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肤神貌:以苏轼诗翻译筑跨文化审美共同体
1
作者 陈夏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在新文化运动中,致力于承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译者胡先骕与哈罗德·阿克顿,借《天下月刊》这一跨文化学术传播载体,将选译苏轼诗《东坡诗九首》作为中西文化互鉴的突破点。译者基于人类审美共同体建构意识,将复调性的仕人襟怀... 在新文化运动中,致力于承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译者胡先骕与哈罗德·阿克顿,借《天下月刊》这一跨文化学术传播载体,将选译苏轼诗《东坡诗九首》作为中西文化互鉴的突破点。译者基于人类审美共同体建构意识,将复调性的仕人襟怀与儒家文化内涵,融入以古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试验中。在英译策略上,译者创造性地从“体”“肤”“神”“貌”四个维度,对苏轼诗的文体、格律、意象、意境等文化元素进行翻译。译者通过译笔解构苏轼诗,采取缤纷的诗体,淬炼典雅的格律,斟裁意象的译笔,校雠意境的形神。译诗以文化互鉴视角,在异质文化土壤上传承接续中华文化根脉,打造了融情怀与文质于一体的中国古诗跨文化翻译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苏轼诗 哈罗德·阿克顿 胡先骕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静生生物调查所成功的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姜玉平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36,共7页
静生生物调查所为中国近代最为成功的生物学研究机构之一。它之所以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中基会给予稳定的经费资助以及以胡先骕、秉志为代表的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他们适应当时中国生物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择合适... 静生生物调查所为中国近代最为成功的生物学研究机构之一。它之所以成就突出,主要是因为中基会给予稳定的经费资助以及以胡先骕、秉志为代表的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他们适应当时中国生物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择合适的学术方向与发展战略,树立了不务声华、唯重实践的学风和研究精神,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合作与交流,进而形成了适合科学成长的良性机制。它成功的理念与经验,对当今中国科学的发展亦不无启迪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科学史 静生生物调查所 科学与社会 胡先辅 秉志
下载PDF
基于Voronoi图剖分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体系--以苏浙沪地区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薛莹 俞路 韩贵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84,共4页
在区域范围的城市旅游体系中,引入"中心地的中心性"概念,可以在这种旅游性的空间网络中考察城市地位的相对重要性,划分出城市的等级层次,判断出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更可以进一步得到区域空间的城市旅游构成关系。Voronoi图在... 在区域范围的城市旅游体系中,引入"中心地的中心性"概念,可以在这种旅游性的空间网络中考察城市地位的相对重要性,划分出城市的等级层次,判断出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更可以进一步得到区域空间的城市旅游构成关系。Voronoi图在地理学中是一种利用中心地的中心性广泛用于空间分割、空间邻域查找的空间剖分方法。引入这种方法,以苏浙沪地区为例,在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利用Voronoi图的空间分割原理,找出不仅具有规模性,而且具有空间组织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RONOI图 旅游中心城市 苏浙沪地区
下载PDF
苏轼与宋代诗学“活法”说考 被引量:5
4
作者 曾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81,共8页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苏轼是"活法&qu...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苏轼是"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诗学 苏轼 胡宿 “活法”说
下载PDF
胡瑗的“苏湖教法”及其当下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余连祥 沈建民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10-113,共4页
胡瑗是宋初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其“苏湖教法”的内涵十分丰富。胡瑗把“明体达用”作为“苏湖教法”的核心 ,以此选育人才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研究胡瑗的“苏湖教法” ,有利于我们对当下的大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个性教育和素质教... 胡瑗是宋初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其“苏湖教法”的内涵十分丰富。胡瑗把“明体达用”作为“苏湖教法”的核心 ,以此选育人才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研究胡瑗的“苏湖教法” ,有利于我们对当下的大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个性教育和素质教育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瑗 苏湖教法 明体达用 当下意义
下载PDF
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选择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高升 蔡陈磊 周颖璞 《工程管理学报》 2010年第6期631-636,共6页
文章界定了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内涵,采用因果分析法从区域经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成熟度和配套政策法规5个方面对影响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供给模式选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沪苏浙高... 文章界定了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内涵,采用因果分析法从区域经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成熟度和配套政策法规5个方面对影响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供给模式选择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项目为例,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法进行基础设施供给模式选择的实证分析,从而选出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基础设施 供给模式 灰色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沪苏浙高速公路
下载PDF
明体用之学 立师道之魂——重审胡瑗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黄书光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46,112,共6页
针对宋初"尚文词而遗经业"的社会习气和愈显"积贫积弱"的国力现状,胡瑗在办学理念上,倡立"明体达用"之学,要求明晰儒学的纲常伦理本体,回归儒学教化本源;并注重将儒学伦理原则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实际事功... 针对宋初"尚文词而遗经业"的社会习气和愈显"积贫积弱"的国力现状,胡瑗在办学理念上,倡立"明体达用"之学,要求明晰儒学的纲常伦理本体,回归儒学教化本源;并注重将儒学伦理原则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实际事功惠及于民。在办学实践上,创构"分斋教学"制度,既坚守儒家经学教育的"经义斋",又肯定有关治民、讲武、堰水、算历等实事专科教育的"治事斋",力求以此培养通经致用的治国实才;同时,以身作则,践行师道,通过长达二十余年的地方官学和中央太学的教学实践探索,承传和重塑儒家的师魂道脉。其丰富多彩的办学实践与教育思想,对宋代理学教育的理论建构、后代学校变革和当代教师教育变革均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瑗 明体达用 教化本源 苏湖教法 分斋教学 致用实才 师道之魂 教师教育
下载PDF
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6
8
作者 魏本亚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6-9,共4页
胡瑗顺应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需要 ,在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基础上 ,创造了“苏湖教法”。胡瑗把“明体达用”作为“苏湖教法”的核心 ,以此选育人才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胡瑗的“苏湖教法”成为了宋代主流的教育方法 ,胡瑗的“... 胡瑗顺应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需要 ,在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基础上 ,创造了“苏湖教法”。胡瑗把“明体达用”作为“苏湖教法”的核心 ,以此选育人才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胡瑗的“苏湖教法”成为了宋代主流的教育方法 ,胡瑗的“明体达用”也成为了宋代主流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急剧变革的今天 ,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审视胡瑗“明体达用”的社会价值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瑗 苏湖教法 明体达用 哲学思考
下载PDF
胡先骕——科学与人文融汇的典范
9
作者 杨小明 杨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30-33,56,共5页
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创者胡先骕先生,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人文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管理者.本着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的双重追求,他把这种融汇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和教育事业中.胡先骕秉承新的文学创作及文化创新必须植... 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开创者胡先骕先生,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人文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管理者.本着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的双重追求,他把这种融汇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和教育事业中.胡先骕秉承新的文学创作及文化创新必须植根于传统的思想,因而强烈反对胡适等人鼓吹的全盘西化论,并批评新文学倡导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偏激之举.文章在梳理《学衡》杂志有关胡先骕的文章时发现,胡先骕坚持科学和人文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人文理念融入教育实践之中,致力于人的素质提高的人文主义,由此胡先骕批判地吸收了新人文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中国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先骕 科学 人文主义 传统文化
下载PDF
文史考辨与史实求真——以苏雪林与胡适交往二则史实考证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陆发春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在当今文史界 ,有关现代人物研究的文章大量引用口述史料或回忆性资料已较普遍 ,因疏于考证而出现史实失真的现象也不鲜见。本文以苏雪林与胡适交往的二则史实考证为例 ,旨在强调研究者使用回忆录性质材料时 ,应当注意到回忆者记忆的准... 在当今文史界 ,有关现代人物研究的文章大量引用口述史料或回忆性资料已较普遍 ,因疏于考证而出现史实失真的现象也不鲜见。本文以苏雪林与胡适交往的二则史实考证为例 ,旨在强调研究者使用回忆录性质材料时 ,应当注意到回忆者记忆的准确度。学术研究类的论文 ,更应建立在经过考实后的史料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史研究 苏雪林 胡适 史实考证
下载PDF
《日本国志·礼俗志》校读札记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玲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6,共4页
本文以《日本国志·礼俗志》的征引文献原件(日本汉籍)《秇苑日涉》和《江户繁昌记》为依据,分别纠补了黄遵宪的(礼俗志)志文讹误,以及新出陈铮点校本的失误,以祈给研究者提供信实可靠的资料依据。
关键词 《日本国志·礼俗志》 《秇苑日涉》 《江户繁昌记》
下载PDF
“绘事后素”之我见——读王文娟《论儒家的色彩观》之“绘事后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新龙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5-98,共4页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以为绚兮” “绘事后素” “礼后乎”
下载PDF
高丽文人笔下的“虎溪三笑”典故——以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雄权 《东疆学刊》 CSSCI 2011年第1期30-38,111,共9页
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三位文人生活在高丽后期武臣乱政后的黑暗年代。他们通过承袭了从新罗末开始的解读陶渊明的传统并通过留学中国的高丽僧人亲身耳闻以及当时文坛刮起的苏轼热接受了"虎溪三笑"的典故。三位文人切入的角... 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三位文人生活在高丽后期武臣乱政后的黑暗年代。他们通过承袭了从新罗末开始的解读陶渊明的传统并通过留学中国的高丽僧人亲身耳闻以及当时文坛刮起的苏轼热接受了"虎溪三笑"的典故。三位文人切入的角度有所不同,倾向性有所不同,但其诗文都阐明了儒、释、道合流的观点,赞扬了典故中表现出来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脱离世俗的向往,肯定了陶渊明与慧远法师的人格。但文化冲撞中的误读现象也很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仁老 李奎报 李齐贤 虎溪三笑 苏轼热
下载PDF
苏雪林发起象征派诗歌论战原因探究——兼论苏雪林与胡适关系研究中的信度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敏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9-93,共5页
对1959年苏雪林在台湾文坛发起的关于现代象征派诗歌论战原因进行考证:一是出于对新诗创作原则的维护;二是示好胡适以获得认同和肯定。借此发现苏雪林与胡适关系中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东西,以弥补苏雪林与胡适关系研究中的盲点,即苏雪林... 对1959年苏雪林在台湾文坛发起的关于现代象征派诗歌论战原因进行考证:一是出于对新诗创作原则的维护;二是示好胡适以获得认同和肯定。借此发现苏雪林与胡适关系中被有意或无意忽视的东西,以弥补苏雪林与胡适关系研究中的盲点,即苏雪林对胡适的感情除了敬仰,也包含着极为世俗的和功利性的一面。同时,对历来研究中过多采信苏雪林-己言论从而造成的研究信度问题提出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胡适 象征诗派 研究信度
下载PDF
共鉴“五四”:西学东渐、指向启蒙与政治现代性——以苏雪林、胡适与周作人的“五四”观为支点的学术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16-121,共6页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胡适 周作人 五四 文学革命 启蒙 政治现代性
下载PDF
从《哀希腊》四译本看清末民初文学变革
16
作者 黄轶 张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1-187,共7页
清末民初的《哀希腊》译介一开始就使拜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介入知识分子的视野。1902年梁启超首开风气,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节译《哀希腊》一诗,基本奠定了拜伦中国阐释的基调,之后众多名家的《哀希腊》翻译实践掀起了拜伦"中国化... 清末民初的《哀希腊》译介一开始就使拜伦作为一种精神资源介入知识分子的视野。1902年梁启超首开风气,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节译《哀希腊》一诗,基本奠定了拜伦中国阐释的基调,之后众多名家的《哀希腊》翻译实践掀起了拜伦"中国化"的热潮,并与晚清民初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亦步亦趋。以梁启超、苏曼殊、胡适、闻一多四译本为中心,可以窥见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端与发展的进程,《哀希腊》前后译介中的种种细微变化,折射出文学现代转型之初的复杂图景,如多元文学观念的发露、白话与文言的最初分野、古典诗体与现代诗体的形式更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希腊》 拜伦 梁启超 苏曼殊 胡适 闻一多
下载PDF
开放区域耕地资源人口容量研究─—以沪苏锡常城市连绵区为例
17
作者 黄晨熹 丁金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7-73,共7页
人口容量是近年来地理学和人口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把人口容量支持系统局限于关闭区域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耕地等,忽视与外界的物能交换,而这种交换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区域人口容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人多... 人口容量是近年来地理学和人口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把人口容量支持系统局限于关闭区域不可移动的自然资源,如耕地等,忽视与外界的物能交换,而这种交换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区域人口容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人多地少、物能交换频繁的沪苏锡常城市连绵区为例,考察了开放条件下区际补给对耕地资源人口容量的影响,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有助于人口容量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区域 人口容量 耕地资源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视阈中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对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通信的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增武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74-78,共5页
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的两封通信,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信的核心内容并非关于鲁迅的评价,而是抗战前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两人的分歧,凸显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域下,右翼知识分子内部不同的... 苏雪林与胡适关于文化动态问题的两封通信,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通信的核心内容并非关于鲁迅的评价,而是抗战前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两人的分歧,凸显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域下,右翼知识分子内部不同的政治文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胡适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文化领导权
下载PDF
苏青与张爱玲的“天地”情缘——兼谈生育问题特辑“救救孩子”
19
作者 王慧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6-172,共7页
苏青与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著名的女作家。二人以苏青主编的杂志《天地》结缘,不仅发表了相当多的文章,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在上海滩留下传奇色彩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缘"也离不开苏青及《天地》。尤其是《天地》... 苏青与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著名的女作家。二人以苏青主编的杂志《天地》结缘,不仅发表了相当多的文章,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在上海滩留下传奇色彩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缘"也离不开苏青及《天地》。尤其是《天地》中被忽略的"生育问题特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位女作家的人生轨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青 张爱玲 《天地》 胡兰成
下载PDF
论北宋诗人胡宿的“平淡”诗观
20
作者 段莉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9-65,共7页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一面。在诗学思想方面,胡宿除主张华实并重外,已有"平淡"之论,是北宋诗坛较早提出"平淡"诗论的诗人,同时,他还赋予"平淡"如古乐一样平和雅正的意义,这与他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正始之音"所包含的"雅正"含义一致;另外,与此相应,他还推动了"清"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后期昆体诗人在对西昆体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宿 诗学思想 “平淡”诗观 “清”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