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 DISCHARGE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ITS EFFECT ON SEDIMENTATION OF THE BOHAI SEA AND THE YELLOW SEA 被引量:1
1
作者 任美锷 史运良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1年第1期3-20,共18页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with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bout 11 ×108tons, contributes about 17% of the fluvial sediment discharge of world’s 21 major rivers to the ocean because its middle reaches flow acros...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with annual sediment discharge about 11 ×108tons, contributes about 17% of the fluvial sediment discharge of world’s 21 major rivers to the ocean because its middle reaches flow across the great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ediment discharge of the Huanghe River has a widespread and profound effect on sedimentation of the sea. The remarkable shift of its outlet in 1128-1855 A.D. to the South Yellow Sea formed a large subaqueous delta and provided the substrate for an extensive submarine ridge field.The shift of its outlet in the modern delta every 10 years is the main reason why with an extremely heavy sediment input and a micro- tidal environment, the Huanghe River has not succeeded in building a birdfoot delta like the Mississippi. The Huanghe River has consistently brought heavy sediment input to sea at least since 0.7 myr.B.P. Paleochannels, paleosols, cheniers and fossils on the sea bottom indicate that the Yellow Sea was exposed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glacial low-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e river sediment discharge yellow sea bohai sea sedimentation
下载PDF
Multi-scale variability of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into the Bohai Sea from 1950 to 2011 被引量:6
2
作者 REN Huiru LI Guosheng +1 位作者 CUI Linlin HE L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85-100,共16页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in the time series of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of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Bohai Sea.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rupt changes and multi-scale periods of water dis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es in the time series of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of the Yellow River into the Bohai Sea.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rupt changes and multi-scale periods of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data from Lijin st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onance periods were then calculated. The Mann-Kendall test, order clustering, power-spectrum, and wavelet analysis were used to observe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into the sea over the last 62 years. The most significant abrupt change in water discharge into the sea occurred in 1985, and an abrupt change in sediment load happened in the same year. Significant decreases of 64.6% and 73.8% were observed in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respectively, before 1985. More significant abrupt changes in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were observed in 1968 and 199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into the Bohai Sea show periodic oscillation at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scales. The main periods of water discharge are 9.14 years and 3.05 years, whereas the main periods of sediment load are 10.67 years, 4.27 years, and 2.78 years. The significant resonance periods between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are observed at the following temporal scales: 2.86 years, 4.44 years, and 13.33 years.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started to decrease after 1970 and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ce 1985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ly,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rainage area has reduced since 1970. Secondly, large-scale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the building of reservoirs and floodgates, have increased. Thirdly,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have taken effect since 1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discharge sediment load resonance periods abrupt changes multi-scale periods yellow river bohai sea
原文传递
渤海底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输运趋势探讨 被引量:97
3
作者 乔淑卿 石学法 +6 位作者 王国庆 杨刚 胡宁静 刘升发 刘焱光 朱爱美 李朝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9-147,共9页
基于对渤海17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渤海粗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辽东和渤中浅滩附近,在滦河口和黄河口也有零星分布;细粒级沉积物... 基于对渤海17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测试结果,使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底质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结果表明:渤海粗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辽东和渤中浅滩附近,在滦河口和黄河口也有零星分布;细粒级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渤海湾中部和南部,并呈条带状向辽东湾方向延伸;细粒级沉积物分选较粗粒级沉积物好,偏态系数较低;渤海细粒级沉积区为渤海的现代沉积中心,周边沉积物有向这个沉积中心汇聚的输运趋势。这种沉积物分布格局和输运趋势主要受潮流和渤海环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河 沉积物 粒度趋势分析
下载PDF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4
作者 乔淑卿 石学法 +4 位作者 白亚之 熊林芳 朱爱美 刘焱光 方习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利用元素分析仪对2007年获取的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氮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站位有机碳大体上的分布为,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底层悬浮体中POC含量<表层悬浮体中POC含量;依据表层沉积物中TOC、TN... 利用元素分析仪对2007年获取的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进行了有机碳、氮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站位有机碳大体上的分布为,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底层悬浮体中POC含量<表层悬浮体中POC含量;依据表层沉积物中TOC、TN含量和悬浮体中POC的分布,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区,依次为莱州湾西部靠近黄河口区(Ⅰ和Ⅱ区)、莱州湾南部(Ⅲ区)、莱州湾东南部(Ⅳ区)和莱州湾北部(Ⅴ区)。Ⅰ区位于清8分汊口外,以POC、C/N值高和TOC、TN值低为特征;Ⅱ区位于现代黄河口近岸区域,以TOC、TN、C/N值高和POC值低为主要特征;Ⅲ、Ⅳ和Ⅴ区位于119.5°E以东的区域,这些区域POC值较高,而TOC、TN和C/N值较低。各区POC、TOC、TN的含量和分布主要受河流排放、排污口输入、海洋生物生产力和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黄河 渤海 悬浮体 有机质 物源
下载PDF
黄海、渤海铅-210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5
作者 胡邦琦 李国刚 +3 位作者 李军 杨敏 王利波 布如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133,共9页
对黄海、渤海17个箱式柱样进行了210Pb放射性活度测定,计算了近百年来210 Pb沉积速率,并结合前人资料对黄海、渤海区210Pb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附近站位沉积速率最高(>2cm/a),而在渤海中部、... 对黄海、渤海17个箱式柱样进行了210Pb放射性活度测定,计算了近百年来210 Pb沉积速率,并结合前人资料对黄海、渤海区210Pb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附近站位沉积速率最高(>2cm/a),而在渤海中部、渤海湾以及山东半岛沿岸的站位沉积速率较小(≈0.5cm/a),部分站位沉积速率为0,表明近百年来无沉积作用或遭受侵蚀。黄海、渤海区210Pb沉积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岸河口地区,如黄河口、辽河口、海河口以及朝鲜半岛西南部河流入海口等;在渤海海峡西侧存在封闭的低沉积速率区;山东半岛北岸沉积速率等值线向东北向延伸并递减,在成山头东部近海海域沉积速率最低;南黄海海域的沉积速率呈两侧高、中间低的整体态势,在南黄海西南侧沉积速率等值线则以舌状向南黄海中部延伸。在渤海南部和黄海海域,210Pb沉积速率分布模式可以直观地表征黄河入海沉积物的扩散路径和范围:黄河沉积物入海后大部分沉积在河口近海地区,少部分被沿岸流携带跨过渤海海峡向黄海输送,但其在南黄海的扩散范围可能限制在123°E以西海域,而朝鲜半岛河流沉积物的扩散范围应在125°E以东,这可能与此海区终年存在的海洋锋面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渤海 铅-210沉积速率 黄河 沉积物运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入海通量月变化及“人造洪峰”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陈沛沛 刘素美 +3 位作者 张桂玲 李玲伟 顾培培 曹秀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71,共13页
于2009年至2011年在黄河下游采集溶解及颗粒态营养盐样品,分析了黄河下游各形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及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浓度多呈丰水期低、枯水期高,溶解无机氮是溶解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受黄河高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 于2009年至2011年在黄河下游采集溶解及颗粒态营养盐样品,分析了黄河下游各形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及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浓度多呈丰水期低、枯水期高,溶解无机氮是溶解态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受黄河高悬浮颗粒物含量的影响,磷以颗粒态占绝对优势,而溶解态磷以溶解无机磷为主要存在形态;生物硅的含量平均约占硅酸盐与生物硅之和的20%,硅的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颗粒态磷与生物硅的含量与悬浮颗粒物含量呈正相关。营养盐的组成具有高氮磷比、高硅磷比、低硅氮比的特点。近年来黄河下游溶解无机氮浓度显著升高而溶解无机磷变化不大,硅酸盐的浓度有所下降。黄河下游水沙通量、营养盐入海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占全年总入海通量的42%~84%。调水调沙期间,各营养盐的浓度和组成均有明显变化,氮的浓度、DIN/PO4-P下降,磷与硅的浓度、SiO3-Si/DIN、SiO3-Si/PO4-P升高,颗粒态营养盐的比例明显增加。短期内大量水沙及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口及渤海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颗粒态磷 生物硅 调水调沙 黄河 渤海
下载PDF
海水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影响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单红仙 王伟宏 +3 位作者 刘晓磊 张少同 贾永刚 孙永福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57,76,共9页
黄河每年输送上亿吨泥沙入海,其中80%以上沉积在河口附近水下三角洲。受黄河入海径流量、气候及海洋动力条件影响,黄河口海域海水盐度变化显著。目前,不同盐度海水环境下入海泥沙沉降形成的海床土,固结过程有何差异尚不清楚。本文在黄... 黄河每年输送上亿吨泥沙入海,其中80%以上沉积在河口附近水下三角洲。受黄河入海径流量、气候及海洋动力条件影响,黄河口海域海水盐度变化显著。目前,不同盐度海水环境下入海泥沙沉降形成的海床土,固结过程有何差异尚不清楚。本文在黄河水下三角洲潮坪配制不同盐度的流态沉积物,模拟不同沉积环境下新沉积土的固结过程,利用轻型贯入测试、十字板剪切测试等现场原位试验,实时观测沉积环境盐度对沉降泥沙固结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海水盐度增加,沉积物固结强度增大,沉积环境盐度每增高1‰,沉积物固结后强度可增加0.15倍;海水盐度对沉积物固结速率的影响,在初始阶段表现不明显,在沉积物固结后期,盐度每增高1‰,固结速率可增长1.23倍;海水盐度的增高,还加剧了沉积物固结强度的空间非均匀性。本研究的发现,促进了对河口区海底工程环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泥沙 固结过程 盐度场 现场观测 黄河口 沉积物
下载PDF
渤海中部现代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的稀土元素证据 被引量:7
8
作者 郑世雯 范德江 +1 位作者 刘明 张爱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03,共9页
黄河每年输入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渤海,入海沉积物的扩散和影响范围对该区的现代沉积作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工程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使用ICP-MS分析方法对渤海中部典型断面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的测试,阐明... 黄河每年输入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渤海,入海沉积物的扩散和影响范围对该区的现代沉积作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工程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使用ICP-MS分析方法对渤海中部典型断面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的测试,阐明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发育特征,结合渤海周边主要河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黄河现代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渤海湾北部沿岸地区沉积物与滦河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主要受到滦河物质输入影响;研究区南部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与黄河相近,主要接收黄河沉积物沉积;中间部分沉积物应为黄河、海河与滦河沉积物混合,使其稀土元素显示出与各河流不同的特征。现代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渤海南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黄河 渤海 沉积物物源
下载PDF
潮流对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输运的贡献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海龙 韩树宗 +1 位作者 郭佩芳 李国胜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59,共9页
基于ECOMSED模型研究分析单纯潮流作用下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的输运特征。研究表明,渤海海域陆架坡度远小于内波特征参量,因此除黄河入海口附近以及其他近岸极浅海域之外,单纯潮流作用下渤海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悬沙含量较低,但与实际水... 基于ECOMSED模型研究分析单纯潮流作用下黄河入海泥沙在渤海中的输运特征。研究表明,渤海海域陆架坡度远小于内波特征参量,因此除黄河入海口附近以及其他近岸极浅海域之外,单纯潮流作用下渤海大部分海域的表层悬沙含量较低,但与实际水动力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悬沙含量垂向分布特征明显,底边界层内因为较大的垂向湍流粘性系数,因此悬沙含量可以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底边界层之外悬沙含量迅速降低2~3个数量级;同时悬沙含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潮周期(M2)变化特征。潮流作用下,绝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黄河三角洲附近,只有少量悬沙可以发生长距离输送。黄河入海泥沙输运通量在口门外呈现一对涡状结构,成为水下三角洲南北两侧泥质沉积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入海泥沙 渤海 潮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河下游调水调沙与暴雨事件对营养盐输出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念 刘素美 张桂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8,共15页
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黄河下游采集水样,分析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与通量的月际、季节性以及在调水调沙期和暴雨期的变化情况,并估算了调水调沙期和洪水期输水量和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年入海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NO-3是TDN的主要存在形... 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黄河下游采集水样,分析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与通量的月际、季节性以及在调水调沙期和暴雨期的变化情况,并估算了调水调沙期和洪水期输水量和营养盐入海通量对黄河年入海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NO-3是TDN的主要存在形式,各形态氮营养盐枯水期高于丰水期;DIP是TDP的主要存在形式,PIP是TPP的主要存在形态,颗粒态磷和DSi丰水期高于枯水期。黄河水体中具有高DIN/DIP和DSi/DIP,低DSi/DIN,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营养盐输送通量具有很强的月际变化,在径流量及输沙量最大月份也存在营养盐入海通量峰值。2002-2012年10年间调水调沙和暴雨在营养盐输送通量上占黄河下游营养盐输送通量的23%~68%和5%~59%,对营养盐年入海通量的平均贡献分别为38%和24%,二者均在短期内导致水、沙和营养盐的大量输送,将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颗粒态磷 调水调沙 暴雨 通量 黄河 渤海
下载PDF
渤海—北黄海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乔淑卿 石学法 +5 位作者 方习生 胡利民 于永贵 刘焱光 李传顺 姚政权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基于4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黏土组成的分析测试结果,结合周边河流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数据,研究了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来源和输运趋势。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分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伊利石(70%)... 基于4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黏土组成的分析测试结果,结合周边河流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数据,研究了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来源和输运趋势。渤海—北黄海底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分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伊利石(70%)、高岭石(12%)、绿泥石(11%)和蒙皂石(7%)。根据沉积物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可以把研究区分为2个区和6个亚区。I区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分布在黄河口外,向东北延伸至渤海海盆、东南向经莱州湾再向东北延伸至北黄海南部海域;II区物质来源主要为潍河、六股河、滦河和辽河等,还包括海岸侵蚀物质,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北部和北黄海北部等海域。黏土矿物的输运和分布除了受到物源的影响外,主要受渤海环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黄海 黄河 沉积物 黏土矿物 物源
下载PDF
近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与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20
12
作者 任惠茹 李国胜 +1 位作者 崔林林 何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9-631,共13页
以1950-201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利用突变分析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并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同期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周期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以1950-201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水沙资料为基础,利用突变分析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60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并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和小波分析方法对同期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周期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5年为利津站水沙通量显著变化的时间分界点,此后利津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各种尺度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时间尺度上分别在2.86a、4.44a和13.33a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受流域的降水以及人类活动尤其是水库建设、干流引水、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的影响,进入80年代后受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和年代际振荡、降水的周期性、太阳活动的年代际周期是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周期性变化的重要因素,使得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周期性变化集中在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上。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阶段性递变除受年代际尺度周期性变化控制外,还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人海水沙通量 周期性 阶段性 渤海 小波分析 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
13
作者 张涛 毕乃双 +2 位作者 吴晓 宋振杰 王厚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46,共7页
本文基于2010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海表温度(SST)的季节性变化,分析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向海扩展的时空变化,揭示了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临近大陆气候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0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海域海表温度(SST)的季节性变化,分析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羽状流向海扩展的时空变化,揭示了黄河口羽状流对调水调沙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海表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临近大陆气候的影响,夏季秋季高,春季冬季低,四个季节羽状流扩散范围都较小。调水调沙期间,羽状流向海传输方向发生摆动,由北向逐渐向东偏转至正东方向,最后又转为北向。随着径流量的增加,羽状流扩散范围和传输距离也迅速增大,传输距离与径流量呈较好的对数线性关系。此外,潮汐变化也会影响羽状流的传输方向和输运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羽状流 海表温度 扩散范围 传输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