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progress in stem lodging resistance of the dominant wheat cultivars adapted to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in China since 1964 被引量:9
1
作者 ZHANG Hong-jun LI Teng +9 位作者 LIU Hong-wei MAI Chun-yan YU Guang-jun LI Hui-li YU Li-qiang MENG Ling-zhi JIAN Da-wei YANG Li LI Hong-jie ZHOU Y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38-448,共11页
Analysis of genetic progress for lodging-related trait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Forty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idely grown in the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 Analysis of genetic progress for lodging-related trait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Forty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idely grown in the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YHWZ)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4–2015 were evaluated for several lodging-related traits in three cropping seasons.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length of the basal second internode,and lodging index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is period,and the average annual genetic gains for these traits were–0.50 cm or–0.62%,–0.27 cm or–0.60%,–0.06 cm or–0.63%,and–0.01 or–0.94%,respectively.Different from other traits,stem strength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breeding period,and the annual genetic gains were 0.03 N or 0.05%.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odging inde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and length of the basal second internode,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tem strength.Meanwhile,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lant height,height at center of gravity,and length of the basal first and second internodes.By comparison with the wild types,dwarfing gen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all lodging-related traits studied except for length of the basal first internode and stem strength.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plant height and stem strength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lodging resistance.Clustering analysis based on the first two principle components further indicated the targets of wheat lodging-resistant breeding have changed from reducing plant height to strengthening stem strength over the breeding periods.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increase of stem strength is vital to improve lodging resistance in this region under the high-yielding condition when plant height is in an optimal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ticum aestivum lodging resistance stem strength genetic progress Yellow-huai River Valleys Winter Wheat zone
下载PDF
南宋寿州古城防御空间形态研究
2
作者 李传成 罗明峰 +1 位作者 刘有军 刘炜 《华中建筑》 2023年第8期148-152,共5页
南宋时期寿州城地处淮河以南、两淮战区之前沿,为抵御金、蒙渡淮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两淮防线重要的军事城镇。结合历史文献及地方志,梳理寿州古城的建置沿革,探索古城形态的演变,并分析两淮战区的地理特性和寿州古城的防御空间,揭示寿... 南宋时期寿州城地处淮河以南、两淮战区之前沿,为抵御金、蒙渡淮的第一道防线,是捍卫两淮防线重要的军事城镇。结合历史文献及地方志,梳理寿州古城的建置沿革,探索古城形态的演变,并分析两淮战区的地理特性和寿州古城的防御空间,揭示寿州古城山、水、城复合防御空间体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州古城 南宋时期 两淮战区 古城形态演变 防御空间
下载PDF
怀区地黄遗传多样性的ISSR鉴定 被引量:47
3
作者 周延清 景建洲 +3 位作者 李振勇 张宝华 王天亮 贾敬芬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61,共5页
目的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怀区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茎尖培养脱毒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用44条ISSR引物进行初选,然后用其中适合的10个ISSR引物进行ISSR分析。结果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基于这些条带,用SPSS10.0软件分析,建... 目的利用ISSR标记技术对怀区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茎尖培养脱毒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用44条ISSR引物进行初选,然后用其中适合的10个ISSR引物进行ISSR分析。结果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基于这些条带,用SPSS10.0软件分析,建立了遗传Jaccard相关系数矩阵,构建了分子树状图,将怀区地黄的8个品种和2个组培系分为2类:其中一类群含有6个材料,包括组培85.5、大田85.5、组培9302、大田9302、金状元和金白地黄;另一类群含有4个材料,包括北京1号、大红袍、地黄9104和野生地黄。而且主成分分析结果支持上述的聚类分析结果;用POPGENE32软件分析知,多态性指数为0.377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037,多态性比率为71.82%;用一个ISSR6引物建立了10个供试地黄样品的DNA指纹图谱并且能将其彼此区分出来。结论ISSR标记适合于构建怀区地黄的DNA指纹图谱、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区地黄 ISSR 遗传多样性 遗传相似性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部分区域小麦品种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关二旗 魏益民 +5 位作者 张波 郭进考 张国权 刘彦军 罗勤贵 班进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9-1168,共10页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 【目的】通过定点农户调查和田间采样分析,了解黄淮麦区主产区小麦生产的品种构成及小麦品质性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夏收时在陕西、河南、河北3省所属9个地市、27个县区、81个乡镇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3份;2009年夏收时在同一区域抽取农户田间小麦主栽品种样品242份。统计小麦品种构成,分析小麦样品的籽粒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黄淮麦区调查区域小麦主栽品种数量较多(86个小麦品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种植比例较低(19.8%)。小麦籽粒千粒重(39.5g)、容重(787 g.L-1)、蛋白质含量(14.0%)较高,籽粒硬度大(56%),但沉淀值较低(26.7 mL);除沉淀值和粉质参数外,其它品质性状年际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查地区生产的小麦属硬质、高蛋白质、中强筋产品;该区域具有生产高筋、强筋小麦的潜在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稳产、高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推广,以提高小麦商品粮的质量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区食品加工产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品种构成 品质性状 质量调查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张煜 李正玲 +6 位作者 王震 张彬 王会伟 李金秀 李金榜 胡琳 常东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0-277,共8页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小麦品种(系)以及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与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Fhb4、Fhb5和Fhb7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个经土表接种法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部分(120个)中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进行检测,发现13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或中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中,有11个小麦品种(系)含有Fhb1基因,但未检测到含有Fhb2、Fhb4、Fhb5和Fhb7基因的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分别含有Fhb1、Fhb2、Fhb4基因和Fhb1、Fhb2、Fhb5基因;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均含有Fhb7基因,且其中2个易位系还含有Fhb1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南部麦区 赤霉病 抗性鉴定 抗性基因检测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拔节后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 被引量:32
6
作者 钟秀丽 王道龙 +3 位作者 赵鹏 闫旭宇 苏常红 孙忠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文根据黄淮地区及其周边地区1981~2000年农业气象资料,导出1个计算小麦拔节后遭遇霜冻温度风险度(F)的经验方程,以F为指标做出黄淮麦区小麦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进而根据F和方程中的参数,评价各类防御措施在各分区的必要性、有... 本文根据黄淮地区及其周边地区1981~2000年农业气象资料,导出1个计算小麦拔节后遭遇霜冻温度风险度(F)的经验方程,以F为指标做出黄淮麦区小麦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进而根据F和方程中的参数,评价各类防御措施在各分区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小麦 霜冻 区划 防御措施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胡超美 朱传耿 车冰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2,共7页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判定标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淮海经济区在1995—2006年间区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和淮海经济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大板块及所辖20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协...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判定标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淮海经济区在1995—2006年间区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和淮海经济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大板块及所辖20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协调度多处于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类型;(2)区域协调发展类型呈阶段式演进;(3)市域协调发展类型分化明显;(4)板块协调发展度呈东高西低格局;(5)协同作用决定区域系统协调度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 系统 协调度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虹 王西成 +2 位作者 曹廷杰 胡卫国 陈渝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49,共6页
分析了黄淮南片麦区影响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不同区域小麦品种利用的现状,探讨了小麦品种利用的原则和主导品种的发展趋势。对部分新审定优异品种和中间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系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黄淮南片麦区 小麦品种 利用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怀区熟地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建军 连笑雅 +3 位作者 王君 任美玲 尚星晨 孙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建立怀区熟地的中红外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对比分析软件对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时间的10个熟地样品的红外光谱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建立了怀区熟地指纹图谱,得到13个共有特征峰;(2)不同熟地指纹谱相似... 目的:建立怀区熟地的中红外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对比分析软件对不同炮制方法、炮制时间的10个熟地样品的红外光谱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建立了怀区熟地指纹图谱,得到13个共有特征峰;(2)不同熟地指纹谱相似度较好,说明怀区大多数熟地样品的组分、质量相近;(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9号、10号聚为一类,其他相同方法炮制的均聚为一类,可能是因为9号炮制时间为2012年,对熟地质量有影响.说明炮制方法、贮存时间对熟地品质有影响.结论:为鉴别不同炮制方法的熟地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手段,为地黄的深加工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区 熟地黄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指纹图谱
下载PDF
浅析淮海经济区发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必成 汪应宏 《现代城市研究》 2006年第2期57-62,共6页
本文首先界定了淮海经济区的范围,从经济、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构建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省的可能性与条件,最后提出了加速淮海经济区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经济 发展思路 构想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各农业亚区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彩霞 梅旭荣 +2 位作者 居辉 刘勤 甄文超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0-577,共8页
潜在蒸散量是确定作物需水量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客观分析其时空变化及气候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气象局整编的黄淮海平原40个站点近53a(1961-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将黄淮海平原分为6个农业亚区,分别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及其对气... 潜在蒸散量是确定作物需水量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客观分析其时空变化及气候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气象局整编的黄淮海平原40个站点近53a(1961-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将黄淮海平原分为6个农业亚区,分别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及其对气候要素(气温、相对湿润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的敏感系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各区年、季ET0的平均值看,黄淮海平原各亚区都是夏季ET0最高,秋季和冬季以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Ⅳ区)最高。从各区年、季ET0变化倾向率看,6个农业亚区夏季ET0均呈显著递减趋势,其中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Ⅴ区)减幅最大,而春季ET0表现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Ⅱ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VI区)呈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冬季Ⅱ区ET0呈现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从各区年、季ET0敏感系数的平均值和变化倾向率看,春、秋、冬季和年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夏季ET0对太阳辐射最敏感;ET0对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分别呈正向和负向敏感,且敏感性在时间序列上呈减弱趋势;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Ⅰ区)、太阳辐射和气温在VI区形成高值区,说明ET0在黄淮海平原Ⅰ区对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VI区对太阳辐射和温度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敏感系数 季节 农业亚区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孔伟 张飞 《资源与产业》 2018年第1期76-82,共7页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其2010—2015年的土地及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等对土地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行测度,并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以期为指导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2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其2010—2015年的土地及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等对土地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行测度,并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以期为指导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均呈整体上升、局部波动的变化趋势,波动主要是部分地区大幅度的行政区划调整造成的;土地城镇化质量表现出生态质量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协调度等级由勉强协调逐步向高度协调过渡,上升速度先快后慢;协调度的省际差异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本相似,且差距随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步缩小;地市间差异较明显,规划确定的核心城市协调发展状态不佳,不利于城市职能和辐射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协调度 区域差异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虹 王西成 +2 位作者 胡卫国 曹廷杰 刘钊 《种业导刊》 2016年第11期5-12,共8页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对2012年以来部分新审定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利用 建议 黄淮南片麦区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 被引量:42
14
作者 杨平 张丽娟 +3 位作者 赵艳霞 姜蓝齐 乔赛男 张晓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和夏玉米的主产区,同时也是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因此加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产区和夏玉米的主产区,同时也是干旱灾害的频发区,因此加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有着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利用黄淮海地区气象数据以及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运用信息扩散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危险性整体偏高,干旱频率均在64.36%以上,高危险性等级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敏感性偏高,高敏感性等级占总面积的20.80%,集中分布于山东省沿海等地;易损性偏低,高、中易损性地区占总面积的22.4%,各省均有少量分布;干旱综合风险偏高,高、中综合风险地区占总面积的68.43%,整个黄淮海地区除安徽省东南部外其他地区风险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与区划 黄淮海地区 信息扩散法 层次分析法 灾害风险评估原理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花期阴雨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18
15
作者 徐虹 张丽娟 +1 位作者 赵艳霞 姜蓝齐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272,共10页
黄淮海地区为我国夏玉米主产区。夏玉米花期若遇连阴雨灾害将导致玉米减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1971-2011年7-8月的日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采用... 黄淮海地区为我国夏玉米主产区。夏玉米花期若遇连阴雨灾害将导致玉米减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1971-2011年7-8月的日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及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结合GIS空间技术,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花期阴雨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花期阴雨高危险性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东南部,占总面积的9.7%;高暴露性区域集中分布在山东省、河北省中南部及河南省东部,占总面积的32.5%;高易损性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南部,占总面积的5.1%;整体综合风险指数较高,中、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北部、东部及南部,占总面积的57.3%。对区划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际夏玉米花期阴雨灾害发生情况与分析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花期阴雨 区划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173
16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71-1390,共20页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郯庐断裂系 中生代 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 徐淮弧形构造 走滑构造 伸展构造
下载PDF
基于农业干旱视角的淮河流域分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朗 欧真真 《中国水利》 2012年第4期14-16,31,共4页
制定出合理实用的淮河流域旱灾治理技术,必须科学地划分出不同的抗旱技术发展区域。基于农业干旱的视角,通过对流域内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资料的分析,建立了分区的指标体系,最终将淮河流域分为5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区,以期为在流域内... 制定出合理实用的淮河流域旱灾治理技术,必须科学地划分出不同的抗旱技术发展区域。基于农业干旱的视角,通过对流域内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关资料的分析,建立了分区的指标体系,最终将淮河流域分为5个一级区和10个二级区,以期为在流域内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旱灾治理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农业干旱 分区 旱灾治理技术
下载PDF
江苏南通古城防御空间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炜 霍茜茜 《华中建筑》 2019年第12期95-98,共4页
该文结合南通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探究古城通州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古城防御空间形态的演变;以相关文献、史料及现存遗址为基础,还原其"水包城,城包水"的城垣形态和城市格局,展现南通历史城镇的城池防御文化... 该文结合南通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探究古城通州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古城防御空间形态的演变;以相关文献、史料及现存遗址为基础,还原其"水包城,城包水"的城垣形态和城市格局,展现南通历史城镇的城池防御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通州 两淮战区 防御空间 空间演变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姜群鸥 邓祥征 +2 位作者 战金艳 刘兴权 唐华秀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85,共4页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地带模型 气候变化 耕地生产潜力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及洪泽湖水质的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72
20
作者 李波 濮培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3,共7页
利用洪泽湖及其淮河入湖河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八五"、"九五"期间洪泽湖水质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通过对淮河干流、省界河流代表站及全流域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数据... 利用洪泽湖及其淮河入湖河段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30年来洪泽湖水质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了"八五"、"九五"期间洪泽湖水质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规律;通过对淮河干流、省界河流代表站及全流域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论述了淮河流域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研究表明,全流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已经基本得到遏止,水质有所改善,但波动性大,部分河段特别是省界河流污染仍然较严重,集中排污所引起的污染事故仍时有发生。近几年"达标排放"等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淮河、洪泽湖水变清",依然"任重道远";淮河流域位于温度变化的南北过渡带,当属于我国最大的Ecotone(生态交错带)类型之一,建议基于其Ecotone的生态实质,进行流域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的重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洪泽湖 水质监测 演变趋势 南北过渡带 生态交错带 水质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