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HUANG Qing WANG Li-min +1 位作者 CHEN Zhong-xin LIU 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647-2657,共11页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dynamic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and majo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orresponding. First,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from sowing until maturity stage during 2011–2012 were assessed based on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time-series dataset. Nex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g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each phenophase 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phenoph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s varied over time and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Irrespective of the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were higher than zero lag(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one lag(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This showed that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winter wheat growth than the 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the 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winter wheat growth var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Winter wheat with a better-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synchronous temperature, winter wheat with a normal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nd winter wheat with a worse-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pre-phenophase temperature. This study may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crop growth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adjustment of field management measures to ensure a high crop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th condi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remote sensing spatiotemporal correlation winter wheat HuangHuai-Hai(HHH) Plain region China
下载PDF
Water consumption in summer maize and winter wheat cropping system based on SEBAL model in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被引量:12
2
作者 YANG Jian-ying MEI Xu-rong +4 位作者 HUO Zhi-guo YAN Chang-rong JU Hui ZHAO Feng-hua LIU Q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2065-2076,共12页
Crop consumptive water use is recognized as a key element to understand regional water management performance. This study documents an attempt to apply a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model(SEBAL) and crop information... Crop consumptive water use is recognized as a key element to understand regional water management performance. This study documents an attempt to apply a regional evapotranspiration model(SEBAL) and crop information for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rop(summer maize and winter wheat)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 a) in Huang-Huai-Hai(3H) Plain, China. The average seasonal ET a of summer maize and winter wheat were 354.8 and 521.5 mm respectively in 3H Plain. A high-ET a belt of summer maize occurs in piedmont plain, while a low ET a area was found in the hill-irrigable land and dry land area. For winter wheat, a high-ET a area wa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3H Plain, including low plain-hydropenia irrigable land and dry land, hill-irrigable land and dry land, and basin-irrigable land and dry land. Spati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p ET a,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and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ET a and NDVI was found in the metaphase and last phase than other crop growing phase, as indicated by high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values. Additionally, high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detected between ET a and LST than that between ET a and NDVI, and thi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ran through the entire crop growing season. ET a in the summer maize growing season show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longitude, while ET a in the winter wheat growing season show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latitu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serve as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3H Pl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 winter wheat summer maize SEBAL crop information huang-huai-hai Plain
下载PDF
基于CAMM和CLDAS的黄淮海冬小麦成熟期连阴雨时空特征
3
作者 邬定荣 高静 +5 位作者 姬兴杰 张溪荷 王培娟 杨建莹 马玉平 霍治国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利用黄淮海地区2008—2023年的CLDAS数据和同期6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花期、成熟期观测数据,订正机理性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AMM)中发育模块(RAM)的参数,评估模式对冬小麦成熟期的模拟精度,而后重构格点化的历年成熟期日期,统计成熟... 利用黄淮海地区2008—2023年的CLDAS数据和同期6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花期、成熟期观测数据,订正机理性中国农业气象模式(CAMM)中发育模块(RAM)的参数,评估模式对冬小麦成熟期的模拟精度,而后重构格点化的历年成熟期日期,统计成熟期前6天后9天共16天的降水量和雨日数,随后基于连阴雨指标,研究连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RAM模式对冬小麦成熟期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各站RMSE平均值为2.28±0.46 d,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15。(2)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成熟期降水量和雨日数均呈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平均降水量为8.8~84.6 mm,平均值为31.9 mm,雨日数为1.0~9.1天,平均值为5.4天。(3)2008—2023年连阴雨灾害波动较大,其中2009、2013、2018和2023年较为严重,大致呈4~5年发生一次的周期性规律,且灾情呈加重的趋势。(4)连阴雨灾害在黄淮海地区北部很少发生,河北和山东交界处偶发,灾害高发重发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尤其是郑州以南的驻马店和信阳一带最为严重,发生频率约为5年一遇,持续天数多在9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发育模式 格点资料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对北部冬麦区国审小麦品种的回溯分析
4
作者 张笑晴 许乃银 +5 位作者 孙晶 刘素娟 梁晨 刘林斌 徐剑文 许栩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对该麦区历年国审小麦品种进行回溯分析有助于小麦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基于产量与熟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品质指数、抗病指数和抗寒指数等性状的组合,采用品种-产量×性...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对该麦区历年国审小麦品种进行回溯分析有助于小麦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基于产量与熟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品质指数、抗病指数和抗寒指数等性状的组合,采用品种-产量×性状组合(GYT,genotype by yield×trait)双标图方法对2003-2023年期间北部冬麦区47个国审小麦品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47个国审小麦品种可划分为4个特征显著的品种类型。其中,Ⅰ型品种综合表现优秀,在产量与早熟性、抗病性、抗寒性、千粒重和容重等性状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和品质指数组合上表现优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最高,主要包括京麦179、京农16和津麦3118等8个品种。Ⅱ型品种综合表现优良,在产量与品质指数、穗数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抗病指数、抗寒指数组合上表现稍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但应注意生产安全,主要包括京麦202、京农19和轮选158等13个品种。Ⅲ型品种的产量与抗病和抗寒指数组合最好,但在其余性状组合上表现差,综合生产应用价值有限,可作为抗性亲本。Ⅳ型品种综合表现较差,可选择单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作为育种亲本应用。根据各品种在GYT双标图ATA轴上的投影位置,筛选出综合表现优良的京麦179、京农16、津麦3118、京麦189、京麦202、京花12号、京农19、轮选158和中麦623等品种。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方法基于“产量-性状”组合水平对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研究,为其他作物和地区的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审定 品种分类 多性状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北部冬麦区
下载PDF
不同灌水对黄淮冬小麦茎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段国辉 田文仲 +6 位作者 高海涛 杨洪强 张少澜 董中东 温红霞 吕树作 顾晶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株高、穗下节、倒2节和倒3节增加显著,以穗下节增幅最大,而基部节间变化不显著,W_(2)较W_(1)株高增高,各节间有增加但不显著。相对于W_(0),W_(2)处理下‘周麦18’和‘洛麦28’株高增幅最大,分别增加36.49%和35.30%;W_(1)、W_(2)处理下‘郑麦129’基部节间长最大,生产上利用时应注意肥水管理防止倒伏;(2)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显著,千粒重降低显著,产量增加显著。而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千粒重和产量增加显著,其他差异不显著;(3)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且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W_(1),仍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模式 黄淮地区 冬小麦 株高构成 产量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秋播冬麦区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频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凯 兰素缺 +4 位作者 金京京 张颖君 彭晓慧 李杏普 张业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9-408,共10页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Rht-B1b、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Rht-B1b、Rht-D1b和Rht...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Rht-B1b、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Rht-B1b、Rht-D1b和Rht8对株高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分布频率方面,Rht-B1b、Rht-D1b和Rht8在秋播冬小麦中的频率较高,其中携带Rht-B1b、Rht-D1b和Rht8的小麦材料分别占比16.5%、47.9%和44.1%;聚合两个矮秆基因(Rht-D1b+Rht8、Rht-B1b+Rht8和Rht-B1b+Rht-D1b)的小麦材料占比25.4%;聚合三个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小麦材料占比2.1%;(2)在分布特点方面,不同冬麦区存在一定偏好性: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均以Rht-D1b、Rht8和Rht-D1b+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Rht-B1b、Rht-D1b和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Rht-B1b、Rht-D1b和Rht8为主;(3)在降秆效应方面,降秆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Rht-B1b+Rht-D1b+Rht8)>(Rht-D1b+Rht8)>(Rht-B1b+Rht8)>Rht-D1b>Rht-B1b>Rht8;(4)在产量结构特点方面,携带Rht-D1b和Rht8的材料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携带Rht-B1b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穗粒数,但矮秆基因本身与产量因子间无显著的遗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STS标记 株高 地区分布
下载PDF
近30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分布变化
7
作者 赵明宇 贾浩 +4 位作者 石晓宇 潘义 黄妤韵 王凯澄 褚庆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147,共10页
为量化冬小麦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基于水足迹理论和方法,在县域尺度上,科学分析了1985—2015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对水足迹冷热点分布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总量为1168.5... 为量化冬小麦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基于水足迹理论和方法,在县域尺度上,科学分析了1985—2015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对水足迹冷热点分布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总量为1168.54×108 m3,在空间上呈现南部区域高、北部区域低的特点。冬小麦蓝水足迹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而绿水和灰水足迹则表现为南高北低。1985—2015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增加了54.8%,其中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变化较小,而灰水足迹的占比增加了29.1%;空间分布上蓝、绿、灰水足迹均呈现北部降低、南部升高的变化趋势。冬小麦水足迹总量的重心呈现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近30年冬小麦水足迹在全局和局部均呈现空间集聚趋势,热点区域在2.5亚区扩大,冷点区域在2.2亚区扩大。以上研究结果为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布局优化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农作区 水足迹 冬小麦 时空分布 冷热点分析
下载PDF
施氮对关中地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基于植被指数的估算模型
8
作者 王锐 蔡焕杰 +3 位作者 王晓云 赵政鑫 田雅洁 彭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6,156,共11页
为探寻不同施氮量对农田土壤呼吸(RS)的影响并快速准确估算RS,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观测了5种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RS的变化,研究了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对于RS的影响,建立... 为探寻不同施氮量对农田土壤呼吸(RS)的影响并快速准确估算RS,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观测了5种施氮量下冬小麦农田RS的变化,研究了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作物因素(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对于RS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关中地区土壤温度与植被指数下的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设置秸秆还田下的5种施氮量处理,分别为传统施氮量SN200(200 kg·hm^(-2))、优化施氮量SN150(150 kg·hm^(-2))、60%优化施氮量SN120(120 kg·hm^(-2))、50%优化施氮量SN100(100 kg·hm^(-2))以及不施氮肥SN0(0 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RS随生育期推进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同时添加氮肥促进了RS排放。各处理观测期内RS的均值为:SN200(3.68μmol·m^(-2)·s^(-1))>SN150(3.40μmol·m^(-2)·s^(-1))>SN120(3.06μmol·m^(-2)·s^(-1))>SN100(2.70μmol·m^(-2)·s^(-1))>SN0(2.21μmol·m^(-2)·s^(-1))。不同施氮量下冬小麦冠层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差异明显,反射率从高到低依次为SN200>SN150>SN120>SN100>SN0,而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不大。土壤温度显著影响了RS(P<0.01),土壤湿度与RS没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和植被指数均与RS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通过多种模型评估,建立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壤温度的最佳农田土壤呼吸估算模型,显著高于基于土壤温度的单因子模型,模型精度可达到0.6以上(n=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呼吸 施氮量 估算模型 植被指数 关中地区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新育成小麦品种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会芳 齐红志 +5 位作者 孙岩 冯晓 杨翠苹 卓文飞 燕照玲 齐学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19-731,共13页
为系统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南片、北片)小麦性状多样性现状,以黄淮冬麦区新育成的109份小麦为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对黄淮冬麦区新育成小麦的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 为系统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南片、北片)小麦性状多样性现状,以黄淮冬麦区新育成的109份小麦为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对黄淮冬麦区新育成小麦的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9份小麦中,南片、北片各有84、25个品种,分别占比77.1%、22.9%。强筋、中强筋小麦分别占比11.9%、16.5%,合计占比28.4%。12个性状变异系数在1.66%~76.64%,平均为11.37%,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容重的最小。12个性状的H′在1.50~4.65,平均为3.78,基本苗的H′最小,其余均在3.00以上。北片小麦12个性状的H′均高于南片,增幅为24.7%~188.6%,生育期的增幅最小,基本苗的最大。在平方欧氏距离10.0处,黄淮冬麦区109个小麦被聚为六大类,大部分小麦按来源地聚在同一大类。不同来源地的小麦容重、生育期、穗数、吸水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南片比北片分别低0.9%、3.5%、11.0%、4.1%。不同来源地小麦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差别较小,南片为80.25%,北片为83.33%。不同来源地综合得分均表现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北片小麦性状的丰富度、均匀性高于南片,进化潜力较高,穗数、穗粒数、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南片小麦应积极改良品种,注重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拓宽遗传基础,生育期、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6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冬麦区 小麦新品种 多样性指数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近20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及其育种价值评价
10
作者 张会芳 张建红 +6 位作者 刘海礁 孙岩 齐红志 王楠 段俊枝 郭燕 尹海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41,共14页
为研究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以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变异系数分析、性状无量纲化后拟合趋势线、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D´值)评价、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 为研究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以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变异系数分析、性状无量纲化后拟合趋势线、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D´值)评价、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从新视角探究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小麦性状及其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筛选可用于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品种评价的指标以及表现优异的种质。结果表明,2003—2022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共育成443个小麦品种,按育成品种数量可分为3个阶段:基本稳定阶段(2003—2017年)、明显抬升后短暂高企阶段(2018—2019年)、井喷式爆发阶段(2020年至今)。黄淮冬麦区南片近20年小麦育成品种的株高随年份呈缓慢下降趋势;吸水率维持不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中千粒重、产量、基本苗、容重、湿面筋含量上升势头相对较强,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千粒重的提高。优质专用麦(强筋、中强筋、弱筋)占比近些年不断攀升,主要得益于中强筋小麦占比的提升,强筋小麦占比未有明显提升,这主要受限于吸水率和稳定时间。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离散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差异较大,但其遗传多样性均随年份在不断提升,遗传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可将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作为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443个品种中,‘稷麦336’‘安科1801’‘济麦44’‘谷神麦19’‘华伟305’表现优异,综合评价得分较高,在强筋小麦的选育中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未来应继续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尤其是弱筋小麦的选育与引种,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冬麦区南片 小麦 种质 性状演变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关中地区冬小麦单产模拟及其影响因子
11
作者 陈佳俊 史晓亮 +1 位作者 丁皓 史孟琦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5-819,共15页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种植区域内2个田间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均匀分布的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等数据,利用DSSAT模型确定冬小麦品种遗传参数,继而模拟2001-2019年各站点冬小麦的关键物候期和单产,并分别运用M-K检验与Sen趋势分析法从站...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种植区域内2个田间试验点的大田试验和均匀分布的1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等数据,利用DSSAT模型确定冬小麦品种遗传参数,继而模拟2001-2019年各站点冬小麦的关键物候期和单产,并分别运用M-K检验与Sen趋势分析法从站点和区域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各生长阶段影响模拟单产的敏感气象因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和单产模拟结果的RRMSE平均值在杨凌(关中平原)田间试验点分别为0.91%、0.98%和7.87%,在长武(渭北旱塬)田间试验点分别为2.39%、1.35%和9.30%。区域物候模拟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的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RRMSE分别为3.2%和3.0%,R^(2)分别为0.71和0.73,区域单产的RRMSE分别为23.6%和11.2%。(2)武功站冬小麦播种-开花期和成熟期呈现推迟趋势,速率分别为0.70d·10a^(-1)和0.22d·10a^(-1),而在其余站点均表现为提前趋势;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各站点播种-开花期提前趋势分别达到2.30d·10a^(-1)、1.20d·10a^(-1),播种-成熟期提前趋势均为0.60d·10a^(-1),关中平原物候期提前趋势高于渭北旱塬。模拟单产在蒲城、渭城站呈减少趋势,而在其余站点则表现为增加趋势;区域单产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3年和2017年。(3)多数站点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的增加在冬前生长期会促进冬小麦增产;日最高气温和总降水量的增加在越冬期对增产贡献较大;在返青抽穗期日最高气温升高会导致冬小麦严重减产,但相对湿度增加则会促进增产;多数站点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最高气温的增加在灌浆成熟期都会导致冬小麦减产。温度是影响关中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控因子,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 关中地区 气象因子 物候期 冬小麦产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三河地区冬小麦生产适应性研究
12
作者 刘晓英 郝国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期226-228,232,共4页
为了研究三河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生产适应性,对三河地区1980—2019年冬小麦各发育期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三河地区冬小麦各个发育期积温年变化普遍呈上升趋势,其中播种—越冬开始期积温... 为了研究三河地区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的生产适应性,对三河地区1980—2019年冬小麦各发育期的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三河地区冬小麦各个发育期积温年变化普遍呈上升趋势,其中播种—越冬开始期积温变化趋势不太明显;降水量年变化播种—越冬开始、越冬开始—返青期呈上升趋势,其余发育期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总体趋势都不太明显,全发育期降水量年变化呈微弱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年变化各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对三河地区而言,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但由于冬小麦的整个发育期并不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集中时段,所以降水多的年份并没造成冬小麦减产,而降水少的年份由于人为的田间管理,及时进行灌溉,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也较小。冬小麦是大田作物,气温是限制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尤其是冬小麦的越冬期,冬季严寒或气温降幅过大,冬小麦易发生冻害,从而造成部分麦苗受冻致死,影响冬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适应性 气候变化 三河地区
下载PDF
基于深度特征学习的冬小麦生育阶段分类识别研究
13
作者 姚建斌 刘建华 +1 位作者 张英娜 李元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冬小麦生育阶段及生育期田间环境要素的精准识别是农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实现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精准分类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冬小麦生育阶段分类识别模型。首先,采集田间图像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其次,构建... 冬小麦生育阶段及生育期田间环境要素的精准识别是农业信息化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实现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精准分类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冬小麦生育阶段分类识别模型。首先,采集田间图像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其次,构建了一种基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冬小麦、土壤及杂草的图像分割模型,利用该模型从田间图像中准确提取出冬小麦样本,并对冬小麦样本进行前景及后景标注;最后,基于VGG16提取的图像特征以及区域生成网络模型,构建了生成候选框的改进Faster R-CNN目标检测模型,通过对候选框的分类训练和回归训练实现了对冬小麦3个主要生育阶段的分类识别。结果表明:构建的图像分割模型对小麦、杂草及土壤的分割准确率分别为90.91%、22.87%、65.15%,查准率分别为93.45%、17.21%、60.58%,召回率分别为95.02%、18.43%、58.32%;构建的改进Faster R-CNN模型对冬小麦生育阶段的分类识别准确率达96.00%,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阶段识别 深度特征学习 深度可分离卷积 区域生成网络模型
下载PDF
Fast extraction of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 in Huang-Huai-Hai Plain using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on a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14
作者 Dongyan Zhang Mengru Zhang +5 位作者 Fenfang Lin Zhenggao Pan Fei Jiang Liang He Hang Yang Ning J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CAS 2022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To extract regional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 using higher-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due to large data size and long processing time in traditional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Google ... To extract regional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 using higher-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due to large data size and long processing time in traditional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Google Earth Engine(GEE),a cloud computing analysis platform based on global geospatial analysis,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for rapid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data.In this study,high-quality Landsat-8 imagery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 from the Huang-Huai-Hai Plain in China.The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was used to identify and map the winter wheat sown in 2019 and harvested in 2020,and Sentinel-2 imagery was used to verify the results.The spectral indices,texture,and terrain features of the image were derived,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winter wheat was evaluated by scoring.Then the top nine features were selected to form an optimal feature subset.Comparing the set of thirty-four features and the optimized feature subset as the input variables of the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eature classification schemes is small,but the classification effect of all feature sets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optimal feature subset.The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sample plots verification was 86%-95%,the Kappa coefficient was between 0.7 and 0.85,and the percentage error of the total area was 5.42%.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a reliable method for mapping a wide range of winter wheat planting area,and provides a good prospect for exploring the precise mapping of other crop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rop monitoring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regional scale winter wheat rapid mapping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降水量及其适宜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申双和 褚荣浩 +2 位作者 吕厚荃 李萌 邵立瑛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4-464,共11页
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RegCM3模式模拟的A1B情景下该区域1951-2100年0.25°×0.25°的格点数据插值到各站点位置,然后利用黄淮海冬麦区1971-2000年83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对其进行误差订正,再将情景数据分为1951-1980年、1981-2... 采用双线性插值法将RegCM3模式模拟的A1B情景下该区域1951-2100年0.25°×0.25°的格点数据插值到各站点位置,然后利用黄淮海冬麦区1971-2000年83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对其进行误差订正,再将情景数据分为1951-1980年、1981-2010年、2011-2040年、2041-2070年和2071-2100年共5个阶段,计算各阶段冬小麦主要生育期降水量及其适宜度,并分析相应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黄淮海冬麦区在暖湿化的气候情景下,冬小麦各主要生育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总体上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返青-拔节期降水量最少,抽穗-成熟期降水量最多,相应各主要生育期的降水适宜度表现为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较高、拔节-抽穗期较低的特点。分时段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延,各主要生育期内降水适宜度与降水量基本呈正相位的变化关系,即降水量越大,适宜度也相应增大。返青-拔节期的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现北部增加、南部明显减少的趋势,拔节-抽穗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波动变化趋势,抽穗-成熟期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先减少后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内降水量和降水适宜度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黄淮海冬麦区北部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小幅扩大种植规模;南部可以考虑保持现有种植规模或小幅减小种植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冬麦区 冬小麦 R e g C M 3 降水 降水适宜度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进程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群 于欢 +3 位作者 侯雯嘉 付伟 耿婷 陈长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63-1372,共10页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我国黄淮海地区1990-2009年10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05个农作物生长发育观测点物候资料,以及历史冬小麦产量数据,分析近20年内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生育期...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我国黄淮海地区1990-2009年10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05个农作物生长发育观测点物候资料,以及历史冬小麦产量数据,分析近20年内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生育期及产量变化特征。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生育进程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最高温度(Tmax)、平均温度(Tavg)和最低温度(Tmin)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059、0.058和0.062℃。近20年黄淮海地区由于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抽穗和成熟日期均提前,营养生长期(播种到抽穗)缩短(平均每年缩短0.41d),生殖生长期(抽穗到成熟)延长(平均每年延长0.24d),而整个生育进程平均每年缩短0.17d。黄淮海地区20年中冬小麦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采用非线性法面板模型分析表明,除山东省外,Tmax、Tavg和Tmin升高对冬小麦产量均有正效应,主要原因是生殖生长期有所延长,增加了灌浆结实时间,以及气候变暖促使冬小麦有效分蘖增加。Tmax、Tavg和Tmin每升高1℃,小麦增产0.62%~4.78%。山东省冬小麦产量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可能是由于海洋性气候带来的高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干热风灾害致灾因子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森 韩丽娟 +1 位作者 张蕾 郭安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也是干热风灾害危害最重、影响最广的地区,本研究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81个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小麦成熟期和干热风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在81个测站中,有2...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也是干热风灾害危害最重、影响最广的地区,本研究利用黄淮海冬麦主产区81个站点196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小麦成熟期和干热风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在81个测站中,有23个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或极显著,但大部地区成熟期变化趋势不显著,有63%的站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干热风致灾因子达标日数和相似系数的分析表明,达到干热风灾害阈值的概率依次为14:00风速>14:00相对湿度>日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是形成干热风的主要限制因素,轻干热风的发生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起主要作用,重干热风则是高温胁迫起决定作用,低湿条件使胁迫加重,风速只起辅助作用。揭示了该地区干热风危害总体减轻的气象条件基础,即干热风3要素表现为最高气温略降、14:00相对湿度略增、14:00风速明显减小的特征,3要素均向有利于减轻干热风发生的方向变化,对于冬小麦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是有利的。但灌浆成熟期内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意味着气温日较差减小、小麦夜间呼吸消耗增大,对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成熟期 干热风 致灾因子
下载PDF
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8
18
作者 杨晓琳 宋振伟 +3 位作者 王宏 石全红 陈阜 褚庆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2,共7页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主要气象因子时空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70—1999年间显著下降9.21-18.90mm.10a 1;冬小麦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52.4 mm;灌溉需要量在不同亚区间变化不同,其中在汾渭谷地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兼二熟区和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呈上升趋势,每10年上升10.02-13.48 mm;生育期降水耦合度仅为0.40。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在空间上呈现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最高,分别为457.32 mm、335.33 mm;在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最低,分别为363.24 mm和247.51 mm。50年来,黄淮海农作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不显著下降,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显著下降;冬小麦需水量下降主要受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降水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太阳辐射量下降,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冬小麦需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平均湿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农作区 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象因子 生育期需水量 灌溉需要量 降水耦合度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2
19
作者 刘建栋 于强 傅抱璞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9-174,共6页
建立了一个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式,该模式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并充分考虑了冬小麦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年际之间存在4年和9~10年的变化周... 建立了一个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式,该模式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并充分考虑了冬小麦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年际之间存在4年和9~10年的变化周期。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幅在9000~10950kg/hm2之间,其中河北石家庄地区和山东胶东半岛为两个高值区,超过10500kg/hm2。模拟结果与当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实践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温生产潜力 数值模拟 黄淮海地区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莫兴国 林忠辉 刘苏峡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9-457,T0002,共10页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该区域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机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AVH RR NDVI数据和逐日气象要素驱动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物质传输和作物生长的耦合模型,模拟分析1981...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该区域粮食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机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评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AVH RR NDVI数据和逐日气象要素驱动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物质传输和作物生长的耦合模型,模拟分析1981—200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机制。分析发现,从1981—1997年生物产量基本呈增加趋势,之后有所下降。但由于作物经济系数不断增加,整个时段冬小麦经济产量增加趋势明显,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一倍。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是增产的主要原因,而气候波动导致区域年际产量变化幅度为8.5%。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呈现显著的地域特性,与当地灌溉条件、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产量 VIP模型 NDV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