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t-dry changes in the borderland of Shaanxi,Gansu and Ningxia from 1208 to 1369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1
作者 戴君虎 葛全胜 +3 位作者 肖树芳 王梦麦 吴文祥 崔海亭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6期750-764,共15页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More than 240 items of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climatic information were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historical books, local chronicles, annals and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yearbooks. By using moisture index and flood/drought (F/D) index obtained from the above information, the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namely wet-dry conditions in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mainly included Ningxialu, Hezhoulu, Gongchanglu, Fengyuanlu and Yan'anlu in the Yuan Dynasty)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region was generally dry and the ratio between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was 85/38 during the period of 1208-1369.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ies of drought-flood disasters, the whole perio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1) 1208-1240: drought dominated the phase with occasional flood disasters. (2) 1240-1320: long-time drought disasters and extreme drought events happened frequently. (3) 1320-1369: drought disasters were less severe whe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appened alternately. Besides, the reconstructed wet-dry change curve revealed obvious transition and periodicity in the MongoI-Yuan Period. The transitions occurred in 1230 and 1325. The wet-dry change revealed 10- and 23-year quasi-periods 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solar cycles, indicating that solar activity had affected the wet-dry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region in the Mongol-Yuan Period. The reconstructed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wo other study results reconstructed from natural evidences, and were similar to another study results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ll the abov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mate in BSGN was characterized by long-time dry condition with frequent severe drought disasters during 1258 to 1308. Thus, these aspects of climatic change, might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local vege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dry change borderland of Shaanxi Province Gansu Province and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BSGN) historical climate yuan dynasty
下载PDF
基于中华文化共同体语境下的元代“双陆”考释
2
作者 郝延省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第5期109-112,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元代“双陆”为考察对象,以呈现元代“双陆”历史原貌为目的,研究表明:元代“双陆”兴起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时期,是中华各族棋类文化相交、相融的结晶;元代“双陆”开展范围广、扎根社会程度深,既完整、规范...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元代“双陆”为考察对象,以呈现元代“双陆”历史原貌为目的,研究表明:元代“双陆”兴起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历史时期,是中华各族棋类文化相交、相融的结晶;元代“双陆”开展范围广、扎根社会程度深,既完整、规范地传承了“双陆”棋艺,也为明清“双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元代“双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对中国古代“双陆”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共同体 元代“双陆” 宫廷“双陆” 民间“双陆” 军中“双陆” 考察与阐释
下载PDF
基于元曲的元代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分析
3
作者 金峥杰 邓可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3期64-69,共6页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纺织文明多元特征十分显著的历史时期。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的典型例证加以释读,结合史籍对元曲所展现的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展开分析。该研究表明,元曲纺织史料通过戏剧文学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诠释...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纺织文明多元特征十分显著的历史时期。采用“曲史互证”的方法,对元曲中的典型例证加以释读,结合史籍对元曲所展现的纺织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特征展开分析。该研究表明,元曲纺织史料通过戏剧文学艺术的形式,很好地诠释了在元代游牧文化冲击下,农耕文明及其传统纺织文化如何成功地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并获得统治政权的认同。研究认为,元曲蕴含的纺织文化反映着元代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延续的过程,其中含有多元广义的包容观念和大同理想,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因而汉族纺织文化可以看作是继承华夏纺织文明的正统,并且提示文化自觉是其在元代游牧政权统治下得以坚守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文明 纺织文化 纺织史料 元曲 元代 曲史互证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基于CBDB的宋元时期研究题域与价值分析
4
作者 徐桂彬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4,共4页
近年来,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传统历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哈佛大学等主持开发的CBDB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BDB的统计与内容分析,系统梳理了其收录宋元时期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CBDB对宋元... 近年来,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传统历史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哈佛大学等主持开发的CBDB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BDB的统计与内容分析,系统梳理了其收录宋元时期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CBDB对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领域研究的潜在价值。通过厘清基于CBDB的宋元时期研究题域,旨在探讨其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以期为推进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数字人文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CBDB 宋元时期 人物传记 历史研究
下载PDF
从元杂剧到小说——论百回本《西游记》承继的民族文化观
5
作者 马敏洁 陈逗逗 《韶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元代杂剧西游故事无论是在取材还是叙述形式上均影响了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的创作,学界对此展开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事实上,吴承恩在对“俗”文本继承的基础上,对元杂剧西游故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因素作了相当的改良,使得... 元代杂剧西游故事无论是在取材还是叙述形式上均影响了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的创作,学界对此展开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事实上,吴承恩在对“俗”文本继承的基础上,对元杂剧西游故事中出现的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因素作了相当的改良,使得百回本《西游记》成为“俗”中见“雅”、集结文学观赏性与思想深度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研究元杂剧西游故事与百回本西游故事之间的关联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中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多元文化色彩与民族文化融合思想,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承恩 《西游记》 元杂剧西游故事 民族融合 文化多元
下载PDF
广东罗定船步铁炉村古代冶金遗址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全胜 黄谦玺 +2 位作者 邹桂森 李延祥 陈建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铁炉村冶金遗址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船步镇铁炉村附近的丘陵脚底,遗存面积约200 m^(2)。本团队从2013年至今开展多次田野调查并取样。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矿)相、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断代等研究手段,对铁炉村遗址的7个... 铁炉村冶金遗址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船步镇铁炉村附近的丘陵脚底,遗存面积约200 m^(2)。本团队从2013年至今开展多次田野调查并取样。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矿)相、加速器质谱(AMS)碳十四断代等研究手段,对铁炉村遗址的7个炉渣和2个金属铁块样品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组织的检测分析,对1份木炭样品开展^(14)C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既是生铁冶炼遗址又是生铁炒钢冶金遗址。生铁冶炼炉渣是铁硅铝系高硅低铁渣。遗址遗存的大块金属样品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磷偏析严重,为生铁炒钢产品;其相对应的炒钢炉渣为铁硅铝系高铁渣。此类高铁渣基体局部留存有大量浮氏体等。该遗址为迄今我国发现的第一处明确遗存有古代炒钢冶金产品的遗址。该遗址遗存的竖炉及生铁冶炼炉渣、炒铁炉、炒钢产品及其冶金炉渣等一整套较为齐全证据链的生铁冶炼及生铁炒钢冶金遗物,目前国内仅见一处,将为确立古代生铁炒钢渣的鉴别标准等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AMS-14 C检测结果显示,遗址至晚距今570±25(BP)(约元中至明初)开始钢铁冶金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地区 冶金史 元中至明初 生铁冶炼 高硅渣 高铁渣 炒钢 碳十四
下载PDF
金元洛阳城在隋唐洛阳城内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曾雅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池内在的空间和功能联系。探究从隋唐到金元时期,洛阳城池规模骤减的现实背景下,古人在充分尊重山水格局、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沿袭街巷空间结构、保障城市功能复合、恢复人文生活场景等维度的营城策略,总结洛阳老城隋唐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窥见先人借势营城的规划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洛阳老城 古城选址 历史环境
下载PDF
正史所见宋元临川历史名人辑汇
8
作者 董明 谢闰根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1-62,98,共13页
抚州临川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诞生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名人,其中宋元时期尤甚。据文献统计,宋元临川被正史所载的历史名人共有98位,其中本籍73人、客籍25人。从县域分布来看,临川县23人、金溪县14人、崇仁县13人、乐安县11人、南丰县1... 抚州临川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诞生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名人,其中宋元时期尤甚。据文献统计,宋元临川被正史所载的历史名人共有98位,其中本籍73人、客籍25人。从县域分布来看,临川县23人、金溪县14人、崇仁县13人、乐安县11人、南丰县11人、宜黄县6人、南城县6人、黎川县2人、县域不明者12人。从文献来源来看,《宋史》载67人、《元史》载19人、《新元史》载12人,以宋人居多。搜集整理正史所载宋元临川历史名人对挖掘江西历史、推介赣鄱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宋元 临川 历史名人
下载PDF
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研究述评
9
作者 马燕茹 杨宝春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1-5,共5页
清官形象在关汉卿剧作中时常出现,并成为关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向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文章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关于关剧中清官形象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的成因研究、关汉卿... 清官形象在关汉卿剧作中时常出现,并成为关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向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文章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将关于关剧中清官形象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的成因研究、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的个案研究、关汉卿剧作中清官形象的文化意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汉卿 元杂剧 清官形象 研究述评
下载PDF
Reconstructing provincial cropland area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Yuan Dynasty(AD1271–1294)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美娇 何凡能 +1 位作者 杨帆 李士成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12期1994-2006,共13页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 at the regional scal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tudies and of improving global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 By analyzing ... Reconstructing historic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 at the regional scal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tudies and of improving global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 By analyzing data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including military-oriented cropland(hereafter M-cropland) area,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engaged in M-cropland(hereafter M-household) reclamation, cropland area, and the number of households, we propose a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cropland area and cropland area reclaimed by each household. A provincial cropland area estimation method for the Yuan Dynasty is described and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rovincial cropland area for AD1290.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 Both the M-cropland and cropland areas of each household were high in the north and low in the south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which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natural conditions and planting practices. Based on this observation, the government-allocated M-cropland reclamation area to each household was based on the cropland area reclaimed by each household.(2) 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cropland and cropland areas per household showed conversion coefficients of 1.23 and 0.65 for the south and north, respectively.(3) The cropland area in the entire study area in AD1290 was 535.4×106 mu(Chinese area unit, 1 mu=666.7 m^2), 57.8% in the north and 42.2% in the south. The fractional cropland areas for the entire study area, north, and south were 6.8%, 6.6%, and 7.1%, respectively and the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s for the whole study area, north, and south were 6.7, 15.6, and 4.1 mu, respectively.(4) Cropl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including the Fuli area), Huaihe River Basin(including Henan Province), and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including Jiangzhe, Jiangxi, and Huguang provi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LUCC CROPLAND area estimation historical documents yuan dynasty
原文传递
论臧懋循元杂剧编改的“剧学”奠基意义
11
作者 何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156,共9页
臧懋循出于其自觉的“剧”本体观念而非当时普遍的“曲”本体观念,对元杂剧进行了系统编改。脚色层面,参照传奇脚色体制对元杂剧脚色进行系统性重建,并深入剧作内部,从上场诗、下场诗及科白方面,对相应脚色名目作出实质性的行当化调整... 臧懋循出于其自觉的“剧”本体观念而非当时普遍的“曲”本体观念,对元杂剧进行了系统编改。脚色层面,参照传奇脚色体制对元杂剧脚色进行系统性重建,并深入剧作内部,从上场诗、下场诗及科白方面,对相应脚色名目作出实质性的行当化调整。关目层面,调整聚焦以增强关目紧凑性,调度人物以增强关目戏剧性。排场层面,调整分折以优化布局,利用辅场景以烘托主场。曲白协同层面,添加曲间白以形成互动对话,甚至对曲本身进行增删修改,曲白统筹安排以优化叙事效果。在古代戏曲理论偏重“曲学”的传统格局中,其对古代戏曲“剧学”理论的建构有着切实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臧懋循 元杂剧 “剧”本体观念 剧学 曲学
下载PDF
元杂剧匡助复仇的忠义任侠观念
12
作者 李晓一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5-89,共5页
由于血亲观念广为人们认同,血亲复仇也具有不容置疑的执行力,人们尊重血亲复仇者,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来帮助和成全他们。因此,在元杂剧中,我们看到很多忠义之士,不惜一切代价为故主复仇;同时,还有诸多侠义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弱小的... 由于血亲观念广为人们认同,血亲复仇也具有不容置疑的执行力,人们尊重血亲复仇者,甚至愿意牺牲自己来帮助和成全他们。因此,在元杂剧中,我们看到很多忠义之士,不惜一切代价为故主复仇;同时,还有诸多侠义之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弱小的复仇者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实现复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血亲复仇的正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忠义 侠义 复仇
下载PDF
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的女性形象书写
13
作者 侯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4-118,共5页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爱情婚姻戏 女性形象 影响
下载PDF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的梦意象及其道教意蕴
14
作者 孙惠欣 肖鸿淼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20-26,共7页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有大量“梦”意象以及以梦度脱的情节设置,这反映了道教文化对梦意象的逐渐渗透。在道教典籍中,“梦”常作为一种手段向凡人展现黑暗的现实生活,以达到凡人省悟并最终出家的终极目的。元代神仙道化剧中,梦意象时常与“... 元代神仙道化剧中有大量“梦”意象以及以梦度脱的情节设置,这反映了道教文化对梦意象的逐渐渗透。在道教典籍中,“梦”常作为一种手段向凡人展现黑暗的现实生活,以达到凡人省悟并最终出家的终极目的。元代神仙道化剧中,梦意象时常与“度脱”“死亡”等因素紧密相连,并设置一个全新时空以映衬黑暗现实,具有鲜明的体验性和超越性。因此,作为文学意象,元代神仙道化剧中的梦意象的道教意蕴深厚,这一现象与元代时代特征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道化剧 梦意象 道教 元代
下载PDF
正史所见宋元临川历史名人述论
15
作者 费飞 董明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5-28,共4页
宋元时期的抚州历史名人辈出,其中不乏被正史文献所载者。据《宋史》《元史》《新元史》统计,宋元时期抚州被正史所载历史名人98人,其中本籍73人、客籍25人,宋人67人、元人31人。按县域分布数量来看,依次为临川、金溪、崇仁、乐安、南... 宋元时期的抚州历史名人辈出,其中不乏被正史文献所载者。据《宋史》《元史》《新元史》统计,宋元时期抚州被正史所载历史名人98人,其中本籍73人、客籍25人,宋人67人、元人31人。按县域分布数量来看,依次为临川、金溪、崇仁、乐安、南丰、南城、宜黄、黎川。按历史名人类型分布来看,文化名人47人、官宦能吏37人、政客幕僚14人。从产生原因来看,主要与抚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家族的聚众效应有关。挖掘整理与研究正史所载宋元时期抚州历史名人,对推介赣鄱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宋元 临川 历史名人
下载PDF
元代瓷上杂剧元素成因探析
16
作者 尚想 吴涛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3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元代是我国杂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杂剧故事的唱词道白、故事情节、演出情景等得到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这一社会风尚下,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上出现了不少杂剧元素,并与各自的装饰技法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瓷上装饰... 元代是我国杂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杂剧故事的唱词道白、故事情节、演出情景等得到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这一社会风尚下,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瓷器上出现了不少杂剧元素,并与各自的装饰技法相结合,成为这一时期瓷上装饰的突出特点。瓷上杂剧元素的形成,既受到杂剧演出场所、演出情景的直接影响,也与元人独特的爱情观及道教和神仙道化剧的流行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亦有文人参与创作青花瓷上杂剧人物故事图的现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瓷上杂剧元素创作呈现较为繁荣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瓷器 元杂剧 爱情观 文人创作 神仙道化剧
下载PDF
清代毕沅对西安文物古迹的著述和保护考略
17
作者 孔凡一 《唐都学刊》 2023年第4期108-112,共5页
西安地区文物古迹众多,历代陕西、西安主政官员的活动很多都与文物古迹相关。毕沅作为清代中期主政陕西的著名学者型官员,在西安的时间较久,并且在施政中、学术上尤为关注西安地区的文物古迹,他详细考证了传世方志文献中关于西安文物古... 西安地区文物古迹众多,历代陕西、西安主政官员的活动很多都与文物古迹相关。毕沅作为清代中期主政陕西的著名学者型官员,在西安的时间较久,并且在施政中、学术上尤为关注西安地区的文物古迹,他详细考证了传世方志文献中关于西安文物古迹的记载,对错误简略之处进行了补充,在施政过程中主持编撰了地方志、金石志等文献记叙西安地区的文物古迹,在方志文献中首先创立了文物古迹相关分卷,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维护西安的文物古迹,长期以来搜集了众多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在陕期间撰写了大量的诗词歌咏西安的文物古迹,为后人了解清代中期西安文物古迹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客观上对西安的文物古迹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毕沅 西安 文物古迹 地方志
下载PDF
从几组副词看《元曲选》宾白的写成时期
18
作者 范培培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2-39,共8页
通过四组副词的历史消长情况,考察《元曲选》宾白的写成时期。推断《元曲选》宾白使用的是明代的底本,主要反映明代前期的语言面貌。
关键词 《元曲选》宾白 写成时期 副词 历史消长 明代前期
下载PDF
明与北元岭北之战军事地理考论
19
作者 卢绪友 《孙子研究》 2023年第2期18-27,共10页
洪武五年(1372),明朝以两路大军进攻岭北之北元,以期一统。此战野马川当位于漠南而非漠北,金山当指今阿尔泰山,李文忠所部是自阿尔泰山以北的称海返回途中才占领的和林,断头山一战当发生于今内蒙古卓资县。之外,明军岭北之战的兵力总损... 洪武五年(1372),明朝以两路大军进攻岭北之北元,以期一统。此战野马川当位于漠南而非漠北,金山当指今阿尔泰山,李文忠所部是自阿尔泰山以北的称海返回途中才占领的和林,断头山一战当发生于今内蒙古卓资县。之外,明军岭北之战的兵力总损失约为四五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北元 岭北之战 史地考论
下载PDF
话剧《北京法源寺》中晚清服饰的现实意义
20
作者 李一行 《西部皮革》 2023年第14期142-144,共3页
话剧是一门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学等的综合艺术。田沁鑫是中国剧坛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其舞美设计富含独特的东方美学思想,这一点在话剧《北京法源寺》晚清服饰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分析了话剧《北京法源寺》主要人物的... 话剧是一门囊括了文学、音乐、舞蹈、美学等的综合艺术。田沁鑫是中国剧坛首屈一指的女性导演,其舞美设计富含独特的东方美学思想,这一点在话剧《北京法源寺》晚清服饰的应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分析了话剧《北京法源寺》主要人物的服饰设计,探究话剧中人物服饰的现实意义。研究认为,剧中人物的服饰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正寓意着清朝末年的时代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出服 晚清服饰 历史话剧 《北京法源寺》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