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es and Prediction of the Suitable Culture Period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1
作者 SHANG Zhao-tang LUO Meng-lin +4 位作者 LU Zhi-gang LIU Su-cheng SUN Zheng-yu HE Lang CHENG L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2年第3期30-33,共4页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suitable period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 Method ]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eteorology to service laver culture, using the modern... [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suitable period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 Method ]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meteorology to service laver culture, using the modern weather forecast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weather prediction was de- 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s fo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laver production. [ Result] From south to north, there were certain differ- ences in the suitable periods of laver culture, breeding and harvesting, with slight variations. The forecast of the first and last days of certain water temperature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laver culture, and the service effect became better after it was modi- fied with the aid of the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weather prediction.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an offer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culture of laver along th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VER Suitable culture period PREDICTION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Multifunction from the Diversify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Taking Tongshan District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被引量:1
2
作者 MA Xiaodong SUN Xinzhe +2 位作者 ZHEN Yu JIAO Feifan LI X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865-879,共15页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in suburban(RAS)is comprehensively influenced by the mixed processes of non-farming,local urb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has distinctive multifunctional features on the soci...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in suburban(RAS)is comprehensively influenced by the mixed processes of non-farming,local urban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has distinctive multifunctional features on the socioeconomic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Multi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RAS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changes in th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use(CLU).We took Tongshan District of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study case.Following the logic of identifying,clustering,and diagnosing,we assessed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of CLU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LU in RAS,with the aim of identifying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func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se regions.This study found that:1)typical RAS were experiencing multifunctional space reconstruction,and their multifunctional value was emerging and highlighted.The CLU was rapidly expanding,and the types of CLU were evolving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uses;2)based on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diverse rural CLU,we classified RAS into five types,dominated by the following functions,respectively:commercial services,industrial production,residential living,basic support and public service;3)according to the dominant fun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the development types of RAS were classified into agricultural service,comprehensive services,and integrated industries service,showing a circular spatial pattern from the suburbs to distant suburbs.The results can provide policy implication by creating new development impetus from rural multifunction perspective to promote the RAS revit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area in suburban rural multifunction construction land use development type jiangsu province
下载PDF
Metropolitan Area Evolving from Spatial Concept to Public Policy: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3
作者 Zhong Rui Guo Zijia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20年第3期75-82,共8页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some functions of large cities have been decentralized to the peripheral areas,resulting in the increasing phenomenon of commuting to and from school o...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some functions of large cities have been decentralized to the peripheral areas,resulting in the increasing phenomenon of commuting to and from school or work across administrative regions.As a spatial unit of various factors flowing across regions,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ignificant carrier in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However,due to existing policy limitation,it has been hard to avoid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in metropolitan area development.To fill the gap in the traditional policy system,regional spatial governance is being widely used in practice at various levels.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governance,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governance of metropolitan area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evolution of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By taking several metropolitan area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examples,this paper explains that the key to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is to treat a metropolitan area as"policy area"and to construct a spatial governance system suitable to region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public policy,so as to propel urban development towards regional coord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ropolitan area regional governance public policy jiangsu province
原文传递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进了体育市场主体发展吗?——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伟平 曹峰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基于2015年的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选取2013—2020年全国12个省份14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对当地体育市场主体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基于2015年的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选取2013—2020年全国12个省份14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对当地体育市场主体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进了体育市场主体发展,该结论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二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对体育市场主体发展的促进效应具有可持续特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时间越长,对体育市场主体的推动效应越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不仅可以促使相关企业对投入体育领域产生更高预期,也能借助政策支持循环累积有利于体育市场主体发展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体育市场主体 双重差分
下载PDF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富硒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5
作者 廖启林 黄顺生 +6 位作者 许伟伟 崔晓丹 金洋 刘玲 汪媛媛 李文博 周强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4期1114-1124,共11页
基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区所积累的有关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通过元素分布对比、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系统探讨了该区富硒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制,为合理开发利用第四纪沉积类型的富硒土地资源等提供了依据或... 基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区所积累的有关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通过元素分布对比、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系统探讨了该区富硒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制,为合理开发利用第四纪沉积类型的富硒土地资源等提供了依据或线索。研究结果显示:里下河富硒土壤为典型的第四纪沉积成因,富有机质、偏还原的封闭的潟湖相沉积环境是形成局地富硒土壤的基础;富硒土壤特征元素组合为Se-OM-N-K-Fe-Co,主要位于地表30 cm以上深度,Se含量多为(0.3~0.4)×10^(-6),分布均匀;土壤中大多数元素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Se-OM、Se-CE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0.66,Se和pH之间有较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5;富硒土壤形成要经历成土母质初始富集、成土期间再富集和成土后表生富集3个富Se阶段,以及非潟湖相沉积物(如海相沉积等)的干扰,有机质吸附、胶体吸附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是导致土壤Se富集的主要原因;富硒土壤中还伴有Cu、Pb、Zn、Ni、Co、V等相对富集,但相关重金属未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制 里下河地区 江苏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风险评价与管控分区——以江苏省为例
6
作者 张辛欣 金晓斌 +5 位作者 梁坤宇 韩博 王世磊 朱文洁 梁鑫源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38-8149,共12页
快速城市化地区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口聚集的重要区域,但城市化进程中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城镇建设、人口集聚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使其面临严峻的生态风险,开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管控研究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快速城市化地区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口聚集的重要区域,但城市化进程中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城镇建设、人口集聚和资源消耗等问题使其面临严峻的生态风险,开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管控研究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引入社会-生态系统框架诠释生态风险形成机理,构建了基于“内生性-外源性-控制性”的生态风险评估框架,结合多源数据对2000—2020年江苏省生态风险时空特征进行测度,综合考虑生态风险现状和变化趋势划定生态风险分区,并针对性地提出区域生态风险预防和治理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深化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风险的认识,基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风险源头复杂、受体多元、表现多样的特征,构建集成“内生性-外源性-控制性”的生态风险解析框架,可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风险诊断和管控发挥积极作用;(2)近20a江苏省内生性生态风险和外源性生态风险有所增加,控制性生态风险略有降低,综合生态风险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镇中心以及环境敏感区,且风险普遍有所上升,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水域湿地、大城市郊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路;(3)研究期内江苏省生态风险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稳定型、波动上升型和持续上升型占比分别为18.79%、2.96%、57.95%、15.88%、4.41%,并可据此将生态风险管控分区划分为生态风险紧急管控区、严格管控区、动态调控区、预防管理区、敏感监控区等5类分区,各区比例分别为12.05%、2.19%、64.42%、16.11%、5.22%。本研究可为解析和评估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风险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并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时空特征 社会-生态系统 快速城市化地区 江苏省
下载PDF
基于GM(1,1)模型的江苏省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预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慧 丁伟洁 +3 位作者 卢红梅 李晓宇 何鹏 朱晓琴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750-755,共6页
目的 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2—2025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综合分析2008-202... 目的 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现状,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2—2025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方法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综合分析2008-2021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死因并评估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用R3.6.2软件构建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淮安市2022-2025年不同年龄段儿童死亡率和非故意伤害死亡发生率。结果 2008-2021年淮安市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死亡3 315例,平均死亡率为4.44‰,总体呈下降趋势。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为意外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溺水。14年间因5岁以下儿童死亡共损失111 141.98个DALY。GM(1,1)模型结果显示,除了交通意外的模型精确等级结果为3级,其他指标的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均较好。2022-2025年预测结果显示,除交通意外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不同年龄段5岁以下死亡和非故意伤害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GM(1,1)对5岁以下儿童死亡预测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2022-2025年淮安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儿童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及非故意伤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更低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死亡率 灰色预测模型 GM(1 1) 儿童 学龄前 预测分析 江苏省淮安市
下载PDF
基于InSAR监测数据的采煤沉陷特征及稳定性分析——以江苏省沛县矿地融合示范区为例
8
作者 汤志刚 钱静 +3 位作者 谢梦雨 孙晓倩 孟宪中 张凤鸣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4期132-139,共8页
为查明江苏省沛县采煤沉陷区时空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危险程度,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煤矿开采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多期Sentinel-1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据技术的地表沉降监测。... 为查明江苏省沛县采煤沉陷区时空发育特征、发展趋势及其危险程度,更好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在煤矿开采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多期Sentinel-1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数据技术的地表沉降监测。通过采煤沉陷区2018—2022年InSAR监测数据进行地表变形分析得知:2018—2022年,采煤沉陷区地表已沉降0.139~0.558 m,2022年6—12月采煤沉陷区地表沉降速率为0~2.159 mm/d;已稳沉沉陷区(老采空区)沉降量已接近最大值,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并趋于0,未稳沉沉陷区(新采空区)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从0开始并逐渐增大;2022年底尚存在未稳沉沉陷区面积约18.45 km 2,主要分布在张双楼煤矿等煤矿近5 a开采区域。采煤沉陷区InSAR监测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一时期的变形特征,研究可为沛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亦可为其他类似区域采煤沉陷区特征分析和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监测数据 江苏省沛县 采煤沉陷区 时空发育特征 稳定性
下载PDF
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
9
作者 张瑞增 张文芳 +4 位作者 赵慧 丁莹 唐若迪 花茜 季国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2-29,34,共9页
基于市域尺度揭示了2006—2020年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以期为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和长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市域尺度揭示了2006—2020年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以期为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和长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状况明显好转,且农药面源污染相较于化肥面源污染空间差异更明显;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农业生产与耕地面源污染的脱钩关系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且强脱钩聚集区出现位移。今后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并建立土壤养护机制,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现农业生产与耕地面源污染的强脱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面源污染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江苏省沿江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苏南生境质量与生态红线评估
10
作者 赵柄婷 王维枫 +3 位作者 阮宏华 宁卓 闫珂 陈智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11,共12页
【目的】评估和模拟快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优化生态红线区和生态敏感区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方法】以江苏省南部为例,基于PLUS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评估2000、2010、2020... 【目的】评估和模拟快速城镇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为优化生态红线区和生态敏感区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和加强生态空间管控。【方法】以江苏省南部为例,基于PLUS模型、InVEST模型和热点分析等方法,评估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生境质量与退化度的时空演变、预测2030年的变化趋势,并综合定量评估生态红线区生境质量。【结果】(1)2000—2020年,苏南地区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移;生境质量均值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形成了东西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生境退化度呈现“中心低–外部高”的圈层分布。(2)2030年3种土地利用模拟情景中,城镇发展情景下,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生态保护情景下,森林和湖泊得到严格保护;可持续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控制。生境质量均值的排序为生态保护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3)热点分析得出,2020年苏南地区乡镇尺度的生境质量和退化度呈集中分布,城镇中心为冷点区域,热点主要分布在森林和山脉,水域为生境质量的高值区。(4)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生境质量整体高且相对稳定;在未来预测中,生态保护情景会扩大错位面积,可持续发展情景会降低错位面积。【结论】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剧烈是导致苏南地区和部分生态红线区内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苏南地区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生态红线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农村新基建的内在逻辑与突破路径
11
作者 单延博 孙晓童 朱大威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5期64-68,共5页
推进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形势和面临的问题,并从加强... 推进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形势和面临的问题,并从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加快普及推广新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新基建 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乡村 科技创新 江苏省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江苏宿迁市中心城区水面率与内涝关系研究
12
作者 夏成亮 王露 +2 位作者 许生 邱福琼 宋强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8期6-10,21,共6页
水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探究城市水面率与内涝风险的关系,通过GPS-RTK和网络RTK遥感技术对江苏宿迁市中心城区2023年水域面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影响水面率变化的因素,并通过... 水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探究城市水面率与内涝风险的关系,通过GPS-RTK和网络RTK遥感技术对江苏宿迁市中心城区2023年水域面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影响水面率变化的因素,并通过建立网格分区及不同排水分区,将城市易涝点与水面率结合,研究城市内涝与水面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3年12月宿迁市中心城区水域面积为31.824 km^(2),较2022年增加0.047%。引起水面率变化的原因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是提升水面率的重要手段。水面率与内涝点分析表明水面率是影响城市内涝的因素之一,在水面率较低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内涝。研究成果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率 海绵城市 遥感 城市内涝 宿迁市中心城区 江苏省
下载PDF
合法与合理:苏中抗日根据地粮赋政策研究
13
作者 闵莞 王建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8,共9页
皖南事变后,处在复杂斗争环境中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力图通过征收公粮走出财政供给困境。1941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出台征粮草案,初步确定征收标准,囿于条件限制当年的征收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942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实施并赋征粮以整理税源,此... 皖南事变后,处在复杂斗争环境中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力图通过征收公粮走出财政供给困境。1941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出台征粮草案,初步确定征收标准,囿于条件限制当年的征收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1942年苏中抗日根据地实施并赋征粮以整理税源,此后逐年改进田亩累进等级使粮赋政策日臻完善。在严峻的“清乡”环境中,苏中抗日根据地秉持着与群众共生存的逻辑,坚持执行打折征收与救济减免等措施,平衡公粮与民食的关系。可以说,苏中抗日根据地通过实施粮赋政策,解决了政治上合法与经济上合理的双重难题,从而在长期的三角斗争中,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再现了中共依靠人民战争解决生存问题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抗日根据地 粮赋 合法 合理
下载PDF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空间动态扩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14
作者 刘欣 李凌峰 蔡琦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7期239-246,共8页
引用改进动态阈值法和重心模型,分析江苏省城市动态扩张时空特征,得到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0—2021年,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实际符合,演变规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贴合,形成以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 引用改进动态阈值法和重心模型,分析江苏省城市动态扩张时空特征,得到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2000—2021年,提取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实际符合,演变规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贴合,形成以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为中心的“放射状”集聚形态,不同城市、不同阶段扩张速度差异明显,发展重心逐渐由南向北推进,由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向均衡发展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城市建成区 夜间灯光影像 城市扩张 重心轨迹
下载PDF
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及其当代启示
15
作者 曾宿桐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苏中区审计工作艰难历程的回顾,梳理了其审计的方法和特点,发现苏中抗日根据地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方法,出色完成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 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苏中区审计工作艰难历程的回顾,梳理了其审计的方法和特点,发现苏中抗日根据地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方法,出色完成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工作任务。重视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采用内外勤结合的审计方式和实行群众审计,是苏中抗日根据地审计工作的主要特点。苏中抗日根据地在审计工作中能保持审计机关较高的独立性、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加强群众审计等做法,这对于改革和发展当下我国政府审计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中抗日根据地 审计机构 审计工作
下载PDF
苏北平原河网地区河道生态水位确定及保障研究——以宿迁宿豫区为例
16
作者 方琼 许生 +2 位作者 邱豆豆 郑榕轩 黄瑶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8期11-16,共6页
河道生态水位的确定和保障对于提升城市适应性、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建设成本,以及解决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宿迁宿豫区为研究区,参考不同河道的蓄水梯级,选取合适的生态水位控制断面,综合考虑水文、水生生物生长及景观等要素,分... 河道生态水位的确定和保障对于提升城市适应性、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建设成本,以及解决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宿迁宿豫区为研究区,参考不同河道的蓄水梯级,选取合适的生态水位控制断面,综合考虑水文、水生生物生长及景观等要素,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计算河道断面的最低生态水位,比较同一蓄水梯级相关河道的水位计算值,取外包值作为最终基本生态水位,再结合片区河网实际运行调度及蓄水情况,确定目标生态水位,并提出了河道拦蓄水、再生水利用和引流调度等保障措施。研究区内4个蓄水梯级的基本生态水位分别为18.7 m、13.9 m、15.4 m、14.9 m,目标生态水位分别为19.5 m、14.5 m、16.5 m、16.3 m。研究成果为苏北平原河网地区河道生态水位确定和保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位 河网地区 综合分析法 宿迁市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良种试验初报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蓓蓓 臧旭 +2 位作者 朱海军 生静雅 刘广勤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47-48,共2页
薄壳山核桃品种——马汉、威斯顿、特贾斯、钟山25号、肖肖尼的引种试验表明:5个品种在江苏泗洪地区生长结果正常,果实经济性状好,坚果具有个大、壳薄、出仁率高等特点,因而这5个薄壳山核桃品种适合在江苏淮北地区推广。
关键词 薄壳 核桃良种 试验初报 jiangsu province area 核桃品种 果实经济性状 引种试验 生长结果 江苏 淮北地区 钟山 特点 坚果
下载PDF
苏南丘陵区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31
18
作者 陶宝先 张金池 +2 位作者 崔志华 孔雨光 俞元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8,共5页
研究了苏南丘陵地区马尾松、毛竹、麻栎、杉木4种林分土壤的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毛竹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裸地土壤3种酶活性均最低;3种酶活性在... 研究了苏南丘陵地区马尾松、毛竹、麻栎、杉木4种林分土壤的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毛竹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裸地土壤3种酶活性均最低;3种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中呈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趋势,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大,脲酶活性相对变化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分别与全N、有效P、有机质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且2种酶之间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Pb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与Cu、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脲酶与全P、有机质、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与全N、酸性磷酸酶、Cu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与全N、有效P、有机质、Cu、Pb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4种林分土壤肥力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主要包括: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全N、有效P、速效K、有机质。3种酶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肥力指标 苏南地区
下载PDF
江苏宜溧富硒稻米产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被引量:23
19
作者 廖启林 任静华 +5 位作者 许伟伟 崔晓丹 金洋 李文博 范健 朱伯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91-1802,共12页
江苏宜溧地区分布有400km^2多的富硒土壤,并产出天然富硒稻米.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宜溧富硒稻米产地的稻米、土壤、岩石、水样的Se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探讨了控制宜溧地区富硒稻米产出的主要地质环境及地球化学背景因素,总结了Se等元素在米... 江苏宜溧地区分布有400km^2多的富硒土壤,并产出天然富硒稻米.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宜溧富硒稻米产地的稻米、土壤、岩石、水样的Se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探讨了控制宜溧地区富硒稻米产出的主要地质环境及地球化学背景因素,总结了Se等元素在米-土-岩之间的分布迁移特征.结果显示:(1)宜溧地区产出的富硒稻米主要受富硒耕地控制,稻米Se与耕地土壤Se、Corg.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米Se与土Se的相关系数R=0.81,土壤Se≥0.5mg/kg的耕地中富硒稻米检出率为100%;(2)二叠系煤系地层中的杂色泥质粉砂岩、页岩是主要富硒原岩,其平均Se含量达到17.22mg/kg,比当地土壤中Se高出5倍以上.富硒原岩沉积厚度越大,其上覆土壤的Se含量越高;(3)上述富硒岩层中夹杂一层几到几十厘米厚的铁锰结核透镜状沉积物,富集Fe、Mn、Cd、S、P等,其风化形成土壤可能富集Cd,但富硒稻米中未检测到Cd超标;(4)耕地土壤中有效Se小于0.02mg/kg,有效Se占土壤Se的比例为0.16%-2%.富硒耕地土壤总体偏酸性,其pH一般介于4.6-6.5,富硒原岩更偏酸性,其pH一般介于4.2-5.5;(5)Se从源头向耕地迁移也是一个不断均匀化的过程,地势、气候条件、断层等对富硒耕地的分布有影响,山间盆地、沟谷、山前平原是形成天然富硒耕地的主要场所,特定断层可成为天然富硒耕地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稻米 地质背景 地球化学 宜溧地区 江苏
下载PDF
南宋以来江苏海岸带历史海岸线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晓祥 王伟玮 +4 位作者 严长清 晏王波 戴煜暄 徐盼 朱晨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351,共8页
历史海岸线变迁研究是海岸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海岸带的利用、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分区段建立有效的海岸线分析断面,并计算各个区段的海岸线历史变化,对南宋至今约1 000 a来... 历史海岸线变迁研究是海岸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海岸带的利用、开发与保护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分区段建立有效的海岸线分析断面,并计算各个区段的海岸线历史变化,对南宋至今约1 000 a来的历史海岸线变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海岸线时空变迁背后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废黄河口地区变化剧烈,最大淤涨速率和侵蚀速率分别达250、600 m/a,塑造其剧烈变化的动因是公元1128年的黄河夺淮与公元1855年的黄河北归;此外,近代废灶兴垦等人类活动也导致了辐射沙洲北部及南部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海岸线变迁 历史演变 时空分析 江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