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阴鳞癌组织中p14^(ARF)表达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状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欧阳玲 张淑兰 付凌捷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p14ARF表达与不同HPV感染状态的外阴鳞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42例外阴鳞癌组织、1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p14ARF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CR技术检测其HPV-DNA,分析HPV阳性组和阴性组外阴鳞癌组织... 目的:探讨p14ARF表达与不同HPV感染状态的外阴鳞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42例外阴鳞癌组织、1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p14ARF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CR技术检测其HPV-DNA,分析HPV阳性组和阴性组外阴鳞癌组织中,p14ARF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外阴鳞癌组p14ARF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为0.92±0.24和1.09±0.11;正常外阴组分别为0.93±0.06和1.02±0.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和高分化鳞癌组p14ARF基因mRNA表达分别为0.98±0.11、0.94±0.15和0.91±0.07;p14ARF基因蛋白表达低、中和高分化分别为1.14±0.24、1.11±0.27和1.07±0.29,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14ARF基因mRNA及蛋白在HPV阳性组表达强度分别为0.99±0.04和1.11±0.02,HPV阴性组表达强度分别为0.61±0.07和0.76±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4ARF可能参与了外阴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成为HPV感染的外阴鳞癌发生进展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病理学 外阴肿瘤/病理学 p14^ARF蛋白 乳头状瘤病毒 肿瘤病毒感染 印迹法 蛋白质
下载PDF
miR-155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丽环 江颖彤 +2 位作者 欧阳可雄 吴丽红 杨雪超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12期809-812,共4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中最常见的癌症。研究表明,miR⁃155在OSCC中呈现高表达,而目前miR⁃155在OSCC发生的作用与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拟讨论miR⁃155与肿瘤的关系及其在OSC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中最常见的癌症。研究表明,miR⁃155在OSCC中呈现高表达,而目前miR⁃155在OSCC发生的作用与机制尚未明确,本文拟讨论miR⁃155与肿瘤的关系及其在OSC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文献复习结果表明miR⁃155作为致癌性的小RNA可抑制CDC73、BCL6、P27Kip1等具有抑癌作用的靶基因,促进O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行为,抑制细胞凋亡;还可与生物因素(EB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共同作用促进OSCC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癌基因 micro RNA miR⁃155 EB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靶基因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青少年口腔疣状黄瘤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3
作者 林琳 段宁 +2 位作者 王翔 蒋红柳 王文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5期318-320,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疣状黄瘤(verruciform xanthoma,VX)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收治的1例青少年腭部肿物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腭部肿物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疣状黄... 目的探讨青少年疣状黄瘤(verruciform xanthoma,VX)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收治的1例青少年腭部肿物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腭部肿物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疣状黄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文献回顾分析显示,疣状黄瘤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良性黏膜皮肤病变,发生率约0.025%~0.094%,好发于中年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与鳞状乳头状瘤、寻常疣、纤维瘤、疣状癌和鳞状细胞癌等多种疾病相似,不易鉴别,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诊断。疣状黄瘤局部切除即可治愈,不易复发。结论在临床中遇到青少年的黏膜孤立性肿物,需进行病理检查,避免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黄瘤 青少年 疣状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下载PDF
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阴道病原体感染率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巧君 彭慧平 颜剑丹 《中国性科学》 2015年第6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LEEP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阴道病原体感染的疗效,研究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沙眼衣原体(Ct)及常见的阴道感染菌群如链球菌、大肠杆菌。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于我院接... 目的:探讨宫颈LEEP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阴道病原体感染的疗效,研究的病原体主要包括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沙眼衣原体(Ct)及常见的阴道感染菌群如链球菌、大肠杆菌。方法:选取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患者16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所有样本个体均有生育史。所选样本个体均在月经干净后37 d行宫颈LEEP术治疗,且术前均进行相关病原菌的检测,手术后1个月进行复查,并在术后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对相关病原菌进行检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病原体感染情况。结果:166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随访资料均得到及时反馈,该166例患者宫颈LEEP术前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1);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在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常见的阴道感染菌群如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感染率在手术前后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LEEP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HPV感染率明显下降;对于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效果较差,而对于常见的阴道感染菌群不具有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环形电切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 人乳头瘤病毒 沙眼衣原体 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