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1573 AD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1
作者 Zheng Wenjun Lei Zhongsheng +3 位作者 Yuan Daoyang He Wengui Ge Weipeng LiuXing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unty seat (Minzhou county at that time ). So, we have identified the extremely seismic area of the 1573 A.D.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Minxian c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is Ⅷ - Ⅳ, the epicenter is 34.4°N, 104.0°E, the location precision is Ⅱ and the deviation of locatio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5km. Tectonically, this area lies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stress transfer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 between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uling fault.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zone is obvious, and only parts of the segment put up Holocene activity. There are landslides and rock burst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By integrated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Minxian-Dangchang segment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73 A.D. M6 1/2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earthquake textual research Seismogenic structure Minxian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f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and discussion on its causative structure
2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7年第6期696-707,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 On the basi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Wudu earthquake occurred in 186 B.C., we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drawn from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atalogs are not definite and amendments should be made.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should be located between Jugan township of Wudu County and Pingding township of Zhouqu County. Its epicenter should be in the vicinity of Lianghekou in Wudu County with a magnitude of about 7-7 1/4 and an intensity of about IX-X. The major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should be in the WNW direction tha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and the origin time should match up to that of the latest paleoearthquake event [before (83±46) B.C.] obtained by the trench investigation. Certain seismic rupture evidences are still preserved on this fault segment. Therefore, we propos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 7-7 1/4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should be in the middle-east segment of Diebu-Bailongjiang active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du earthquake in 186 B.C.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ausative structure Diebn-Bailongjiang fault zone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July 7,1590 A. D. Southeastern Yongjing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3
作者 Yuan Daoyang Lei Zhongsheng +4 位作者 Zhang Junling Ge Weipeng Liu Xingwang LiuBaichi Liang Mingji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1期87-95,共9页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in July of 1590 A.D.,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Lintao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in which "… city walls and houses collapsed,and countless people and domestic animals w...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in July of 1590 A.D.,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Lintao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in which "… city walls and houses collapsed,and countless people and domestic animals were killed".In the same month,Binggou town in eastern Qinghai Province(now northeastern Ledu county),was also damaged by an earthquake.These two earthquakes were listed as two different cases in the published earthquake catalogues,recorded separately as the Lintao M_S5.5 earthquake with epicentral intensity Ⅶ in Gansu Province and the Ledu M_S5.0 earthquake with epicentral intensity Ⅵ in Qinghai Province.However,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it is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se two earthquakes could be the same one with magnitude 6.5 and epicentral intensity Ⅷ~Ⅸ.Its epicenter was in the Maxian Mt.,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Yongjing and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might be the mid-western segments of the north fringe fault zone of Maxian Mt.of Lan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90 A.D. southeastern Yongjing earthquak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search Seismogenic structure The north fringe fault zone of Maxian Mt.
下载PDF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and Longxi earthquake in AD 134
4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704-719,共16页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 Longxi earthquake was the only earthquake example, which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had detected. Therefore this even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also served as cruci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rationality of the reconstructed model of the seismometer. But for a long time, owing to the fact that the Jincheng-Longxi earthquake on February 28, AD 138 was mistaken as the event went agains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t was refuted by the researches of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By making careful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especially by analyzing the description of Longxi earthquake of Houhan Shu, by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exposed by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t that time, ZHANG Heng's biography, his poems and place names of Han Dynasty, by comparing fiv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Qing Dynasty and their attenuation of seismic intensity,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Longxi earthquake should take place on December 13, AD 134 (the third year of Yangjia reign). As a rough assessment, the epicenter was in Tianshui area and the magnitude was about 7. Due to the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inability to scientifically explain earthquake phenomenon at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 tragedy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r years of ZHANG Heng's lif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 with the earthquake successively occurred in AD 133 and AD 134 after invention of seismometer in AD 132.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ground motion at Lingtai caused by the event in AD 134, the digital broad-band seismic records of three Longxi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recorded by Luoyang seismic station are used. The numerical modelings are made from three aspects of seismic magnitude definition, digital broad-band seismograms and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t Lingtai is between 6-8 mm, and the maximum acceleration is less than 10^-2 m/s^2. These resul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quantitative test of the scientific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 Heng's Seismometer Longxi earthquake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numerical model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下载PDF
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9
5
作者 雷中生 袁道阳 +2 位作者 葛伟鹏 何文贵 刘兴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62,共12页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结果,734年天水地震的极震区位于秦州中都督府、麦积都尉一带,今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和麦积山一带,震中烈度达Ⅹ度,震级71/2级左右。其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向,大致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相吻合,极...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结果,734年天水地震的极震区位于秦州中都督府、麦积都尉一带,今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和麦积山一带,震中烈度达Ⅹ度,震级71/2级左右。其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向,大致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相吻合,极震区正好位于甘谷-武山断裂段的东端。综合分析认为,734年天水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东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34年天水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西秦岭北缘断裂
下载PDF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郑文俊 雷中生 +3 位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位于北纬34.7°,东经103.9°,误差在10km以内。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甘肃岷县北
下载PDF
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49
7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4-663,共10页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这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大致与该区的迭部-白龙江断裂带中东段走向相吻合,时间上与探槽揭露的该断裂段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年代(83±46)BC之前可以对比.该断裂段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的遗迹.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186年武都7~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中东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186年武都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迭部-白龙江断裂
下载PDF
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的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3 位作者 刘小凤 刘百篪 才树华 郑文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60,共9页
对 138年金城 -陇西 6 3/4 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黄土滑坡分布及活动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 :在 138年地震中遭破坏的东汉金城郡郡治允吾县应在今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附近 ;陇西郡治狄道县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城。由此确定 138年地... 对 138年金城 -陇西 6 3/4 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黄土滑坡分布及活动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 :在 138年地震中遭破坏的东汉金城郡郡治允吾县应在今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附近 ;陇西郡治狄道县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城。由此确定 138年地震的极震区位置大致在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的湟水、黄河交汇地带。该区也是黄土滑坡密集分布区 ,其中的大型滑坡应为地震滑坡。在构造上该区位于拉脊山北缘弧形逆冲断裂带的前缘。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部分地段为全新世活动 ,其向NE方向的逆冲推覆致使古近系泥岩和早更新世砾岩等发生了明显的挤压褶皱变形。石油勘探资料也证实拉脊山北缘弧形构造带前缘在深部存在隐伏的挤压逆冲断褶带。由此推断 138年金城 -陇西 6 3/4 级地震的发生很可能与该逆断裂 -褶皱带的新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历史地震 地震构造 史料考证 地震志
下载PDF
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30
9
作者 郑文俊 雷中生 +3 位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3,共9页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震中位于北纬34.40,东经104.0°,震中精度为2类,震中位置偏差小于或等于25km。该地区构造上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是甘肃岷县1573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甘肃岷县
下载PDF
兰州1125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3 位作者 刘百篪 才树华 刘小凤 王永成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5,共9页
对历史地震资料的详细考证、黄土地震滑坡的调查及兰州地区活动断裂的追踪考察表明 :在兰州 112 5年地震中遭毁坏的“金城六城”之一的益机滩堡在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以南的维尼龙厂内 ,由此确定的六城范围在今兰州市西固区以南至河口一... 对历史地震资料的详细考证、黄土地震滑坡的调查及兰州地区活动断裂的追踪考察表明 :在兰州 112 5年地震中遭毁坏的“金城六城”之一的益机滩堡在今兰州市西固区河口以南的维尼龙厂内 ,由此确定的六城范围在今兰州市西固区以南至河口一带。这与本区黄土地震滑坡的分布范围、全新世活动断裂的展布及地震破裂带遗迹的分布相吻合。综合分析认为 ,兰州112 5年 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兰州市区以南、距市区最近距离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黄土滑坡 发震构造
下载PDF
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震灾特点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18
11
作者 何文贵 雷中生 +2 位作者 袁道阳 张俊玲 刘百篪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3,共7页
对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表明:本次地震的重破坏区位于玉门惠回堡至赤金堡之间,集中在火烧沟一带,其震级可达63/4级,震中烈度Ⅸ度左右。在构造上震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西盆地内,其内发育了新民堡、阴洼山和... 对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表明:本次地震的重破坏区位于玉门惠回堡至赤金堡之间,集中在火烧沟一带,其震级可达63/4级,震中烈度Ⅸ度左右。在构造上震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西盆地内,其内发育了新民堡、阴洼山和玉门等多条全新世活动断层,性质以逆断为主。其中新民堡断层和阴洼山的位置和走向与1785年地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最为接近,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遗迹。综合分析认为1785年惠回堡地震应与该区的新民堡断层和阴洼山断层的最新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回堡地震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酒西盆地
下载PDF
公元842年甘肃碌曲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2 位作者 刘兴旺 谢虹 苏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9-624,共16页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在中国西北的汉藏交界地区(现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的严重震害.经过对这次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考证和综合分析,认为其极震区大致位于今甘肃省甘南...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在中国西北的汉藏交界地区(现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的严重震害.经过对这次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考证和综合分析,认为其极震区大致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卓尼和迭部三县交界的光盖山—迭山山区,发震时间很可能为唐会昌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843年1月31日或27日),震级可达7~71/2级,震中烈度达Ⅸ~X度.在这次地震破坏区附近发育了临潭-宕昌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和迭部-白龙江断裂等3条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特征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根据近年来对上述断裂的最新考察结果和对该区现今小震活动的对比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应与其中的光盖山-迭山断裂西段的最新构造活动有关,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为中国大陆近10多年来7级以上大震主体活动区——巴颜喀拉块体北部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东段的重要分支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42年碌曲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断裂 光盖山-迭山断裂
下载PDF
1609年甘肃红崖堡7(1/4)级地震考证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兴旺 雷中生 +1 位作者 袁道阳 曹娜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3-148,共6页
通过对1609年红崖堡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和对红崖堡、清水堡和肃州等城堡、边墙等的实地调查,认为极震区大致位于今红崖子、金佛寺一带,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可达7级,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同时修订了前人对本次地震记载三处不实之处。
关键词 1609年红崖堡地震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下载PDF
756年张掖—酒泉地震考 被引量:13
14
作者 雷中生 袁道阳 +2 位作者 郑文俊 葛伟鹏 刘兴旺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7,共6页
根据现有历史地震资料和新补充史料的综合考证,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的公元756年张掖—酒泉地震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震级应由现在的6级修订为7级左右,震中烈度由Ⅶ~Ⅷ度修订为Ⅸ~Ⅹ度,极震区介于张掖、酒泉之间的高台北罗城一带。
关键词 756年张掖-酒泉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古城遗址
下载PDF
1738年青海玉树地震考证及其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1 位作者 何文贵 刘兴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50-1958,共9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年12月23日前在玉树附近还发生过另外一次大地震,造成全户伤亡无存或不堪成户的达56户,被伤157户.现行地震目录将其震级确定为6(1/2)级.本文通过对地震史料的考证研究,结合历史地震形变带特征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震级可达7(1/2)级左右,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和当江段的组合破裂,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仅是其中的玉树段再次破裂的结果,因此,其西侧的当江段具有再次破裂活动的较大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 1738年玉树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分段破裂
下载PDF
四川北部地区三次中强历史地震补充考证 被引量:12
16
作者 袁道阳 杨青云 +2 位作者 雷中生 苏琦 吴赵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四川北部地区位于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活动断裂众多、构造关系复杂、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早期历史地震因时间久远、史料记载简略等原因,其地震基本参数确定和发震构造分析难度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地震史... 四川北部地区位于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活动断裂众多、构造关系复杂、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早期历史地震因时间久远、史料记载简略等原因,其地震基本参数确定和发震构造分析难度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和实地考证,对该区1900年以前的3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公元638年松潘地震、1738年南坪地震和1748年松潘北地震)进行补充考证,对其震中位置、震级和烈度等基本参数进行重新核定,并综合分析其发震构造特征。研究结果对分析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等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北部地区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公元前47年甘肃陇西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1 位作者 吴赵 冯建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9-836,共18页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即公元前47年4月17日,在陇西郡所属的豲道县附近发生了1次强烈地震,造成"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等严重震害。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和野外实地调查,确认豲道县城在...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即公元前47年4月17日,在陇西郡所属的豲道县附近发生了1次强烈地震,造成"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等严重震害。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和野外实地调查,确认豲道县城在今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东南的三台王家新庄附近。豲道城是这次地震史料记载中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理应位于极震区内,其烈度达Ⅸ—Ⅹ度,估算其震级达7级左右。结合其他破坏点烈度的综合评定结果,绘制了这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其长轴方向为NWW向。这次地震极震区位置和等震线长轴方向与该区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西段相吻合。该段断裂全新世晚期新活动的地质地貌和地质剖面证据明确,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向N倾的正断特性,断错了冲沟T_1—T_2级冲洪积阶地,沿断裂至今仍保留有部分深切的地震断层沟槽、黄土中密集发育的张性构造裂缝、滑坡体和串珠状落水洞等地表形变现象遗迹。结合该区现代小震活动精定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47年陇西地震应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西段新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47年陇西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豲道城 发震构造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
下载PDF
1568年陕西高陵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冀 冯希杰 +2 位作者 李高阳 李晓妮 师亚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研究历史地震事件是认识地震活动规律、分析发震构造的重要途径之一。1568年5月25日(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申时),在西安东北高陵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毁坏"尽如平地","人畜伤亡甚众"。此前的地震... 研究历史地震事件是认识地震活动规律、分析发震构造的重要途径之一。1568年5月25日(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申时),在西安东北高陵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毁坏"尽如平地","人畜伤亡甚众"。此前的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命名为陕西西安东北地震,震级为6级,极震区烈度为Ⅸ。文中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再考证及野外调查,认为该次地震的极震区位于在泾河以北的泾阳县东南的永乐镇、高庄镇北部至高陵县及其东南姬家乡、张卜乡一带,并命名为陕西高陵地震,烈度为Ⅸ+(Ⅸ~Ⅹ)度,估算其震级可达7级。同时,对震害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重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图,得到其极震区的位置,同时发现其等震线长轴为NWW向,与渭南-泾阳断裂相吻合。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正断层,沿断裂地貌保留了部分断错阶地陡坎,断层剖面中可见砂土液化、张性构造裂缝等新活动遗迹,最晚活动时间为(180±30) a BP至(1 600±30) a BP之间。文中分析认为1568年陕西高陵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渭南-泾阳断裂,该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华山山前断裂共同构成渭河盆地东南缘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68年陕西高陵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渭南-泾阳断裂
下载PDF
1884年云南宁洱63/4地震补充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虹 雷中生 +1 位作者 袁道阳 苏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3-673,共11页
对1884年11月14日云南宁洱地震参数进行了重新核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普洱府(今宁洱)周围,即23.1°N、101.0°E,精度为1类,误差≤10 km,震级6级,震中烈度Ⅷ度。等震线破坏区呈NE走向,而有感区长轴呈NE向,二者之间有... 对1884年11月14日云南宁洱地震参数进行了重新核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普洱府(今宁洱)周围,即23.1°N、101.0°E,精度为1类,误差≤10 km,震级6级,震中烈度Ⅷ度。等震线破坏区呈NE走向,而有感区长轴呈NE向,二者之间有一定差异。1884年宁洱地震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龙陵—澜沧江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思茅次级地块内的普洱断裂带附近,其极震区长轴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应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历史地震考证 1884 年宁洱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张衡地动仪与公元134年陇西地震 被引量:18
20
作者 冯锐 俞言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4-668,共15页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 陇西地震是张衡地动仪的惟一测震实例,亦是检验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否合理的一个关键性判据.但长期以来,一直被误作公元138年2月28日的金城-陇西地震,因与史料矛盾而被国内外的研究所否定.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详细考证,特别分析了《后汉书》对陇西地震的描写、各种史料揭示的当时历史背景、张衡的生平、张衡的诗文、汉代地名考,对比了清朝5次历史地震,估算了其烈度衰减,得出结论:这次陇西地震的时间应为公元134年12月13日(阳嘉三年十一月壬寅).作为一个粗估,其震中在天水一带,震级约7级.张衡晚年的悲剧也与这次地震有关.本文还利用近年3次陇西地震在洛阳台的宽频带地震记录,从震级定义、数字宽频带地震记录和小震记录合成大震记录等3个方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洛阳灵台处的水平向最大地动位移应为6~8mm,最大加速度则不大于10^-2m/s^2.这些结果对新完成的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模型起到了重要的定量检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衡地动仪 陇西地震 史料研究 数值模拟 历史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