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the History of Georgian-Germa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 Prince Erekle in Berlin
1
作者 Giorgi Kavtaradz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2期1587-1591,共5页
Georgian kings and princes were trying to establish ties and to develop relationships with European monarchies. In times of cultural, religious, demographic crisis, the Catholic missions sent by the Pope, and Russian ... Georgian kings and princes were trying to establish ties and to develop relationships with European monarchies. In times of cultural, religious, demographic crisis, the Catholic missions sent by the Pope, and Russian ambassadors hold out hope to the Bagrations. In such circumstances, Georgians became closer to Europeans. The Capuchins, the Theatines, Jesuit monks were honored guests and members of the royal retinue in the Georgian Kingdoms-Princedoms. Thanks to them, in XVII-XVIII centuries, were brought up such Georgians thinkers as: Vakhushti Batonishvili, Beri Egnatashvili, Sulkhan-Saba Orbeliani, Vakhtang VI, Teimuraz II, daughter of Vaghtang VI, Tamar (mother of King Erekle II), etc. In addition, at the royal courts of Russia and Persia, it became fashionable to send their Princes to Europe, in order to get an education. The best example of this is Peter the Great and Nader Shah's son--known as Baron Semlin. From XVIII century, in the history of Georgian-German relations, there are authentic sources about Georgians' stay in Germany. Among the sources, if taking them chronologically, the oldest is about military education of Prince Erekle. The following sources are about visits of other Georgian Princes to Germany. The next sources tell about the military campaign of Georgian Hussars regiment, in whose ranks poet Davit Guramishvili was fighting. Among the above-mentioned sources, in the Georgian historiography, the issue of Davit Guramishvili has been well researched, but the same cannot be said of King Erekle 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GRAPHY HISTORIOGRAPH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history of Europe
下载PDF
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探析
2
作者 刘向阳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5期91-93,共3页
在大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国际关系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蕴涵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鉴别、榜样... 在大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国际关系史课程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蕴涵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鉴别、榜样示范、专题嵌入等方法,将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史 课程思政 实施方法
下载PDF
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三次历史转向
3
作者 张畅 赵雪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 中国国际关系学创立于旧中国,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真正开始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中国国际关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第一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的特征是以“国际共运史”为主流;改革开放后开始了第二次历史转向,其最大特征是“回归”西方话语体系的国际关系学本体;世纪之交,国际格局急剧变化,全球治理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符合时代需求,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第三次转向目标,也应该是世界国际关系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学 历史转向 国际共运史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重读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与发展:一种文明互鉴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笑吟 郭树勇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54,160,共2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受到战后全球文明交流交锋和多元共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推动。其中,文明互鉴既是理论研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是实现理论知识整合的主要动力,更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国际化面向。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受到战后全球文明交流交锋和多元共存的国际政治现实的推动。其中,文明互鉴既是理论研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是实现理论知识整合的主要动力,更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国际化面向。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在文明互鉴下的探索与发展呈现出一种动态、多元、辩证的前进趋势,主要体现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建国初期、冷战大国文明博弈背景下同苏联、美国等国际关系理论间的文明激荡与文化交锋;二是改革开放后,在多元文明共存与和平发展的时代判断下,主动开展对国外理论知识的批判性引介,在融会中外的基础上提升本国理论自觉与意识系统化;三是21世纪后,积极推进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在新一轮的全球文明交流交锋中,凝聚以“中国学派”为代表的共同体意识,产生了面向国际学术界传播的理论范式成果,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外交思想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建设发挥着总领性、全面性的指导作用,围绕国际关系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命题,而文明互鉴则将在新时期继续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与成长提供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文明互鉴 理论自主 理论发展史
下载PDF
美国视中国为“主要威胁”的思想溯源和理论依据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洁勉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53,共24页
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并延缓自身衰落,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安全威胁”,推行所谓“全政府”和“综合威慑”的对华战略。准确认识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需要把握其哲学思想、历史观、世界观以及战略理论等思想根源。美国根深蒂固的... 为了维护霸权地位并延缓自身衰落,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和“安全威胁”,推行所谓“全政府”和“综合威慑”的对华战略。准确认识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需要把握其哲学思想、历史观、世界观以及战略理论等思想根源。美国根深蒂固的“天命论”和“盎格鲁-撒克逊优越论”及对丛林法则的信奉,导致其形成了唯美国独尊的历史观,建立了固执己见的当代史观和自恋式的未来史观。美国从零和博弈和二元对立思维出发,形成了偏执地树立假想敌的政治安全观和“重利薄义”的对外关系理念。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本质上服务于美国的霸权,并在当前的背景下加速了其自身的衰落,将中美关系推向竞争甚至对抗。中美关系影响世界的未来走向,和平共处应是中美两国基本的相处之道。中国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全方位、综合性地应对和塑造中美关系,在物质和精神、实践和理论、战略和政策等多层面与美国进行建设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历史观 世界观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威胁
下载PDF
区域国别、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三学科关系刍议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兴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区域国别学被列入“交叉学科”目录下的一级学科,结束了长期以来区域国别学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的历史,成为当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要解决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体系问题,最务实的一... 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区域国别学被列入“交叉学科”目录下的一级学科,结束了长期以来区域国别学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的历史,成为当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要解决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体系问题,最务实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厘清区域国别学与其他相近、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区域国别学、国际关系学、世界历史学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从学科比较视角看,世界历史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国际关系和区域国别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最基础的学科支撑。交叉学科视域下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融合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学科功能观,区域国别学激活了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学科潜能,突破了其发展瓶颈,扩大了其学科边界,增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构能力,为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学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以学科发展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建设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国际关系学 世界历史学 学科构建 学科体系
下载PDF
中美关系史研究的既有路径与跨国转向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睿恒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102,共14页
近二三十年,跨国史已然形成一股强劲的学术风潮,对中美关系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中美关系史研究范式,多为民族国家史学框架下的单边政策史,强调权力和利益等客观因素,聚焦国家间的冲突与对抗,无法应对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新问题。2... 近二三十年,跨国史已然形成一股强劲的学术风潮,对中美关系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中美关系史研究范式,多为民族国家史学框架下的单边政策史,强调权力和利益等客观因素,聚焦国家间的冲突与对抗,无法应对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新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外交史学界出现了国际史、文化转向和跨国史三种全新路径,与中国史学界兴起的在国际化背景下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新趋势一起,共同催发了中美关系史研究的跨国转向。这集中体现在跨国移民史、跨国文化史、跨国经济史、跨国种族关系史和跨国妇女史五大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史 民族国家史 跨国史 国际史 文化转向
下载PDF
跨国史视角下的美国私人基金会:既有研究和未来趋向
8
作者 滕凯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2,144,共11页
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大型私人基金会,有着巨大的规模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活动范围遍及全球,它们的非政府和跨国性特质使其成为跨国史研究的重点对象。在跨国史的视野下,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路径:一是考察基金会在知识生产、公共卫生... 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大型私人基金会,有着巨大的规模和高效的管理模式,活动范围遍及全球,它们的非政府和跨国性特质使其成为跨国史研究的重点对象。在跨国史的视野下,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路径:一是考察基金会在知识生产、公共卫生、人口控制等跨国事务中的角色;二是探讨作为非国家行为体的基金会如何介入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的建设;三是检视基金会对美国外交事务的影响及其与美国全球权力成长之间的关系。跨国史视角的引入,为基金会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题材和领域,展示出跨国行为体对世界历史和各国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和深化美国对外关系史和20世纪国际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史 私人基金会 跨国事务 国际组织 美国对外关系
下载PDF
跨学科方法与冷战史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立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7,共12页
就研究方法而言,受兰克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冷战史研究长期以来以档案研究和传统叙事为主,急需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国际关系理论、文化研究方法和社会性别理论可以帮助冷战史学者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领域、挖掘新材料和建立新解... 就研究方法而言,受兰克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冷战史研究长期以来以档案研究和传统叙事为主,急需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入。国际关系理论、文化研究方法和社会性别理论可以帮助冷战史学者提出新问题、发现新领域、挖掘新材料和建立新解释。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不仅不会削弱冷战史的史学色彩,反而会加强冷战史的人文特性,并有助于建立起关于冷战史的新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史 国际关系理论 文化研究 社会性别理论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清代国际关系的新阐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17,共4页
何伟亚的《怀柔远人 :清代的宾礼与 1 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引发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争论。何伟亚对其书题目和一些重要清史料的“误读”折射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分析历史文本复杂意义层结构所持的令人深思的理论。何伟亚对具体史... 何伟亚的《怀柔远人 :清代的宾礼与 1 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引发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争论。何伟亚对其书题目和一些重要清史料的“误读”折射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分析历史文本复杂意义层结构所持的令人深思的理论。何伟亚对具体史料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可以继续争论的 ,然而 ,他从“历史诗学”的角度 ,对马嘎尔尼使华失败背景和原因的新诠释可能会有助于破解清代占优势地位的政治文化心理及其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清史 国际关系史
下载PDF
略论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惠敏 曲升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5-91,共7页
"国际化"潮流和"国际史"取向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兴起,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界面对国际、国内以及学术潮流的新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和选择。美国外交史学界是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上论说和实践着... "国际化"潮流和"国际史"取向于20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兴起,是美国对外关系史学界面对国际、国内以及学术潮流的新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反应和选择。美国外交史学界是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上论说和实践着国际化,即学理层面、实践层面和组织层面。其中,学理层面的"国际史"取向包括了现实主义国际史取向、文化国际主义取向和国际经济-社会史取向三种基本主张。"国际史"的方法论取向已经确立了其在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席之地,并将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 美国对外关系史学 国际史
下载PDF
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构筑中日关系的新平衡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素秋 何鹏举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36,共8页
中日两国在两千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双边关系既有处于平衡状态的时期,也有处于平衡状态被打破的时期。而对于中日关系的平衡状态起到巨大影响作用的主要有主客观两种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地区秩序;主观因素主要指中日两... 中日两国在两千多年的交往过程中,双边关系既有处于平衡状态的时期,也有处于平衡状态被打破的时期。而对于中日关系的平衡状态起到巨大影响作用的主要有主客观两种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地区秩序;主观因素主要指中日两国的历史记忆。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启了国际秩序的新的深刻变革,而在新的国际秩序中,中日两国间的新平衡状态也将不会超出准世界大国与经济大国间关系这一框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平衡状态的形成,则有必要通过增强"友好记忆",弱化"对立记忆"来改善两国间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关系 平衡状态 国际秩序 历史记忆
下载PDF
探索国际关系历史规律的社会科学尝试——问题、理论视角与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琪轩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21,158-159,共20页
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与作为历史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都在研究国际关系史。但是,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会执着于"解释历史",而不是"理解历史"与"描述历史"。他们不仅会探索国... 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与作为历史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都在研究国际关系史。但是,作为"社会科学家"的国际关系学者会执着于"解释历史",而不是"理解历史"与"描述历史"。他们不仅会探索国际关系史中的规律,而且会致力于探寻有较广适用范围、简约与精确的规律。在对国际关系史提问的时候,社会科学学者倾向于提出"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题;他们也更愿意从历史比较中提出问题。在对待国际关系理论的时候,即便是坚持"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家也会将国际关系的历史素材嵌入理论,包括宏大理论与中层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社会科学家不是在用史学方法,而是在用社会科学方法,来寻找国际关系史中的规律。无论经过多少次检验,使用多么精致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史上的同一问题往往都能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找到迥异的答案。这些不同的回答往往都能找到历史证据支撑,都会有它们各自的追随者,也都会经历兴衰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学者 社会科学 历史规律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国际关系视域下的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烈英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4-23,共10页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研究中国学、中共学在世界上成为了热点。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革命的奇迹、建设的奇迹、开放的奇迹。要想破解中国故事的密码,需要研究中共党史,而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研究,恰恰是研究中国革命史、...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研究中国学、中共学在世界上成为了热点。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革命的奇迹、建设的奇迹、开放的奇迹。要想破解中国故事的密码,需要研究中共党史,而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研究,恰恰是研究中国革命史、中国军事史、中外关系史的关鍵节点。把共产国际与中共的关系放在国际关系的宏观视域中,梳理共产国际的内在机制,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生长史及其在共产国际的作用,寻找支撐中国共产党走向辉煌的重要变量,可以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党史 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 国际关系
下载PDF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略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世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联合委员会委员、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巴里·布赞教授和理查德·利特尔教授合著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力作《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的再重建》出版后,引发了对目前...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联合委员会委员、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巴里·布赞教授和理查德·利特尔教授合著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力作《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的再重建》出版后,引发了对目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对"主权"和"平等"等基本准则的争论。本文认为历史变化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由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规定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权"和"平等"原则没有过时;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国际关系 主权 平等 全球化
下载PDF
人权与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亚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9,共16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权史研究已从一个边缘问题成为国际史和外交史研究的学术前沿。人权问题的国际性讨论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然而,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人权问题讨论陷入"死角区"。但是,人权问题在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演变为...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权史研究已从一个边缘问题成为国际史和外交史研究的学术前沿。人权问题的国际性讨论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然而,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人权问题讨论陷入"死角区"。但是,人权问题在7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演变为美国外交中的热门话题。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成为侵犯人权的主要国家。本文将英文世界主要学者和他们的代表作及其观点等做一个客观而系统的梳理,从而将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中的这一新的学术前沿介绍给中文世界的读者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历史 美国对外关系史 国际人权运动
下载PDF
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德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20,共12页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既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国际关系”研究既有重叠之处,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不仅关注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致力...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既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国际关系”研究既有重叠之处,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不仅关注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致力于把当代国际关系的来源阐释清楚,对于摆脱国际关系研究中“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界对部落和族群问题的探讨,对帝国与民族国家关系的阐释,对东方和西方流变及相互关系的说明,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再认识,为国际关系学构建更为开放、包容和全球意义上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随着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关系研究面对着越来越多超越传统意义上国际关系学的问题,正在向一个学科群的方向发展。历史学中的“国际关系”研究,或者说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可以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尝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 部落与族群 帝国与民族国家 西方与东方 中国史与世界史
下载PDF
戴维·J.希尔和他的《欧洲外交史》 被引量:2
18
作者 计秋枫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2-107,共6页
活跃在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传奇式人物戴维·J.希尔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而他最为后人记取的是他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他所著的《欧洲外交史》三卷,是欧美学界的第一部国际关系史通史著作,极大地推动了19、20世纪之交欧... 活跃在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传奇式人物戴维·J.希尔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而他最为后人记取的是他在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开创性成就。他所著的《欧洲外交史》三卷,是欧美学界的第一部国际关系史通史著作,极大地推动了19、20世纪之交欧美国际关系学科的兴起。该著作既清晰描绘了1800多年间欧洲政治的宏观轨迹,又生动展示了欧洲国际关系进程的丰富画面。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对历史主线的精当把握、对历史偶然因素的深刻揭示、对文献资料的广泛挖掘以及清新活泼的写作手法。这些特点使该著作成为国际关系史学的不朽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J.希尔 欧洲外交史 国际关系学
下载PDF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辩证认识三个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外交关系的重要论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乐强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9-33,共5页
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各国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 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各国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义与利、历史与未来、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为当前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外交关系 历史 未来 文明
下载PDF
多元化与国际化——美国外交史研究的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邹磊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79,共5页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加强中国外交史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史实重建与个案累积尚且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外交史又面临社会史、新文化史带来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外交史研究始终处于同领域的顶尖水平,而197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加强中国外交史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然而,在史实重建与个案累积尚且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外交史又面临社会史、新文化史带来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美国外交史研究始终处于同领域的顶尖水平,而1970年代以来,美国外交史在研究方法、取向、视野上受到的质疑,以及学界所作的回应,对未来中国外交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未来的中国外交史研究应该加强与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法之间的互动;突破国家中心主义的束缚,重视非传统议题、非精英及观念因素的作用,寻求多元视角的外交史研究;尽可能与国外同行交流,将自己置身于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凸显中国外交史的国际关系史特征,将外交史的国际面向和国内面向作为整体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史研究 中国外交史 社会科学方法 国际关系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