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塑皇权:洪武时期的冕制规划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志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5-42,共8页
冕服礼制并非只是空洞的繁文缛节,在议定过程与具体内容之中,皇权政治的某些观念得到了隐秘的表达。作为明帝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冕服礼制在当时受到了朱元璋集团的高度重视,规划从洪武元年开始,至二十四年已成定制。明代冕服礼制折... 冕服礼制并非只是空洞的繁文缛节,在议定过程与具体内容之中,皇权政治的某些观念得到了隐秘的表达。作为明帝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冕服礼制在当时受到了朱元璋集团的高度重视,规划从洪武元年开始,至二十四年已成定制。明代冕服礼制折射出君臣之间的悬隔与"家天下"的皇权观念,其程度之深,似史无前例。明代皇权观念的变化,除一定程度上受元代的影响之外,朱元璋的个人意志也非常重要,此外,儒士期待"圣君"重建理想社会秩序的激情亦强化了绝对皇权的观念,这些在洪武时代君臣议定冕制的过程中都有所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洪武 冕服 礼制 皇权
下载PDF
明代冕服制度的确立与洪武朝调整动因浅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连赏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27-31,共5页
在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冕服制度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著称于世,它既是古代国家服饰制度的出色代表,又是传统礼仪文化的完美化身,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主要由朱元璋精心打造起来的明代冕服制度,虽然相比周代和唐代... 在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冕服制度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著称于世,它既是古代国家服饰制度的出色代表,又是传统礼仪文化的完美化身,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主要由朱元璋精心打造起来的明代冕服制度,虽然相比周代和唐代、宋代其使用范围被大幅缩减,但冕服制度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未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通过明初冕服制度的建立和随后数次冕制的更定来加强、巩固统治,向有利于他突出皇权皇威的目的不断迈进。本文仅对明初冕服制度的确立及动因和随后在洪武朝内发生的若干次冕服制度调整内容及动因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洪武朝 冕服制度 动因
下载PDF
明清时期西北汉族族群的整合与西北大开发 被引量:2
3
作者 彭清深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5-60,共6页
明清时期,为了巩固在西北的统治和开拓新疆,明洪武初期和清乾隆中期自东南迁入西北的汉族移民达400万人左右。主源于西北炎黄的汉族从西北出发,以华北为中心舞台完成了民族形成的过程后,从秦汉开始不断迁入西北,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明清时期,为了巩固在西北的统治和开拓新疆,明洪武初期和清乾隆中期自东南迁入西北的汉族移民达400万人左右。主源于西北炎黄的汉族从西北出发,以华北为中心舞台完成了民族形成的过程后,从秦汉开始不断迁入西北,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出现过高潮,并在与西北不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族群的互动认同融合中,吸收了部分西北少数民族,从而形成了今天西北汉族的分布格局和人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所制度 洪武移民 新疆平准 关西设置 西北开拓
下载PDF
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边防御体系
4
作者 翟禹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8-70,82,共4页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东、西两面的防御体系正式联结起来,构成一道外围防线,标志着明洪武朝北边防御体系的建成,也成为明与北元的基本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 北边防御体系 明与北元 开平卫
下载PDF
《洪武正韵》的研究回顾及前瞻
5
作者 高龙奎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2-65,共4页
《洪武正韵》是明初官方修订的韵书。韵书自颁布之后,便受到了一系列的批评。直到20世纪开始才有学者进行研究。随着近代汉语语音研究高潮的来临,众多学人参与《洪武正韵》的研究,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论作。这些论作对研究中国语音史... 《洪武正韵》是明初官方修订的韵书。韵书自颁布之后,便受到了一系列的批评。直到20世纪开始才有学者进行研究。随着近代汉语语音研究高潮的来临,众多学人参与《洪武正韵》的研究,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论作。这些论作对研究中国语音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正韵》 声类 韵部 音系
下载PDF
超期羁押28年案件凸现我国人权法制的软肋——关于谢洪武悲剧的法理与制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莫于川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15,共15页
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案件是我国人权法制实践中一个悲剧性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人权保障机制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是法律理念严重滞后、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在人权入宪的背景下透视我国人权法制发展问题,应以尊重... 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案件是我国人权法制实践中一个悲剧性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人权保障机制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是法律理念严重滞后、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在人权入宪的背景下透视我国人权法制发展问题,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立足点推进法制转型,特别是推动法律观念革新和人权法制创新,这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洪武案件 超期羁押 人权保障 人权法制 权力约柬
下载PDF
论洪武时期西南土司朝贡体制的形成 被引量:2
7
作者 朱皓轩 胡凡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87-91,共5页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其势力进入西南地区后,大量土司归降。为了处理与土司之间的关系,朱元璋在前代朝贡基础之上,创制了明代特色的朝贡体制,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沿用。各个土司朝贡物品主要为马以及各地的特产,同时故元土司也会向明廷缴纳元...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其势力进入西南地区后,大量土司归降。为了处理与土司之间的关系,朱元璋在前代朝贡基础之上,创制了明代特色的朝贡体制,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沿用。各个土司朝贡物品主要为马以及各地的特产,同时故元土司也会向明廷缴纳元代颁发的信物;明廷对朝贡土司的赏赐本着"厚往而薄来"的原则。明廷的措施较妥善地处理好了与西南诸土司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洪武时期明廷与西南土司朝贡的具体事宜进行探讨,包括朝贡管理的机构、具体朝贡记录以及朝贡展开的基础,以此解读洪武时期土司朝贡之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武时期 西南土司 朝贡体制
下载PDF
许瀚三十四字母说
8
作者 袁森林 赵萍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依据在《明实录》中发现的一则有关《洪武正韵》声母的材料,对《洪武正韵》声母做了说明,认为许瀚是最早对《洪武正韵》一系韵书声母进行研究的学者。
关键词 三十四字母 《洪武正韵》 《明实录》 声母
下载PDF
高启诗歌用韵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尹戴忠 《娄底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57-61,共5页
对明代高启 783首乐府诗、古体诗进行研究 ,归纳其韵部系统 ,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如 :灰泰合口呼押入支微部 ,尤侯部唇音字“妇”押入鱼模部 ,佳韵韵系部分字押入家麻部 ,鱼模部与支微部相押 ,皆来部个别字与支微部个别字相押 。
关键词 <<广韵>> <<洪武正韵>> 文学研究 高启诗歌 韵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南粮与北漕供应体制的关系及其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阮宝玉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7,共15页
永乐北迁之后,洪武时期供应京师的漕粮重新分配,形成了运往北京的北漕和运往南京的南粮两个系统。北漕渐以军运为主,南粮仍为民运,两者分征分解。随着明中叶之后南粮北折愈演愈烈和南京运军行粮支领方式的改变,南粮与北漕开始合征,原本... 永乐北迁之后,洪武时期供应京师的漕粮重新分配,形成了运往北京的北漕和运往南京的南粮两个系统。北漕渐以军运为主,南粮仍为民运,两者分征分解。随着明中叶之后南粮北折愈演愈烈和南京运军行粮支领方式的改变,南粮与北漕开始合征,原本负责解运的南粮粮长和北漕粮长之运役合并,南粮考成亦并入北漕体系,运费实现定额化。清代废除明代南京留都地位后,南粮转变为地方兵饷和漕运运费,在延续明代南粮与北漕合征趋势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赋役货币化进程,是明清赋役改革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京制 洪武体制 赋役条鞭 南粮
原文传递
明洪武时期征荐制度考论 被引量:9
11
作者 展龙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34,共7页
征荐是明洪武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其间,受政局及相关政策调整之影响,征荐次数不断增多,规模渐趋扩大,相关制度亦日益完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洪武元年至三年,此为征荐人才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征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征荐是明洪武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其间,受政局及相关政策调整之影响,征荐次数不断增多,规模渐趋扩大,相关制度亦日益完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洪武元年至三年,此为征荐人才的第一个高峰。此间征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随意性和一度猖獗的滥举现象。第二阶段:四年至十二年,征荐科目细化,年均征荐次数趋少,征荐之法日趋规范。第三阶段:十三年至十五年,征荐次数、规模骤增,相关制度更为完善。第四阶段: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征荐次数锐减,规定趋严。征荐制度的逐步推行,扩大了明廷的选官范围,为封建政权的重建获得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士大夫提供了入仕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洪武时期 征荐制度 征荐过程 征荐特点
原文传递
也评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龙潜 《暨南史学》 2007年第1期480-531,共52页
本文简略介绍了黄仁宇撰写《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经过及其出版以后国内外的反映情况。本人对黄仁宇所说的国外反映情况,不敢苟同,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不同意见:其一,明代历史'倒退论'的观点违反了客观史实;其二,... 本文简略介绍了黄仁宇撰写《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经过及其出版以后国内外的反映情况。本人对黄仁宇所说的国外反映情况,不敢苟同,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不同意见:其一,明代历史'倒退论'的观点违反了客观史实;其二,夸大了定额制度推行的力度及其对明代财政的负面影响;其三,食盐专卖制度失败与'洪武型'财政的关系质疑。文章附引文并说明错误的原因,以就正于读者,希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讨论,提倡朴实的学风,进一步推动明代财政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倒退论” 定额制度 “量入度出” “藏富于民” 盐的专卖制度 “洪武型” 财政 民本思想 义利观
原文传递
内蒙古丰镇市双台山“大明洪武二十九年”石刻考释——兼论明代早期北边防御体系的转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翟禹 张文平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2年第3期10-13,共4页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 2007年,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队在调查乌兰察布一呼和浩特段明长城大边时发现一处石刻,刻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主要记述了兴筑石刻附近长城的时间、修筑者、所修长城的起止位置及长度等,为研究这段明长城的修筑史提供了一份价值极高的文字资料。同时,明代洪武年间北边防御体系的建立与这段长城关系密切,长城与沿边卫所共同构成了点线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永乐时期,明朝调整了北边防御战略,北边防线南撤,这段长城的作用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洪武二十九年 石刻 北边防御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