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1
作者 Zhiyang LIU Zhiguo SU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6期74-78,82,共6页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intangible and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are the largest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y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synchronous propulsion of ...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intangible and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are the largest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y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synchronous propulsion of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important issues we face are to prote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inherit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and develop the farming culture resources. There are 60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area,analyzes its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HERITAGE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Beau
下载PDF
The Emergy-based Ecological Footprint (EEF)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Cong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2
2
作者 焦雯珺 闵庆文 +2 位作者 成升魁 张丹 孙业红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1年第1期56-65,共10页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are under severe threat from moderniza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while sub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ith so-called modern agriculture has caused serious non-p...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s are under severe threat from moderniza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while sub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ith so-called modern agriculture has caused seriou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hough an approach to measur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fails to reveal the tru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n enhanced emergy-based ecological footprint (EEF) which could include all the flows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at the local inhabitants had consumed, thus making EEF a better indicator of the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This new approach was then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ngjiang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 typically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 in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cal biocapacity could only meet 64% of the total consumption needed by the local inhabitants, leaving an ecological deficit of 5.2327 gha per capita. This analysis was contrary to earlier findings obtained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that Congjiang County was characterized by a small ecological reserve. Disaggregated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waste treatment and erosion control services occupied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footprint, indicating that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was under serious threat from waste discharge and soil e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ergy-based ecological footprint (EEF) ecological footprint(EF) EMERGY ecosystem services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
原文传递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land-use and deforestation:a case study of an adat forest in the Kandilo Subwatershed,East Kalimantan,Indonesia
3
作者 Hunggul Y.S.H.Nugroho Anne van der Veen +1 位作者 Andrew K.Skidmore Yousif A.Huss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Deforestation issues are more problematic when indigenous(adat) communities,living within a forest,have lived there for many generations.These adat communities,who employ traditional land-use,are frequently accused of... Deforestation issues are more problematic when indigenous(adat) communities,living within a forest,have lived there for many generations.These adat communities,who employ traditional land-use,are frequently accused of encroaching on the forest.To understand existing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land-use and deforestation,we conducted a case study in the Kandilo Subwatershed using mixed methods with image interpretation,spatial modelling and sociocultural survey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conditions,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land-use expansion.We investigate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household interviews,communication with key informants,and discussions with focusgroups.By using an area production model,we were abl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mproved farming systems,policy interven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on traditional land-use expansion and deforestation.Based on our examination of a 20-year period of traditional land-use activities in adat forests,the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the steeper the slope of the land and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from the village,the lower the rate of deforestation.Our study found that customary law,regulating traditional land-us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deforest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land allocation,improved farming practices and enforcement of customary law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raditional land productivity while avoiding deforest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t people agriculture expansion area production model(APM) Customary law DEFORESTATION traditional land-use
下载PDF
“Choosing the Refined”and“Collecting the Essential”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Song Dynasty—An 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in Economic History
4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1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关键词 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Collecting the Essential An Examin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s in Economic History Choosing the Refined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农区集体经济发展悖论及其应对策略
5
作者 邢社贵 王向阳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4-55,共12页
基于各地集体经济探索的考察,通过探索式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农村集体经济区域差异显著,广大传统农区市场经营型集体经济普遍失败,造成国家财政资源严重浪费。受我国既有东中西部城乡产业分工格局的结构性约束,各地农村集体经济项目... 基于各地集体经济探索的考察,通过探索式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各地农村集体经济区域差异显著,广大传统农区市场经营型集体经济普遍失败,造成国家财政资源严重浪费。受我国既有东中西部城乡产业分工格局的结构性约束,各地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失败成为常见大概率事件;同时,鉴于政绩可视性、资本诱致性、幸存者偏差、责任模糊性、产业弱质性等关键性影响因素的普遍存在,导致各地集体经济深陷发展悖论。基于此,在项目选择上,要求各地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务必做好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调研,以走出“责任陷阱”;在项目实施上,要求各主体在做好土地、技术等要素保障基础上,务必做好产销等全链条经营管理,以切实降低项目风险;在项目基础上,要求各方充分认识到项目落地的经济社会基础特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处理各地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如何规避产业风险并减少财政资源浪费,探索匹配广大普通农村经济社会基础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仍需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区 集体经济 区域差异 乡村振兴 市场风险 经济基础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三维探论
6
作者 刘友田 李锦霞 《行政与法》 2024年第8期91-100,共10页
“两个结合”作为饱含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与实践基础的创新理论,是新时代正确回答实践问题、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的科学命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与新目标,在“两个结合”视域下从逻辑层面展... “两个结合”作为饱含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与实践基础的创新理论,是新时代正确回答实践问题、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的科学命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与新目标,在“两个结合”视域下从逻辑层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实现“两个相结合”的理论沿承,突显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农耕文明守正创新的文化深拓,彰显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民意旨归。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突显中国特色,对推动“两个结合”实践增效、助力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齐头并进、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具有重要价值。从“两个结合”视域出发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以聚焦农情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以党建引领强化民主政治建设,以融合创新着力培育文明乡风,以综合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环境整治塑造优质生态布局,真正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传统农区乡村转型发展困境及策略
7
作者 肖铁桥 宋浩东 杨婷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4-60,共7页
以“内涵探讨-困境研判-策略制定”为研究主线,探讨皖北传统农区乡村转型发展的困境和策略。研究表明,皖北乡村系统逐渐衰退,人口流失、用地低值低效、产业结构单一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共同制约乡村转型发展。因此为有力有效推动... 以“内涵探讨-困境研判-策略制定”为研究主线,探讨皖北传统农区乡村转型发展的困境和策略。研究表明,皖北乡村系统逐渐衰退,人口流失、用地低值低效、产业结构单一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共同制约乡村转型发展。因此为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皖北地区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各级国土规划,逐级引领乡村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聚焦培育人才、推进现代化产业转型、完善配套设施,进而实现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协同推进。研究结果对于皖北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转型 传统农区 发展困境 皖北地区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农村金融:溢出效应抑或挤出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董龙训 张立光 亓鹏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3,共7页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对传统金融机构经营发展产生了技术溢出和市场挤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有助于促进正规金融服务下沉,从而有效缓解传统农村金融约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从传统信贷支农的角度...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对传统金融机构经营发展产生了技术溢出和市场挤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有助于促进正规金融服务下沉,从而有效缓解传统农村金融约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从传统信贷支农的角度出发,使用2012—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农贷款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显著促进涉农贷款增长,从而缓解“三农”融资约束,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种效果更为明显;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使用深度这一维度对传统农村金融产生影响,其次是覆盖广度;分主体看,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之间无显著关系,与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贷款微相关,而对城市涉农贷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数字排斥问题,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下沉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会弱化数字普惠金融对传统农村金融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三农”融资 传统金融机构
下载PDF
传统桑文化对夏津椹果特优区古桑树群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尹训刚 周振亚 《德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9-45,共7页
夏津椹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目前全国308个国家级特优区之一,拥有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古桑树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立足特优区文化价值开发不足的现状,在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传统桑文化影... 夏津椹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目前全国308个国家级特优区之一,拥有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古桑树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立足特优区文化价值开发不足的现状,在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我国传统桑文化影响视角,探究夏津椹果特优区古桑树群保留至今的内在逻辑,发现技术保障、文化认同、精神统摄、情感共鸣、精神寄托是推动特优区劳动人民世代植桑、敬桑、畏桑、爱桑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机制,从而实现了古桑树群的传承与保存。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在此基础上,提出挖掘历史文化、强化传承发扬、推进开发利用等建议,为特优区多元化综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桑文化 夏津椹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古桑树群 保护和传承
下载PDF
皖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
10
作者 汪勇政 徐珺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485-493,共9页
通过构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分时段综合测评乡村重构强度和三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系,判别乡村重构的问题区域。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各市的社会、经济、空间重构指数均值逐年增长,社会重构强度增幅明显,空间重构稍有提升但... 通过构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分时段综合测评乡村重构强度和三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系,判别乡村重构的问题区域。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各市的社会、经济、空间重构指数均值逐年增长,社会重构强度增幅明显,空间重构稍有提升但整体水平滞后;社会-经济-空间重构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态,但区县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研究,识别出了4类、11个问题区县,并针对问题区域提出了相应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重构指数 传统农区
下载PDF
鄂东南县域地区的岁时节俗传承——以《荆楚岁时记》所载农业民俗为参照
11
作者 柯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1-27,共7页
鄂东南县域地区作为荆楚传统农业区,其传统节俗在继承中不断深化与发展。以《荆楚岁时记》所记述的具体节俗活动为参照,深入考察代表性农业民俗的传承情况、特征及其文化成因,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典型个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农... 鄂东南县域地区作为荆楚传统农业区,其传统节俗在继承中不断深化与发展。以《荆楚岁时记》所记述的具体节俗活动为参照,深入考察代表性农业民俗的传承情况、特征及其文化成因,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典型个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农业民俗中蕴含的朴素的情感价值和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岁时记 传统农业民俗 鄂东南县域地区
下载PDF
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功能变迁视角的分析
12
作者 杜范 李科生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24-27,共4页
明确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困境和路径选择,对于提升传统农区宅基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管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农区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和乡村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在宅基地制度... 明确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践困境和路径选择,对于提升传统农区宅基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管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农区因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和乡村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中面临权衡宅基地权利公平与宅基地利用效率的两难问题,相关政策难以落地或实施效果不佳。为此,提出完善农村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显化农村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措施,因地制宜推进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宅基地制度改革 传统农区 功能变迁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13
作者 杜范 《广西农学报》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的前提在于精准有效识别宅基地功能的属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和部署。尽管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但是在传统农区其性质和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当前传统农区...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改革的前提在于精准有效识别宅基地功能的属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和部署。尽管宅基地居住保障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但是在传统农区其性质和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当前传统农区面临宅基地无序扩建、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村庄整体人居环境欠佳、所有权和使用权限不完整等突出问题。其原因在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制约,资源禀赋和宅基地封闭性双重约束,村集体组织所有权缺位与管理权缺失,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和参与动力不足等。应通过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实施阶梯式有偿使用收费和保权退地,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坚持村集体所有权,审慎进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措施,因地制宜推进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宅基地制度改革 传统农区 功能变迁
下载PDF
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海省乡村振兴中的功能研究
14
作者 唐田 《智慧农业导刊》 2023年第22期170-173,共4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可以为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在青海省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等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可以为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在青海省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以河湟文化、社火文化、藏医药文化和唐卡文化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5个方面体现出不同功能,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海省乡村振兴的定位和功能进行分析与研究,对青海乃至民族地区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的高质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 功能 “三农”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异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薛剑 郧文聚 +1 位作者 杜国明 张凤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45-251,共7页
该文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和景观指数法分析国营农场辖区即现代农业区和地方政府辖区即传统农业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差异,旨在为土地整治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 该文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为数据源,基于GIS平台和景观指数法分析国营农场辖区即现代农业区和地方政府辖区即传统农业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差异,旨在为土地整治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带、道路、渠沟构成了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框架,直接影响着各种地类的规模和形状。国营农场辖区即现代农业区内林带、道路、渠沟等农业基础设施纵横交错、体系健全、井然有序,林网密度为传统业农区的1.72倍,路网密度为传统农业区的1/2,渠网密度为传统农业区2.3倍。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散布于研究区内。耕地作为区域景观的基质,遍布整个研究区,但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内耕地类型存在明显差别,前者水田比例明显高于后者。土地经营管理制度不同,是导致国营农场辖区与地方政府辖区土地利用格局差异的重要原因。该项研究为科学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遥感 景观格局 富锦市 现代与传统农业 土地整治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效果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吴孔运 蒋忠诚 +1 位作者 罗为群 覃小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97-1200,共4页
果化示范区的立体生态农业由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黄豆)-牧草轮作模式、果树(火龙果、澳洲坚果)-药材(金银花、苦丁茶)模式及水源林-牧草-畜禽模式等组成,充分利用了岩溶峰丛洼地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4... 果化示范区的立体生态农业由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黄豆)-牧草轮作模式、果树(火龙果、澳洲坚果)-药材(金银花、苦丁茶)模式及水源林-牧草-畜禽模式等组成,充分利用了岩溶峰丛洼地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4年来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行结果表明:立体生态农业使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5年的50%-70%。农民年均纯收入也由实施前的632元上升到2005年的1 524元。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生态农业更关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生态农业 复合农林结构 传统农业 果化示范区 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五峰自治县的农业知识产权与区域品牌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孙志国 刘之杨 +2 位作者 熊晚珍 钟儒刚 定光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介绍了五峰自治县农业与特产及民间文学艺术概况,分析了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商标、专利、植物新品种等农业知识产权,并探讨了该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有特色的区域品牌打造对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农业知识产权 传统知识 农业文化遗产 区域品牌 智力精准扶贫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区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56
18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玉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52-1458,共7页
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 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27.1%农户无条件赞成空心村整治,59.9%农户表示依政府补偿而定,7.1%农户不赞成,5.9%持无所谓态度。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农户意愿选择与户主的年龄、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房屋建设面积、居住区位、承包耕地面积及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显著相关。农户的家庭特征是农户意愿选择考虑最多的因素;除农户户主年龄之外,户主自身的其他特征对意愿选择影响不显著;空心化程度越严重的村庄,农户赞成整治的可能性越大,而其他村庄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应建立区域土地统筹配置机制,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负担;完善农户家庭利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合法利益,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制定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分片区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村整治 农户意愿 影响因素 黄淮海平原农区
下载PDF
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路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开华 郑甘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29,共7页
从产城互融、工农互促、城乡统筹三维度构建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两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框架,以江汉平原四大传统农区(荆州、荆门、襄樊、孝感)为研究样本,对其2005—2014年的"两化"协调... 从产城互融、工农互促、城乡统筹三维度构建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两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框架,以江汉平原四大传统农区(荆州、荆门、襄樊、孝感)为研究样本,对其2005—2014年的"两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江汉平原传统农区的"两化"协调进程尚处在起步阶段,整体协调度较低。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可以发现,传统农区"两化"的协调发展应以产城互融、工农互促、城乡统筹为切入点,以农业为基础,向农村二三产业多维度扩散,并根据各传统农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两化"协调发展路径,实现农村人口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地、就近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区 耦合协调模型 江汉平原
下载PDF
国外传统农业水适应经验及水适应景观 被引量:19
20
作者 俞孔坚 陈义勇 《中国水利》 2014年第3期13-16,共4页
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农业生产经验,表现在造田方式、作物类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研究表明,水适应景观内容和形式受气候干湿类型、地形特征等因素影响。当前,传... 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农业生产经验,表现在造田方式、作物类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研究表明,水适应景观内容和形式受气候干湿类型、地形特征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农业水适应景观研究已从传统的水利工程设施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现代水利技术背景下,如何借鉴传统水适应景观经验,探讨新的环境条件下水适应的途径和方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在水适应景观概念的框架下,对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地形特点下农业水景观的内容、形式及区域差异的研究,也是值得国内学者借鉴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适应景观 传统农业 干旱区 湿润区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