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词选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岳淑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6-42,共17页
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草堂诗余》《花间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观照明代词选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明代词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的"草"色凋零、明中期的一"草"独秀、明后期的"草""花"... 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草堂诗余》《花间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观照明代词选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明代词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的"草"色凋零、明中期的一"草"独秀、明后期的"草""花"逞艳、明末的"草""花"突围。词学家用编纂、刊刻词选的方法参与明代各个时期词学观念的论争;词选的编纂、刊刻与不同时期词学热点的生发呈现出热烈的互动关系,研读明代各个时期的词选,即可把握明代词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与论争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词选 《草堂诗余》 《花间集》 “草”“花”逞艳 “草”“花”突围
下载PDF
《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4-96,共3页
《花间集》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与“玉”相关的意象尤为突出。《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共出现159次,涉及18位词人的119部作品。玉意象在《花间集》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对花... 《花间集》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意象。其中与“玉”相关的意象尤为突出。《花间集》中的“玉”意象共出现159次,涉及18位词人的119部作品。玉意象在《花间集》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文化对花间词的渗透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间集》 玉意象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花间词评”研究
3
作者 邓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71-77,共7页
“花间词评”特指历代对《花间集》、花间词的各种评论和品鉴。“花间词评”包括文体渊源论、审美趣味论、艺术特色论、创作成就论等四个方面 ,表现出贬抑词体推尊花间、重艺术特色轻思想内容两种倾向。这四个方面和两种倾向共同构成一... “花间词评”特指历代对《花间集》、花间词的各种评论和品鉴。“花间词评”包括文体渊源论、审美趣味论、艺术特色论、创作成就论等四个方面 ,表现出贬抑词体推尊花间、重艺术特色轻思想内容两种倾向。这四个方面和两种倾向共同构成一个看似诡辩的逻辑怪圈 ,但这正是潜伏于“花间词评”之下的实际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间集> 花间词 '花间词评'
下载PDF
论《花间集》中“背”的文化蕴含
4
作者 余群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8-120,共3页
《花间集》词选用的意象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重复率,本文以花间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背窗、背灯等能拓展读者思维的场景来探索词人的复杂情感、审美趣味、男子臣妾心态等文化品格及其丰厚的文化蕴含。
关键词 《花间集》 文化蕴含
下载PDF
温庭筠词的形成及其与晚唐五代词发展的关系
5
作者 王之涵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52-57,共6页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 诗余 《花间集》
下载PDF
鏡裏花間——試論《花間集》的镜書寫
6
作者 李文鈺 《人文中国学报》 2022年第2期259-301,共43页
本文以先秦至唐五代銅鏡發展爲依據,考述《花間集》中鈿鏡、鸞鏡、有柄鏡、菱花鏡,以及鏡匣、鏡奩、鏡臺等週邊器物,對於向來不易確解的詞句提出具實物背景的解讀,從而使詞作脈絡、詞中場景獲得更爲清晰的梳理與呈現。以此爲基礎,透過... 本文以先秦至唐五代銅鏡發展爲依據,考述《花間集》中鈿鏡、鸞鏡、有柄鏡、菱花鏡,以及鏡匣、鏡奩、鏡臺等週邊器物,對於向來不易確解的詞句提出具實物背景的解讀,從而使詞作脈絡、詞中場景獲得更爲清晰的梳理與呈現。以此爲基礎,透過鏡的文化與文學意涵,對照詩歌傳統中的鏡書寫,亦得以凸顯《花間集》中與鏡相關詞作的特殊表現與深層内藴。異於詩人的各言其志與寫實風格,對鏡感傷壯志消磨、紅顔易老,或描寫眼前如鏡晶瑩的水月風光,詞人隱身詞境之外,以如鏡之照影的手法,如“實”映現鏡花水月般未必真實存在的人事物,比如對鏡理妝或掩鏡無語的閨閣女子、虚擬遠隔的樂園與歷史場景等,而於精致如鏡的詞境中藴含深情妙理,在冷落中猶自好修、在困境中夢想飛越,以及樂園的探尋、殷鑑的徒勞、愛與美的救贖等,可謂於幻境中披露真實,於轉瞬消逝的時空中鏤刻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間集 文人詞 唐五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