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总抗氧化能力研究
1
作者 陈卓尔 陈美安 +5 位作者 黄燕琼 蒙宏杰 覃金桥 陈智兰 赵天琪 秦华珍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74-80,共7页
目的优化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3味山姜属中药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水蒸气蒸馏法为提取方法,采用Box-Behnken... 目的优化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3味山姜属中药的挥发油提取工艺,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方法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以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得率为指标,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水蒸气蒸馏法为提取方法,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的最优提取条件;采用FRAP法与ABTS自由基清除法对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进行体外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4,浸泡时间31 min,提取时间6.2 h;大高良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4,浸泡时间84 min,提取时间7.3 h;红豆蔻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3,浸泡时间90 min,提取时间6.5 h。相同浓度下,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Fe3+还原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Trolox当量总抗氧化能力排序为红豆蔻≈大高良姜>高良姜。结论Box-Behnken响应面法操作简便,优化结果直观,预测准确;所得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提取最优工艺方案稳定性高,重复性好;3味山姜属中药挥发油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大高良姜 红豆蔻 挥发油 响应面 总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2
作者 梁胜男 丘海冰 +6 位作者 苏善美 陈俊其 尹优 何瑞坤 黄焕迪 戴庆玲 秦华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63,I0015,共6页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成分,探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并纯化...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成分,探讨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分别提取并纯化富集得到大高良姜和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浸膏;用灌服冰乙酸及4℃冰知母水煎液法复制胃溃疡寒证模型;通过HPLC法对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基于空白模型大鼠及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优化确定大高良姜、红豆蔻含药血清处理方法,同时标识出10个空白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共同入血成分,其中7个为原型入血成分;标识出12个胃溃疡寒证模型大鼠含药血清入血成分,其中8个为共同入血成分。结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均具有相似的抗胃溃疡寒证作用机制,同时,初步推测出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桂皮酸可能为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抗胃溃疡寒证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乙酸乙酯部位 胃溃疡寒证 血清药物化学 物质基础
下载PDF
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多组分含量测定
3
作者 黄少敏 丘海冰 +5 位作者 谢旭格 牛新迈 陈智兰 赵天琪 覃金桥 秦华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637-646,共10页
目的:以同基原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为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测定。采用Inertsil ODS-3(4.6 mm×250 mm,5μm)色谱柱... 目的:以同基原不同药用部位的中药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不同产地的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为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测定。采用Inertsil ODS-3(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0.05%冰乙酸水溶液系统(B),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μL。对方法进行专属性、标准曲线的建立、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考察。对其指认的共有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空白溶剂无干扰以及混合对照品溶液专属性高,仪器精密度和方法重复性良好,加样回收率达到含量测定要求。测得10个不同产地的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指认的多组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分别为0.4698~1.3998 mg·g^(-1)、0.1287~0.2953 mg·g^(-1)、0.6280~1.8224 mg·g^(-1)、0.5825~1.1339 mg·g^(-1)、0.9641~2.0190 mg·g^(-1)、3.9424~7.9024 mg·g^(-1);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指认的多组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含量分别为0.8376~2.0446 mg·g^(-1)、0.3054~0.5845 mg·g^(-1)、0.9259~1.6094 mg·g^(-1)、0.3474~0.6445 mg·g^(-1)、4.8377~26.7308 mg·g^(-1)、2.6081~3.9132 mg·g^(-1)。结论:建立了HPLC同时检测大高良姜、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芦丁、对羟基苯甲醛等6个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乙酸乙酯部位 精密度 稳定性 重复性 加样回收 多组分含量
下载PDF
大高良姜、红豆蔻对胃溃疡寒证大鼠胃液、尿液的影响机制研究
4
作者 杨凌霄 韦露玲 +3 位作者 谢凤凤 李明芳 邓玲玉 易文燕 《壮瑶药研究》 2023年第1期161-165,314-315,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的进食量、毛色、粪便、精神状态等体征的作用;测定大鼠的胃液量、胃液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尿液中17-OHCS、儿茶酚胺(CAs)类物质的含量,初步探究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乙酸乙... 目的:通过观察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的进食量、毛色、粪便、精神状态等体征的作用;测定大鼠的胃液量、胃液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和尿液中17-OHCS、儿茶酚胺(CAs)类物质的含量,初步探究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乙酸乙酯部位对胃溃疡寒证大鼠发挥温胃散寒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SD大鼠80只,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大高良姜与红豆蔻乙酸乙酯高低剂量组。采用冰乙酸和知母药液灌胃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灌服蒸馏水,阳性对照组分别灌服有效剂量附子理中丸与西咪替丁,其余各组分别灌服受试药物,测定各组胃内相关指标与尿液中相关指标含量。结果: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高低剂量组胃液量、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胃酸pH值、尿液中17-OHCS、DA、NE、EP含量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红豆蔻与大高良姜乙酸乙酯部位可通过降低胃液体积量、胃蛋白酶活性,升高胃酸pH值、尿液中17-OHCS、DA、NE、EP含量,发挥其温胃散寒的功效及胃溃疡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胃溃疡寒证 温胃散寒
下载PDF
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30
5
作者 曾志 符林 +3 位作者 叶雪宁 张涛 蒙绍金 蒙春燕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6-1323,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从4种豆蔻中分别鉴定出33、54、37和29种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采用色谱指纹图谱分区法,将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总离子流色谱...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从4种豆蔻中分别鉴定出33、54、37和29种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采用色谱指纹图谱分区法,将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分为4个区,对它们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豆蔻挥发油成分与红豆蔻、草豆蔻或肉豆蔻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且白豆蔻的药效成分为1,8-桉叶油素,其含量远高于红豆蔻或草豆蔻,而在肉豆蔻中未检出该成分,故不宜用红豆蔻、草豆蔻或肉豆蔻代替白豆蔻入药。该研究为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的精油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豆蔻 红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 挥发油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红豆蔻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培池 王娟 《海峡药学》 2014年第12期12-15,共4页
目的研究红豆蔻中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对红豆蔻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的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挥发油包合时,挥发油与β-环糊精之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3个因素对挥发油的利用率均... 目的研究红豆蔻中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利用率为指标,对红豆蔻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的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挥发油包合时,挥发油与β-环糊精之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3个因素对挥发油的利用率均无显著性影响。优选出的最佳包合工为红豆蔻挥发油∶β-环糊精1∶6,包合温度60℃,包合时间1.5h,挥发油利用率为87.8%。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利于大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蔻挥发油 Β-环糊精包合物 正交试验法
下载PDF
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 被引量:2
7
作者 丘海冰 秦华珍 +5 位作者 谢鹏 苏善美 柳俊辉 尹优 陈俊其 李明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54-2159,共6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高良姜、红豆蔻8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冰乙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0℃;检...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大高良姜、红豆蔻HPLC指纹图谱。方法大高良姜、红豆蔻8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HPLC分析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冰乙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7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82。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大高良姜、红豆蔻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高良姜 红豆蔻 指纹图谱 HPLC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红豆蔻醇提物的化学成分及胃溃疡寒证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 被引量:1
8
作者 尹优 戴庆玲 +4 位作者 何瑞坤 黄焕迪 钟贵 苏日香 秦华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4-99,共6页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红豆蔻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胃溃疡寒证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方法 回流提取法提取药物;大鼠灌胃醇提物后腹主动脉取血;分析采用Acquity HSS T3 C_(18)色谱柱(100 ...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红豆蔻醇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胃溃疡寒证大鼠口服后的入血成分。方法 回流提取法提取药物;大鼠灌胃醇提物后腹主动脉取血;分析采用Acquity HSS T3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0.1%甲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35℃,MSE扫描正负离子模式检测。结果 综合色谱-质谱检测信息,包括色谱保留时间、分子量、离子碎片,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从红豆蔻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14个化学成分;胃溃疡寒证大鼠口服红豆蔻醇提物后,血清样本共鉴定出5个入血成分。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红豆蔻的药效物质基础,为研究红豆蔻抗胃溃疡寒证的药效物质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蔻 UPLC-Q-TOF/MS 入血成分
下载PDF
红豆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明芳 谢鹏 +2 位作者 秦华珍 龙小琴 罗君 《西部中医药》 2017年第12期145-148,共4页
通过分析概括相关文献,从红豆蔻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红豆蔻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红豆蔻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综述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经典名方中豆蔻类中药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细钦 冯剑 +1 位作者 詹志来 刘洋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41,共20页
豆蔻类中药包括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及肉豆蔻4种,药用历史悠久,同时也常用于料理烹饪调味。历代本草中豆蔻类中药因名字相近,且限于古代交通影响等条件,使得该类药材记载相互出入,常与同科多种植物混淆,至今仍有多种混淆品流通。为... 豆蔻类中药包括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及肉豆蔻4种,药用历史悠久,同时也常用于料理烹饪调味。历代本草中豆蔻类中药因名字相近,且限于古代交通影响等条件,使得该类药材记载相互出入,常与同科多种植物混淆,至今仍有多种混淆品流通。为促进含该类药材古代经典名方的开发,笔者从释名、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方面对豆蔻类药材进行全面梳理,经考证发现,豆蔻的基原植物是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和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草豆蔻主流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且草果常作为草豆蔻药材入药,两者易于混淆;红豆蔻在古时本草中记载的主流来源为高良姜A.officinarum的果实,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红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galanga;肉豆蔻基原植物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历代豆蔻类药材除肉豆蔻主流基原较为固定外,其他3种豆蔻药用基原均有所变革,相互出入且尚有其他多种植物相混淆。4种豆蔻类药材产地均为东南亚一带及我国东南部,其中白豆蔻与肉豆蔻多为进口。豆蔻类中药药用部位明确,炮制方法简单,历代主流多为净制、炒法和煨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证所需选择炮制品。建议厚朴温中汤中草豆蔻仁使用姜科植物草豆蔻A.katsumadai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等地均有产,其中海南万宁为道地产区,果实于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即可入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蔻 草豆蔻 红豆蔻 肉豆蔻 本草考证 中药 经典名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