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erum NGF, NSE, BDNF, and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Zhen-Ping Cui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7年第5期21-24,共4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erum NGF, NSE, BDNF, and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Methods: A total of 150 patients with ACI who were admi...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serum NGF, NSE, BDNF, and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Methods: A total of 150 patients with ACI who wer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randomiz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anti-coagulation,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cerebral circulation improving, and brain cell activator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eurological nursing,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stable vital signs and no disease progression within 48 h. The morning fasting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before treatment, 2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llected. The serum NGF, NSE, BDNF, IL-6, hs-CRP, and TNF-α were detected.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motor function before treatment, 2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Results:IL-6, hs-CRP, and TNF-α levels 2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NGF and BDNF levels 2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NSE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MBI and FMA scores 2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s: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of nervous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ACI, regulate NGF, BDNF, and NSE levels, and play the cerebral function remodel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ural function recovery, and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NGF NSE BDNF Motor function
下载PDF
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2
作者 张伟 周俐红 路燕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501-502,共2页
目的探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和并发症... 目的探讨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和并发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参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优化溶栓护理流程联合超早期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溶栓护理流程 超早期个性化护理 急性脑梗死 康复
下载PDF
PDC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探讨
3
作者 李萍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4年第2期122-127,共6页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病区ACI患者65例,运用PDCA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后医护人员ACI早期康复知晓率、患者依从率、满意度及日常生活活动...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病区ACI患者65例,运用PDCA模式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后医护人员ACI早期康复知晓率、患者依从率、满意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结果运用PDCA模式后,神经内科医护人员ACI早期康复知晓率由实施前的31.25%提升至81.25%(P<0.05);患者依从率由实施前的20.00%提高到69.23%(P<0.05);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49.23%提高到87.69%(P<0.05);患者ADL评分由实施前的(69.08±12.81)分提高到(88.38±12.72)分(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ACI患者早期康复可以提升医护人员早期康复知晓率,提高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改善患者ADL能力,从而提高康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PDCA管理模式 早期康复
下载PDF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朱子健 赵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探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ugl-Meyer评测法、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前交通动脉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两组脑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脑血流动力学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偏瘫 针灸 康复治疗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方燕 刘璐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3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聊城市脑科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聊城市脑科医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田氏协调试验得分、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田氏协调试验与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1个疗程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为(53.9±6.1)分,高于对照组的(48.7±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1,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与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者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恢复患者手部协调与精细动作能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减少负面心理状况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系统化 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 合并抑郁
下载PDF
亲情化护理联合多模块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潘明治 李媛 丁敏芳 《中外医疗》 2024年第6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讨亲情化护理联合多模块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9... 目的探讨亲情化护理联合多模块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组患者接受亲情化护理联合多模块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入院即刻,两组患者的上肢及手、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巴氏(Barthel)量表平均得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当日,联合组患者上肢及手、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Barthel量表平均得分(88.74±10.26)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8,P<0.05);联合组SS-QOL评分(214.67±20.09)分高于对照组(t=6.531,P<0.05)。结论亲情化护理联合多模块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有助于优化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强日常生活能力,最终提升生活质量,是一种理想的联合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偏瘫 亲情化护理 多模块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影响
7
作者 王国颖 柏慧 +2 位作者 高亚楠 王航 张倩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131-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 目的探讨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分别于干预前1d、干预3个月后评估希望水平、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神经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希望水平各个维度评分、PANAS评分(PA)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PANAS(NA)评分、SSEQ各个维度评分及总分、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介入术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患者希望水平更高,情绪状态更稳定,自我效能感更强,神经功能恢复更好,预后情况更为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 患者及家属联合管理模式 术后康复
下载PDF
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康复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
8
作者 仲伟明 刘杰 +4 位作者 高林 吴绍光 周军 赵志明 栾鸾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展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高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所有患者全部开展开颅去... 目的探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展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2月高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所有患者全部开展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基础康复治疗,研究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肢关节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影响。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NIH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15.26±2.21)分、MAS评分(1.18±0.42)分,低于对照组的(17.21±2.70)分、(1.96±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0、6.683,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FMA评分(59.90±8.23)分、BI指数(81.96±10.59)分,高于对照组的(55.50±3.69)分、(72.25±1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0、2.708,P均<0.05)。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开展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受损情况,提升肢体功能、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 综合康复治疗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颞肌贴敷
下载PDF
基于医联体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星 李倩倩 +3 位作者 卢爱敏 熊箐箐 黄华玉 许友贤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2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医联体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康复治疗的6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 目的:探讨基于医联体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康复治疗的6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居家康复治疗,研究组采取基于医联体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出院第1天)、干预后(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ADL、FMA、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医联体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用于ACI患者能提高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质量,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联体 卒中后早期康复 综合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时效性激励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芳芳 彭芬 尹俊锋 《临床研究》 2023年第6期174-176,共3页
目的 探讨时效性激励护理对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应对方式、自我护理水平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共计76例ACI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N=38)与对照组(N... 目的 探讨时效性激励护理对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应对方式、自我护理水平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共计76例ACI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采用时效性激励护理干预,对两组应对方式、自我护理水平及康复锻炼依从性。结果 干预后两组积极应对评分提高,消极应对评分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积极应对评分更高,消极应对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提高,干预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康复锻炼依从性(97.37%)较对照组(84.2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时效性激励护理应用于ACI偏瘫患者干预中,可改善其应对方式,提升自我护理水平,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偏瘫 时效性激励护理 应对方式 康复锻炼依从性
下载PDF
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VR训练对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步态平衡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樊振梅 王春钚 +1 位作者 谢婷 郜风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目的 研究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对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步态平衡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颅内血管... 目的 研究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对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步态平衡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颅内血管介入术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联合常规训练,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肢体协调辅助装置训练联合VR训练。训练2个月后,采用躯干障碍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Fugl-Meyer平衡测试评分(Fugl-Meyer balance assessment score,FMA-B)、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FAC)、改良Barthel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的躯干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记录患者的三维步态参数和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情况。结果 共纳入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42.64±4.17)岁,男性81例,女性7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训练后,观察组TIS量表的协调[(3.93±0.46)分vs.(2.88±0.25)分,P<0.001]、静态坐位平衡[(5.63±1.35)分vs.(4.99±1.04)分,P=0.004]、动态坐位平衡评分[(3.95±0.62)分vs.(3.19±0.54),P<0.001]与FMA-B评分[(7.95±1.99)分vs.(7.04±1.84分),P=0.01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AC等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步速[(52.46±4.98)cm/s vs.(48.34±4.28)cm/s,P<0.001]、步频[(89.42±8.48)次/分钟vs.(80.47±7.96)次/分钟,P<0.001]和患肢摆动相(38.45%±4.02%vs. 34.26%±3.87%,P<0.00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左右步长差[(0.62±0.06)cm vs.(0.93±0.11)cm,P<0.001]和不对称指数[(0.07±0.03)vs.(0.12±0.02),P<0.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股四头肌[(0.10±0.02)cm/s vs.(0.08±0.01)cm/s,P<0.001]、胫骨前肌[(0.11±0.02)cm/s vs.(0.08±0.02)cm/s,P<0.001]和腓肠肌[(0.09±0.02)cm/s vs.(0.07±0.01)cm/s,P<0.001]的肌电图积分数值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股四头肌[(4.38±0.37)mV vs.(5.38±0.59)mV,P<0.001]、胫骨前肌[(4.63±0.47)mV vs.(5.28±0.83)mV,P<0.001]和腓肠肌[(6.37±1.02)mV vs.(8.66±1.15)mV,P<0.001]均方根振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BI评分[(67.41±7.86)分vs.(61.57±6.63)分,P<0.00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采用肢体协调辅助装置结合VR训练的方式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可改善患者躯干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提高其肌肉耐受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协调辅助装置 VR技术 步态平衡 表面肌电图 急性脑梗死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文丽 张瑜 王丽 《海军医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和琼斯依赖测量工具(JDT)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31例ACI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和琼斯依赖测量工具(JDT)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收治的31例ACI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31例ACI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FMEA模式和JDT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阶段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2组患者接诊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以及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抵达急诊至卒中团队接诊时间、入院至CT完成时间、开始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仅出现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头痛、牙龈出血、泌尿系统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各出现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8%,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身体锻炼、锻炼效果监测、主动寻求建议以及总依从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述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FMEA模式和JDT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联合阶段性护理模式对ACI患者的干预效果良好,可优化急救流程,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缓解神经功能损伤,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康复训练依从性,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优化 阶段 急性脑梗死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并发症预防及肢体功能康复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慧颖 高梅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8期21-24,共4页
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并发症预防及肢体功能康复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接受取栓术治疗的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在取栓术... 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并发症预防及肢体功能康复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接受取栓术治疗的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在取栓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预防、肢体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的14.81%(P>0.05);干预后,观察组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后实施针对性护理能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肢体功能康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 急性脑梗死 取栓术 并发症 肢体功能康复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干预研究
14
作者 宋静 姚霈 +1 位作者 孙贵芝 宗寿健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23期2909-2911,共3页
目的:观察研究早期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 目的:观察研究早期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对患肢行良肢位摆放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并观察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3,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得以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1,P<0.05);观察组良肢位摆放干预之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41,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评分均得以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1,P<0.05);观察组良肢位摆放干预之后Barthel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8,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中良肢位摆放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良肢位摆放 急性脑梗死 偏瘫
下载PDF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思懿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 分析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 目的 分析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4±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6.7)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90.2±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社会功能、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8.4±1.4)、(9.1±0.9)、(9.6±0.3)、(9.4±0.6)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7.5±0.4)、(8.1±0.5)、(8.2±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可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偏瘫 早期针灸康复 神经功能缺损 生存质量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SIRT1/PGC-1a通路介导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永权 郭书玲 谢桂芬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a)通路介导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遵化市人民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a)通路介导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遵化市人民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病史资料并根据康复训练起始时间分为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研究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检测血清NSE、S100B、MDA、SOD、Bcl-2、Caspase-3含量及外周血SIRT1、PGC-1a的mRNA表达水平,随访起病后1年内脑梗死累积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后的NIHSS评分、血清NSE、S100B、MDA、Caspase-3含量降低,MBI评分、血清SOD及Bcl-2含量、外周血SIRT1、PGC-1a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以研究组更显著,两组间干预后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7、5.005、14.834、10.068、8.696、14.075、5.843、10.570、9.607、7.223,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与促进SIRT1/PGC-1a通路激活、抑制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训练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SIRT1/PGC-1a通路
下载PDF
早期康复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喜蝶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9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采用早期康复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采用早期康复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抽样法分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34、1.013,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白介素-10(IL-10)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6、2.293、17.546、5.585、4.319,P<0.05)。结论:选择早期康复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对ACI展开治疗可改善其肢体及神经功能,亦可促进其生活能力恢复,避免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持续升高影响预后效果,值得借鉴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 丁苯酞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肢体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睡眠的影响
18
作者 刘玲玲 钟雯 冯锦绣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952-1954,共3页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测量患者的肢体功能,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FM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脑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 睡眠质量
下载PDF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传媛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5期259-263,共5页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给予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措施,探讨护理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南京市第一医院救治的急性脑梗死并伴发抑郁的患者126例纳入研究,将样本数据录入计算机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别,试验组(n=63例)、参照组(n...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给予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措施,探讨护理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择南京市第一医院救治的急性脑梗死并伴发抑郁的患者126例纳入研究,将样本数据录入计算机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组别,试验组(n=63例)、参照组(n=63例),其中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并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之后,试验组病人NIHSS分数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之后,试验组病人SAS分数、SDS分数都比参照组低(P<0.05)。干预之后,试验组病人PSQI分数明显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针对干预急性脑梗死伴发抑郁的病人,不仅可以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还能明显缓解病人不良情绪,优化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 抑郁 神经功能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康复训练护理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
作者 李荣 李欣 辛均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2期150-154,共5页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护理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0例实施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理应...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护理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0例实施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理应激指标[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生活质量、肢体运动能力、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MFV)]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Cor(241.47±21.41)nmol/L、E(68.26±4.45)ng/L、IL-6(94.36±4.44)ng/L、CRP(9.32±2.05)mg/L均低于对照组的(464.55±21.45)nmol/L、(85.53±4.43)ng/L、(105.06±4.45)ng/L、(12.18±2.0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14%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Barthel指数(BI)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BI评分(70.73±2.32)分高于对照组的(65.22±2.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FMA评分(68.29±2.32)分高于对照组的(62.12±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RI(0.48±0.06)、PI(0.63±0.11)小于对照组的(0.54±0.07)、(0.74±0.10),MFV(75.15±7.79)cm/s大于对照组的(70.13±2.62)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替罗非班治疗过程中应用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理应激、炎症因子指标及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升生活质量及肢体运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护理 急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脑动脉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