为化生的潘氏细胞,但HAEC组在发生率(78.6%)和细胞个数(2.97±0.80)明显高于HD组(27.8%,0.43±0.85)(P〈0.05)。SOX10免疫产物主要在结肠神经节细胞膜及胞浆中表达,对照组、HAEC组、HD组阳性区域的平均光密度值递减(0.75±0.041,0.61±0.048,0.35±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RT-PCR检测显示Soxl0mRNA在各组中的表达与蛋白质水平呈平行结果。结论SOXl0可能通过影响潘氏细胞发育及分泌防御素-5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X10 a防御素 潘氏细胞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原文传递
经肛soave术对新生儿期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俊鹏 张书峰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经肛soave术)对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普通型及以下类型的病例中研究组76例行经肛soave术和对照组49例行传统结肠造瘘术...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经肛soave术)对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普通型及以下类型的病例中研究组76例行经肛soave术和对照组49例行传统结肠造瘘术,统计两组对HAEC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发病情况,并分析研究组扩张肠段的额外切除对HAEC的影响。结果:对于术前合并HAEC,经肛soave组死亡5例,治愈率91.07%,对照组死亡3例,治愈率92.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肛soave术组术后有23例并发HAEC,发病率30.27%,对照组并发HAEC17例,发病率34.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扩张段的额外切除(n>5cm)对HAEC治愈率和术后发病率也无明显影响。结论:与传统结肠造瘘术相比,经肛Soave术对HAEC能够达到相同的治愈效果,术后HAEC的发病率也无明显差异;新生儿期经肛saove术中扩张段的额外切除并不能提高小肠结肠炎的治愈率和降低术后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经肛门soaveⅠ期拖出根治术 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期
原文传递
细胞焦亡在小儿外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肖欢 金祝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着炎症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主要通过炎症小体或脂多糖介导半胱天冬氨酸酶-1/4/5/11活化, 造成包括Gasdermin D在内的多种Gasdermin家族成员发生剪切, 细胞焦亡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促炎因子的释放, 从而引起各种... 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着炎症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 主要通过炎症小体或脂多糖介导半胱天冬氨酸酶-1/4/5/11活化, 造成包括Gasdermin D在内的多种Gasdermin家族成员发生剪切, 细胞焦亡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促炎因子的释放, 从而引起各种疾病中的炎症反应。目前, 细胞焦亡在小儿外科疾病中的研究尚少。现总结细胞焦亡在小儿外科疾病(先天性巨结肠、胆道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肿瘤等)中的研究进展, 发现部分小儿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有细胞焦亡的参与, 对于细胞焦亡中具体发生机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将有助于这些小儿外科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胆道闭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肿瘤 细胞焦亡 儿童
原文传递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先天性巨结肠肠穿孔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0
14
作者 林宇 吴晓娟 +4 位作者 黄文华 黄婷 王允金 张建钦 李丹丹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645-1648,共4页
目的探讨由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先天性巨结肠(HD)引起的新生儿肠穿孔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的42例NEC和22例HD所致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儿的早产儿... 目的探讨由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先天性巨结肠(HD)引起的新生儿肠穿孔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的42例NEC和22例HD所致新生儿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儿的早产儿比例、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发病日龄、术前临床症状及手术处理方式进行比较。结果NEC和HD引起新生儿肠穿孔的早产儿比例[95.23%(40/42例)比27.27%(6/22例)]、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90.48%(38/42例)比45.45%(10/22例)]及发病日龄[(14.48±10.51)d比(3.18±3.43)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有正常排便比例[71.4%(30/42例)比27.3%(6/22例)]、发病时排黏液血便比例[95.2%(40/42例)比9.1%(2/22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2例NEC中8例行肠吻合术,34例因行肠吻合术风险大行肠造瘘术;22例HD行肠双腔造瘘术。结论NEC和HD引起的新生儿肠穿孔需综合分析患儿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才能鉴别,NEC肠穿孔建议行肠吻合术,若吻合风险大,则行造瘘术;HD引起的肠穿孔建议行双腔造瘘术,若二者无法鉴别时,建议行肠造瘘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肠穿孔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先天性巨结肠
原文传递
新生儿35例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 被引量:3
15
作者 鲍俊涛 秦璐莹 +2 位作者 杨凯骅 孟庆磊 张书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5例新生儿期曾接受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行根治手术。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均行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肛门直肠...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二期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5例新生儿期曾接受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行根治手术。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均行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肛门直肠测压等检查,术中根据个体病情行多点肠管活检及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决定具体手术方式。术后观察有无吻合口瘘、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及肠功能恢复、排便情况、营养状况等中远期效果。结果9例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关瘘术;16例诊断为NEC合并肠狭窄,行狭窄肠管切除吻合术+关瘘术;10例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其中5例为全结肠型巨结肠,行Soave巨结肠根治术,3例为长段型巨结肠,行结肠次全切除Deloyers法翻转升结肠肛管吻合术+再次造瘘,2例为常见型巨结肠,行经肛门巨结肠治疗术+关瘘术。术后1例吻合口瘘并感染性休克,1例切口裂开,3例黏连性肠梗阻,1例左侧肺实变。随访3~36个月,恢复尚可。结论对于新生儿期行肠造瘘手术患儿,二期手术前应详细追问病史,钡灌肠造影、24 h延迟拍片、术中多点肠管活检等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有助于选择合适个体化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肠造瘘术 先天性巨结肠 小肠结肠炎
原文传递
牙髓干细胞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蒙信尧 陈绪勇 +2 位作者 肖俊 朱天琦 冯杰雄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3-268,共6页
目的以Ednrb基因敲除小鼠为动物模型,探讨应用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的疗效,为临床治疗HAEC寻找新途径。方法将同龄内皮素受... 目的以Ednrb基因敲除小鼠为动物模型,探讨应用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的疗效,为临床治疗HAEC寻找新途径。方法将同龄内皮素受体B基因突变鼠(花斑鼠)按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采用DPSCs腹腔注射的方式,细胞计数为0.5×10^6/kg,对照组注射同等量PBS缓冲液。正常组采用同龄野生型小鼠(8只),不做任何处理。对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4周时存活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对各组小鼠肠炎发生情况进行病理评分。同时观察TNF-α、IFN-γ、TGF-β以及IL-10等炎症因子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肠道CD4、CD20、CD56及CD68等相关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寿命明显长于对照组[(26.2±2.5) d比(22.0±3.0) d],4周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比16.70%),组间比较,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龄时,对照组小鼠血浆中促炎因子TNF-α、IFN-γ含量分别为35.21±2.08和32.31±7.41,与正常组29.52±0.19和18.94±0.49比较,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抑炎因子TGF-β、IL-10含量分别为41.38±2.39和53.89±4.90,较正常组14.84±0.02和43.56±0.97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PSCs移植后,实验组TNF-α及IFN-γ含量分别为31.31±0.63和24.75±2.76,与对照组35.21±2.08和32.31±7.41比较,含量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GF-β、IL-10含量分别为122.97±0.90和69.00±0.28,较对照组14.84±0.20和41.38±2.39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CD4、CD20、CD56及CD68等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均有降低。结论牙髓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抑制组织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组织炎症损伤等作用,可明显减轻缓解HAEC的症状,可为临床治疗HAEC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 先天性巨结肠 牙髓 干细胞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微生态制剂防治希尔施普龙病相关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芹 陈志涛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76-880,共5页
为了探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防治希尔施普龙病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将120例在本院行经肛门Soave根治术的希尔施普龙病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抗感染... 为了探讨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防治希尔施普龙病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将120例在本院行经肛门Soave根治术的希尔施普龙病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扩肛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1岁0.5粒/次,1~6岁1粒/次,6~13岁2粒/次,2次/d,连用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术后HAEC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AEC发生率分别为6.67%(4/60例)和20.00%(12/6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L-6分别为(22.50±1.48) pg/mL,(26.33±1.65) pg/m L,IL-10分别为(35.02±2.71) pg/m L,(27.86±2.53) pg/m L,TNF-α分别为(24.31±3.26) pg/mL,(29.15±3.40) 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之中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希尔施普龙病患儿术后服用微生态制剂可有效调节炎症因子水平,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增强肠黏膜机械防御屏障作用,减少HAEC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希尔施普龙病 小肠结肠炎 希尔施普龙病关联小肠结肠炎(HAE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