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生态·文化空间·政府主导与“非遗”关系——以西北“花儿”的洮岷流派(南路)流行区KPT村为个案 |
郝苏民
戚晓萍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10
|
|
2
|
“花儿”牡丹程式探析 |
那贞婷
曹义杰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3
|
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莲花山“花儿”为例 |
欧阳正宇
|
《旅游科学》
CSSCI
|
2011 |
19
|
|
4
|
论"花儿"中的对喻程式化修辞手法 |
武宇林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5
|
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 |
武宇林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4
|
|
6
|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传承人现状调查 |
武宇林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7
|
河湟花儿的社会功能在多民族共融中的价值 |
周亮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5
|
|
8
|
“双创”视角下“花儿”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
孙嫱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
2021 |
3
|
|
9
|
“花儿”的生存状态与风险应对 |
周亮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0
|
花儿剧对于西北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
刘朝霞
朱忠元
|
《陇东学院学报》
|
2015 |
2
|
|
11
|
朱仲禄“花儿”演唱艺术论 |
张连葵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2
|
从“花儿”中的“风搅雪”现象说起——兼论藏族文化在“花儿”发展中的艺术地位 |
徐晓红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9 |
5
|
|
13
|
西北“花儿”的程式句法与方言 |
王军林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4
|
中国“花儿”传承基地:松鸣岩“花儿会”调研报告 |
武宇林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5
|
|
15
|
基于出门人与守望者视角下的“花儿”艺术论 |
党永芬
阿进录
|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6
|
原生民歌花儿的文化根基 |
王冰
蒲蕊
|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7
|
第三届莲花山花儿会考察纪实 |
孔庆浩
|
《甘肃高师学报》
|
2017 |
0 |
|
18
|
秦晋“花儿”探微 |
李雄飞
|
《甘肃高师学报》
|
2010 |
0 |
|
19
|
延续香火的追求:花儿会产生动因机制新论 |
文忠祥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20
|
试比较广西壮族山歌与西北花儿"反复"修辞手法的差异 |
黄玉淑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3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