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exotic species using GIS and information-theoretic approaches:A case of ragweed(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distribution in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CHEN Hao CHEN LiJun Thomas P. ALBRIGH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9期1223-1230,共8页
Invasive exotic species pose a growing threat to the economy,public health,and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nations worldwide.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exotic species is of great impor... Invasive exotic species pose a growing threat to the economy,public health,and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nations worldwide.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exotic speci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evention and early warning efforts. We are investiga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exotic species,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se distributions,and the ability to predict them using statistical and information-theoretic approaches. For some species,detailed presence/absence occurrence data are available,allowing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standar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However,for most species,absence data are not available. Present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a model based on presence-only information,we developed an improved logistic regres-sion approach using Information Theory and Frequency Statistics to produce a relative suitability map. This paper generated a variety of distributions of ragweed(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from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applied to herbarium specimen location data and a suite of GIS layers including climatic,topographic,and land cover information. Our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based on 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 from a suite of ecologically reasonable predictor variables. Based on the results we provided a new Frequency Statistical method to compartmentalize habitat-suitability in the native range. Finally,we used the model and the compartmentalized criterion developed in native ranges to “project” a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nto the exotic ranges to build habitat-suitability ma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潜在分布 预测 信息论 GIS 豚草属
原文传递
Soil biotic and abiotic conditions negate invasive species performance in native habitat
2
作者 Pushpa G.Soti Matthew Purcell Krish Jayachandran 《Ecological Processes》 SCIE EI 2020年第1期196-204,共9页
Background:Most studies on plant invasion consider the enemy release hypothesis when analyzing native habitats.However,the lower performance of invasive species in the native habitats can be the result of unfavorable ... Background:Most studies on plant invasion consider the enemy release hypothesis when analyzing native habitats.However,the lower performance of invasive species in the native habitats can be the result of unfavorable soil conditions in the native habitats.While soil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have a potential to restrict the growth of invasive species in their native habitats,our understanding of belowground environment of invasive species in their native habitats is very limited.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soi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n exotic invasive plant,Old World Climbing Fern(Lygodium microphyllum),in its native habitat in Australia and the recipient habitat in South Florida.Rhizosphere soil samples from both habitats were analyzed for soil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Results:Soi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cipient habita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native habitats.Soil samples from the native habitat had low soil pH,an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elements such as aluminum and zinc which are phytotoxic in acidic soil environments.Additionally,mycorrhizal fungi spores were more diverse in the recipient habitat in Florida compared to the native habitat in Australia.Conclusion:Overall,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owth of an invasive plant in its native habitats could be restricted by the tox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strong soil acidity.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invasive plants not only escape from their natural herbivores but also from toxic soil environment in their native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toxicity Soil chemistry Soil microbes exotic invasive species Lygodium microphyllum
原文传递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3
作者 万朝阳 方康 +3 位作者 吴金明 牟希东 董芳 张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 随着我国外来鱼类养殖规模和观赏鱼产业规模持续发展扩大,外来鱼类的生态风险也日益增加,研判外来鱼类的潜在地理分布对防控生物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外来鱼类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结合131个食蚊鱼有效分布点位数据以及11个可能影响其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预测分析了食蚊鱼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对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预测的精度较高(AUC=0.977),影响食蚊鱼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年平均最低水温(39.0%)、人口密度(32.8%)、最干月降雨量(10.2%)和海拔(9.4%);(2)食蚊鱼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面积为175.75×104 km^(2),主要集中在珠江流域、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下游以及西南诸河流域的云南区域,预测在未来环境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食蚊鱼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为防控食蚊鱼以及其他外来鱼类的入侵,建议完善外来鱼类贸易和养殖的行业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鱼类 生物入侵 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地理分布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Impacts of invasive Iris pseudacorus L.(yellow flag) establishing in an abandoned urban pond on native semi-wetland vegetation
4
作者 Daisuke Hayasaka Shingo Fujiwara Taizo Uchid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881-1887,共7页
Iris pseudacorus L., intentionally introduced in Japan as an ornamental plant and to improve aquatic environments, has been declared a noxious species in the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ct of Japan due to the suspected hi... Iris pseudacorus L., intentionally introduced in Japan as an ornamental plant and to improve aquatic environments, has been declared a noxious species in the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ct of Japan due to the suspected high ecological risks to the local species and ecosystems. Although prompt responses to I. pseudacorus have been sought to conserve local biodiversity, knowledge about its invasiveness is lacking. Here, we repo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I. pseudacorus and floristic changes in semi-wetland vegetation of an abandoned urban pond(Aoike), Nara City, Nara Prepecture, Japan. In total, 64 vascular plants were recorded in the pond, of which 50 were native species, seven were naturalized non-native, and seven were invasive species. On the other hand, most of these vascular plants(42 species) were grassland species and only several aquatic plants(10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is study pond. The number of vascular plant spec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quadrats with a coverage of I. pseudacorus above 50%. In addition, tendencies of lower number of native species and concomitant higher number of invasive species were found with increasing coverage of I. pseudacorus. From these results, we suggest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preferentially manage sites where the coverage of I. pseudacorus is above 50%,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local biodiversity. Additionally, as recommended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cut reproductive organs are kept submerged under deep water for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I. pseudaco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invasions ecological impacts exotic species HYDROPHYTES species traits
下载PDF
Intercontinental comparison of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in introduced plants at the transition from naturalization to invasion:A case study on the floras of South Africa and China 被引量:1
5
作者 Hong Qian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63-368,共6页
Invasive species may pose significant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The number of introduced species that have become invasive is substantial and is rapidly increasing.Identifying pot... Invasive species may pose significant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The number of introduced species that have become invasive is substantial and is rapidly increasing.Identifying potentially invasive species and preventing their expansion a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n invasion ecology.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between invasive and native species has been used in predicting invasion success.Previous studies on the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of plants at the transition from naturalization to invasion have shown mixed results,which may be because different methods were used in different studies.Here,I use the same method to analyze two comprehensive data sets from South Africa and China,using two phylogenetic metrics reflecting deep and shallow evolutionary histories,to address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probability of becoming invasive is higher for naturalized species distantly related to the native flora.My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becoming invasive is higher for naturalized speci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ve flora.The finding of my study is consistent with Darwin's preadaptation hypo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SPERMS exotic species Introduced species invasive species Naturalized species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下载PDF
Competition for shelter between four invasive gobiids and two native benthic fish species 被引量:1
6
作者 N. VAN KESSEL M. DORENBOSCH +2 位作者 M.R.M. DE BOER R.S.E.W. LEUVEN G. VAN DER VELDE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4-851,共8页
关键词 物种 住房 鱼类 竞争 栖息地选择 侵入 相互作用 生命周期
原文传递
外来植物黄顶菊的入侵警报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142
7
作者 高贤明 唐廷贵 +3 位作者 梁宇 郑天翔 桑卫国 陈艺林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一种菊科外来植物最近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天津市和河北省的衡水与廊坊市。专家鉴定结果证明这是一种我国从未报道过的外来物种Flaveria bidentis。本文拟定了它的中文名称:黄顶菊,并对其原产地、扩散范围以及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 一种菊科外来植物最近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天津市和河北省的衡水与廊坊市。专家鉴定结果证明这是一种我国从未报道过的外来物种Flaveria bidentis。本文拟定了它的中文名称:黄顶菊,并对其原产地、扩散范围以及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其特性,我们认为黄顶菊是一种入侵性极高的一年生杂草,特别是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有极大的破坏性。为了防治、控制和根除这种新入侵的有害物种,本文借鉴国内外入侵物种防治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并呼吁各有关人员和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调查其入侵途径,分析其可能入侵的区域,评估其入侵性,拟定科学的防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物种 植物 黄顶菊 入侵性 杂草 原产地 扩散范围 形态学 生理学 生态学 防治
下载PDF
生物入侵与入侵生态学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伯荪 郝艳茹 +1 位作者 王昌伟 彭少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5-77,共3页
探讨了生物入侵、外来种及入侵种等相关的概念。强调生物入侵的本质是对经济、环境、社会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提出入侵生态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定义了入侵生态学是"研究入侵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本地种、入侵种、入侵群... 探讨了生物入侵、外来种及入侵种等相关的概念。强调生物入侵的本质是对经济、环境、社会及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提出入侵生态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定义了入侵生态学是"研究入侵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本地种、入侵种、入侵群落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核心问题之一是生物入侵的生态学过程及其机制,揭示其动态规律和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外来种 入侵种 本地种 入侵生态学
下载PDF
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 被引量:56
9
作者 王朋 梁文举 +3 位作者 孔垂华 姜勇 张茂新 张朝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707-711,共5页
由外来杂草入侵引发的严重生态和经济问题已倍受关注 .外来杂草在新生境成功入侵 ,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外 ,还应具备一些特有的入侵机制 .阐明外来杂草的各种入侵机制可以为入侵杂草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外来杂草只... 由外来杂草入侵引发的严重生态和经济问题已倍受关注 .外来杂草在新生境成功入侵 ,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外 ,还应具备一些特有的入侵机制 .阐明外来杂草的各种入侵机制可以为入侵杂草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外来杂草只有在新生境中与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中取得优势 ,才能定植并扩增种群而成功入侵 .在这些外来杂草和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中 ,化学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目前研究已经证实 :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外来杂草成功入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 ,植物也可以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防御或抑制新生境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涉及到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各个方面 .因此 ,外来杂草的化学生态学特征应作为入侵种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杂草 入侵 种间相互作用 化感作用 化学机制
下载PDF
不受欢迎的生物多样性:香港的外来植物物种 被引量:126
10
作者 吴世捷 高力行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香港早在 19世纪中叶开始就有外来植物入侵的记录。迄今为止 ,已发现多达 2 38种已归化的外来或怀疑为外来的植物 ,其中又以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五爪金龙 (Ipomoeacairica)、假臭草 (Eupatoriumcatarium )、大黍 (Panicummaxim... 香港早在 19世纪中叶开始就有外来植物入侵的记录。迄今为止 ,已发现多达 2 38种已归化的外来或怀疑为外来的植物 ,其中又以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五爪金龙 (Ipomoeacairica)、假臭草 (Eupatoriumcatarium )、大黍 (Panicummaximum)等最常见。外来植物最常见于受人为干扰的生境 ,例如荒废农田及路旁等 ,而较少在天然林地生境及贫瘠的灌草丛中发现。外来植物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低地生境。它们常形成单优种群 ,减少了生境及动植物的多样性。外来动物对香港原生植物影响最大的是于 2 0世纪 70年代入侵的松树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外来的脊椎动物也有可能对香港的植被演替产生影响。目前香港的外来植物当中 ,有些在大陆较少分布或没有记录。作为华南最大的港口 ,香港对外来物种的引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制定控制外来种在香港及华南地区的引入及传播的政策及措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外来种 入侵种 外来植物 生物多样性 控制
下载PDF
近20年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与风险评估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50
11
作者 陈宝明 彭少麟 +2 位作者 吴秀平 王鹏龙 马建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677-6685,共9页
外来生物入侵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极大地威胁着生态系统健康,已造成很大的生态损失与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生物入侵的加剧,全球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可以为人们提供对入侵可能性和入侵... 外来生物入侵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极大地威胁着生态系统健康,已造成很大的生态损失与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生物入侵的加剧,全球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可以为人们提供对入侵可能性和入侵方式更直接的信息,从而为管理者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基于最近20年间(1995—2014年)科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中数据,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当前国际研究现状,以便推动中国的生物入侵相关研究。为了全面掌握全球外来生物入侵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采用Bibexcel与TDA文献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去重后共获取5492篇文献。结果表明:近20年(1995—2014年)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刊文量呈现前缓后剧增的趋势,2008—2014年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献数量急剧增加,2014年达到最高(511篇);美国发文量远超其它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刊文量排名第5。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的研究论文影响力较大。刊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为美国农业部(USDA),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排名第10位。研究学科主要为昆虫学、农艺学、植物科学、生态学,研究热点集中在生物防治、风险评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杂草防控,以及生物入侵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方面。有关外来入侵生物的生态危害与风险评估的研究多集中于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未来要加强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研究;要加强气候变化对外来生物物种特性的影响研究,更多关注入侵生物的生态控制与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今后长期有效地防控入侵生物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风险评估 外来生物 生态危害
下载PDF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组成及其与水位光照的关系 被引量:39
12
作者 沈琪 刘珂 +4 位作者 李世玉 张骏 蒋跃平 葛滢 常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4-122,共9页
杭州西溪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并在一千多年农渔耕作用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它的面积急剧萎缩,植被受干扰,生态脆弱,不久前成立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将保护提上日程。该文在报道这类特殊湿地植被结构和... 杭州西溪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并在一千多年农渔耕作用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它的面积急剧萎缩,植被受干扰,生态脆弱,不久前成立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将保护提上日程。该文在报道这类特殊湿地植被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下列问题:何种小生境利于保护本地和湿地植物多样性?入侵种在各种小生境中的影响如何?怎样防控?根据调查,将西溪湿地草本层的小生境分成5种类型:强光高基、弱光(有树遮光)高基、强光低基、强光高渚和强光低渚。采用分层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这5种小生境下的植物群落组成,以重要值作为变量来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并排序。共26个地点,约234m2的样方。结果显示在农渔耕的背景下,水位高低及光照等自然因子对植物组成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强光高基生境物种丰富度最高,其中本土、木本和豆科植物数量最多,而入侵种、湿生物种数量最低;强光低渚生境的情况正好相反。强光高基生境有利于保持本土植物多样性,降低入侵种的竞争能力,但不利于湿地植物的存在;强光低基有中度本土植物多样性及抵御入侵种的能力,有较大的草本比例和湿地植物比例,是一个保持良好的湿地环境。有利于湿地植物的低湿生境目前在西溪比例较低,湿地植物偏少,这主要与西溪先前人类从事农业和渔业活动有关。在去除影响景观、影响本土物种多样性的入侵种的同时,可考虑增加低湿的生境,并补种湿地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入侵物种 群落组成 DCA排序 功能群 西溪湿地
下载PDF
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控制外来杂草的入侵 被引量:62
13
作者 马瑞燕 王韧 丁建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677-2688,共12页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 ,外来有害植物入侵 ,严重威胁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利用从原产地引入食性较专一的天敌来控制外来杂草是杂草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保护环境一劳永逸的效果。简要介绍了国际生物防治概况 ,统计表明...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 ,外来有害植物入侵 ,严重威胁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利用从原产地引入食性较专一的天敌来控制外来杂草是杂草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保护环境一劳永逸的效果。简要介绍了国际生物防治概况 ,统计表明全世界至少有 1 33种目标杂草进行生物防治 ,主要分布在菊科、仙人掌科和含羞草科 ,63科 369种无脊椎动物和真菌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天敌 ,利用最多的天敌是鞘翅目象甲科和叶甲科昆虫 ,其中大多数项目是治理外来杂草的。杂草生物防治最活跃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和新西兰。重点论述了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 ,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我国杂草生物防治起步晚 ,传统杂草生防的目标杂草有 4种 ,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豚草和水葫芦 ,其中 ,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获得成功。共引进天敌 1 4种 ,输出天敌 2 3种 ,与世界上生物防治先进的国家比尚有距离。中国应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对外来杂草开展生物防治。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外来杂草 入侵物种 生物多样性 控制 杂草防治
下载PDF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杜凡 杨宇明 +1 位作者 李俊清 尹五元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5-508,共4页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H.B.K.)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均...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H.B.K.)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均未提及该种在云南的分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标本,确认云南分布有两种假泽兰属植物,即假泽兰(Mikania cordata(Burm.f.)B.L.Robinson)和薇甘菊(M.micrantha),并介绍了薇甘菊在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危害现状。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习性,作者预测薇甘菊将进一步在德宏州扩散,还可能入侵到与德宏州气候相似的其他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此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假泽兰属 假泽兰 薇甘菊 外来入侵种
下载PDF
水盾草在中国的分布特点和入侵途径 被引量:16
15
作者 丁炳扬 于明坚 +3 位作者 金孝锋 俞建 姜维梅 董柯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3-230,共8页
水盾草 (Cabombacaroliniana)是原产南、北美洲的水生植物 ,近年来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它在中国已经成为归化植物。通过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的实地考察 ,调查点共 30 0多个 ,覆盖我国东南沿海及华中 10省 (市、区 ) 80多个县 (市 )。结果... 水盾草 (Cabombacaroliniana)是原产南、北美洲的水生植物 ,近年来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它在中国已经成为归化植物。通过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的实地考察 ,调查点共 30 0多个 ,覆盖我国东南沿海及华中 10省 (市、区 ) 80多个县 (市 )。结果发现有水盾草分布的点 6 7个。目前水盾草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及上海西部的淀山湖附近的河网地带。从地理纬度上看 ,自 2 9°33′7″N(建德梅城 )至 31°35′2″N(常熟昆承湖 ) ;主要的水域类型为一些水流缓慢、水位稳定的小河道和中小型湖泊。在水盾草所处的沉水植物群落中 ,共调查到大型沉水植物 8科 18属 2 1种 ,常见种为苦草 (Vallisnerianatans)、金鱼藻 (Ceratophyllumdemer sum)、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菹草 (Potamogetoncrispus) ,这些也是浙北、苏南地区水域主要的水生植物。根据水盾草与各个种的种间相遇百分率来看 ,金鱼藻最高 ,为 5 1.33% ,其次为苦草、黑藻和菹草 ,分别为 4 5 .0 5 %、36 .5 6 %、35 .6 4 %。可见相对其他水生植物群落而言 ,由这些种所组成的水生植物群落更易为水盾草所侵入。从各个分布点水盾草所处状态来看 ,有些点的水盾草已成为群落的优势种 ,有的刚刚定居 ,还有的则仍处于零星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盾草 中国 分布特点 入侵途径 分布范围 共存植物 水域类型 水生植物 莼菜科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丘陵生境优势树种凋落物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侯玉平 魏巍 +4 位作者 翟文婷 初航 殷吉林 柏新富 卜庆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8-34,共7页
【目的】认识和了解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机制成为当前入侵生态学研究最为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本文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不同群落优势种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的化感抑制效应差异,探讨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方法】采用培养... 【目的】认识和了解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机制成为当前入侵生态学研究最为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本文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不同群落优势种对外来植物火炬树的化感抑制效应差异,探讨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凋落物水浸液种子发芽试验,比较山东半岛丘陵生境常见优势树种麻栎、刺槐、赤松、黑松凋落物对火炬树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差异;因土壤会影响许多化感物质的转化和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其活性,进一步设置土壤介质参与的凋落物覆盖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不同树种凋落物覆盖对火炬树幼苗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凋落物水浸液种子发芽试验显示,麻栎相比刺槐、赤松、黑松,显著抑制火炬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凋落物覆盖盆栽试验表明,高凋落物量(每盆50 g)时,麻栎较刺槐、赤松、黑松显著降低了火炬树幼苗的总生物量;低凋落物量(每盆25 g)时仅在麻栎和赤松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麻栎较赤松显著抑制了火炬树幼苗总生物量的积累;有麻栎凋落物覆盖时,火炬树幼苗生物量分配呈现叶生物量比降低,根生物量比和根冠比增大的趋势。【结论】麻栎的化感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火炬树的生长。利用对火炬树具有明显化感抑制作用的本地植物麻栎对其进行生态控制,或者构建高抵抗力植物群落,进而筛选有效化感物质,可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控制火炬树扩散的新途径。研究结果可揭示群落入侵抵抗力形成的化感驱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对入侵过程的认识,对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植物 火炬树 生物入侵 化感作用 化感适应性 群落入侵抵抗力 优势树种
下载PDF
外来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被引量:44
17
作者 郭传友 王中生 方炎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3-78,共6页
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其中,生物入侵已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外来种入侵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日益加剧,已经危及到我国的生态安全。为此从介绍与外来种入侵有关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外来种入侵的途径,生... 世界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其中,生物入侵已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外来种入侵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日益加剧,已经危及到我国的生态安全。为此从介绍与外来种入侵有关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外来种入侵的途径,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经济及社会的严重影响。提出在外来种入侵的防治和管理方面,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目前生物入侵的实际状况,加强国家能力、研究能力和监管能力建设,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种 生物入侵 防治对策 生物多样性 生态安全
下载PDF
外来种入侵与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8
18
作者 黄红娟 叶万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在入侵生态学研究方面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入侵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自Elton的经典假说提出以来 ,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比物种贫乏的群落更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观点得到广泛接受。一些理论模型和多样性处理实验支持了该... 在入侵生态学研究方面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入侵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研究和争论的焦点。自Elton的经典假说提出以来 ,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比物种贫乏的群落更能抵抗外来种入侵的观点得到广泛接受。一些理论模型和多样性处理实验支持了该假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开始对这一经典假说提出异议 ,甚至反对。同时 ,在入侵生态学广泛受到关注的今天 ,大量的实验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本文对Elton经典假说提出以来全球有关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入侵关系的主要研究及其观点进行了评述 ,以期为我国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种 外来种入侵 物种多样性 外来种丰富度 本地种丰富度
下载PDF
江苏省外来种子植物的初步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亚 姚淦 +1 位作者 邓飞 黄钢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5-60,共6页
对江苏省外来种子植物的种类、来源地及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共有外来种子植物393种,大多数来源于欧洲和美洲,主要通过有意引种和无意引入2种方式引入。有意引种的栽培植物有276种,其中观赏植物132种、蔬菜4... 对江苏省外来种子植物的种类、来源地及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共有外来种子植物393种,大多数来源于欧洲和美洲,主要通过有意引种和无意引入2种方式引入。有意引种的栽培植物有276种,其中观赏植物132种、蔬菜46种、林木35种、工业原料植物17种、药用植物12种、牧草植物11种、粮食作物11种、果树7种以及油料作物5种。另外,外来种子植物中有逃逸种62种、归化种22种、入侵种33种;81.8%的入侵种在江苏全省均有分布;入侵种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Poaceae)植物为主,分别有11种和7种。在此调查结果基础上,对江苏省外来种子植物的分类和危害进行了讨论,并对江苏省外来物种的利用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种子植物 外来物种 入侵种
下载PDF
香港古树名木的调查及保护问题 被引量:34
20
作者 刘东明 王发国 +3 位作者 陈红锋 易绮斐 曾庆文 邢福武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60-1565,共6页
采用实地调查并结合历史档案记载的方法对香港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在香港193个地点调查到有古树分布,记录古树名木1332株,共计141种,隶属于46科95属。其中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323株、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157株、荔枝Litc... 采用实地调查并结合历史档案记载的方法对香港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在香港193个地点调查到有古树分布,记录古树名木1332株,共计141种,隶属于46科95属。其中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323株、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157株、荔枝Litchi chinensis118株、龙眼Dimocarpus longan97株,4种古树株数之和超过香港古树名木总数的一半。香港古树主要分布在大埔区、中西区、北区和离岛区,四个区所含株数占古树总株数的60.66%,所含古树种数占香港古树总种数的78.72%。在香港116处风水林中,86处记录有古树分布,古树数量占调查到的古树数量的近50%。根据调查的结果,还对香港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为其保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古树名木 种类 数量 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