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Ocean Thermal Anomaly Difference with Mei-yu and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志福 钱永甫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69-179,共11页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48-2004 and the monthly rainfall data at 16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and-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difference in the...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48-2004 and the monthly rainfall data at 160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land-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difference in the mid-lower troposphere in spring (April-May), the mei-yu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basin, a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are analyzed by using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es. Results show tha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mei-yu rainfall and air temperature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above the western Pacific, whil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locate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Baikal Lake. When the land-ocean thermal anomaly difference is stronger in spring,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will be weaker and retreat eastward in summer (June-July), and the SCSSM will be stronger and advance further north, resulting in deficient moisture along the mei-yu front and below-normal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vice versa for the weaker difference case. The effects and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land and ocean anomalous heating on monsoon variability is also compared. It is found that the land and ocean thermal anomalies are both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mmer circulation and mei-yu rainfall and SCSSM intensity, whereas the land heating anoma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cean heating in changing the land-ocean thermal contrast and hence the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ocean thermal anomaly differenc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Yangtze river-huaihe river mei-yu rainfall correlation analysis composite analysis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入梅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钟睿 钱永甫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3-204,共12页
通过对江淮流域入梅期与海温场的相关分析,以及对海温异常年大气环流的合成分析,研究了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入梅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的入梅期有较大影响,前一年11月至当年6月西太平洋暖池的海... 通过对江淮流域入梅期与海温场的相关分析,以及对海温异常年大气环流的合成分析,研究了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入梅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对江淮流域的入梅期有较大影响,前一年11月至当年6月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偏高(低)时,江淮流域入梅早(晚)。2~5月中太平洋的海温偏高时,江淮流域入梅偏晚。5~6月,马斯克林高压附近的海温对入梅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高海温对应早入梅,而低海温对应晚入梅。2~4月以及2~5月西太平洋暖池附近的海温对江淮流域的入梅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6月,台湾以东以及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对入梅期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海温异常 西太平洋暖池 马斯克林高压 指示意义 相关分析 合成分析 大气环流 中太平洋 南大西洋 海温场 异常年 印度洋 偏高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地涵枢纽河道水流数值计算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时强 吴修锋 周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共6页
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对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地涵枢纽下游河道连接段水流进行了计算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设计方案存在下游河道流态复杂及高流速区范围较大等问题 ,为此比较了三个修改方案 ,在综合比较水流流态及工程投资的基础上 ,... 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对淮河入海水道淮安地涵枢纽下游河道连接段水流进行了计算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设计方案存在下游河道流态复杂及高流速区范围较大等问题 ,为此比较了三个修改方案 ,在综合比较水流流态及工程投资的基础上 ,确定了地涵下游河道连接段推荐方案 .推荐方案对于改善下游河道流态有较好的效果 ,但对下游河道出口处至清安河之间的高流速区仍无法有效地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入海水道 地涵 河道水流 数值模型
下载PDF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及与全球中低纬海温异常关系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殷永红 倪允琪 史历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8-368,共11页
对 1951- 1999年中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 ,前期及同期各季节三大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而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总体上的影响较小 .前期冬季SSTA的影响显著区主要有 :热... 对 1951- 1999年中国夏季江淮流域降水异常与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表明 ,前期及同期各季节三大洋海表温度异常 (SSTA)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是非常显著的 ,而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总体上的影响较小 .前期冬季SSTA的影响显著区主要有 :热带印度洋、黑潮、热带中东太平洋和大西洋 .各关键区海温异常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特征为 :当前期冬季赤道印度洋、黑潮、赤道大西洋和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升高 (降低 ) ,当年夏季印度西南季风和东亚热带辐合带减弱 (加强 ) ,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北 ) ,副热带辐合带加强 (减弱 ) ,长江流域易发生洪涝 (干旱 ) .相关显著性分析表明 ,前冬赤道印度洋和黑潮区的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夏季降水异常 海表温度异常 亚洲夏季风
下载PDF
2003年与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娇 王东勇 +2 位作者 田红 朱红芳 陈晓红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2-408,共7页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 利用淮河流域气象中心提供的淮河流域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3年与2005年夏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与2005年强降水过程无论是降水分布还是环流形势都十分相似:(1)强降水中心都位于安徽省西北部(2)2003年与2005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均偏晚;(3)110~125°E之间的西南风气流前沿均位于32.5°N附近(4)在500hPa高度场上,两个年份强降水过程中,副高脊线、588线北界和584线北界位置基本一致,并且在库页岛附近有阻高存在,日本岛附近均有一较强的低槽维持;(5)120°E副高脊线与105°E附近越赤道气流均存在着30dE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越赤道气流的变化要超前于副高脊线的变化。(6)冷空气活动对副高脊线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7)高低空耦合情况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强降 水南海夏季风 副高 冷空气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夏季东北冷涡异常对淮河流域降水影响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6
作者 孙燕 韩桂荣 李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9-1157,共9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同期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东北冷涡偏强时,淮河流域降水可能偏多;当东北冷涡偏弱时,淮河流域降水可能偏少。选取夏季东北冷涡典型异常强年(2003年...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同期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东北冷涡偏强时,淮河流域降水可能偏多;当东北冷涡偏弱时,淮河流域降水可能偏少。选取夏季东北冷涡典型异常强年(2003年)进行数值模拟,人为添加扰动热源后,高层出现东南差值气流,低层出现西北差值气流,这种环流形势不利于高层冷空气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在淮河流域交汇,不利于淮河流域降水的发生、发展,最终使得淮河流域降水减少。夏季东北冷涡通过热源异常影响淮河流域降水的可能机制为东北冷涡强(弱)年,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偏多(少),导致东北—朝鲜半岛—日本以东洋面热力状况异常冷(暖),使得35°N-50°N纬带的海陆热力差异更大(小),引起夏季风及其他环流系统异常,有(不)利于淮河流域降水发生、发展,从而导致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东北冷涡 海陆热力差异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近50a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超 韩桂荣 孙燕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2,共7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数据分析了1960—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的异常特征,研究了夏季东北冷涡与同期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东北冷涡偏强时,淮河流域的降水很可能偏多,东北冷涡偏弱时,淮河流域的降...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数据分析了1960—2009年夏季东北冷涡的异常特征,研究了夏季东北冷涡与同期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发现:东北冷涡偏强时,淮河流域的降水很可能偏多,东北冷涡偏弱时,淮河流域的降水很可能偏少。东北冷涡异常强年,淮河流域高低层环流具有斜压性,且低层有显著的正涡度发展,促进了上升对流运动活跃发展。而东北冷涡活动异常频繁,有利于引导潮湿阴冷的北方气流南下,与东亚夏季盛行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交汇,在上升运动的触发下,导致淮河流域降水明显增多;东北冷涡弱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淮河流域 热力状况异常 海陆热力差异
下载PDF
淮河流域汛期暴雨与西太平洋海温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倪 叶金印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4年第5期39-43,共5页
利用淮河流域172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通过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与前期西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来研究海温的变化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的影响。选取西太平洋海域(158°~170°E,8°~14°N)作为关... 利用淮河流域172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和全球海温资料,通过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与前期西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来研究海温的变化对淮河流域汛期暴雨的影响。选取西太平洋海域(158°~170°E,8°~14°N)作为关键海区,前一年5—6月作为关键时段,通过分析发现海温偏低(高)年,淮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暴雨量减少(增加),淮河流域东北部呈现与其他地区反相的变化特征;在暴雨偏多(少)年,对应的前一年5—6月关键海区正好是海温偏高(低)。正是由于西太平洋关键海区持续的海温异常引起了次年汛期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了淮河流域汛期暴雨的异常,这正是海温与暴雨具有很好相关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暴雨 海温 环流异常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淮安东船闸布置方案 被引量:5
9
作者 江涛 罗业辉 +1 位作者 董霞 夏峰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2-147,共6页
针对淮安东船闸受周边已建和拟建建筑物制约、平面布置条件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闸位方案、双线船闸错位布置和并列布置方案、上游引航道涉管理区是否全部征用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南侧闸位,并选择双线船闸错位布置、上游引航道全部征用... 针对淮安东船闸受周边已建和拟建建筑物制约、平面布置条件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闸位方案、双线船闸错位布置和并列布置方案、上游引航道涉管理区是否全部征用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南侧闸位,并选择双线船闸错位布置、上游引航道全部征用为最优方案。提出船闸平面布置应结合周边制约条件、通航条件、通航安全、防洪、船闸运营管理、征地拆迁和投资等进行比选,并指出下阶段需要研究的方向,对周边环境复杂的船闸布置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闸 淮河入海水道 错位布置 引航道 通航安全 防洪
下载PDF
基于QuikSCAT资料的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季风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连帆 巩远发 +1 位作者 刘佩佩 万超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37-1145,共9页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 利用2001、2003年的Quik SCAT风场和中国降水的逐日资料,分析江淮流域旱、涝年南海夏季风的演变特征及其低频分量与江淮流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0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相当,但2003年6月中下旬季风出现明显的中断,2001年6—7月南海季风表现出明显的由南海中南部向北部推进的过程,而2003年同时期的季风则徘徊于南海中南部地区;(2)2001、2003年的夏季(5—9月)海表面的低频纬向风场同时都存在3对低频振荡中心,且在季风爆发后均有明显的向北传播特征,南海中部和北部表现出近乎相反的低频位相,但2001年低频振荡的强度及低频波列维持的时间均大于2003年的;(3)根据纬向风低频振荡强中心区域的位置,在南海中部和北部分别定义了南海低频夏季风指数IM-SCS和IN-SCS,发现这两个指数与我国6—7月江淮流域的降水及青藏高原中东部降水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滞后负相关关系,而与云南中部、西部及华北部分地区的降水则表现出显著的滞后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 SCAT 南海季风 江淮流域旱涝 低频振荡
下载PDF
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分区运用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一晗 陈长奇 宋轩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5-17,28,共4页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只是将其当成单一的一次性全部滞洪来理解,一旦形成滞洪,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的规划实施,淮河下游泄洪能力进一步扩大,为洪...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现有研究中,只是将其当成单一的一次性全部滞洪来理解,一旦形成滞洪,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的规划实施,淮河下游泄洪能力进一步扩大,为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运用方式调整创造了条件。根据洪泽湖周边滞洪区的地形、人口分布特点,提出了分区滞洪的方案,并分别测算了现状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成后两种工况下的运用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未来滞洪区的面积调整及滞洪区安全工程建设的建议,拟为优化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度运用方式以及国家172项重大工程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运用方式 滞洪区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洪泽湖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在2003年大洪水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利亚 闻余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97,102,共3页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后于2003年汛期首次启用,历时33 d,共分泄淮河洪水44亿m3。文中回顾了入海水道分洪的背景及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入海水道工程的启用对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减轻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防洪压力发挥的作用,...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成后于2003年汛期首次启用,历时33 d,共分泄淮河洪水44亿m3。文中回顾了入海水道分洪的背景及过程,客观地分析了入海水道工程的启用对有效降低洪泽湖水位、减轻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防洪压力发挥的作用,可为今后入海水道工程的调度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水道 洪水 作用 淮河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生态影响调查研究及保护对策措施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畅 李振海 +1 位作者 王世岩 赵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05-109,114,共6页
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区,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一项大型泄洪水道工程,其目的是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加强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泄洪能力。作者在该工程的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对工程在施工期及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调查。... 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区,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一项大型泄洪水道工程,其目的是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加强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泄洪能力。作者在该工程的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工作中,对工程在施工期及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工程在土地利用、农业生态、河口海域生态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生态影响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各种影响的产生原因、影响程度和影响特点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深入分析,并对各种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入海水道 生态影响 对策措施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小流量分洪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和平 韩爱华 +2 位作者 孙洪滨 江敏 李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6,20,共4页
从洪泽湖冬春季分洪需求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剖析了开发淮河入海水道南泓过流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计算、试验和实况运行,论证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现状条件下具有100 m3/s左右的分流能力;分析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流对滩地种植和渠北排... 从洪泽湖冬春季分洪需求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剖析了开发淮河入海水道南泓过流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计算、试验和实况运行,论证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现状条件下具有100 m3/s左右的分流能力;分析了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流对滩地种植和渠北排涝的影响性,提出了调度运行方案;为增强淮河入海水道南泓分洪能力,结合行洪需求,提出了将淮安枢纽下游南北泓间土坝改建为水闸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洪 水资源综合利用 优化调度 淮河入海水道南泓
下载PDF
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雨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秋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50,共8页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了在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不同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年际相关空间分布的差异,讨论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PDO冷暖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量与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周期和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DO冷位相中,夏季江淮地区降水与前期冬季西南太平洋和同期夏季黑潮区海温在7~8a时间尺度上的耦合最显著;而在PDO暖位相中,与这些地区海温呈现极显著的准2a耦合振荡,并且与同期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准2a耦合振荡也迅速加强。西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是时间稳定的,而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耦合振荡作用区域存在时变性。因此,PDO对夏季江淮地区降水和太平洋海温年际耦合振荡的强度和周期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雨量 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年际耦合振荡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滨海枢纽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军 丁兆晖 《中国水利》 2015年第10期25-27,30,共4页
滨海枢纽工程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穿越通榆河的立交工程,与通榆河正交。主要任务是将上游洪水及涝水穿越通榆河顺利下泄,维持通榆河的航运、204国道交通,并通过导航工程与永久性通航工程结合,解决入海水道、总渠与通榆河间通航问题。为... 滨海枢纽工程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穿越通榆河的立交工程,与通榆河正交。主要任务是将上游洪水及涝水穿越通榆河顺利下泄,维持通榆河的航运、204国道交通,并通过导航工程与永久性通航工程结合,解决入海水道、总渠与通榆河间通航问题。为了保证通榆河不断航及204国道交通顺畅,从工程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案必较,优选了分建方案中的二期地涵贴近一期地涵总体布置方案,很好地满足了入海水道行洪和通榆河通航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交工程 技术可行性 经济合理性 总体布置方案 淮河入海水道 滨海枢纽工程
下载PDF
淮河入海水道南泓生态工程规划研究
17
作者 冯琳 唐亮 左玉辉 《重庆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15,27,共4页
在“控源导流 ,清污两制”的战略指导下 ,借助淮河入海水道的水工设施 ,利用南泓作为三淮一洪地区城市污水的调度通道和生态处理场所 ,尾水最终入海。研究表明 ,南泓生态工程净化能力显著 ,基本不会对沿线环境卫生、地下水、下游地面水... 在“控源导流 ,清污两制”的战略指导下 ,借助淮河入海水道的水工设施 ,利用南泓作为三淮一洪地区城市污水的调度通道和生态处理场所 ,尾水最终入海。研究表明 ,南泓生态工程净化能力显著 ,基本不会对沿线环境卫生、地下水、下游地面水及海口生态构成影响 ,是淮阴市三淮一洪以至下游滨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入海水道 南泓 生态工程 淮阴 规划研究 污水净化
下载PDF
淮河入江水道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董小雨 王玲玲 +2 位作者 唐洪武 胡孜军 曾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17,共4页
由于滩地阻水,以致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为寻求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了该河道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值模型,并采用实测地形断面资料以及2007年和2003年两次洪水的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成功模拟了二次洪水的行... 由于滩地阻水,以致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为寻求有效的治理措施,建立了该河道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值模型,并采用实测地形断面资料以及2007年和2003年两次洪水的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验证,成功模拟了二次洪水的行洪过程。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切滩工程实施后的水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对观音滩、大墩岭、新民滩、邵伯湖滩群实施切滩工程,可有效降低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水位,增大入江水道行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一二维耦合 切滩工程措施 淮河入江水道
下载PDF
扩大入江、入海泄量对洪泽湖及其上游淮干水位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春锦 徐国宾 段宇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6-85,共10页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年洪水时下降0.7 m,2003年洪水时下降0.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1991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0.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0.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淮河入江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 淮河中下游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20年扬州市过境洪水特性分析
20
作者 钱睿智 谈立 孙梦醒 《江苏水利》 2021年第8期70-72,共3页
2020年汛期长江和淮河均有洪水过境扬州,通过收集整理水文监测数据和洪水调查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根据降水时间、降水量、潮位、流量统计特征,分析扬州市过境洪水的特性,重点研究长江世业洲汊道和淮河入江水道新民滩断面洪水影响... 2020年汛期长江和淮河均有洪水过境扬州,通过收集整理水文监测数据和洪水调查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根据降水时间、降水量、潮位、流量统计特征,分析扬州市过境洪水的特性,重点研究长江世业洲汊道和淮河入江水道新民滩断面洪水影响情况。研究结果有利于总结扬州市过境洪水变化规律,为扬州市防汛减灾、洪水预测预报等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境洪水 洪水调查 世业洲 淮河入江水道 扬州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