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d-sand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rosion mechanism of a solar photovoltaic array in the middle of the Hobq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TANG Guo-dong MENG Zhong-ju +1 位作者 GAO Yong DANG Xiao-ho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5期1340-1351,共12页
The oper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of utility-scale solar energy infrastructure in desert areas ar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surface erosion processes resul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PV)power stati... The oper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of utility-scale solar energy infrastructure in desert areas ar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surface erosion processes resul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PV)power station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lar PV arrays and aeolian erosion processes.In this study,wind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near-surface transport layer at three different loc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solar PV arrays in a 200 WM-p PV power station in the central Hobq Desert,northwestern Chin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 transport varied around the panels,with the greatest transport occurring between the panels,followed by behind and in front of the panels.The sediment fluxes of all of the observation sites obey an exponential function.The secondary flow field zones formed around the PV panels:the conflux accelerating zone between the panels,the resistance decelerating zone of the under panels,and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rapid velocity increase 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panels.This resulted in a greater shear force in front of the panels under the downward flow diversion effect of PV panels,and the wind erosion depressions were finally formed here.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planning better technical schemes for wind-sand hazards at solar PV power stations,which would ensure operational stability and safety in deser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photovoltaic array Wind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Sediment transport hobq desert
下载PDF
Desertification Direc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Hobq Desert 被引量:2
2
作者 LIANG Xia GONG Wangbin +1 位作者 YANG Yong YE Pei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055-1056,共2页
The Hobq Desert,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Ordos Plateau is a typical in-situ desertification desert,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i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from the Tengger Desert to the west and Muus Desert to the so... The Hobq Desert,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Ordos Plateau is a typical in-situ desertification desert,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i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from the Tengger Desert to the west and Muus Desert to the south. The northern margin of Hobq Desert is strictly constrained to the sou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erts and rivers indicates that desertification may cause passive migration of river channels(Fig, 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desertification Direction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hobq desert
下载PDF
Grazing alters sandy soi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a sand-binding area of the Hobq Desert,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Bo LI Yuwei BAO Yuha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2年第5期576-588,共13页
Deserts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used by human interference and are prone to degradation.Revegetation can promote the reversal of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formation of fixed sand.However,the ... Deserts a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used by human interference and are prone to degradation.Revegetation can promote the reversal of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formation of fixed sand.However,the effects of grazing,which can cause the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of fixed sand to further deteriorate and result in re-desertification,on the greenhouse gas(GHG)fluxes from soils remain unknown.Herein,we investigated GHG fluxes in the Hobq Desert,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at the mobile(desertified),fixed(vegetated),and grazed(re-desertified)sites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We analyzed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GHG fluxes to micro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variation in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CO_(2)was emitted at an average rate of 4.2,3.7,and 1.1 mmol/(m^(2)•h)and N_(2)O was emitted at an average rate of 0.19,0.15,and 0.09μmol/(m^(2)•h)at the grazed,fixed,and mobile sites,respectively.Mean CH_(4) consumption was as follows:fixed site(2.9μmol/(m^(2)•h))>grazed site(2.7μmol/(m^(2)•h))>mobile site(1.1μmol/(m^(2)•h)).GHG fluxes varied seasonally,and soil temperature(10 cm)and soil water content(30 cm)were the key micrometeor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fluxes.The changes in the plant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grazing resulted in increased soil CO_(2)and N_(2)O emissions and decreased CH_(4) absorption.Grazing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GWP of the soil(P<0.05).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grazing on revegetated sandy soil can cause re-desertification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leakage.These findings could be used to formulate informed polici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deser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ZING REVEGETATION re-desertification greenhouse gases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hobq desert
下载PDF
Sedimentary and OSL dating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Hobq desert landscape,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1
4
作者 FAN YuXin CHEN XiaoLong +3 位作者 FAN TianLai JIN Ming LIU JianBao CHEN Fa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2037-2044,共8页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landscape of the Hobq desert was observed through twelve profiles along five N-S sections extending through the entire desert.Aeolian sands were found to overlie the alluvial,diluvial,and ...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and landscape of the Hobq desert was observed through twelve profiles along five N-S sections extending through the entire desert.Aeolian sands were found to overlie the alluvial,diluvial,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this desert.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dat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post-IR OSL signals of quartz fractions of sand samples at the bottom of sand dunes and hills by using the Double-SAR protocol.The OSL ages reveal that the latest sand accumulation began around 19 ka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and 9 k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Hobq Desert.Around 7 ka,the sand accumulation was strengthened and extended southward and northward 2 ka to develop the present desert landscape.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aeolian sand accumulation around 19,9 and 7 ka resulted from 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over this region.However,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Hobq desert landscape since 2 ka was likely trigger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his dese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bq desert OSL dating Last Glacial Maximum HOLOCEN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原文传递
Taming the Desert,the Hobq Way 被引量:1
5
作者 Jacques Fourrier 《ChinAfrica》 2015年第9期29-29,共1页
THE Fifth Hobq International Desert Forum, held at the end of Juty, saw ZhangJianlong, head of China's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utlining the strategies China has taken to tackle desertification over the last 4... THE Fifth Hobq International Desert Forum, held at the end of Juty, saw ZhangJianlong, head of China's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utlining the strategies China has taken to tackle desertification over the last 4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ming the desert the hobq Way ZHANG
下载PDF
1987—2022年库布齐沙漠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及趋势预测
6
作者 邬瑞鑫 蒙仲举 +4 位作者 孟芮冰 陈晓燕 辛静 韩敏 秦磊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8-1458,共11页
研究选取1987—2022年遥感影像,基于3S技术,采用NDVI像元二分法模型统计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选取PLUS模型预测了2032年沙化土地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35 a间库布齐... 研究选取1987—2022年遥感影像,基于3S技术,采用NDVI像元二分法模型统计沙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沙化土地空间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选取PLUS模型预测了2032年沙化土地分布格局。结果显示:①35 a间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整体呈增长趋势,由13.59%增长到30.43%;自西向东呈现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的明显划分,北部沿黄段植被居多。②流动沙地面积减少50%;半固定沙地面积增长10%,主要来自流动沙地治理;固定沙地增长89.80%,其中2017年涨幅最大为2.3%。③沙化耕地35 a间由13.98%增长至17.56%,平均每5 a增长约1%~2%;沙化耕地面积增加的30.83%来源于半固定沙地,6.49%来源于流动沙地;沙化耕地弃耕或蚕食导致草地面积增加18.97%。④社会经济因素是库布齐沙漠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子,未来库布齐沙漠将向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增加,林地、草地、耕地等资源型用地面积增加的方向发展。研究区沙化土地减少植被覆盖增加,可为后续沿黄段沙漠治理与沙漠工程实施提供借鉴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NDVI 沙化土地 PLUS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不同林龄沙柳林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安花 蒙仲举 +1 位作者 李浩年 徐志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5,共9页
[目的]揭示库布齐沙漠灌木林营造对沙区土壤作用的生物机制,为建立合理有效的沙漠防护林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不同林龄(6,12和15 a)沙柳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7月初采集库布齐沙漠沙柳林下0—10,10—20,20—30 cm土层深度土壤,对土... [目的]揭示库布齐沙漠灌木林营造对沙区土壤作用的生物机制,为建立合理有效的沙漠防护林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不同林龄(6,12和15 a)沙柳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7月初采集库布齐沙漠沙柳林下0—10,10—20,20—30 cm土层深度土壤,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行分析,分析该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的作用机制。[结果](1)随着林龄的增加,与对照相比,细颗粒含量逐渐增多,土壤容重和pH值呈降低趋势。(2)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呈现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在不同沙柳林龄下差异显著(p<0.05),12 a沙柳林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分别为裸沙的316.4%,420.3%,134.6%,164.5%和94.8%,15 a沙柳林下的有机碳、脲酶、蔗糖酶较对照增长了186.2%,145.3%,2703.4%。(3)土壤酶活性与不同林龄恢复阶段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密切相关。[结论]库布齐沙漠沙柳防护林营建后,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改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沙柳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库布齐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邵玉琴 赵吉 包青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8-92,共5页
对库布齐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 :①好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 0~ 0 5cm(结皮层 ) >0 5~ 10cm >6 0~ 70cm >30~ 40cm >15 0~ 16 0cm ,好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峰值在 0~ 0 5cm(结皮层 ) ;②... 对库布齐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研究表明 :①好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 0~ 0 5cm(结皮层 ) >0 5~ 10cm >6 0~ 70cm >30~ 40cm >15 0~ 16 0cm ,好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峰值在 0~ 0 5cm(结皮层 ) ;②芽孢型细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 0 5~ 10cm >0~ 0 5cm >6 0~ 70cm >30~ 40cm >15 0~ 16 0cm ,芽孢型细菌生物量的峰值在 0 5~ 10cm ;③厌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 30~ 40cm =6 0~ 70cm >0~ 0 5cm =0 5~ 10cm =15 0~ 16 0cm ,厌气性细菌生物量的峰值在 30~ 40cm和 6 0~ 70cm ;④丝状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是 0~ 0 5cm(结皮层 ) >0 5~ 10cm >30~ 40cm >6 0~ 70cm >15 0~ 16 0cm ,丝状微生物生物量的峰值在 0~0 5cm(结皮层 ) ;⑤库布齐固定沙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相一致 ,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固定沙丘 微生物生物量 垂直分布 土壤酶活性 养分
下载PDF
单个油蒿灌丛沙堆气流结构的野外观测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萍 哈斯 +2 位作者 吴霞 杨一 杜会石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1-889,共9页
气流结构是控制沙堆形态发育及演变的重要因子.用EC9-1型风杯风速计及风向标观测分析库布齐沙漠平坦薄层覆沙地上单个独立灌丛沙堆周围0.3m高处气流的水平变化及4m高度内的风速廓线,总结出单个独立油蒿灌丛沙堆的气流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气流结构是控制沙堆形态发育及演变的重要因子.用EC9-1型风杯风速计及风向标观测分析库布齐沙漠平坦薄层覆沙地上单个独立灌丛沙堆周围0.3m高处气流的水平变化及4m高度内的风速廓线,总结出单个独立油蒿灌丛沙堆的气流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在0.3m高度上,气流流速自积沙体迎风坡脚向两侧及背风侧呈先减后增的水平变化特征,背风坡脚的风速降至最低;在沙堆顺风向中轴线上,沙堆迎、背风侧附近的风速廓线分为二层,2H(灌丛沙堆总高度)以下为偏离对数分布的下凹型曲线,自下而上风速呈先减后增趋势,不透风积沙体与具疏透性的灌丛过渡高度处的风速最小,可能因过渡区存在反射流和涡流所致,2H以上符合对数分布规律,说明油蒿灌丛沙堆对气流的最大干扰高度不超过其总高度的2倍.全通透性型灌丛因积沙过程逐步转变为下密上疏型结构的灌丛沙堆,使得灌丛背风侧气流减速区长度迅速缩短,是拖着长尾的风影沙堆向椭圆形或近圆形灌丛沙堆演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油蒿灌丛沙堆 气流结构 形态演变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典型地区沙漠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陈雅琳 常学礼 +1 位作者 崔步礼 宋彦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7-34,共8页
以库布齐沙漠东部达拉特旗的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以达拉特旗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3年四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1987—2003年来沙漠化动态变化数据,分析了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 以库布齐沙漠东部达拉特旗的农牧交错区为研究区域,以达拉特旗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3年四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1987—2003年来沙漠化动态变化数据,分析了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沙漠化变化情况,从土地流向角度探讨了沙漠化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近20a来,四个时期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处于减少—增加—再增加的过程中,而沙漠化程度呈现减少—减少—增加的趋势,且2000—2003年间,是该地区沙漠化程度动态变化最大的时期。从土地流向看,各种土地类型向沙漠化土地之间的转化是导致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沙漠化 库布齐沙漠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含水率对风沙运动影响的风洞模拟 被引量:12
11
作者 宗玉梅 俎瑞平 +3 位作者 王睿 韩庆杰 顾梦鹤 王军战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66,共6页
采用室内分析和风洞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风速下库布齐沙漠沙丘沙含水率对粗糙度、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风洞实际动力情况,确定试验进口风速为6,8,10,12,14,16m/s;除干沙外,人工配制了含水率为0.25%,0.5%,1.0%,1.5... 采用室内分析和风洞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风速下库布齐沙漠沙丘沙含水率对粗糙度、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风洞实际动力情况,确定试验进口风速为6,8,10,12,14,16m/s;除干沙外,人工配制了含水率为0.25%,0.5%,1.0%,1.5%,2.0%,2.5%6组不同湿度的沙样,分别开展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地表粗糙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湿度的增加整体呈减小趋势;试验所包含的湿度范围内,其风速廓线均随高度呈对数分布,随风速的增大,风速廓线的对数规律越好,风速梯度逐渐减小;湿度越大输沙率随风速增加的绝对量变小,但相对量有所增加;随着湿度的增加输沙率呈整体下降趋势;不同湿度输沙率都出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当湿度达到2.5%时,不管任何高度风蚀过程几乎停止;干沙输沙量80%集中于近地表5cm内,但随着湿度增加,5cm以上输沙率所占比重呈增加趋势,当湿度介于0.25%~1.5%时,地表5~8cm之间输沙量占总输沙率的30%以上。说明在地表含水率较高的库布齐沙漠,采用格状沙障等增加地表粗糙度的机械防沙措施能收到比西部沙漠和戈壁地区更为理想的效果,而且采用固沙措施的高度也应高于干沙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运动 风沙流结构 湿度 风洞模拟 库布齐沙漠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几种常见灌木光合生理特征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21
12
作者 秦景 贺康宁 朱艳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3,共7页
2006年7—9月,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模拟光照条件下,对库布齐沙漠不同水分处理的3年生柽柳、小叶锦鸡儿、杨柴苗木进行观测。观测指标包括: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净光合速率(Pn... 2006年7—9月,采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模拟光照条件下,对库布齐沙漠不同水分处理的3年生柽柳、小叶锦鸡儿、杨柴苗木进行观测。观测指标包括: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AQY)、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羧化效率(CE)等。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确定这3种灌木光合生理特征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3种灌木光合生理特征对土壤含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②不同土壤含水量(SWC)下,柽柳、小叶锦鸡儿、杨柴苗木Pn最大值(Pnmax)的增加幅度分别为5.21、6.48、14.31μmol/(m^2.s)。③LSP随土壤含水量(SWC)的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值在1 000-1 400μmol/(m^2.s)之间波动。④LCP随SWC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21.7-74.1μmol/(m^2.s)。⑤AQY随SWC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变化范围为0.01-0.04。⑥柽柳、小叶锦鸡儿和杨柴维持Pnmax的SWC分别为13.8%、13.3%和15.2%;维持最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的SWC分别为10.0%、11.0%和8.5%;土壤水合补偿点分别为1.1%、0.8%和0.9%。⑦柽柳、小叶锦鸡儿和杨柴最适宜的SWC范围分别为10.0%-13.8%、11.0%-13.3%和8.5%-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生理指标 净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含水量 库布齐沙漠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沙柳林复壮更新技术措施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米志英 高永 +2 位作者 弓彩霞 白存德 张万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6-189,共4页
沙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树种和工业用材林树种。研究沙柳复壮更新技术措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沙柳相关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库布齐沙漠东段衰退的沙柳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置... 沙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树种和工业用材林树种。研究沙柳复壮更新技术措施对于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沙柳相关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库布齐沙漠东段衰退的沙柳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置沙障"、"地表平茬"、"常规平茬"、"施肥"和"不同密度造林"对沙柳高生长和地径两个形态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复壮更新技术措施对沙柳的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其中,密度为4 m×2m、3 m×2m的设置对沙柳的高生长和地径增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施肥"的处理对沙柳的高生长效果比较显著,"设立沙障"的处理对沙柳的地径生长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沙柳 复壮更新 高生长 地径生长
下载PDF
库布其沙漠几种植物的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翠霞 张秋良 常金宝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84,共4页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北缘试验地4种沙生植物(沙米、苦豆子、油蒿、沙柳)连体叶片的光合、蒸腾速率及相应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沙柳和沙米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而且沙米对高温、低...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了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北缘试验地4种沙生植物(沙米、苦豆子、油蒿、沙柳)连体叶片的光合、蒸腾速率及相应环境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沙柳和沙米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而且沙米对高温、低湿和强光的耐受性比其他3种植物强;气孔的开张程度与湿度的关系更密切,且叶内外水气压差是气孔导度变化的主导因子;4种植物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沙米的蒸腾速率要高于其他3种植物,属于高蒸腾植物;苦豆子水分利用效率较低,沙米居中,油蒿和沙柳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油蒿和沙柳在该地区生产力较高;油蒿对干旱环境的反应要比其他3种植物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其沙漠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沙柳无性快速培育技术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米志英 高永 +3 位作者 白存德 刘志国 寇志强 张宏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8-321,共4页
沙柳是库布齐沙漠重要的生物与生态资源之一。通过对沙柳扦插苗进行生根粉(ABT)、保水剂、有机肥和‘四枝一穴’栽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后,连续3 a对其高生长、基径生长、生物量及平茬后枝条萌发数进行了测定。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发现:与对照... 沙柳是库布齐沙漠重要的生物与生态资源之一。通过对沙柳扦插苗进行生根粉(ABT)、保水剂、有机肥和‘四枝一穴’栽植密度的不同处理后,连续3 a对其高生长、基径生长、生物量及平茬后枝条萌发数进行了测定。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四种处理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沙柳的高生长、基径生长、生物量及平茬后枝条萌发数量。其中保水剂的作用最好,使沙柳的成活率、平茬后的枝条数和生物量分别提高了61.0%,70.4%和7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沙柳 生长 无性快速培育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库布齐沙漠北缘沙漠化特征讨论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霞 杨勇 +1 位作者 公王斌 叶培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73-882,共10页
磴口—乌拉特前旗一带,库布齐沙漠北缘前锋带被黄河严格地限制在河道南岸,即向北弧形突出的河道基本上是库布齐沙漠西段的北部边界。库布齐沙漠自19 ka前开始发育,7 ka以来在出现了横贯东西的沙漠覆盖之后,其北缘一直在向北扩展。作者... 磴口—乌拉特前旗一带,库布齐沙漠北缘前锋带被黄河严格地限制在河道南岸,即向北弧形突出的河道基本上是库布齐沙漠西段的北部边界。库布齐沙漠自19 ka前开始发育,7 ka以来在出现了横贯东西的沙漠覆盖之后,其北缘一直在向北扩展。作者通过历史文献记录、遥感影像解译,结合沉积特征与地貌演变等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库布齐沙漠北缘由南向北不断前行,迫使磴口—乌拉特前旗段最初近东西向延伸的黄河河道向北弧形突出,并导致库布齐沙漠北缘前锋带被严格地限制在黄河南岸展布。库布齐沙漠北缘的持续向北推进,将对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套盆地内大片湿地及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高原 库布齐沙漠 黄河 沙漠化 活动构造
下载PDF
蒙陕交界地区风沙活动规律及其防治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容全 朱国荣 张本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51-258,共8页
在描述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丘基底地形之后,分析了流动沙丘分布规律与基底地形的关系。在明确沙地形成时代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该沙漠与沙地分布范围上的稳定性,库布齐沙漠为扩展型的,毛乌素沙地属稳定型的。库布齐沙漠的风沙... 在描述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丘基底地形之后,分析了流动沙丘分布规律与基底地形的关系。在明确沙地形成时代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该沙漠与沙地分布范围上的稳定性,库布齐沙漠为扩展型的,毛乌素沙地属稳定型的。库布齐沙漠的风沙危害包含了直接与间接危害2种类型;毛乌素沙地风沙危害主要是沙丘再流动,有3种危害途径。最后,根据毛乌素沙地沙丘分布规律,分析了引起沙丘再流动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沙地 风沙危害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库布齐沙漠抛物线形沙丘形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杜会石 哈斯额尔敦 +1 位作者 雷军 杨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5-169,共5页
以库布齐沙漠南缘典型抛物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GPS实测数据,通过GIS空间插值生成DEM,提取地形因子和形态参数。利用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环境本底,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对抛物线沙丘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丘平面形态... 以库布齐沙漠南缘典型抛物线形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GPS实测数据,通过GIS空间插值生成DEM,提取地形因子和形态参数。利用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环境本底,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对抛物线沙丘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丘平面形态呈U型,丘臂指向W;纵剖面上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横剖面不对称;沙丘平均移动速度为11.69m/a;沙脊线所夹中轴线走向为WNW—ESE,与盛行风或合成输沙方向一致;油蒿灌丛分布在两翼及其间平坦地,植被盖度年均减少0.95%;在长期合成风的作用下,沙丘向前移动,两丘臂间的油蒿灌丛发生阶段性的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物线形沙丘 形态变化 3S技术 库布齐沙漠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恩格贝沙样中磷的化学赋存形态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北罡 郭博书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3-76,共4页
通过采用七步连续萃取法对库布齐沙漠恩格贝沙样磷形态的分析,揭示了恩格贝沙样中磷的各种存在形态及含量分布。结果表明:所取沙样中总磷(TP)含量在94.33~251.04μg·g^-1之间,且含量随沙样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无机磷(IP)... 通过采用七步连续萃取法对库布齐沙漠恩格贝沙样磷形态的分析,揭示了恩格贝沙样中磷的各种存在形态及含量分布。结果表明:所取沙样中总磷(TP)含量在94.33~251.04μg·g^-1之间,且含量随沙样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无机磷(IP)含量在88.75~234.83μg·g^-1之间,占TP含量的94.08%~93.54%,其中以自生钙结合磷(Ca-P)和原生碎屑磷(De-P)为主,二者占到TP含量的82.81%~86.13%。有机磷(Or-P)含量在5.58~16.21μg·g^-1之间,占总磷的5.91%~6.46%。在所有不同粒径沙样中各形态磷含量的高低顺序为:原生碎屑磷(De-P)、自生钙结合磷(Ca-P)、有机磷(Or-P)、吸附态磷(Ads-P)、铁磷(Fe-P)、铝磷(Al-P)、闭蓄态磷(Obs-P),其中Obs-P含量极微。在所取沙样中Ads-P、Fe-P、De-P、Or-P、Al-P、Obs-P各自含量都随颗粒物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但Al-P和Obs-P的变化幅度很小。而Ca-P含量受粒径影响较小,粗颗粒沙样中含量略高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恩格贝沙样 磷形态 粒径
下载PDF
影响库布齐沙漠合作杨、沙柳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薛凤英 高春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4-270,共7页
对库布齐沙漠的主要造林树种合作杨和沙柳的造林密度与气象因素对造林效果的影响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合作杨和沙柳的造林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合作杨而言,最佳的造林密度为2 m×6 m,这一栽植密度多年的成活率可达到90%... 对库布齐沙漠的主要造林树种合作杨和沙柳的造林密度与气象因素对造林效果的影响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合作杨和沙柳的造林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合作杨而言,最佳的造林密度为2 m×6 m,这一栽植密度多年的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保存率达到89%以上,栽后第五年,树木净高生长量为2.03 m。对于沙柳而言,最佳的造林密度应该选择1 m×4 m或2 m×2m。分析显示,气象因子对造林效果的影响是通过综合作用体现出来的,第一综合因子主要包括年降水量、年均相对湿度、3-5月大风日数和年大风日数。其中,年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合作杨和沙柳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为正向作用,3-5月大风日数和年大风日数作用相反。第二综合因子主要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和6-8月降水量。其中,年降水量和6-8月降水量对合作杨和沙柳的造林效果的影响为正向作用,年均温的作用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杨 沙柳 造林密度 气象因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