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红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即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渐次扩...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即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在"立本"的基础上,陈白沙的成德历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提撕、唤醒的"勿忘"工夫为主,由于陈白沙并未透彻地理解"勿忘"与"勿助"体证工夫的辩证关系,因用功过度而导致了心疾;第二阶段以"勿助"工夫为主,陈白沙逐渐领悟了"勿助"的含义及其对成德、成圣的意义,即由"亲亲之情"及"恻隐之心"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顺理推演的自然过程,不需要任何的助长。至此,"勿忘勿助之间"成为陈白沙心学成德、成圣的基本体证路径。在此基础上,陈白沙构建了本体自然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心学 德性进路 集义 义袭 勿忘 勿助
下载PDF
论老子之“德”及其现实意义
2
作者 赵玉玲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16-19,共4页
老子之"德"依"道"为存在依据,指具体事物从"道"所秉承的特性,自然无为是其内在本质,亦可引申为人的本性或品德。老子以"上善若水"和"上德若谷"为至"德"的表征。老子"... 老子之"德"依"道"为存在依据,指具体事物从"道"所秉承的特性,自然无为是其内在本质,亦可引申为人的本性或品德。老子以"上善若水"和"上德若谷"为至"德"的表征。老子"重积德",把俭啬作为"积德"的重要方式,以节俭作为治国修身的基本原则。老子之"德"所意指的无私品格和谦下之风以及以俭啬为积德之本的修德方式,在当今时代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德” “道” 修德 积德
下载PDF
论道德意志的自我培养 被引量:4
3
作者 聂全高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2-54,共3页
意志是一切德性的基础,一切德性也必然呈现出意志的力量。个体道德意志的养成既需要外在的培养机制,又需要自我培养机制。在实践的基础上,道德意志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和途径养成:学思结合、道德践履、慎独、积善成德。
关键词 道德意志 学思结合 道德践履 慎独 积善成德
下载PDF
刘鸣珂《大学》诠释研究
4
作者 张波 平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9-24,31,共7页
刘鸣珂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关学学者,其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的诠释上.他以“明德”为主线贯穿格致诚正工夫的终始,以“道心”“心性本然一体”阐释“明德”内涵及其与“心”“性”的关系.其观点有助于解决宋明理学长久以来“心”... 刘鸣珂是清代前期著名的关学学者,其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大学》的诠释上.他以“明德”为主线贯穿格致诚正工夫的终始,以“道心”“心性本然一体”阐释“明德”内涵及其与“心”“性”的关系.其观点有助于解决宋明理学长久以来“心”“性”二分的理论困境,且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王学末流专以“明德”为心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以“格致诚正”为“明明德”不可或缺的工夫,次第分明、不可躐等;以“明德”为“格致诚正”工夫的先在前提、“明明德”为其终极效验.其思想不仅展现了《大学》诠释的重要面向,也展现了清代关学对朱子学的继承与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鸣珂 《大学》 明德 格致诚正
下载PDF
“厚德健行”校训内涵解读
5
作者 叶祥满 许士荣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47-452,共6页
"厚德"与"健行"作为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深厚的哲学意蕴。将"厚德健行"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与学校自身的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吻合,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有比较高的认... "厚德"与"健行"作为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深厚的哲学意蕴。将"厚德健行"作为校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与学校自身的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吻合,在广大师生员工中有比较高的认同度。随着学校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对校训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弘扬,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德 健行 校训内涵
下载PDF
论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同源同归
6
作者 李桂荣 孔凡文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63-67,共5页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各有其独特的体系与内涵,各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与风格。同时,他们又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两人同处于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消除社会动乱是他们立说的根本动因,寻求天下安治是他们共同的社会理想。他们都蕴有强...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各有其独特的体系与内涵,各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与风格。同时,他们又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两人同处于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消除社会动乱是他们立说的根本动因,寻求天下安治是他们共同的社会理想。他们都蕴有强烈的辩证思维,奉行中庸之道;都注重修身积德,追求收敛的人格;都拥有仁爱厚生的博大情怀。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并直接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及性情风格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孔子 安邦治国 辩证中庸 积德敛性 仁爱厚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