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HUANG Qing WANG Li-min +1 位作者 CHEN Zhong-xin LIU 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647-2657,共11页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dynamic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and majo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orresponding. First,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from sowing until maturity stage during 2011–2012 were assessed based on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time-series dataset. Nex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g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each phenophase 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phenoph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s varied over time and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Irrespective of the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were higher than zero lag(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one lag(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This showed that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winter wheat growth than the 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the 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winter wheat growth var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Winter wheat with a better-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synchronous temperature, winter wheat with a normal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nd winter wheat with a worse-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pre-phenophase temperature. This study may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crop growth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adjustment of field management measures to ensure a high crop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th condi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remote sensing spatiotemporal correlation winter wheat HuangHuai-Hai(HHH) Plain region china
下载PDF
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1BL/1RS易位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晓军 冯国华 +4 位作者 刘东涛 王静 张会云 赵军海 陈荣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6,共6页
为了明确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布情况,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亲本选配的相关信息,利用1BL/1RS小麦-黑麦复合PCR分子标记,对211份供试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非1BL/1RS品种(系)118份,占55.9%;1BL/1RS... 为了明确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1BL/1RS易位系的分布情况,为选育优质小麦品种提供亲本选配的相关信息,利用1BL/1RS小麦-黑麦复合PCR分子标记,对211份供试材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非1BL/1RS品种(系)118份,占55.9%;1BL/1RS品种(系)81份,占38.4%;1BL/1RS易位杂合品种(系)12份,占5.7%。各育种单位在1BL/1RS品种(系)的利用上有显著差异。在66份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中易位系占45.5%,略高于全部供试材料中1BL/1RS的频率。强筋小麦品种绝大多数为非易位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麦区 1BL/1RS易位 复合PCR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北方冬麦区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姬兴杰 朱业玉 +2 位作者 刘晓迎 熊淑萍 王鸽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1年第4期576-581,共6页
利用北方冬麦区1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3-2005年气象资料和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气象因素和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3-2005年,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日较... 利用北方冬麦区1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3-2005年气象资料和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气象因素和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3-2005年,北方冬麦区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日较差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气温呈明显增加,以冬春季增加最为明显,最低气温的增幅较大;从总体上看,冬小麦播种期和返青期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以0.46d/a和0.27d/a的趋势显著提前;在空间分布上,播种期和返青期的变化趋势差异不显著,而抽穗期和成熟期差异显著,特别是抽穗期表现出随纬度增加提前趋势变小的特点。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均表现为与日照时数和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除成熟期与5月降水总量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余均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从整体上看,最低气温升高是北方冬麦区冬小麦生育期提前的主要原因。北方冬麦区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特征较为明显,其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冬麦区的农作物生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冬麦区 气候变化 冬小麦生育期
下载PDF
四川省近10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蒋云 张洁 +5 位作者 郑建敏 王相权 刘登才 宣朴 王颖 郭元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进程 西南冬麦区 区试 产量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发生规律模拟 被引量:5
5
作者 栗健 岳耀杰 潘红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运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1961—2011年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长过程,对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育期内水分胁迫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全国11个小麦种植区的水分胁迫程度可... 运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1961—2011年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长过程,对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育期内水分胁迫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全国11个小麦种植区的水分胁迫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冬麦区(新疆冬麦区除外)和东北春麦区水分胁迫均值、发生频率均明显低于其他春麦区;南方的3个冬麦区(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水分胁迫的程度、发生频率均低于其他麦区;黄淮、北部冬麦区水分胁迫规律相似,在1、2月和5、6月较高,而北部冬麦区水分胁迫程度和发生频率略高于黄淮冬麦区;北部、西北、北疆春麦区、新疆冬麦区在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最为严重,如果没有灌溉,小麦几乎绝收,尤其是新疆冬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种植区 雨养 水分胁迫规律 EPIC模型 中国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面积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佳华 胡小夏 +1 位作者 刘学锋 何贞铭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合成的MODIS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合成的MODIS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和图像解译结果,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依据MODIS-EVI时序数据提取的研究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与统计数据比较其总体精度可达98%.2008年冬小麦的面积与2004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山东省增加15%左右;而北京和天津市这5年里的面积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数据 时序EVI 冬小麦种植面积 华北典型区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及政策启示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学 李秀彬 +1 位作者 辛良杰 谈明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48-257,共10页
为揭示华北平原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借助河北省沧县农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理论模型与多层二项logit模型。结果表明:1)案例区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现象已较为普遍,2000年以来冬小麦退耕面积占耕地总面... 为揭示华北平原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借助河北省沧县农户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理论模型与多层二项logit模型。结果表明:1)案例区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现象已较为普遍,2000年以来冬小麦退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28.18%;2)地块、农户和村庄3个层次在解释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方面均发挥显著作用,其解释程度分别为52.1%、17.5%和30.4%;3)地块层次的土地质量、灌溉水源和地块面积在1%或5%水平下显著影响农户冬小麦退耕决策,且土地质量低下、灌溉水源稳定性较差、面积较小的地块更有可能退耕冬小麦;4)农户层次的平均务工收入、地均务农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农机设备和地块破碎度在5%或10%的水平发挥显著影响,且地均务农劳动力数量少、平均务工收入和地块破碎度高、农业决策者受教育程度高且不具备农机设备的农户退耕冬小麦的概率更高;5)村庄层次灌溉用电单价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灌溉用电单价越高时,农户越有可能发生冬小麦退耕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农户主动退耕冬小麦背景下推行土地休耕制度须精准,应以严格的冬小麦种植摸底调查监测为前提,还应结合农村集体新型产业发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推进制度落实;同时,应加强地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稳定与适度发展地表水灌溉的小麦面积,为实现土地休耕与口粮安全"双赢"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 作物 土地休耕 多层次模型 冬小麦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一) 被引量:156
8
作者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6-895,共10页
为了更好地使小麦区划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作者多年进行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小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 为了更好地使小麦区划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作者多年进行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小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主区,即:北方冬(秋播)麦区、南方冬(秋播)麦区、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一步划分为10个亚区,即:北部冬(秋播)麦区、黄淮冬(秋播)麦区、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西南冬(秋播)麦区、华南冬(晚秋播)麦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播)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并对各区的地理范围、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小麦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小麦 种植区域
下载PDF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氮通量与调控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春胜 董文旭 +3 位作者 张玉铭 程一松 李晓欣 杨莉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7-1003,共7页
针对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研究农田常规施肥[400 kg(N).hm-2.a-1]条件下作物氮素吸收与损失通量过程,并根据各氮素输出通量特征开展管理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系统氮输入总量为561-580 kg(N).hm-2... 针对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研究农田常规施肥[400 kg(N).hm-2.a-1]条件下作物氮素吸收与损失通量过程,并根据各氮素输出通量特征开展管理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系统氮输入总量为561-580 kg(N).hm-2,输出量468-494 kg(N).hm-2,两季作物总盈余86-93 kg(N).hm-2,其中有机氮为24-36 kg.hm-2。氨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是该区域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平均每年因氨挥发而造成的肥料氮损失量为60 kg(N).hm-2,NO3--N淋溶损失量为47-84kg(N).hm-2,两者占施肥总量的30%。每年因硝化-反硝化过程造成的肥料损失很小,仅为5.0-8.7 kg(N).hm-2。通过施肥后适时灌水、合理调控灌水时间与用量,以及利用秸秆还田与肥料混合施用等管理措施可改善氮素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有效减少氨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并结合缓/控释肥与精准施肥技术,充分利用土壤本身矿质氮素,可有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持续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山前平原 农田生态系统 小麦-玉米轮作 氮通量 氮素损失 灌溉 施肥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研究(二) 被引量:43
10
作者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0-1147,共8页
为了使小麦区划更好地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前人和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行了研究和修订。结果表明,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 为了使小麦区划更好地为中国小麦科学研究和生产服务,在前人和作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进行了研究和修订。结果表明,春(播)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区:东北春(播)麦区、北部春(播)麦区、西北春(播)麦区、新疆冬春(兼播)麦区和青藏春冬(兼播)麦区。本文对各区的地理范围、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小麦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小麦 种植区划
下载PDF
中国小麦种植区域的生态特点 被引量:34
11
作者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4-686,共3页
为给进一步研究中国小麦种植区划提供依据,在大量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制度以及品种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全国各省区均可完成小麦生活周期,目前除海南省外其余各省... 为给进一步研究中国小麦种植区划提供依据,在大量调查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制度以及品种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全国各省区均可完成小麦生活周期,目前除海南省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小麦统计面积。中国小麦种植区域气候因素多样,从寒温带逐步过渡到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小麦种植区域土壤类型复杂,土壤质地多为壤土,次为砂壤土和粉土,少有黏土和砂土。种植制度主要包括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三熟。中国小麦生产中主要以普通小麦品种种植为主,这些品种根据春化特性可分为春性、冬性和半冬性小麦三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小麦 种植区域 生态特点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近50年气候变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齐永青 孙宏勇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48-1053,共6页
气候变暖及其对作物系统的影响是农业应对全球变化领域的主要研究命题之一。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为例,通过对近50年气温数据以及作物系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山前平... 气候变暖及其对作物系统的影响是农业应对全球变化领域的主要研究命题之一。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为例,通过对近50年气温数据以及作物系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的影响。山前平原区近50年来明显变暖,增温速率为0.35℃.10a-1,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51℃.10a-1。气候变暖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效积温的增加。近20年来,>10℃积温较基准时段增加明显,农业热量资源条件改善,相当于农作物有效生育期延长10-20 d。由于较大的增温幅度及季节不均衡性,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受到显著影响:1990年以来,冬小麦生长季积温较基准时段上升幅度超过10%,冬前生长期积温增加易造成旺长,影响其安全越冬能力,需推迟冬小麦播种期以适应气候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改善了夏玉米生育期热量条件,综合考虑其收获期因小麦晚播而相应推迟的影响,夏玉米生长季>10℃积温可超过2 900℃,满足中晚熟玉米品种平播的热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华北平原 气候变暖 积温 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系统
下载PDF
南方冬麦区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世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71,共4页
为了明确区试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异,选择南方冬麦区43份代表性品种(系)于2001~2002年度分别在江苏白马湖农场、南京、江苏里下河和武汉4个区试地点种植,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平均籽粒硬度、籽粒蛋白... 为了明确区试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异,选择南方冬麦区43份代表性品种(系)于2001~2002年度分别在江苏白马湖农场、南京、江苏里下河和武汉4个区试地点种植,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平均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SDS沉淀值依次分别为44、11.5%、37.8 g和10.3 mL;4个试验点品质性状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系)频率依次为23.3%、39.5%、32.6%和7.0%,变异系数分别为5.4%~9.9%、3.4%~8.0%、5.3%~9.9%和3.0%~9.7%;稳定性较差的品种(系)频率依次为39.5%(软质或混合麦)、9.3%、44.2%和41.9%,变异系数分别为21.1%~72.7%、12.2%~74.2%、12.1%~20.3%和25.1%~6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麦区 冬小麦 品质性状
下载PDF
我国麦双尾蚜的研究概况
14
作者 张润志 梁宏斌 +2 位作者 张广学 刘晏良 杜秉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1-17,共7页
概述了我国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 Mordvilko) 的调查研究结果, 包括形态特征、近缘种类、分布、危害、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天敌、发生预测和防治方法等。
关键词 麦双尾蚜 新疆 中国
下载PDF
东北高寒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学生态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林 张秀娟 +1 位作者 张暴 苏永春 《高师理科学刊》 1998年第1期55-57,共3页
对东北高寒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及16种环境因素进行了逐月连续调查。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季节变化都具有单一的高峰值,其中细菌、放线菌的高峰值在7月,真菌的高峰值在6月。同时对影响微生物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 对东北高寒地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及16种环境因素进行了逐月连续调查。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季节变化都具有单一的高峰值,其中细菌、放线菌的高峰值在7月,真菌的高峰值在6月。同时对影响微生物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微生物类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麦田 土壤微生物 生态特性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冬季冻害及播期延迟应对 被引量:13
16
作者 宋艳玲 周广胜 +6 位作者 郭建平 李勇 潘亚茹 付严 杨荣光 白晓英 徐金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65,共12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麦区冬季冻害是否仍是主要气象灾害,冬小麦播期延迟是否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表明:1981—2000年北方冬麦区偏北地区冬季冻害指数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系数为0.62(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即2000年前冬季冻害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00年后冻害与冬小麦减产率相关不显著,即冬季冻害已不再是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影响因子。2018—2021年的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分析表明:山东泰安和陕西咸阳主栽的冬小麦品种播期推迟,冬前积温和生长季积温明显减少,导致冬小麦植株高度、地上总干重和叶面积指数减小;播期推迟对产量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分别减少,导致减产,播期推迟10 d平均减产22%,推迟20 d平均减产40%。因此,冬小麦推迟播期并未产生积极效应,可能原因是当前冬小麦播期和主栽的冬小麦品种已适应当地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冬麦区 冻害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 产量
下载PDF
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特点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买春艳 李洪杰 +4 位作者 刘宏伟 杨丽 于立强 周阳 张宏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3-781,共9页
为了解北方冬麦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特点,对该麦区10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个产量相关性状在10个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 为了解北方冬麦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特点,对该麦区10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个产量相关性状在10个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28、0.45和0.08。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间产量潜力差异较小,高产品种(>9 000kg·hm-2)的成穗数均为中等偏多型。品种间幼穗分化进程有明显差异,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北片品种一般表现为前期发育慢,后期发育快,个别品种的各个时期发育均慢;黄淮冬麦区南片多数品种则表现为各个时期发育都较快,个别品种前期快,中期慢,后期快。对春化和光周期基因不同等位变异检测发现,除了Vrn-D1,10个供试品种在其他已知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座Vrn-A1、Vrn-B1、Vrn-B3和Ppd-D1上含有相同的等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北方冬麦区 产量性状 穗分化
下载PDF
黄淮地区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毒抗性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丽娟 戚文平 +2 位作者 李宇 孙炳剑 李洪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4-158,166,共6页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呈蔓延加重趋势。为了给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黄淮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结果表明,在145...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呈蔓延加重趋势。为了给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黄淮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研究结果为指导小麦黄花叶病区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小麦黄花叶病毒 小麦品种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尚莹 霍治国 +6 位作者 张蕾 李建勇 吴立 范雨娴 邬定荣 王纯枝 刘宏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低湿型冬小麦干热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逐日逐时气象资料、分层土壤水分资料、灾情资料等,采用历史灾情反演、独立t检验等方法,将灾情记录中无明确记载和有明确记载土壤相对湿度影响干热风灾害的样本分为A类和B类,... 以华北黄淮地区高温低湿型冬小麦干热风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逐日逐时气象资料、分层土壤水分资料、灾情资料等,采用历史灾情反演、独立t检验等方法,将灾情记录中无明确记载和有明确记载土壤相对湿度影响干热风灾害的样本分为A类和B类,基于两类样本相互独立,厘定各土层对干热风灾害有影响的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利用随机预留样本验证阈值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分层和整层土壤相对湿度阈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整层阈值平均值近似60%;独立样本检验符合率在80%左右。为便于业务应用,选取10~20 cm土层相对湿度60%为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的临界阈值。当土壤相对湿度大于等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显著;当土壤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影响较小,独立样本检验符合率达82.5%。该文为量化评估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黄淮地区 冬小麦干热风灾害 土壤相对湿度 影响阈值
下载PDF
对国家春小麦西北旱地区域试验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源娥 陈志国 +1 位作者 张慧玲 毛晓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2-45,共4页
本文通过4 a的实地调查和对区域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针对国家春小麦西北旱地区域试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均衡布点的基础上,要加强区试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保持试验地块的稳定性、提高旱地试验出苗率、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本文通过4 a的实地调查和对区域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针对国家春小麦西北旱地区域试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均衡布点的基础上,要加强区试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保持试验地块的稳定性、提高旱地试验出苗率、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增加辅助对照品种和提高人员素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春麦区 旱地 区域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