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5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ven Decades of China's Fiscal Modernization 被引量:6
1
作者 Yang Zhiyong 《China Economist》 2019年第1期66-93,共28页
After its founding in 1949,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rted to modernize its fiscal system-an essential part of its broader modernization drive.Its unified and wellfunctioning fiscal system supported the st... After its founding in 1949,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arted to modernize its fiscal system-an essential part of its broader modernization drive.Its unified and wellfunctioning fiscal system supported the stability of the nascent government,and helped stabilize the economy and restore public order after then.In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public finance in the country was put at the service of economic plans while striving to reach a fiscal equilibrium,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that time.Economic equilibrium,including fiscal,credit and material equilibrium,was perceiv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macroeconomic stability.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era of the planned economy led to the launch of a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a brilliant chapter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1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marks a brand-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up.In this transformative period,China’s fiscal system was initially decentralized to keep abreast of its“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After the goal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reform was announced in 1992,China’s fiscal reforms embarked on a fast track.As China'strived to build a public finance system compatible with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fiscal reforms took place and fiscal policy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The Third Plenum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eld in November 2013 set the goal of the reform to establish a modern fiscal system.Afterwards,China deepened its fiscal reforms,focusing on budget management,taxation and reform of central-local fiscal re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contemporary Chinese fiscal history contemporaryfiscal system modernIZATION
下载PDF
Diabetes:A Transcultural History of a Disease Concept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MIAO Peng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3期247-257,共11页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medic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West-East direction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scholarly attention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historians,whereas studies on such“knowledge travels”conducted in ...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medic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West-East direction has attracted increased scholarly attention from European and American historians,whereas studies on such“knowledge travels”conducted in the East Asian context focus mainly on political and socio-cultural concepts.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travel of Western medicine to Chinese soil,a case study on“diabetes”is conducted,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transcultural conceptual history.”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tandardization,popularization,politicization,and derivatization of“diabetes,”calling for further attention to transcultural histories of medical concepts in mod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ES Conceptual history modern china TRANSLATION XIAO
下载PDF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China's Upgrading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海波 《China Economist》 2014年第6期113-123,共11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man society from a combined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history encompassing primitive society,ancient society and recent and m...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man society from a combined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history encompassing primitive society,ancient society and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As far as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 is concerned,this paper divides the upgrade into two basic aspects:the shifting dominant position of primary,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and that of laborintensive,capital-intensive and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Moreover,this paper has examined the history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since 1949 and identified that the upgrade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demonstrates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but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ization as well.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attern of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 and China's reality,great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improve China's indigenous innovation capacity,expedit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and qualitativ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sector,and vigorously promote service sector(especially producers servic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culture industry and maritime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mbined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and hical history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primitive ancient recent and modern society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since 1949
下载PDF
Deep Learning Applied to Computational Mechanics:A Comprehensive Review,State of the Art,and the Classics 被引量:1
4
作者 Loc Vu-Quoc Alexander Humer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3年第11期1069-1343,共275页
Three recent breakthroughs due to AI in arts and science serve as motivation:An award winning digital image,protein folding,fast matrix multiplication.Man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particularl... Three recent breakthroughs due to AI in arts and science serve as motivation:An award winning digital image,protein folding,fast matrix multiplication.Man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particularly deep learning(DL),applied and relevant to computational mechanics(solid,fluids,finite-element technology)are reviewed in detail.Both hybrid and pure machine learning(ML)methods are discussed.Hybrid methods combine traditional PDE discretizations with ML methods either(1)to help model complex nonlinear constitutive relations,(2)to nonlinearly reduce the model order for efficient simulation(turbulence),or(3)to accelerate the simulation by predicting certain components in the traditional integration methods.Here,methods(1)and(2)relied on Long-Short-Term Memory(LSTM)architecture,with method(3)relying 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Pure ML methods to solve(nonlinear)PDEs are represented by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PINN)methods,which could be combined with attention mechanism to address discontinuous solutions.Both LSTM and attention architectures,together with modern and generalized classic optimizers to include stochasticity for DL networks,are extensively reviewed.Kernel machines,including Gaussian processes,are provided to sufficient depth for more advanced works such as shallow networks with infinite width.Not only addressing experts,readers are assumed familiar with computational mechanics,but not with DL,whos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are built up from the basics,aiming at bringing first-time learners quickly to the forefront of research.History and limitations of AI are recounted and discussed,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at pointing out misstatements or misconceptions of the classics,even in well-known references.Positioning and pointing control of a large-deformable beam is given as an ex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learning breakthroughs network architectures backpropagation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methods from classic to modern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long short-term memory gated recurrent unit attention transformer kernel machines Gaussian processes libraries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 state-of-the-art history limitations challenges Applications to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Finite-element matrix integration improved Gauss quadrature Multiscale geomechanics fluid-filled porous media Fluid mechanics turbulenc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Nonlinear-manifold model-order reduction autoencoder hyper-reduction using gappy data control of large deformable beam
下载PDF
Martin Luther King纪念园方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欣 王瑛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0-344,共5页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纪念园是美国国家林荫绿地内的在建纪念物。介绍了该纪念物的设计竞赛过程和获选作品ROWA设计组方案的构思及特点,结合美国国家林荫绿地纪念景观风格和纪念景观设计风尚之流变等设计背景,从延续文...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纪念园是美国国家林荫绿地内的在建纪念物。介绍了该纪念物的设计竞赛过程和获选作品ROWA设计组方案的构思及特点,结合美国国家林荫绿地纪念景观风格和纪念景观设计风尚之流变等设计背景,从延续文脉、时间和空间的融合、材料人文含义的运用和塑造场所精神4个方面分析方案设计手法,并进一步归纳美国现代纪念园的设计特点,讨论对我国纪念园设计的启发意义,探索我国现代园林设计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路德·金纪念园 场所精神 美国现代园林 园林史
下载PDF
A Study on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City Planning of Qingdao (1891-1949) 被引量:1
6
作者 LI Cai, LI Baihao SHI Ke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年第4期63-72,共10页
Once a traditional fishing village, Qingdao was developed into a city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erve the need for coastal defense. The process was later accelerated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ity planning by German ... Once a traditional fishing village, Qingdao was developed into a city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o serve the need for coastal defense. The process was later accelerated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city planning by German colonizers. The city’s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was changed many times in early modern times, dominated by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bodies and proceeding independently from other cities. After 58 year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rom 1891 to 1949, Qingdao has developed into a large city with integral style and seaport features. Based on an abun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ree major historical stages and seven development phases of Qingdao’s urban planning 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 as well as the planning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dao CITY EARLY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CITY PL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农业现代化的历程、特征与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蒋永穆 李明星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3-10,共8页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并取得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历史性的成就。本研究基于对党领导下我国...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支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并取得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历史性的成就。本研究基于对党领导下我国百年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梳理,系统归纳其在目标指向、施策逻辑和实现路径上的演进特征,并从“目标遵循、思想底色、关键推力、基本方法、路径策略、价值旨归”等六个维度,总结出以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推进、胸怀天下”等为核心的基本经验,旨在为新时代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农业现代化 百年历程 演进特征 基本经验
下载PDF
美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美学范式与谱系
8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7-140,159,160,共16页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学范式 文学史谱系
下载PDF
全球化、区域性与现代化:时代大变局下中国新闻舆论史学探索
9
作者 王天根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性呈现,离不开历史语境的清算与经验总结。新闻舆论史学探索侧重文本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涉及近代报刊的地方意识与全国视野,转向探讨区域性、全国性与世界性乃至全球化的关系。在国家与社会... “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性呈现,离不开历史语境的清算与经验总结。新闻舆论史学探索侧重文本及其与社会语境的关系,涉及近代报刊的地方意识与全国视野,转向探讨区域性、全国性与世界性乃至全球化的关系。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过程中,传媒重要角色是塑造国家认同,这是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延续。而觉醒与启蒙系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下中国发展的舆论动员重要面相。总体而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涉及传媒在国家认同上的重要作用。由此而论,政治议题与媒介议题,政治议程与媒介议程互动,当给建国学理探索更多可以发掘的空间。简言之,近代传媒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代史学探索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舆论史 “现代中国” 全球化 区域性 现代化
下载PDF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10
作者 李恭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李鸿章》 “变局” “世界之中国” 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下载PDF
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机理与构想
11
作者 吴翔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8-108,128,共12页
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彼此重构的学术史,其逻辑前提是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确认,这就要求在知识学科化的框架内开掘出学术史发展的内在生成机理。既然是学术史研究,就要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彼此重构的学术史,其逻辑前提是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确认,这就要求在知识学科化的框架内开掘出学术史发展的内在生成机理。既然是学术史研究,就要遵循历史研究的方法,学术编年、学术思潮和断代学术史的整合都是重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的方略。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具有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双重特质,它既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进程。现代汉语写作是中国儿童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原点,对文化史、思想史、政治史、革命史等大系统的区别与融通彰显了其本体价值。基于同源性的机制,中国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学术实践具有同一性,但也在学术现代化的过程中锻造了自己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儿童文学 学术史 内在机理 理论构想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期红色文艺的传承与创新
12
作者 王明娟 叶兴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34,共6页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一方面传承着此前“经典”红色文艺中时代性、人民性、党的先进性等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又在主题内容、形象塑造、表达方式、风格呈现等方面开创了审美新质。主题内容上紧跟中国式现代...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一方面传承着此前“经典”红色文艺中时代性、人民性、党的先进性等核心价值理念,一方面又在主题内容、形象塑造、表达方式、风格呈现等方面开创了审美新质。主题内容上紧跟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律动,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抗击疫情等主题拓展了传统“红色文艺”的革命题材边界。形象塑造上既有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式英雄,也涌现出大量的平民化英雄。表达方式上从“个人记忆”的前设视角转化为“集体记忆”的后设视角,使作品具有更宏阔的视野和理论审视的色彩。风格呈现上更具有娱乐性和亲和力,更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尽管新时期以来的“红色文艺”在经典传承中有了诸多创新,但仍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如红色内涵与人性规律、审美规律的契合问题,市场化与艺术化调和的问题等,这是在新的历史考验中需要直面回答的时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艺 革命历史 平民化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新时期
下载PDF
浙江省立图书馆旧址巡礼
13
作者 王子舟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第8期28-40,共13页
现存的浙江省立图书馆的馆舍旧址,主要有孤山路馆舍、大学路馆舍两处。孤山路馆舍中的白楼,与大学路馆舍是清末、民国时期专门建造的图书馆建筑,外型具有西洋风格,内部空间宽敞,表现出当时图书馆建设西洋化的观念。在陈训慈等历任馆长... 现存的浙江省立图书馆的馆舍旧址,主要有孤山路馆舍、大学路馆舍两处。孤山路馆舍中的白楼,与大学路馆舍是清末、民国时期专门建造的图书馆建筑,外型具有西洋风格,内部空间宽敞,表现出当时图书馆建设西洋化的观念。在陈训慈等历任馆长的辛苦经营下,浙江省立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业务管理、推广事业、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不菲成绩,整体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的数次钞补,及其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移迁经历,更是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历史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立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 民国图书馆史
下载PDF
西南近代军阀公馆建筑的风格类型与特征
14
作者 侯实 胡孔安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军阀统治是西南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西南近代军阀和高级将领在驻防城镇和家乡建造的居住类公馆,主要有合院式、外廊式、洋房式三类,由于样式传播的源头不同,受外来建筑材料、风格、技术的影响不同,因而形成不同地域军阀公馆流行类型... 军阀统治是西南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西南近代军阀和高级将领在驻防城镇和家乡建造的居住类公馆,主要有合院式、外廊式、洋房式三类,由于样式传播的源头不同,受外来建筑材料、风格、技术的影响不同,因而形成不同地域军阀公馆流行类型和特征的差异。军阀公馆建筑风格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受军阀自身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近代建筑 军阀公馆 风格类型 地域分布 社会观念
下载PDF
世界建筑史教学中的“关系”再现方法转向
15
作者 王洁琼 胡恒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6期99-107,共9页
本文以“再现”问题的视角切入,探讨世界建筑史教学中阐释历史建筑影响建成环境演变的视角和方法转向。随着更新的媒介工具与“再现”的方式和目的不断交融,建筑史的书写范式也发生改变:建筑史已不再是作为一种可凭经验验证的过去“真... 本文以“再现”问题的视角切入,探讨世界建筑史教学中阐释历史建筑影响建成环境演变的视角和方法转向。随着更新的媒介工具与“再现”的方式和目的不断交融,建筑史的书写范式也发生改变:建筑史已不再是作为一种可凭经验验证的过去“真实情况”的记录,而是作为一种对当今关切的问题和未来的可能结果之间的过渡。与此同时,建筑史教学正通过反思“再现”方式和目的的变化而革新:作为建筑史教学中的“再现”媒介,从图像到时空情境,其不仅是作为对历史参考的描述或抽象概念的表达,而且是用于认知、质询甚至重建尚未被发现的复杂或模糊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建筑史教学中对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建筑史教学实例的观察以及对课程讲师的深入访谈,从教学法、内容组织以及课程作业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当代世界建筑史教学中对建成环境的生产方式、社会过程及其创造历史等拓展关系的强调及其相应的再现和阐释方式的转变。认识这些转变将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建筑史的学科边界以及重新建构世界建筑史教学的框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史教学 再现 图像 关系建构 现当代建筑史
下载PDF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三)职业身份与实践
16
作者 魏筱丽 周琴 罗薇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6期140-144,共5页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与现代建筑运动构成的二元范式;并分析了曾在巴黎美术学院体系院校中学习的我国近代建筑师各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建筑教育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虞炳烈 林克明 华揽洪 刘既漂
下载PDF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一):从职业触发
17
作者 魏筱丽 罗薇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4期127-130,共4页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与现代建筑运动构成的二元范式;并分析了曾在巴黎美术学院体系院校中学习的我国近代建筑师各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建筑教育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虞炳烈 林克明 华揽洪 刘既漂
下载PDF
权威之下何以创新--职业视角下的巴黎美术学院(二):制度机制与改革
18
作者 魏筱丽 罗薇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5期126-130,共5页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 本文以关键历史节点为框架,从皇家建筑学院时期到当今的国家高等建筑学院,梳理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历史;通过建筑师职业视角,观察在历史上的法国社会、建筑教育领域与学校内部反映出的,可以容纳创新的灵活性;重新审视了学院派与现代建筑运动构成的二元范式;并分析了曾在巴黎美院体系院校中学习的我国近代建筑师各自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建筑教育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虞炳烈 林克明 华揽洪 刘既漂
下载PDF
中山纪念与市政改良:岭南近代中山公园的创建
19
作者 王艳婷 彭长歆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4,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把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跟市政建设结合在一起,一系列中山纪念建筑或空间场所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其中以中山公园的分布最为广泛,而岭南地区尤为突出。选取岭南近代59座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回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把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跟市政建设结合在一起,一系列中山纪念建筑或空间场所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其中以中山公园的分布最为广泛,而岭南地区尤为突出。选取岭南近代59座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回溯中山公园创建的缘起,并从筹建与选址、空间的建构及功能多样化三方面论述其营建特征。研究表明:1)中山公园经历了从中山纪念到与市政治理结合的过程;2)中山公园在筹建方式上表现为政府与市民的共同参与,它们多选址山水形胜处,且部分位于城市中轴线上;3)中山公园通过空间建构积极推广了孙中山符号,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新的内涵;4)中山公园采取了功能化的空间配置方法。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岭南近代中山公园的营建逻辑及岭南园林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同时也能为当今纪念性公园的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近代园林史 岭南园林 中山公园 市政改良
下载PDF
复数的“文明”:《文明小史》与晚清中国的“现代”风景
20
作者 余来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共9页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 晚清中国社会、知识经历重大转折,对现代“文明”的追逐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向,其间既有物质、技术、思想等层面的不同,也存在因“文明”本土再造而产生的对“现代”的不同想象和实践。李伯元的《文明小史》接续中国“外史”写作传统,以史官姿态为“文明”立史,却又自居于“小”的立场,寓时代观察于小说写作当中,补文明演变宏大叙事之不足。小说以书写“文明”的日常真实性为旨趣,揭示1900年代前后“传统”与“现代”相互交错、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展开及其命运等思想面相,展现晚清中国现代演进的多重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小史 文明 晚清中国 知识变动 多重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