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海子诗歌与1980年代中国的文化意识 |
王东东
|
《江汉学术》
|
2024 |
0 |
|
2
|
从颂神到弑神——论荷尔德林与尼采对海子诗歌的影响 |
万孝献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荷尔德林的诗歌创作与精神分裂症 |
陈智民
肖世富
|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原创性对二元范式的超越:论荷尔德林的古今之争 |
葛体标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3 |
0 |
|
5
|
意指过程和差异的感受 |
塞缪尔·韦伯
|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批评游戏:评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 |
徐岱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7
|
诗歌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海德格尔第一次荷尔德林讲课的核心问题与思路 |
张振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8
|
德国文学浪漫派的哲学旨趣——以诺瓦利斯、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例 |
季雨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9
|
荷尔德林诗歌之“自然的复魅” |
史风华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0
|
荷尔德林和德意志的命运 |
娄林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1
|
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
罗显克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2
|
荷尔德林与惠特曼诗学中的希腊理念 |
李咏吟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3
|
荷尔德林的“哲性诗学”与海德格尔的“诗性哲学” |
李文军
|
《云梦学刊》
|
2017 |
0 |
|
14
|
“绝对自我”的悖谬:提坦、费希特和辛克莱的叠影——《旭培里昂,或希腊隐士》中阿拉班达的精神形象 |
李莎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5
|
巴别塔之后的精神返乡——论《波多里诺》与荷尔德林诗歌思想之融通性 |
白春苏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6
|
“草原”是海子诗歌中被忽略的精神源--以皮尔斯符号学为方法 |
鄢冬
|
《贺州学院学报》
|
2020 |
0 |
|
17
|
渊明隐逸 诗意地栖居 |
潘志和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8
|
“运思”:通往荷尔德林的“诗思”之路——对一种批评的再批评 |
傅明根
|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9
|
基于鉴赏与翻译的德语诗歌教学实践探析——以荷尔德林的《浮生之半》为例 |
胡一帆
|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
2019 |
2
|
|
20
|
海德格尔论此在之诗意栖居——以《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为中心 |
周一飞
唐娟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