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医典籍翻译批评多维度研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例
1
作者 张媛媛 管兴忠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82,共9页
典籍外译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翻译批评关注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质量得不到改善。《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翻译批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哲学诠释学视角出发,以威斯译本和李照国译本为例,从... 典籍外译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翻译批评关注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质量得不到改善。《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翻译批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哲学诠释学视角出发,以威斯译本和李照国译本为例,从文本、译者、接受三个维度探讨《黄帝内经·素问》的翻译批评研究,从而推动中医典籍翻译批评形成一个深层、多元、动态的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中医典籍 翻译批评 《黄帝内经·素问》 多维度
下载PDF
《黄帝内经》的两部早期英文译本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2,202,203,共9页
《黄帝内经》是中国的医学经典,亦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它成为西方汉学家翻译中国医学知识的首选之作,20世纪之前已有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译介。我们以两篇未被学界重视或发现的早期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梳理两部译文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的医学经典,亦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它成为西方汉学家翻译中国医学知识的首选之作,20世纪之前已有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译介。我们以两篇未被学界重视或发现的早期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梳理两部译文的翻译简史,通过对底本、术语和译文错误的比较研究,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和对中医认知的切入点,以期探讨中医知识西传中所存在的特殊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早期英文译介 皮尔斯·道森 阿尔弗雷德·佛尔克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与针灸理论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国山 刘密 +3 位作者 章海凤 雷毅军 李铁浪 常小荣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4期10-12,共3页
《黄帝内经》是我国秦汉以前医疗水平的代表性著作,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五行道地,异法方宜"、"取类比象,遂生经络"、"以痛为输,渐以定穴"、"补虚泻实,凝... 《黄帝内经》是我国秦汉以前医疗水平的代表性著作,构建针灸学理论体系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五行道地,异法方宜"、"取类比象,遂生经络"、"以痛为输,渐以定穴"、"补虚泻实,凝神侯气"四个方面来探讨《黄帝内经》针灸学理论体系,以溯古求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灵枢 素问 针灸
下载PDF
7世纪入蕃汉医名实考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英华 吉太才让 +1 位作者 范习加 甄艳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96,共7页
藏史记载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从天竺、唐朝和大食请来三位医师。三位医师的名字,藏史中虽有不同记载,但都是音译名。国内医史学界研究认为,唐朝医师名字是"轩辕黄帝"音译,是汉族医学的象征人物,并不是入藏医师的实名。这一观点... 藏史记载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从天竺、唐朝和大食请来三位医师。三位医师的名字,藏史中虽有不同记载,但都是音译名。国内医史学界研究认为,唐朝医师名字是"轩辕黄帝"音译,是汉族医学的象征人物,并不是入藏医师的实名。这一观点为藏汉学者所普遍接受,但是缺乏汉藏语古音对音的论证。通过对相关古文献记载和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以敦煌吐蕃藏汉对音文书为工具,从语音和医史两方面对汉医之名与实做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医学史 松赞干布 轩辕黄帝 中医 敦煌文献
下载PDF
阴阳五行圆运动与脾瘅辨治辑要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洋 王东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1-3,7,共4页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圆运动"在河图中已有体现,与五行是融合的,不能分开;五行为病,皆病其不圆。阴阳二气,阳升阴降相互融合,并非单纯五行顺生平面图形,乃以"...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圆运动"在河图中已有体现,与五行是融合的,不能分开;五行为病,皆病其不圆。阴阳二气,阳升阴降相互融合,并非单纯五行顺生平面图形,乃以"中土"为轴,四维之东方木气、南方火气、西方金气、北方水气为轮,螺旋上升,螺旋下降,河图乃一立体圆运动图。阴阳乃天地万物生长变化原始物质,圆运动与阴阳息息相关;脾土五行居中央,为上下气机升降之枢。故可从阴阳五行圆运动辨治脾瘅。脾瘅系嗜食肥甘厚味之果,亦为"消渴"之因。脾虚伏热乃脾瘅关键病机,亦为治疗根本。脾瘅之病,皆为病其不圆,阴阳失其平秘,治疗目的当为使运动复圆,阴平阳秘。脾虚伏热法当补脾胃之气,兼清伏热。脾虚肺消法当补脾肺之气,培土以生金。心脾两虚,阴火内盛,法当升浮阳气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瘅-脾胃自病-脾虚伏热;脾瘅-心脾同病子病及母-心脾两虚,阴火内盛;脾瘅-肝脾同病木郁克土-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脾瘅-脾肾同病土虚水侮-脾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中阻,法当疏肝解郁,清热祛湿逍遥散加栀子、黄芩。脾肾阴虚,法当补脾肾之阴兼清伏热,肾气丸类方。阴阳五行圆运动理论与脾瘅发生、发展、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诊治关联紧密。寻求脾瘅证型共性和根源,拿捏升降补泄,使疾病向愈。黄元御《四圣心源》理论看似简单,实则深奥,更需深入探究。更应具前瞻意识,运用治未病理念,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现代医疗技术结合中医,更准确辨证,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瘅 脾虚伏热 黄帝内经 素问 阴阳五行 圆运动 立体圆运动图 消渴 黄元御 四圣心源 治未病
下载PDF
《阴阳大论》今何在 被引量:4
6
作者 陶广正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第5期37-40,共4页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的论述提示说明《阴阳大论》在汉末犹在,可是后来却不见了。那么,《阴阳大论》今何在?笔者从中国文化有"尚九"的传统,古人著书常以首句为篇名、首篇为书名,"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的论述提示说明《阴阳大论》在汉末犹在,可是后来却不见了。那么,《阴阳大论》今何在?笔者从中国文化有"尚九"的传统,古人著书常以首句为篇名、首篇为书名,"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逻辑上的验证,并得出"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阴阳大论》应为九篇、"七篇大论"或曾留在《素问》这三个结论,还望方家予以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大论 黄帝内经 素问 新校正 阴阳应象大论
下载PDF
一部研究与辑复《素问》早期传本的集大成之作——《〈素问〉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评介
7
作者 许敬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6-7,共2页
关键词 全元起 《素问》 《黄帝内经太素》 考辨 辑复
下载PDF
A review on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an ancient classic of Chinese medicine:Huang Di Nei Jing 被引量:4
8
作者 Xiao Ye Min-hua D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1-18,共8页
Huang Di Nei Jing (Nei J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al tex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oday's Chinese medicine principles are built. This seminal ancient classic has ... Huang Di Nei Jing (Nei J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assical tex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oday's Chinese medicine principles are built. This seminal ancient classic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times by different scholars worldwide. The authors have found thirteen English versions, each of which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By reviewing different version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authors try to summarize the translation style, purpose, content and other features of each version, and point out each translation's weaknesses, strengths, or significance. The emerging of so many English versions of Nei Jing, an ancient and sophisticated text, shows that scholars have disparate understanding of its language and concepts. Additionally,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professions and goals of the translators will all contribute t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in the translation.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so many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exist for such an ancient and important classic. However, to achieve truly accurat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lassical texts of Chinese medicine, all translators should abide by certain basic requirement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Ling Shu TRANSLATION ancient classics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素问》篇名英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萌 晏丽 李涛安 《中医药导报》 2021年第6期210-213,共4页
根据张登峰提出的“《黄帝内经》162篇命名规律”,在对《黄帝内经·素问》81篇篇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4种不同英译本中篇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发现文树德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在体现标题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 根据张登峰提出的“《黄帝内经》162篇命名规律”,在对《黄帝内经·素问》81篇篇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4种不同英译本中篇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发现文树德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在体现标题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方面效果较好。同时,探讨了文树德、李照国、倪毛信、吕聪明4位译者对于篇名中“论”“大论”“别论”的英译,建议将“论”译为“Discourse on…”,将“大论”译为“Major/Great Discourse on…”,将“别论”译为“Further Discourse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 篇名英译
下载PDF
吕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思想翻译伦理论辩
10
作者 梅阳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23-29,共7页
吕译《黄帝内经·素问》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个英译全本。该译本采用如下策略翻译《素问》中一切医理阐释的基础——“阴”“阳”思想:在翻译涵义指虚的“阴”“阳”时,如果该类“阴”“阳”第一次出现,吕译本采用音译... 吕译《黄帝内经·素问》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个英译全本。该译本采用如下策略翻译《素问》中一切医理阐释的基础——“阴”“阳”思想:在翻译涵义指虚的“阴”“阳”时,如果该类“阴”“阳”第一次出现,吕译本采用音译加增译的策略,对于随后出现的同性质的“阴”“阳”,该译本则只采用音译;在翻译涵义指实的“阴”“阳”时,吕译本主要采用音译加增译或具体化的策略;在翻译涵义介乎虚实之间的“阴”“阳”时,吕译本采用音译或音译加增译的策略。译者之所以选择上述策略是因为其在《素问》“阴”“阳”思想翻译中秉承了翻译的规范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吕译本 翻译策略 翻译伦理
下载PDF
中医西传第三方译者研究——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
11
作者 俞森林 雷佳豪 《译苑新谭》 2023年第2期89-98,共10页
第三方译者(母语既非源语也非目的语)在中医西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结合第三方译者文树德的自身素养及翻译目的,分析第三方译者身份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及其翻译... 第三方译者(母语既非源语也非目的语)在中医西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结合第三方译者文树德的自身素养及翻译目的,分析第三方译者身份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及其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医西传过程中,第三方译者所采取的以“中”译“中”、以“古”译“古”及“中西”结合的翻译策略,以及采用的“中西合璧”和“宏观—微观”翻译模式,对于医药典籍的翻译实践有着启迪作用。同时,这种翻译策略的选取和翻译模式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医西传的传播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西传 第三方译者 文树德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
原文传递
基于“火郁发之”论述升降散治疗痤疮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海祥 侯凌森 +1 位作者 黄灿 方玉甫 《中医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2100-2105,共6页
“火郁发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热性病证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后世医家对其多有阐发。“火郁发之”理论强调治疗火郁之证时,“发”其“郁”,从其属,伏其主,针对病性、病位、兼夹虚实等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审因辨治,解郁散火,畅达气... “火郁发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是热性病证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后世医家对其多有阐发。“火郁发之”理论强调治疗火郁之证时,“发”其“郁”,从其属,伏其主,针对病性、病位、兼夹虚实等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审因辨治,解郁散火,畅达气机,祛除病邪,从而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升降散来源于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瘟疫条辨》,是温病十五方之首,其辨证关键在于只要属于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都可以用升降散来调节机体脏腑气机,起到郁开气达、气血调和之功。痤疮发病多归结于火热郁结于体内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述升降散治疗痤疮对于痤疮论治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散 痤疮 “火郁发之” 火郁证 气机 《黄帝内经》 《伤寒瘟疫条辨》
下载PDF
论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兰凤利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4-78,共5页
从192 5年到2 0 0 3年近80年间,出现了9种《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本。在探讨了“谁在翻译《黄帝内经素问》”之后,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译者的译入语(英语)医学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对《素问》英译的影响... 从192 5年到2 0 0 3年近80年间,出现了9种《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本。在探讨了“谁在翻译《黄帝内经素问》”之后,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译者的译入语(英语)医学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对《素问》英译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帝内经素问》的译者所应具备的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 翻译
原文传递
《胤禛围屏美人图》探秘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23,158,共18页
本文作者从被称之为《雍正十二美人图》的画面背景中,发现其署名为米元章、董其昌的法书条幅,不但其诗文内容是题此套美人图的,而且诗亦为胤禛本人所作。更奇怪的是,其书法也是胤禛的亲笔。为什么他要将自己的真名实姓隐去而假借他人名... 本文作者从被称之为《雍正十二美人图》的画面背景中,发现其署名为米元章、董其昌的法书条幅,不但其诗文内容是题此套美人图的,而且诗亦为胤禛本人所作。更奇怪的是,其书法也是胤禛的亲笔。为什么他要将自己的真名实姓隐去而假借他人名号呢?其中必定有其用意与奥秘。作者从画幅的创作时间、地点、目的以及其表现形式和制作规模等入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大量的文献和图像资料分析和对比,其结论为:1、其创作时间,正是康熙诸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康熙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1712-1721),胤禛采用了韬晦战术使自己处于斗争漩涡的边沿,不即不离,最终得到了皇位;2、从题诗的内容可以看到胤禛在夺取皇位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是借传统的香草美人的文学手法,表现出他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3、这十二幅美人图,既不是画他的十二或几个妃子,也不是画家凭空想象出来的抽象美人,而是以他的嫡福晋即后来的皇后那拉氏为模特创作出来的,画的仅只是一个人;4、这十二幅美人图,其正名应当称"胤禛围屏美人图"。"胤禛"是人名,表明他亲自参与创作构思和制作。而"雍正"是年号,只能说明时代,画像创作于康熙年间,用《雍正十二美人图》之名,不确切。"围屏"是创作的形式,如此规模很特别。"美人图"是胤禛自己的取名,尊重作者本意。这个名称,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特色,应当将原图名予以改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十二美人图 雍正 胤禛 破尘居士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 《雍邸集》 圆明园记 雍正行乐图 雍正耕织图 钮祜禄氏 那拉氏 胤禛围屏美人图
原文传递
“肝为罢极之本”刍议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瑾 郭朋 +1 位作者 田园硕 严海艺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713-716,共4页
"肝为罢极之本"这一概念是对肝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罢极之本"应与肺的"气之本"、心的"生之本"、脾胃的"仓廪之本"、肾的"封藏之本"成并列关... "肝为罢极之本"这一概念是对肝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罢极之本"应与肺的"气之本"、心的"生之本"、脾胃的"仓廪之本"、肾的"封藏之本"成并列关系。肝体阴而用阳,同时蕴含了阴阳两个属性。罢极之本中的"罢"可作"消散"讲,其性属阴;"极"可作"增长"讲,其性属阳。"罢极"实为一种"阴阳消长运动交替调节的状态"。"肝为罢极之本"则可具体解释为肝实为调节机体阴阳消长、交感和合以达到动态平衡的功能阀,是维持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秩序的活力源泉,是机体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阴阳达到协调平衡状态的内在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为罢极之本” 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
下载PDF
《黄帝内经·素问》四个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接受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冰 张莹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3期101-112,共12页
《黄帝内经》因其丰富的内涵很难在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传达,各个英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采用翻译策略描述性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译者前言、翻译方法、译文版式等尝试描述《黄帝内经·素问》的四个具有代表性英译本各自... 《黄帝内经》因其丰富的内涵很难在翻译中得到完整的传达,各个英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采用翻译策略描述性对比研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译者前言、翻译方法、译文版式等尝试描述《黄帝内经·素问》的四个具有代表性英译本各自独特的翻译策略,并且调查了书评网站和学术引用情况等来研究四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研究发现,注重忠实传达中医内涵的译本反响不大,但是根据读者群体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翻译策略的译本接受情况较好。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探寻能让中医典籍译介在西方读者中更有效传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素问》 英译 翻译策略 读者接受
原文传递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溯源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32-235,共4页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中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