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Geochemistry Study of Several Oil Shale-Bearing Intervals in the Paleogene Huadian Formation,Huadian Bas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u Song Zhaojun Liu +2 位作者 Pingchang Sun Qingtao Meng Rong Liu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45-655,共11页
The Huadian Basin is an oil shale-bearing basin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irteen oil shale layers deposited in this bas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are different among these oil shale layers. Based ... The Huadian Basin is an oil shale-bearing basin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irteen oil shale layers deposited in this basi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are different among these oil shale layers. Based on the core observation and microscope identification, using the organic and inor- ganic data from borehole HD3 and outcrop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grade oil shale have been evaluated. Based on measuring oil yield (OY in short) of an oil shale to determine its grade,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oil shale as high grade (OY〉10%), medium grade (10%〉OY〉5%) and low grade (5%〉OY〉3.5%). The high grade oil shale is mainly in brown or dark brown, and the bulk density ranges from 1.59 to 1.81 g/cm3. 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indicate the content of carbonate min- erals is 28.0%. The HI (hydrogen index)-Tmax, HI-OI (oxygen index) and S2-TOC (total organic carbon) diagrams indicate the kerogen types are I and II1. The high grade oil shale generally formed in the rela- tively arid paleoclimate, deposited in the brackish water, dysoxic environment, when the bioprodctivity is extremely high, and the information is mainly from the inorganic parameters diagrams of 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CIA), Sr/Ba and V/(V+Ni). The medium grade oil shale mainly shows grey-black or black-brown color and the bulk density ranges from 1.87 to 2.08 g/cm^3.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arbon- ate minerals is 16.4%, far less than high grade oil shale and the kerogen type is mainly IIm. The inor- ganic parameters diagrams reflect the medium grade oil shale generally formed in the less humid pa- leoclimate, deposited in the brackish water, dysoxic to anoxic environment, when the bioproductivity is medium. The color of low grade oil shale is major in grey-black or dark grey and the bulk density ranges from 2.00 to 2.15 g/cm^3.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arbonate minerals is sharply decreased and the kerogen type is mainly II1. The inorganic parameters diagrams indicate the low grade oil shale gener- ally formed in the relatively humid paleoclimate, deposited in the freshwater to brackish water, anoxic environment, when the bioproductivity is relatively low. Comprehensive study suggest the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caused by a relatively humid paleoclimate resulted in decreas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salinity in the bottom water, restrained the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and tended to form the low grade oil shale. The strong evaporation leading to relatively arid paleoclimate resulted in increasing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salinity in the bottom water, and promoted the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The area with well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caused by the relative high sedimentary rate and salinity stratification are favorable to high grade oil shale deposit. In summary, the bioproductivity and the paleoclimate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oil shale grade in the Huadian Basin, when the bioproductivity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paleoclimate is relatively arid, it is prone to form the high grade oil shale. However the low grade oil shale developed in the low bioproductivity and relatively humid paleo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shale grade formation conditions controlling factors huadian basin China.
原文传递
桦甸盆地桦甸组油页岩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平昌 刘招君 +5 位作者 李宝毅 柳蓉 孟庆涛 周人杰 姚树青 徐银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48-960,共13页
桦甸盆地位于敦密断裂带之上,是我国著名的古近纪含油页岩断陷盆地。其中桦甸组油页岩段发育厚层的泥岩沉积。长期以来对该段油页岩特征研究较多,但对其物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研究甚少。对油页岩段厚层泥岩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 桦甸盆地位于敦密断裂带之上,是我国著名的古近纪含油页岩断陷盆地。其中桦甸组油页岩段发育厚层的泥岩沉积。长期以来对该段油页岩特征研究较多,但对其物源区特征和构造背景研究甚少。对油页岩段厚层泥岩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泥岩中w(SiO2)整体较低,K2O/Na2O值较高(大于1),w(MgO+Fe2O3T)为3.91%~11.66%,Al2O3/(Na2O+K2O)为3.77~6.29,表明泥岩中含有一定的铁镁质组分和较多的稳定组分。微量元素PAAS标准化分配曲线显示不同样品之间元素富集、亏损趋势不一致,同时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呈现出稀土含量变化较大、轻稀土富集和明显Eu负异常,表明油页岩段沉积时期存在多个物源。泥岩风化蚀变指数为74~82,Th/U值多集中在4.65~6.07,表明泥岩源区经历了相对中等的风化作用。Th/Sc和Zr/Sc值表明泥岩基本受源岩成分控制。由源岩和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得知:桦甸盆地油页岩段母岩主要来自于海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以及少量的燕山期中酸性喷发岩;源岩形成于大陆边缘造山带,为大陆岛弧火山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地球化学 物源区 构造背景 古近纪 桦甸盆地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统油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孟庆涛 刘招君 +4 位作者 胡菲 孙平昌 柳蓉 周人杰 甄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0-399,共10页
稀土元素因其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已经成为研究油页岩等细粒湖泊沉积物的物源、古环境、古气候等变化的良好指示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测试并重点分析了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油页岩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甸含油页岩段... 稀土元素因其稳定的地球化学性质已经成为研究油页岩等细粒湖泊沉积物的物源、古环境、古气候等变化的良好指示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笔者测试并重点分析了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油页岩REE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桦甸含油页岩段稀土元素含量要低于上下段泥岩和炭质页岩样品,油页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1.51~355.98)×10-6,平均值为162.56×10-6,高于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UCC),略低于北美页岩;∑LREE/∑HREE及(La/Yb)N等化学参数表明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REE分布模式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呈平坦状、具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和弱负Ce异常。以Ce异常值反映水介质的氧化还原性,桦甸油页岩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以REE的分异程度来表征油页岩的沉积速率,桦甸组自下而上(La/Yb)N值呈逐渐由增大→降低→增大的变化趋势,含油页岩段的沉积速率普遍比下段和上段低,与根据恢复压实后的桦甸组地层厚度和孢粉年龄估算得出的沉积速率结果相吻合,说明较低的沉积速率更有利于有机质的聚集和保存;以∑REE的纵向变化作为古气候波动的代用指标,高∑REE值指示暖湿的气候环境,低∑REE值指示冷干的气候环境。桦甸油页岩形成于干旱与温湿交替的气候环境,气候通过影响湖泊水体蒸发量与补给量的平衡而控制着湖平面的变化,从而控制了油页岩的层数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油页岩 氧化-还原 沉积速率 古气候 桦甸盆地
下载PDF
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油页岩矿床沉积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永莉 刘招君 +2 位作者 荆惠林 张海龙 张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0-724,731,共6页
桦甸盆地位于敦密断裂带主干断裂的北侧,是一个半地堑式盆地.受同生控盆断裂的控制,含油页岩段厚度和油页岩单层厚度均由北缘向南缘断裂(F1)方向逐渐增厚.盆地内古近系(下第三系)桦甸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油页岩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和... 桦甸盆地位于敦密断裂带主干断裂的北侧,是一个半地堑式盆地.受同生控盆断裂的控制,含油页岩段厚度和油页岩单层厚度均由北缘向南缘断裂(F1)方向逐渐增厚.盆地内古近系(下第三系)桦甸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油页岩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浅湖-深湖环境中.共发育可采油页岩13层,含油率较高(一般8%~13%),质量较好,具有很好的工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桦甸组 油页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桦甸盆地古近纪充填特征及对油页岩成矿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平昌 刘招君 +3 位作者 孟庆涛 柳蓉 贾建亮 胡晓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10-1116,共7页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桦甸盆地西部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简称层序),在层序格架中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结合本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盆地初始沉降阶段和末期快速充填萎缩阶段,湖泊水体整体较浅,主要发育冲积扇、持续性... 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桦甸盆地西部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简称层序),在层序格架中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结合本区的构造演化特征,盆地初始沉降阶段和末期快速充填萎缩阶段,湖泊水体整体较浅,主要发育冲积扇、持续性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半深湖-深湖沉积暗色泥岩厚度和规模较小;最大沉降阶段,水体较深且稳定,盆地东北部边缘发育间断性扇三角洲沉积,半深湖-深湖沉积暗色泥岩厚度和规模达到最大,在本阶段沉积多层高品质的油页岩。根据油页岩段砂地比、沉积相、油页岩厚度及油页岩含油率展布特征,发现油页岩品质最好且厚度最大的地区并非为水体最深且砂体沉积较少的区域,而是靠近盆地边缘扇三角洲沉积间断的深水区,在垂向上和扇三角洲前缘交互出现有助于陆相营养元素进入水中,形成高湖泊生产力。半深湖沉积时期,深水的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提供绝佳的场所,易于形成高品质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古近纪 油页岩 成矿规律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16
6
作者 孟庆涛 刘招君 +3 位作者 胡菲 孙平昌 周人杰 甄甄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8-44,共7页
通过对桦甸盆地桦甸组泥岩和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有机碳法定性和定量恢复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生产力变化、水体环境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的演化由大到小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 通过对桦甸盆地桦甸组泥岩和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有机碳法定性和定量恢复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生产力变化、水体环境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的演化由大到小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部含煤段、下部含黄铁矿段;中部油页岩段沉积时期湖泊生产力最高,最大值达1 033.09 g/(m2.a),为富营养湖,该时期有机质来源以藻类和细菌为主,湖泊水体环境为稳定缺氧的淡水—半咸水还原环境,反映了高的湖泊生产力与藻类勃发有关,直接影响有机质来源和丰度,湖水盐度的交替变化使底层水处于稳定的缺氧条件,是有机质保存的良好环境;上部含煤段和下部黄铁矿段沉积时期为明显的贫营养湖,水体均为缺氧的淡水环境,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153.26和143.82 g/(m2.a);高湖泊生产力是油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首要条件,高的湖泊生产力和稳定的底层水缺氧是有机质富集的最理想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古湖泊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油页岩:始新世
下载PDF
古湖泊学研究——以桦甸断陷盆地为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招君 孟庆涛 +2 位作者 柳蓉 胡菲 周人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17-925,共9页
古湖泊学是研究湖泊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本文综述了古湖泊学的定义、研究现状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以吉林桦甸古近纪断陷含油页岩湖盆为例进行了应用。桦甸盆地为小型半地堑盆地,盆地南缘F1断裂控制了古近... 古湖泊学是研究湖泊系统历史演变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本文综述了古湖泊学的定义、研究现状及常用的研究方法,并以吉林桦甸古近纪断陷含油页岩湖盆为例进行了应用。桦甸盆地为小型半地堑盆地,盆地南缘F1断裂控制了古近系湖泊演化特征。桦甸盆地富含油页岩资源,具有开展古湖泊学研究的优势条件。桦甸油页岩具明显的黑白相间的双层结构特征,有机质条带和陆源碎屑颗粒呈现良好的韵律互层,有机质呈现褐色或黑色条带,夹杂石英、长石颗粒的粘土矿物呈白色条带。根据泥岩和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垂向变化特征,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演化趋势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部含煤段>下部含黄铁矿段,反映油页岩沉积时,湖盆古湖泊生产力最高。根据油页岩岩石学特征、V/(V+Ni)、Sr/Ba和B/Ga等元素比值分析,中部含油页岩段时期,表现出一种淡水与半咸水—咸水交替变化的沉积演变过程,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盐度分层,使底层水处于缺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随着古湖泊学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理论及方法问题需要湖泊地质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古湖泊学 桦甸盆地 油页岩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黏土矿物和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胡晓峰 刘招君 +4 位作者 柳蓉 孙平昌 许圣传 孟庆涛 柳世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6-423,共8页
根据119个油页岩和泥岩样品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查明了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和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桦甸组的黏土矿物组合为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蒙脱石占据优势,偶见伊蒙混层;垂向上Mn,Sr... 根据119个油页岩和泥岩样品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查明了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和无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桦甸组的黏土矿物组合为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蒙脱石占据优势,偶见伊蒙混层;垂向上Mn,Sr,P,Cd,Sr/Cu,B/Ga,Sr/Ba,Ca/(Ca+Fe)等具有相似的曲线变化趋势,Cu,Cs,Rb/Sr,V/(V+Ni),δCe等具有相似的曲线变化趋势。黏土矿物和无机地球化学两方面证据揭示了桦甸组下部含黄铁矿段和上部含煤段为温暖潮湿气候下的低盐度陆相沉积环境,偶有湖水咸化;中部含油页岩段为气候湿润-干旱频繁交替的淡水-咸水交替的沉积环境。研究区湖盆最大扩张阶段,气候湿润-干旱频繁交替变化、盐度分层的还原环境条件下,半深湖-深湖形成油页岩;湖盆萎缩阶段,气候温暖潮湿,扇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化聚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黏土矿物 无机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 古气候
下载PDF
断陷和坳陷盆地富有机质泥岩测试参数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宝毅 王建鹏 +1 位作者 徐银波 孙平昌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78-784,共7页
以松辽盆地和桦甸盆地为例,对盆地中富有机质泥岩进行系统测试。分析表明,富有机质泥岩中含油率和TOC、气体损失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半焦、密度呈负相关;与全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富有机质泥岩中有机质主要来... 以松辽盆地和桦甸盆地为例,对盆地中富有机质泥岩进行系统测试。分析表明,富有机质泥岩中含油率和TOC、气体损失率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半焦、密度呈负相关;与全水的相关性不明显。结合相关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富有机质泥岩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自身生产物,沉积速率较慢,且成岩作用相对较强,此盆地油页岩适合低温干馏炼油,因干馏后半焦中残留有机质较少,适合烧砖、制作水泥等。桦甸盆地油页岩有机质为湖泊生物和陆源有机质共同来源,沉积速率相对较快,成岩作用较弱,此盆地油页岩适合低温干馏炼油,干馏后半焦中残留有机质较多,适合发电和烧砖等,损失气体可以回收进行瓦斯发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桦甸盆地 测试参数 油页岩 综合利用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世孢粉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孟庆涛 郑国栋 +3 位作者 刘招君 胡菲 孙平昌 周人杰 《世界地质》 CAS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系统研究了桦甸盆地始新世植物孢粉的特征,并采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该区始新世气候变化。通过详细鉴定和统计,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共鉴定出孢粉85属100种,以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栎粉、椴粉、桤木粉和榆粉含量较高,裸子植... 系统研究了桦甸盆地始新世植物孢粉的特征,并采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该区始新世气候变化。通过详细鉴定和统计,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共鉴定出孢粉85属100种,以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栎粉、椴粉、桤木粉和榆粉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低,孢粉组合中热带-亚热带分子较多,但含量低于温带及亚热带,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桦甸盆地始新世气候参数:年均温为13.6℃~18.4℃、最热月均温23.6℃~27.9℃、最冷月均温5.5℃~7.8℃、年降雨量887~1 206 mm、最湿月降雨量187~236 mm、最干月降雨量16~41mm、最温暖月降雨量45~143 mm。相比较于吉林东部珲春盆地始新世的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差异不大,均属典型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 孢粉 古气候重建 共存因子分析 桦甸盆地
下载PDF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粒度分析与对比 被引量:6
11
作者 甄甄 刘招君 +1 位作者 孙平昌 孟庆涛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681-692,共12页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主要划分出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水下扇主要划分出辫状沟道和远源浊积岩等沉积微相。扇三角洲沉积物以颗粒支撑为主,自下而上按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扇三角洲主要划分出泥石流、水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水下扇主要划分出辫状沟道和远源浊积岩等沉积微相。扇三角洲沉积物以颗粒支撑为主,自下而上按席状砂、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上分流河道、泥石流的顺序,沉积物粒度和标准偏差递增;频率曲线尖度递减;概率累计曲线由高-较高斜度两段式逐渐过渡为中-低斜度两段式、微向上凸的弧线式。反映出上述各微相向上粒度由细变粗的反粒序沉积特征,分选由好变差,杂基含量和水介质能量均逐渐增加。水下扇沉积普遍为杂基支撑,自下而上从远源浊积岩到辫状沟道沉积,粒径和标准偏差增大;频率曲线尖度减小;概率累计曲线主要由斜度较高的一段式过渡为斜度不大的一段式或微向上凸的弧线式,说明从远源浊积岩到辫状沟道微相粒度逐渐变粗,分选逐渐变差,杂基含量和水介质能量也逐渐增强。本区扇三角洲CM图像呈"S"形,主要表现为牵引流沉积特征;水下扇CM图像表现为与C=M线平行的长条带状重力流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甸盆地 始新统 桦甸组 扇三角洲 水下扇 粒度分析与对比
下载PDF
桦甸盆地桦甸组油页岩成烃生物组成及生烃潜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勤 谢小敏 +2 位作者 腾格尔 芮晓庆 许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3-409,共7页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中发育一套优质油页岩。利用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该盆地光榔头矿区22个样品进行分析,并对2个含不同藻类的样品进行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其成烃生物特征及生烃潜力。桦甸油页岩有机碳含量很高(10.6%~39.6%),氢指数含... 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中发育一套优质油页岩。利用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该盆地光榔头矿区22个样品进行分析,并对2个含不同藻类的样品进行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其成烃生物特征及生烃潜力。桦甸油页岩有机碳含量很高(10.6%~39.6%),氢指数含量高达887 mg/g,显示该套油页岩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生物来源主要是蓝细菌组成的层状藻类体,其次结构藻类体较发育(以硅藻和葡萄球藻为主,底栖宏观藻类在部分样品中较多),高等植物主要包括碎屑镜质体、碎屑壳质体、孢子体等。生烃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含较多底栖藻类的HD-20号样品在400℃(Ro=1.02%)时生烃量达到最大值(427 mg/g);而以浮游藻类为主的HD-21号样品,在425℃时(Ro=1.18%)达到最大生烃量(909 mg/g)。虽然HD-20号样品具有很高的有机碳含量(39.6%),但其生烃量较浮游藻类为主的HD-21号样品(有机碳含量29.8%)差,指示底栖藻类具有较低的生烃潜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底栖藻类 成烃生物 生烃潜力 始新统 桦甸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