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主体视角下《内经》对俄译介路径探究
1
作者 宋昱爽 吴海燕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48-52,共5页
时代背景下的中俄文明互鉴让中医药文化日渐出现在俄罗斯人的视野之中,同样也推动着中医典籍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多个《内经》俄译本在俄接连问世。俄罗斯共有三位译者翻译过《内经》,本文以《内经》的几位俄译者... 时代背景下的中俄文明互鉴让中医药文化日渐出现在俄罗斯人的视野之中,同样也推动着中医典籍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多个《内经》俄译本在俄接连问世。俄罗斯共有三位译者翻译过《内经》,本文以《内经》的几位俄译者为线索,顺序展现《内经》在俄完整译介过程的同时,旨在从译语文化出发审视译文,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对《内经》译介的作用,以期推进中医典籍对俄译介路径的纵深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黄帝内经》:俄译 译介路径
下载PDF
《黄帝内经》养生、康复思想探析 被引量:7
2
作者 任占敏 常淑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53-56,共4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它的养生、康复思想对后世的健康防病、医疗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养生、康复、保健的生命科学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中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它的养生、康复思想对后世的健康防病、医疗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对养生、康复、保健的生命科学意识逐渐提高。探究《黄帝内经》的原则、方法、思想观点 ,旨在探本求源 ,深入理解经典的学术思想 ,明确法则 ,掌握方法 ,指导人们的日常养生、康复实践 ,使之对人们的健康长寿、防病治疗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养生 四气调神 康复思想 内径
下载PDF
心理学解绎:《黄帝内经》的“神”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利民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4,共2页
《黄帝内经》认为神是先天之精 (生殖细胞精 )与后天之精 (营养物质 )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精这种物质的动态形式 ,是人体机能活动状态 ,包括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等。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心理学 解绎
下载PDF
《内经》的“肓”主要是指脏器的保护膜实体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11-113,共3页
目的:认识《内经》记录中"肓"所指的解剖学实体。方法:考证《内经》的相关记录,结合有关论著对《内经》人体解剖认识的研究,考证"肓膜"的造字。结论:肓主要是指脏器的保护膜实体,它们包括壁层胸、腹膜、心包、蛛网... 目的:认识《内经》记录中"肓"所指的解剖学实体。方法:考证《内经》的相关记录,结合有关论著对《内经》人体解剖认识的研究,考证"肓膜"的造字。结论:肓主要是指脏器的保护膜实体,它们包括壁层胸、腹膜、心包、蛛网膜和硬脑、脊膜。膏肓所指的位置是心包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 黄帝内经 膏肓 解剖学实体 现代研究
下载PDF
《内经》的“膏”是指以脂肪为主要结构成分的一类实体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波 欧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113-114,共2页
通过探讨《内经》"肓之原"和"膏之原"的解剖结构,认为《内经》的"膏"是指以脂肪为主要成分的一类实体,其中至少包括了心尖部脂肪和大网膜。"病入膏肓"和"膏之原"中,二者中"膏&q... 通过探讨《内经》"肓之原"和"膏之原"的解剖结构,认为《内经》的"膏"是指以脂肪为主要成分的一类实体,其中至少包括了心尖部脂肪和大网膜。"病入膏肓"和"膏之原"中,二者中"膏"的解剖实体,分别指的是心尖部脂肪和大网膜";膏之原"的解剖位置是腹正中线的肝右叶下缘和胃大弯的沿线之下";鸠尾穴"位于这条沿线的中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 解剖学 黄帝内经 膏肓 膏之原 肓之原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的脏象 被引量:2
6
作者 孟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10-13,71,共5页
脏象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明模型,这一理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科学文化背景,其来源有三:一是关于“脏”的知识,二是“象”的观念,三是联系“脏”和“象”及建立脏象学说的方法论。《内经》记载了八卦脏象、六节脏象和五脏六腑... 脏象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明模型,这一理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科学文化背景,其来源有三:一是关于“脏”的知识,二是“象”的观念,三是联系“脏”和“象”及建立脏象学说的方法论。《内经》记载了八卦脏象、六节脏象和五脏六腑全息脏象等三种模式的脏象。脏象学说以其模型性、层次性、关联性、时空性、全息性等五大特征称著于世,是中医学理论特色的体现。脏象不仅是医学理论,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还有方法论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脏象学说 脏象模型 八卦脏象 六节脏象 五脏六腑全息脏象
下载PDF
阴阳五行圆运动与脾瘅辨治辑要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洋 王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1-3,7,共4页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圆运动"在河图中已有体现,与五行是融合的,不能分开;五行为病,皆病其不圆。阴阳二气,阳升阴降相互融合,并非单纯五行顺生平面图形,乃以"...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圆运动"在河图中已有体现,与五行是融合的,不能分开;五行为病,皆病其不圆。阴阳二气,阳升阴降相互融合,并非单纯五行顺生平面图形,乃以"中土"为轴,四维之东方木气、南方火气、西方金气、北方水气为轮,螺旋上升,螺旋下降,河图乃一立体圆运动图。阴阳乃天地万物生长变化原始物质,圆运动与阴阳息息相关;脾土五行居中央,为上下气机升降之枢。故可从阴阳五行圆运动辨治脾瘅。脾瘅系嗜食肥甘厚味之果,亦为"消渴"之因。脾虚伏热乃脾瘅关键病机,亦为治疗根本。脾瘅之病,皆为病其不圆,阴阳失其平秘,治疗目的当为使运动复圆,阴平阳秘。脾虚伏热法当补脾胃之气,兼清伏热。脾虚肺消法当补脾肺之气,培土以生金。心脾两虚,阴火内盛,法当升浮阳气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瘅-脾胃自病-脾虚伏热;脾瘅-心脾同病子病及母-心脾两虚,阴火内盛;脾瘅-肝脾同病木郁克土-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脾瘅-脾肾同病土虚水侮-脾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中阻,法当疏肝解郁,清热祛湿逍遥散加栀子、黄芩。脾肾阴虚,法当补脾肾之阴兼清伏热,肾气丸类方。阴阳五行圆运动理论与脾瘅发生、发展、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诊治关联紧密。寻求脾瘅证型共性和根源,拿捏升降补泄,使疾病向愈。黄元御《四圣心源》理论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更需深入探究。更应具前瞻意识,运用治未病理念,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现代医疗技术结合中医,更准确辨证,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瘅 脾虚伏热 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五行 圆运动 立体圆运动图 消渴 黄元御 四圣心源 治未病
下载PDF
《黄帝内经·素问》篇名英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萌 晏丽 李涛安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6期210-213,共4页
根据张登峰提出的“《黄帝内经》162篇命名规律”,在对《黄帝内经·素问》81篇篇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4种不同英译本中篇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发现文树德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在体现标题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 根据张登峰提出的“《黄帝内经》162篇命名规律”,在对《黄帝内经·素问》81篇篇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4种不同英译本中篇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发现文树德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在体现标题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方面效果较好。同时,探讨了文树德、李照国、倪毛信、吕聪明4位译者对于篇名中“论”“大论”“别论”的英译,建议将“论”译为“Discourse on…”,将“大论”译为“Major/Great Discourse on…”,将“别论”译为“Further Discourse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 篇名英译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关于疮疡认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谷莹 李海峰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第5期17-20,共4页
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关于疮疡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比较,发现二者都认识到外伤的病因,都强调了祛除瘀血脓水的治疗原则,并应用引脓放血及外敷的治法,在认识上存在相似性。但《内经》从饮食情志等方面更全面地... 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关于疮疡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比较,发现二者都认识到外伤的病因,都强调了祛除瘀血脓水的治疗原则,并应用引脓放血及外敷的治法,在认识上存在相似性。但《内经》从饮食情志等方面更全面地认识疮疡的病因,注重气滞血瘀的病机,施以内外合治。《希氏文集》则侧重保持创面干燥清洁,以外治为主。这都反映出古代东西方医学在思维方式和哲学背景上的某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疮疡 内经 希波克拉底 比较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琴 《海外英语》 2016年第3期111-112,132,共3页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以李照国和Ilza Veith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养生的英译部分为例,探究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本身、交互文化特性以及译者关注当下的意识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译作应兼具民族...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以李照国和Ilza Veith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养生的英译部分为例,探究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译者本身、交互文化特性以及译者关注当下的意识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译作应兼具民族性、创造性、和谐性和规约性,以期提高中医典籍的英译质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译者主体性 养生 英译对比
下载PDF
膏肓的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壶腹部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也陶 时善全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0-32,共3页
成语"病入膏肓"最早出于2000多年前的《左传》。对于膏肓的解剖部位,中医始终各有说词,部位不清。作者根据《黄帝内经》对膏与肓相关解剖结构的定位,以及《说文解字》对膏、肓两字的解释,分析并证明膏肓的解剖部位是现代人体... 成语"病入膏肓"最早出于2000多年前的《左传》。对于膏肓的解剖部位,中医始终各有说词,部位不清。作者根据《黄帝内经》对膏与肓相关解剖结构的定位,以及《说文解字》对膏、肓两字的解释,分析并证明膏肓的解剖部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十二指肠壶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膏肓 十二指肠壶腹部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古黄国与《黄帝内经》发祥地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宏岩 蒋术一 李琦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93-597,共5页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古黄国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将《黄帝内经》原创作者认定为古黄国国君黄帝(杼)的后人有以下几点依据:(1)古黄国国君黄帝为和平继位与《黄帝内经》的描述符合;(2)古黄国的地理方位与《黄帝内经》的描述符合;(3)现潢川... 据考证,中国历史上古黄国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将《黄帝内经》原创作者认定为古黄国国君黄帝(杼)的后人有以下几点依据:(1)古黄国国君黄帝为和平继位与《黄帝内经》的描述符合;(2)古黄国的地理方位与《黄帝内经》的描述符合;(3)现潢川的特产与《黄帝内经》的描述符合;(4)黄氏族谱中上古人寿命与《黄帝内经》的描述吻合;(5)潢川民俗有称"伯"的习俗。由此推断,《黄帝内经》是对上古医学及古黄国医学成就的追记,其初创完成时间不应晚于古黄国的灭亡时间,即公元前648年,时间节点应为西周末,即古黄国消亡前,河南潢川很可能是《黄帝内经》的发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黄国 《黄帝内经》 潢川县 黄帝(杼)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从《黄帝内经》“心”“神”关系看先秦黄老道家对中医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曌华 文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73-678,共6页
《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神”关系的论述受先秦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心”只是“神”的居所,既不能产生“神”,也不可能主宰和支配“神”;“心”只有保持虚静无为,“神”才能舍“心”,“心”才具备正确的认知功能;如果心受到欲... 《黄帝内经》中有关“心”“神”关系的论述受先秦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心”只是“神”的居所,既不能产生“神”,也不可能主宰和支配“神”;“心”只有保持虚静无为,“神”才能舍“心”,“心”才具备正确的认知功能;如果心受到欲望的干扰,“神”就不能舍“心”,或者离“心”散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道家 黄帝内经 中医学
原文传递
黄元御对《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高治理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90-893,共4页
脾胃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学术思想,重土思想是当时中和哲学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脾胃理论,其中尤以清代医家黄元御颇具代表性。黄氏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立论,重视中土之气的升降斡旋,强... 脾胃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学术思想,重土思想是当时中和哲学思想在医学上的具体体现。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脾胃理论,其中尤以清代医家黄元御颇具代表性。黄氏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立论,重视中土之气的升降斡旋,强调左路气机的升发,提出土湿水寒木郁是导致人体疾病的主要病机,并对后世临床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黄元御 脾胃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