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2021~2022年清理简报
1
作者 韩建华 白文龙 +7 位作者 周静 蔡瑞珍 陈宗瑞 石晶(执笔/拍摄) 张杲光(执笔/拍摄) 赵孟林 李振远 郭迎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1,I0001,42-44,F0003,共16页
为了厘清血渭一号大墓的形制与营建,帮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2021~2022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了重新清理,清理范围主要包括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室、附属建筑及大墓南侧的第4、5号殉马沟。通过清理发现,血渭一号墓营... 为了厘清血渭一号大墓的形制与营建,帮助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2021~2022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了重新清理,清理范围主要包括血渭一号大墓的墓室、附属建筑及大墓南侧的第4、5号殉马沟。通过清理发现,血渭一号墓营建于自然山体平台上,有覆斗式封土,墓室为木石结构的多室墓,附属建筑位于平台东北部,由3座建筑基址组成。血渭一号墓南侧4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17具,5号殉马沟内发现马骨21具,结合早年刊布的1~3号殉马沟的马匹数量,可知殉马沟内殉马总数为90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都兰县 热水墓群 血渭一号墓 重新清理 形制与营建
下载PDF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绿松石原石产源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斌成 李欣桐 +2 位作者 秦小丽 韩建华 李冀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本文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17件绿松石原石以及产自邻近乌兰县断层山绿松石矿区的30件矿样进行了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及其他已发表数据对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绿松石原石产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 本文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17件绿松石原石以及产自邻近乌兰县断层山绿松石矿区的30件矿样进行了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及其他已发表数据对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绿松石原石产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土的绿松石原石与乌兰矿区有密切关系。这说明至少在8世纪青海本地的绿松石就已得到开发和利用,并很有可能作为商品向东西方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血渭一号墓 乌兰绿松石 产源分析
下载PDF
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释文校正 被引量:9
3
作者 许道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14,共7页
江陵(今荆州)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于1978年出土,发掘报告作了简要介绍。王明钦先生首次以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的形式作了竹简释文与考释。黄锡全先生著录了3枚简的照片及其释文。滕壬生先生的《楚系简帛文字编》、何琳仪先生的《战国... 江陵(今荆州)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于1978年出土,发掘报告作了简要介绍。王明钦先生首次以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的形式作了竹简释文与考释。黄锡全先生著录了3枚简的照片及其释文。滕壬生先生的《楚系简帛文字编》、何琳仪先生的《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李守奎先生的《楚文字编》收录了天星观楚简的字例。《楚系简帛文字编》于书末还附有四幅天星观卜筮简的原大照片。李零先生撰《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对该书进行了厘正。晏昌贵先生发表《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辑录《楚系简帛文字编》中的"天卜"类条文225条。上述天星观"卜筮祷祠"简的释文,虽各有所长,却也难免各有不足。本文取其所长,扬其所短,参考相关论著,对天星观"卜筮祷祠"简释文重新进行了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星观1号楚基 卜筮祷祠 释文校正
下载PDF
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铜盆漆画新解 被引量:2
4
作者 游伟民 覃凤余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文章尝试对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铜盆漆画提出新的解读方案:铜盆外壁漆画是一个由四幅相互连接的画面组成的一个连环叙事图,讲述军队首领比武招募武士的故事。内壁漆画与外壁漆画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引导图。用图画来记录社会生活,是汉... 文章尝试对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铜盆漆画提出新的解读方案:铜盆外壁漆画是一个由四幅相互连接的画面组成的一个连环叙事图,讲述军队首领比武招募武士的故事。内壁漆画与外壁漆画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引导图。用图画来记录社会生活,是汉代中原上层社会的时尚,铜盆漆画说明汉代中原文化的南传已很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泊湾1号汉墓 铜盆漆画 新解
下载PDF
都兰热水2018血渭1号墓出土银制印章考辨 被引量:3
5
作者 阿顿·华多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0,共5页
文章通过分析敦煌藏文文献中出现的吐蕃时期印章印模的形制和风格,以学界对2018血渭1号墓的树轮测年结果为基础,结合藏文古籍尤其是敦煌藏文文献《吐蕃大事记》中有关甥(侄)阿夏王(■)的记载,对该银制印章的主人身份、身世及其由来等问... 文章通过分析敦煌藏文文献中出现的吐蕃时期印章印模的形制和风格,以学界对2018血渭1号墓的树轮测年结果为基础,结合藏文古籍尤其是敦煌藏文文献《吐蕃大事记》中有关甥(侄)阿夏王(■)的记载,对该银制印章的主人身份、身世及其由来等问题进行了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血渭1号墓 印章 甥阿夏王 吐蕃 历史
下载PDF
北朝石窟视阈下高句丽墓葬壁画中的佛教元素——以长川1号墓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俊铮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70,共15页
以集安长川1号墓壁画为代表的高句丽佛教元素对“凉州模式”“平城模式”“洛阳模式”等北朝石窟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继承。通过将其与以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第169窟、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等为代表的“凉州模式”石窟的比对,显露出文... 以集安长川1号墓壁画为代表的高句丽佛教元素对“凉州模式”“平城模式”“洛阳模式”等北朝石窟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继承。通过将其与以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第169窟、敦煌莫高窟北凉三窟等为代表的“凉州模式”石窟的比对,显露出文化传播的痕迹。集安长川1号墓礼佛图布局、释迦主佛、飞天、供养菩萨等佛教元素已不同程度可见高句丽对北朝中原和河西佛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供养菩萨花蔓冠、莲花化生等在形态上反映了与西域的渊源关系。关于飞天,与莫高窟西魏石窟飞天存在诸多相似,与龙门石窟、巩义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的飞天形态则愈加接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飞天这一中古时代重要的佛教元素在中国北方的传播和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佛教 长川1号墓 礼佛图 飞天 莫高窟
下载PDF
出土河南淅川1号墓编钮钟乐律学探究
7
作者 毛璐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1期95-98,共4页
通过对淅川下寺1号墓编钮钟的音程结构、音程之律制归属及宫调归属三方面的分析判断,初步得出如下结论:该套编钟双音音程结构是以大、小三度为主,并兼有大二度,此当为春秋中期双音编钮钟的一种较为典型的音程结构;编钟之三度音程更接近... 通过对淅川下寺1号墓编钮钟的音程结构、音程之律制归属及宫调归属三方面的分析判断,初步得出如下结论:该套编钟双音音程结构是以大、小三度为主,并兼有大二度,此当为春秋中期双音编钮钟的一种较为典型的音程结构;编钟之三度音程更接近纯律,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春秋中期调钟的理性追求:用纯律大、小三度设计的双音钟,其声舒扬耐听,和谐而丰满;编钟的宫调归属最有可能是D宫"清乐"七声音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下寺1号墓编钮钟 三度音程结构 纯律 三分损益律 宫调归属
下载PDF
仙道难求:宝山1号辽墓《降真图》图像研究
8
作者 魏聪聪 《唐宋历史评论》 2022年第2期126-148,共23页
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会面是在文学故事中得以实现的,而后这类文学作品又被创作成视觉性图像作品。宝山1号辽墓中的《降真图》,应是画家依据文学作品进行的图像创作,之后又因为某种机缘走入墓葬壁画粉本系统之中。通过与常阳天尊石像、《听... 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会面是在文学故事中得以实现的,而后这类文学作品又被创作成视觉性图像作品。宝山1号辽墓中的《降真图》,应是画家依据文学作品进行的图像创作,之后又因为某种机缘走入墓葬壁画粉本系统之中。通过与常阳天尊石像、《听琴图》、《写神老君别号事实图》中道君形象的比对,可以看出《降真图》中的汉武帝实际上是道教系统中符号化、概念化的道君形象。《降真图》的壁画渗透着道教成仙的思想,寄托着营建者希望墓主人在死后能升仙的一种美好愿望。将《降真图》与《寄锦图》对比可以发现,两图在人物姿态和动势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可以充分反映出墓葬壁画粉本的流传及演变情况,由此推测宝山辽墓群壁画可能出自同一画家(或同一团队)之手。宋人董逌见过一幅名为《武皇望仙图》的绘画作品,他考证后认为,此画的主题是唐武宗观看由歌舞艺人扮演的汉武帝见西王母戏剧演出时的场景,与《降真图》中以汉武帝见西王母为主题的道教题材绘画有所差异,但是从中可见这个道教故事在唐代的流行程度和影响力,足以说明汉武帝见西王母在道教发展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山1 号墓 《降真图》 《寄锦图》 汉武帝 西王母 《武皇望仙图》
下载PDF
马山楚墓大袖型衣袍形制分析与形象复原
9
作者 王柯 宋柯欣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63,共13页
为了厘清楚国大袖型衣袍的形制结构特征,本文运用三重证据与对比研究法,以马山楚墓中出土的大袖型衣袍实物为依托,将文献、图像、数据进行互证,根据数据得到衣袍款式结构,从而进行衣袍实物复原。研究认为:楚国大袖型衣袍没有严格的尺寸... 为了厘清楚国大袖型衣袍的形制结构特征,本文运用三重证据与对比研究法,以马山楚墓中出土的大袖型衣袍实物为依托,将文献、图像、数据进行互证,根据数据得到衣袍款式结构,从而进行衣袍实物复原。研究认为:楚国大袖型衣袍没有严格的尺寸规定,从衣袍造型来看为中心对称式,衣袖呈垂胡样式,袖长一般长于衣长的一半,袖口相较于中原的深衣更宽;在衣片裁剪方式上,面料幅宽和单位纹样影响了衣片的裁剪方式;独立的腋下嵌片与下裳门襟上部斜三角形的出现有利于增大门襟拥掩量以及袖底活动量,辅助下裳衽部自然打开方便行走,为大袖型衣袍作为外衣穿着提供了可能。对马山楚墓出土的大袖型衣袍结构形制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楚国衣袍的具体特点,从而完善与细化楚国服饰的体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山一号楚墓 袍服 袖型 嵌片结构 复原
下载PDF
浅析T型帛画中日月同辉之象的意蕴
10
作者 何洛冰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4-68,共5页
“帛”即白色丝织品,古人常于帛上作画,通过帛画可探究古人对宇宙人间的认知与追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神龙串联天界、人间、地狱三景。其中帛画的天界部分出现了阳乌与蟾蜍并存的日月同... “帛”即白色丝织品,古人常于帛上作画,通过帛画可探究古人对宇宙人间的认知与追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神龙串联天界、人间、地狱三景。其中帛画的天界部分出现了阳乌与蟾蜍并存的日月同辉之象。这种现象背后的思想渊源主要为“天人合一”观、谶纬神学观以及阴阳五行观。阳乌与蟾蜍形象是汉代社会思想具化而成的人文产物,作为日与月的符号象征共同出现,蕴含了汉代人引魂升天、阴阳和谐的宇宙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 T型帛画 阳乌 蟾蜍 日月同辉
下载PDF
秦陵一号铜车马残件元素组成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小燕 郭振琪 杨德玉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1998年第2期43-47,共5页
本文采用光谱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秦陵一号铜车马残件及其彩绘涂层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元素分析和测定。残件材质的化学元素分析结果是:铜含量为84%-90%,锡为7%-13%,铅在1%以下,还有少量其它杂质元素总量约占2%左右。铜... 本文采用光谱和化学分析方法对秦陵一号铜车马残件及其彩绘涂层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元素分析和测定。残件材质的化学元素分析结果是:铜含量为84%-90%,锡为7%-13%,铅在1%以下,还有少量其它杂质元素总量约占2%左右。铜车马的残件四折合页和马身上的表面彩绘涂层,经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明,前者含有羟基磷灰石[Ca5(PO4)3OH];后者含有羟基磷灰石和白铅矿(PbCO3)。它们在秦陵一号和二号铜车马的部件彩绘涂层中作为白色颜料而存在的矿物质均有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陵一号铜车马 元素分析 考古 化学组成
下载PDF
湖北赤壁古家岭东吴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旭初 陈翠阁 +1 位作者 韩楚文 崔仁义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42,共10页
赤壁古家岭东吴墓位于赤壁市赤壁镇芦林畈村三组,当地村民在兴建住房时发现。该墓规模较大,级别较高,墓室形制结构保存比较完整,虽经两次遭受盗掘,但出土陶器仍较丰富,是研究三国东吴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湖北 赤壁古家岭M1 三国东吴墓
下载PDF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料与香具探析汉代用香习俗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东杰 李芽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1期6-12,共7页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植物性香料十余种,分别为花椒、佩兰、茅香、辛夷、杜衡、藁本、桂、高良姜、姜等;香具四种,分别为香奁、香枕、香囊、熏炉(配有竹熏罩)。它们基本代表了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的物质概貌。汉代人对香料的使用,既有... 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植物性香料十余种,分别为花椒、佩兰、茅香、辛夷、杜衡、藁本、桂、高良姜、姜等;香具四种,分别为香奁、香枕、香囊、熏炉(配有竹熏罩)。它们基本代表了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的物质概貌。汉代人对香料的使用,既有着美味饮食、宗教祭祀、香身、保健、防腐等实际用途,更有着对香料所蕴含的精神气象的迷恋,反映了当时的用香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 香料 香具 用香习俗
下载PDF
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书》牍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国胜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0-122,共3页
荆州沙市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的3枚竹牍属告地书,是当时为死人办理迁徙地下事宜而模仿现实生活有关移徙文书写成的死人移徙文书。本文就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书》牍的文字释读。
关键词 谢家桥1号汉墓竹牍 告地书 初步考察
下载PDF
楚国丝绸中的塔形纹新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依娜 张庆 方敏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1-86,共6页
塔形纹是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丝绸中的连续纹样,其造型考究、织造精巧,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纹样类型。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塔形纹的命名存在谬误,通过追溯塔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发展历程,还原当时的文化背景,将单元形、纹样结构与... 塔形纹是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丝绸中的连续纹样,其造型考究、织造精巧,是先秦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纹样类型。由于当前学术界对塔形纹的命名存在谬误,通过追溯塔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及发展历程,还原当时的文化背景,将单元形、纹样结构与马山1号楚墓丝绸及楚国器物中的纹样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塔形纹的单元形并不是塔,而是结构严密的菱形,应该更名为“菱形纹”,象征了楚人崇拜的北极星,蕴含了天体崇拜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形纹 马山1号楚墓 菱形 北极星崇拜 楚国
下载PDF
周代钟离国综考 被引量:3
16
作者 金荣权 《蚌埠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研究指出:钟离国,嬴姓,周代以前曾在今天山东省枣庄市南一带活动,当在西周初年,伯禽打击东夷部族时而南迁至淮河之滨的,并在西周初年作为一个子爵诸侯国而存在。其地在今凤阳县板桥镇李二庄以北、望城岗以西的大东关附近。钟离国在春秋... 研究指出:钟离国,嬴姓,周代以前曾在今天山东省枣庄市南一带活动,当在西周初年,伯禽打击东夷部族时而南迁至淮河之滨的,并在西周初年作为一个子爵诸侯国而存在。其地在今凤阳县板桥镇李二庄以北、望城岗以西的大东关附近。钟离国在春秋后期已沦为楚的附属国,公元前518年为吴为所灭,其地后来又为楚人所有。钟离国文化保存了较多的东夷原始文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离国 凤阳县 双墩一号墓 卞庄一号春秋墓
下载PDF
望山一号楚墓新识签牌集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道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9-30,共2页
对新从望山一号楚墓竹简中识出的5枚签牌(原编号146简等)内容作了集释,认为该墓竹简除了“卜筮祭祷”或“卜筮祷祠”简之外,尚明显存在另一个类别——签牌。
关键词 望山一号楚墓竹简 签牌 集释
下载PDF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清 《音乐探索》 2014年第3期14-20,共7页
2006~2008年在安徽蚌埠经抢救发掘,发现一座罕见的圆形土坑竖穴墓,它是国内考古至今没有发现过的墓葬建筑结构。其规模宏大,遗迹现象复杂,后经专家验证,该墓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君"柏"的墓葬,并将其定为蚌埠双墩一号墓。墓葬中出土了大... 2006~2008年在安徽蚌埠经抢救发掘,发现一座罕见的圆形土坑竖穴墓,它是国内考古至今没有发现过的墓葬建筑结构。其规模宏大,遗迹现象复杂,后经专家验证,该墓为春秋时期钟离国君"柏"的墓葬,并将其定为蚌埠双墩一号墓。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陶器、石器、玉器等随葬器物,其中含有一套青铜编钮钟9件和一套龙首石磬12件。对它们进行形态特征、测音分析、礼乐功能等多方位的音乐学研究后,发现这是一套一钟一音的编纽钟,只有正鼓音的音列;整套石磬由于毁坏严重虽有一定的音律组合,但无完整的音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 钟离国君墓 青铜编钮钟 龙首石磬
下载PDF
双古堆汉简《算术书》校释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序林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80,共14页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简牍,其中有损坏严重的数学简,整理者共辑得30余枚残简,并据内容拟题为《算术书》,还释读了其中4枚残简简文。在前人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所有已刊布残简进行了释读,并重新编联。结果显示,仅有3组(枚...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简牍,其中有损坏严重的数学简,整理者共辑得30余枚残简,并据内容拟题为《算术书》,还释读了其中4枚残简简文。在前人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所有已刊布残简进行了释读,并重新编联。结果显示,仅有3组(枚)残简简文文意相对清晰完整,即残简1、残简28+27+21+20+5、残简24+25。对比《九章算术》相关算题,确认它们分别与《九章算术》“均输”章第25题、第1题和“少广”章第8题相合。考察《九章算术》的删补者张苍与双古堆1号汉墓墓主的情况,认为二者有条件并有可能在算学方面有交流。双古堆汉简《算术书》与其他简牍算书有着不一样的血统,张苍在整理《九章算术》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本子可能是它的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古堆汉简 《算术书》 《九章算术》 张苍
下载PDF
从蚌埠双墩一号墓青铜器纹饰看先秦时期的审美嬗变
20
作者 荆明 《黑河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91-94,共4页
蚌埠双墩一号墓是我国春秋时期古墓葬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其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有兽面纹、蟠螭纹、蟠虺纹、鸟纹等,风格繁密细腻、活泼轻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纹饰的题材及表现手法反映出,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以... 蚌埠双墩一号墓是我国春秋时期古墓葬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其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有兽面纹、蟠螭纹、蟠虺纹、鸟纹等,风格繁密细腻、活泼轻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纹饰的题材及表现手法反映出,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审美文化的嬗变过程,以及兼容吴、楚、中原地区审美文化的特征,对研究先秦时期淮河流域青铜器纹饰的审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蚌埠 双墩一号墓 青铜器 纹饰 先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