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hange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wo Asian species of rhinoceros in Holocene
1
作者 Liu Hongji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8年第1期84-89,共6页
At present only five species of rhinoceros surrive in the world, among which three in Asia No wild rhinoceros has been found alive in East Asia now But many recent evidences reveal the fact that rhinoceros still liv... At present only five species of rhinoceros surrive in the world, among which three in Asia No wild rhinoceros has been found alive in East Asia now But many recent evidences reveal the fact that rhinoceros still lived not very long ago in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of Holocene The attention to East Asia rhinoceros in Holocene first arose from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n ancient ruins in China Archaeologists first found some subfossil skeletons of rhinoceros in ruins of Yin Dynasty in Anyang of Henan in the 1930s Then more skeletons of rhinoceros were found in many other Neolithic Ages runis, such as in Tonghai (Yunnan), Nanning (Guangxi), Xichuan (Henan), Yuyao (Zhejiang), and Haian (Jiangsu).(Guangxi Archaeological Team 1972; Jia 1977; Wu 1983; Huang and Liang 1984; Xu 1990). Moreover, Zhou Benxiong reported some rhinoceros teeth containing residual organic matter found in cav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ccording to a number of very now skeletons of rhinoceros found in some caves in Central China and South China, Yang Zhongjian drew the inferences that rhinoceros might liv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until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000 yrs B P ) at least These discoveries provided the material evidence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rhinoceros in East Asian Continent Recently, some scholars brought forward more new information about Chinese rhinoceros from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nvestigations of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respectively (Wen and He 1981; Sun 1982). Based on the above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s, this paper is going to deal with the species of rhinoceros once living in East As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zoo geography At last, we brouhgt up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rhinoceros in distribution in Asia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hysiographical elements and human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INOCERO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evolution process East Asia holocence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风砂沉积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秀玲 李志忠 +2 位作者 凌智永 靳建辉 曹相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42,共8页
通过对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可克达拉剖面(TKP)有机碳(TOC)、氧化铁(Fe2O3)及频率磁化率(Xfd)的分析,探讨了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结果显示:3.71~1.50kaBP期间该区气候总体上比较干旱,气候干湿变化复杂,并经历了凉... 通过对新疆伊犁塔克尔莫乎尔沙漠可克达拉剖面(TKP)有机碳(TOC)、氧化铁(Fe2O3)及频率磁化率(Xfd)的分析,探讨了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结果显示:3.71~1.50kaBP期间该区气候总体上比较干旱,气候干湿变化复杂,并经历了凉湿(3.71~3.06kaBP)、极端干旱(3.06~2.63kaBP)和相对湿润(2.63~1.50kaBP)的演变过程。1.50~0.50kaBP期间TOC、Fe2O3和Xfd的平均含量均达到全剖面的最高值,可能代表着这段时期区域降水比较丰沛,为伊犁河谷地区近4ka以来气候最为适宜的时期。0.5kaBP以来,伊犁河谷气候迅速地向干旱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晚全新世 可克达拉剖面 新疆伊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全新世大暖期环境特征之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光秀 施雅风 +1 位作者 沈永平 洪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均温度高于现代3~5℃左右,夏季风增强,年降水量增加100~400mm。湖泊水面扩张并升高,湖水变淡,高原泥炭发育,冰川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全新世 大暖期 环境特征 地层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内蒙古黑垆土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伟华 张昊 +2 位作者 乌力更 周心澄 王荣秀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5-119,共5页
土壤地球化学过程,即元素的生物积累过程与地质淋溶过程在同一空间的矛盾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或人类经济活动条件下,各种土壤类型,无不打上自身特有的地球化学烙印。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土壤也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一些烙印消失了... 土壤地球化学过程,即元素的生物积累过程与地质淋溶过程在同一空间的矛盾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或人类经济活动条件下,各种土壤类型,无不打上自身特有的地球化学烙印。当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土壤也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一些烙印消失了,一些烙印却能长时间的保留。那些被保留下来的地球化学烙印或痕迹,也就成为重要的土壤历史发生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黑垆土 地球化学 内蒙古 草原 碳酸盐 土壤
下载PDF
四川石棉—西昌地区地震区划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唐荣昌 张耀国 +1 位作者 黄祖智 雷建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06-315,共10页
本文基于对石棉—西昌地区全新世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强度上不均匀性的认识,结合四川省近廿年来对该区地震趋势估计,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了此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和地表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本文基于对石棉—西昌地区全新世断层活动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强度上不均匀性的认识,结合四川省近廿年来对该区地震趋势估计,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了此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和地表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烈度和加速度的最高值均位于冕宁以南—西昌一带,这与该段全新世地表破裂最强烈、断错地貌和古地震遗迹相对集中、强震活动频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区划图等烈度线和等加速度线的总体分布形态近呈南北,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区划 石棉地区 西昌地区 四川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的分段与划组 被引量:1
6
作者 岳军 Dong Yue +8 位作者 赵希涛 张宝华 牟林 韩芳 王国明 赵长荣 张百鸣 肖国强 李建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0-547,共18页
本文以岩性地层、气候地层(CaCO_3含量、古温度和Rb/Sr比值等)、年代地层、沉积化学地层和生物组合地层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规范以及建组要求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划分为3个组:独流镇组(Qh_3dl)、大黄洼组(Qh_2dh)和西翟庄组(Qh_1xz... 本文以岩性地层、气候地层(CaCO_3含量、古温度和Rb/Sr比值等)、年代地层、沉积化学地层和生物组合地层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规范以及建组要求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划分为3个组:独流镇组(Qh_3dl)、大黄洼组(Qh_2dh)和西翟庄组(Qh_1xz)。其地层埋深界线及测年界线分别为:晚全新世独流镇组(Qh_3dl)与中全新世大黄洼组(Qh_2dh)的分组埋深界线为3.70 m,^(14)C年龄界线大致为2 820±80 a B.P.~2 390±60 a B.P.左右;中全新世大黄洼组(Qh_2dh)与早全新世西翟庄组(Qh_1xz)的分组埋深界线为14.10 m,^(14)C年龄界线大致为7 800±120 a B.P.~8 650±85 a B.P.左右;早全新世西翟庄组(Qh_1xz)与晚更新世塘沽组(QP_3tg)的分组埋深界线为18.70 m,测年^(14)C年龄界线大致为9 405±120 a B.P.~10 300±790 a B.P.左右。根据沉积地球化学环境指标(CaCO_3含量、古温度和Rb/Sr比值等)划分出第Ⅰ气候冷段~第Ⅴ气候冷段;根据C_(org)/P_2O_5、Fe^2/Fe^3等含量曲线综合分析划出第Ⅰ·还原带~第Ⅴ·还原带。综合分析显示:气候冷期时往往处于还原环境,与此同时,海平面则呈波动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全新统 地层层型剖面 分段与划组
下载PDF
汉江上游郧县段全新世特大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周亮 黄春长 +4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杨建超 张小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野外考察,在湖北郧县段河谷发现了含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剖面。对该剖面采集样品,进行了沉积学分析,并且应用光释光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定获得其OSL年龄,结合地层对比和文化层考古...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野外考察,在湖北郧县段河谷发现了含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剖面。对该剖面采集样品,进行了沉积学分析,并且应用光释光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定获得其OSL年龄,结合地层对比和文化层考古学断代,确定由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记录的特大洪水事件发生在距今1 800~1 700a之间,对应于我国历史上的东汉至魏晋时期(A.D.200~300)。通过与汉江上游地区、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多种指标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分析,揭示出特大洪水事件发生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气候恶化期。由于气候状态不稳定,降水变率大,致使严重地干旱和特大洪水皆有发生。该成果对我们深刻理解区域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 全新世 光释光测年 汉江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阿木尼克山段)构造地貌及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3 位作者 刘炜 殷翔 张加庆 姚海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2-1322,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盆地东北部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其晚第四纪活动特性的研究,对理解南祁连山应变分配模式及断裂活动向柴达木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在阿木尼克山段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发育一...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是控制盆地东北部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其晚第四纪活动特性的研究,对理解南祁连山应变分配模式及断裂活动向柴达木盆地内部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在阿木尼克山段遥感影像线性特征明显,发育一系列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地质调查、探槽开挖、GPS地形剖面测量、OSL地质测年等研究表明:在阿木尼克山山前存在长约30 km的地震地质遗迹,连续性好,发育断层陡坎、断层凹槽、地震鼓梁(包)、水系扭错等地貌现象。通过对典型地貌面GPS测量及OSL测年,得到全新世平均垂直速率为0.43±0.02 mm/a。通过DEM图解译得到Fan2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48 m,得到13 ka以来走滑速率为3.38~4.21 mm/a;Fan1洪积扇地貌面最大水平走滑量达14 m,计算得到5.1 ka以来走滑速率2.50~2.75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 阿木尼克山 左旋走滑 逆冲断裂 活动速率 同震位移
原文传递
QUATERNARY GEOLOGY & GEOMORPHOLOGY
9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2014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20141016An Chengbang(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Ministry of Education,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Zhao Yongtao Lake Record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from Xinjiang,NW C... 20141016An Chengbang(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Ministry of Education,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Zhao Yongtao Lake Records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from Xinjiang,NW China and Their Climatic Imp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ZHOU QUATERNARY LACUSTRINE DATING PLATEAU holo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