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Huanghuai for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被引量:6
1
作者 Yun-xiu Yao Yu-ling Xu +4 位作者 Bo-wen Liu Hui Yang Song-yang Li Ling-li Zhazo Tao Liu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21年第2期177-188,共12页
Objective:The Huanghuai(HH),which is made from the dried roo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Huangqin in Chinese) and the dried flowers and buds of Sophora japonica(Huaihua in Chinese),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ormula us... Objective:The Huanghuai(HH),which is made from the dried roo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Huangqin in Chinese) and the dried flowers and buds of Sophora japonica(Huaihua in Chinese),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ormula used to treat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DUB)(Benglou in Chinese) and proven to treat hemostasis effectively in our previous study.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e docking we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Huanghuai(HH),and pharmacodynamic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its curative effect.Methods:TCMSP,UniProt,GeneCards,STRING,DAVID databases,and Cytoscape 3.7.2 were utiliz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ound-target-pathway network.Docking the potential effective components with potential targets.The HPLC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effective components was performed.In vivo,the hot plate test model was used to study the analgesic activity,the egg white was used to study the swollen reaction in the sole in mice,and the hemostasis effect was studied by the capillary method,tail-breaking method and abortion uterus test.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x compounds(acacetin,beta-sitosterol,wogonin,baicalein,kaempferol and quercetin) and four potential targets(PTGS2,AKT1,TP53 and TNF) in the compound-targetpathway network were the potential material basis for HH to treat DUB.It can be seen that the binding energy of the acacetin,wogonin,baicalein,beta-sitosterol,kaempferol and quercetin in HH docked with the receptor proteins PTGS2,AKT1,TP53,and TNF were far less than-5.0 kJ/mol,which means the molecules have low conformational energy,stable structure and high binding activity.And the result of HPLC analysis showed that acacetin,wogonin,baicalein,kaempferol and quercetin were the potential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he hemostasis mechanism of HH,beta-sitosterol was removed due to low content.In vivo testing of the potential effective components,it revealed that the group of potential effective components identified by HPLC could increase the pain threshold,inhibit the swelling hind paws of mice induced by egg white,reduce the bleeding time and clotting time,reduce uterine bleeding,decrease the uterine weight,increase the content of Ca and ET-1,and reduce the content of NO in uterine homogenate tissue,and decrease of E_(2) and P content in uterine serum in aborted rats,whose efficacy was equal to HH.Conclus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H and potential active ingredient groups obtained from network pharmacology can treat DUB and play a hemostatic effect.The results obtained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have certain reliability.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dications for further mechanism research of HH on DUB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H or its components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DUB.At the same time,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strategy may provide a powerful tool for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covering new biologically active ingred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nghuai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molecular docking pharmacological study
原文传递
不同灌水对黄淮冬小麦茎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段国辉 田文仲 +6 位作者 高海涛 杨洪强 张少澜 董中东 温红霞 吕树作 顾晶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株高、穗下节、倒2节和倒3节增加显著,以穗下节增幅最大,而基部节间变化不显著,W_(2)较W_(1)株高增高,各节间有增加但不显著。相对于W_(0),W_(2)处理下‘周麦18’和‘洛麦28’株高增幅最大,分别增加36.49%和35.30%;W_(1)、W_(2)处理下‘郑麦129’基部节间长最大,生产上利用时应注意肥水管理防止倒伏;(2)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显著,千粒重降低显著,产量增加显著。而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千粒重和产量增加显著,其他差异不显著;(3)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且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W_(1),仍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模式 黄淮地区 冬小麦 株高构成 产量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育成期黄淮山羊公羊能量需要量研究
3
作者 胡红伟 崔贺婷 赵永静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8,共7页
为阐明育成期黄淮山羊公羊的能量需要量,选取体况健康、体重30 kg左右的6月龄黄淮山羊公羊50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代谢能(ME)水平为8.02、8.71、9.40、10.08、10.76 MJ/kg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 为阐明育成期黄淮山羊公羊的能量需要量,选取体况健康、体重30 kg左右的6月龄黄淮山羊公羊50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代谢能(ME)水平为8.02、8.71、9.40、10.08、10.76 MJ/kg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①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育成期黄淮山羊公羊的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组的AD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MI显著高于A、B、E组(P<0.05)。各组间的料重比(F/G)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C组的F/G最低。②C组CP(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C组Ash(粗灰分)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E组ADF(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B、C、D、E组P(磷)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③C、D、E组的GEI(总能摄入量)、CH4E(甲烷能)、ME(代谢能)、DE(消化能)均显著高于A、B组(P<0.05)。④对育成期黄淮山羊公羊的ME、ADG(g)和代谢体重(W^(0.75),kg)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得到其代谢能需要量公式ME(MJ/d)=0.274W^(0.75)+0.0485ADG(R^(2)=0.825)。由此得出,在本研究条件下,育成期黄淮山羊公羊适宜的饲粮能量水平为9.40 MJ/kg,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0.274 MJ/(kgW^(0.7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山羊 育成期公羊 能量需要量 表观消化率
下载PDF
2021年黄淮地区夏玉米南方锈病流行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4
作者 施艳 袁虹霞 +3 位作者 李庆伦 史亚娟 杨雪 李洪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9-311,356,共4页
黄淮地区是我国夏玉米重要产区,近年来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黄淮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2021年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黄淮玉米产区大面积暴发流行,危害损失之严重历年罕见。本... 黄淮地区是我国夏玉米重要产区,近年来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黄淮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2021年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黄淮玉米产区大面积暴发流行,危害损失之严重历年罕见。本文介绍了2021年度黄淮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的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南方锈病 黄淮地区 流行因素 防控
下载PDF
利用EMS诱变创制淮麦33抗赤霉病突变体
5
作者 杨子博 张勇 +5 位作者 刘畅 沈业松 杜莹莹 周羊梅 王安邦 顾正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0-1017,共8页
【目的】创制黄淮麦区抗赤霉病新材料,为该地区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亲本。【方法】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创制淮麦33突变群体,早代(M2和M3代)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抗性显著提高的突变体。世代稳... 【目的】创制黄淮麦区抗赤霉病新材料,为该地区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亲本。【方法】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创制淮麦33突变群体,早代(M2和M3代)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抗性显著提高的突变体。世代稳定后(M4),对目标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筛选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符合黄淮麦区育种需求的抗赤霉病新材料。【结果】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M2代有73份穗行出现抗感分离;M3代进行抗性验证,最终筛选到17份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平均严重度≤3.10)的稳定突变家系,其中8份达到中抗水平(1.45<平均严重度≤2.55),9份为中感水平(2.55<平均严重度≤3.10)。M4代中选突变体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有4份株高极显著变矮(P<0.01,下同)、1份单株穗数显著增加(P<0.05,下同)、1份穗粒数极显著增多、8份千粒重极显著增加、2份产量显著提升。品质相关性状鉴定发现,部分材料品质指标与淮麦33差异显著,筛选到2份品质指标显著提升(偏强筋类型)、1份品质指标显著下降(偏弱筋类型)的优异突变体。【结论】以育种应用为出发点,创制出一批赤霉病抗性显著提升且农艺性状符合育种需要的新种质,可作为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病突变体 甲基磺酸乙酯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黄淮麦区
下载PDF
纳米硒对黄淮肉羊体内硒沉积及肉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马勇 慕永利 张旭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4-27,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纳米硒对黄淮肉羊体内硒沉积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60只3月龄、体重大小一致的健康黄淮肉羊随机分为3组,Ⅰ组:基础日粮,Ⅱ组:基础日粮中添加纳米硒0.3 ppm,Ⅲ组:基础日粮中添加纳米硒0.4 ppm。预试验7 d,正式试...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纳米硒对黄淮肉羊体内硒沉积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60只3月龄、体重大小一致的健康黄淮肉羊随机分为3组,Ⅰ组:基础日粮,Ⅱ组:基础日粮中添加纳米硒0.3 ppm,Ⅲ组:基础日粮中添加纳米硒0.4 ppm。预试验7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日粮中添加纳米硒可显著增加黄淮肉羊血清、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肺脏和背最长肌组织中的硒含量(P<0.05);(2)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日粮中添加纳米硒可显著提高黄淮肉羊血清、肝脏、背最长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P<0.05);(3)与Ⅰ组相比,Ⅱ、Ⅲ组日粮中添加纳米硒可显著提高黄淮肉羊肉色a^(*)值(P<0.05),改善肉品质。综上所述,黄淮肉羊日粮中以纳米硒作为硒源添加,可显著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羊肉品质,各组织硒含量随日粮中纳米硒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硒 黄淮肉羊 硒沉积 肉品质
下载PDF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综合评价及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爱国 付家锋 +2 位作者 宋晓霞 张文斐 王改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5-1076,共12页
【目的】综合评价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并筛选优异种质资源,为黄淮南片小麦抗病育种及未来品种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2022年国家黄淮南片(统一试验)各级试验汇总的299个小麦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抗病性鉴定结果... 【目的】综合评价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并筛选优异种质资源,为黄淮南片小麦抗病育种及未来品种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2022年国家黄淮南片(统一试验)各级试验汇总的299个小麦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赋值,分析其综合抗性,并结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筛选出抗病强的优异种质资源。【结果】参试品种(系)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综合抗性评分分别为39.73和38.46,达慢病等级;对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的综合抗性评分分别为16.96、20.40和21.24,在中感与高感之间。有192个品种(系)(64.2%)的条锈病抗性、182个品种(系)(60.9%)的叶锈病抗性、4个品种(系)(1.3%)的赤霉病抗性、35个品种(系)(11.7%)的白粉病抗性和1个品种(系)(0.3%)的纹枯病抗性均达慢病以上抗性水平,但没有对赤霉病和纹枯病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系)。参试品种(系)抗性评分范围为50~230,中位数为130,其中149个品种(系)(49.8%)综合抗性评分高于中位数。品种(系)的综合抗性与有效穗数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吸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病害抗病和感病品种(系)的表型性状表现不同,抗病品种(系)的株高较低、稳定时间较短,其中,抗条锈病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量较高,抗叶锈病品种(系)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和蛋白质含量较高,抗赤霉病品种(系)的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量较高,抗白粉病品种(系)的穗粒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量较高,抗纹枯病品种(系)的产量较高、生育期较长、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容重和湿面筋含量较高。综合抗性评价结果共筛选出29个综合抗病性较好,且丰产性和农艺性状优异的品种(系)。【结论】参试品种(系)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相对较好,但对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较差。抗病性好的品系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吸水量更高,但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容重和稳定时间较低。筛选出的29个综合表现优异的品种(系)可作为抗病种质资源应用于今后小麦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系) 黄淮南片 抗病性 综合评价 种质筛选
下载PDF
黄淮平原县城地下水环境状况分析——以开封市通许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刚 李莹 +1 位作者 李沛莹 张帅超 《地下水》 2023年第5期21-25,共5页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并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黄淮平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下水是黄淮平原县城的主要饮用水和灌溉水源,地下水环境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和居民饮水安全。以开封市通许县的地下水环境为...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并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黄淮平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下水是黄淮平原县城的主要饮用水和灌溉水源,地下水环境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和居民饮水安全。以开封市通许县的地下水环境为研究对象,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超标因子主要为:锰、磷酸盐、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总氮、石油类、砷、菌落总数和浑浊度等10项。中深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超标因子为钠和氟化物,其中氟化物为局部超标。深层地下水是县城的主要供水水源,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下降速率2.24~5.13 m/a。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因素有地质成因、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等,而且存在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并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思路和措施,为黄淮平原县城的水资源利用、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通许县 地下水环境 超标因子
下载PDF
黄淮山羊胃组织增龄性变化的形态学特征
9
作者 胡博 汪来香 +2 位作者 钱兆全 张文静 周金星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4,共8页
目的:观察黄淮山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织的增龄性变化。方法:分别选7、30、60、120日龄黄淮山羊作为研究对象,经麻醉后处死,立即取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组织样本,观察其解剖特征并经4%多聚甲醛固定,制作组织切片,HE、VVG和AB-PA... 目的:观察黄淮山羊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织的增龄性变化。方法:分别选7、30、60、120日龄黄淮山羊作为研究对象,经麻醉后处死,立即取瘤胃、网胃、瓣胃、皱胃组织样本,观察其解剖特征并经4%多聚甲醛固定,制作组织切片,HE、VVG和AB-PAS染色等方法观察各胃壁组织结构变化特点。结果:不同日龄黄淮山羊瘤胃、网胃和瓣胃均无黏膜肌层,黏膜上皮均为复层扁平细胞,固有层内少见或未见淋巴细胞,未观察到腺体组织,4个日龄段的瘤胃、网胃和瓣胃黏膜层表面和固有层均可观察到不同数量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皱胃黏膜上皮细胞主要为短柱状或立方形,固有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黏膜层表面和固有层中无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黏液细胞的粘多糖性质7~120日龄变化规律为酸性、酸性和中性混合、酸性。结论:不同日龄黄淮山羊瘤胃、网胃和瓣胃均无黏膜肌层,黏膜上皮均为复层扁平细胞,固有层内少见或未见淋巴细胞,未观察到腺体组织。皱胃黏膜上皮细胞主要为短柱状或立方形,固有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黏液细胞的粘多糖性质7~120日龄变化规律为酸性、酸性和中性混合、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 网胃 瓣胃 皱胃 组织结构 黄淮山羊
下载PDF
基于8个农艺性状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应党 任自超 +8 位作者 王冲 林坤 李思同 田顺顺 郭凤芝 郭凌云 葛振勇 李顺 任庆国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41-48,共8页
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评价方法和优异亲本。以黄淮麦区15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群体,测定每个材料的8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粒质、粒整齐度、千粒重),采... 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评价方法和优异亲本。以黄淮麦区15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群体,测定每个材料的8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粒质、粒整齐度、千粒重),采用遗传多样性指数(H′)、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层次聚类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农艺性状的H′为0.29(粒质)~2.05(穗长),平均为1.62,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该小麦群体中单株有效分蘖数(30.96%)和粒整齐度(20.46%)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5.66%)和每穗小穗数(7.61%)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穗长与每穗小穗数(r=0.459)和穗粒数(r=0.316)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每穗小穗数(r=0.289)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有效分蘖数(r=-0.372)和千粒重(r=-0.238)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粒整齐度(r=0.247)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8个农艺性状转换为6个独立的指标,可覆盖87.51%的原有性状信息。基于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值)进行层次聚类,将黄淮麦区150份小麦品种(系)划分5个类群(优异型、较好型、中等型、较差型、最差型),筛选出山农25771(0.695)、泰农108(0.687)、鲁原158(0.672)、鲁原309(0.668)、TKM0311(0.640)、LS4607(0.636)、鲁研148(0.620)、BY598(0.617)、衡观35(0.615)、鲁麦23(0.612)和衡4399(0.611)共11份优异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优异亲本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小麦 遗传多样性指数 主成分分析 层次聚类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的快速改良
11
作者 张煜 韩留鹏 +5 位作者 李正玲 常莹莹 张弯弯 昝香存 许为钢 胡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43-1551,共9页
小麦赤霉病已发展成为危害黄淮南部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快速提高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解决赤霉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和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3个优异小麦... 小麦赤霉病已发展成为危害黄淮南部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快速提高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是解决赤霉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和Fhb7导入黄淮南部麦区3个优异小麦品种中。结果发现,在基本保持原有丰产性和品质特性的基础上,3个小麦品种回交后代群体的赤霉病抗性提高了38.38%~52.87%。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选择,从以郑麦1860为受体亲本的回交后代群体中,选育出6个与受体亲本产量水平相当、主要品质特性相似、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的小麦新品系。在回交过程中采用人工气候室加代技术加快育种进程,每世代平均需要112 d。本研究的育种方法可用于今后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快速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黄淮南部麦区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快速育种
下载PDF
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
12
作者 张军 刘扩展 +3 位作者 郝敏 于仕佳 刘强 占二勇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11期84-87,共4页
为促进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该生态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在2021年通过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周麦36、百农207、郑麦136三个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区推广的品种,并研究了配套栽培技术,为今后... 为促进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该生态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在2021年通过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周麦36、百农207、郑麦136三个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区推广的品种,并研究了配套栽培技术,为今后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砂姜黑土区 小麦品种 筛选 高效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黄淮夏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1
13
作者 崔艳华 邱丽娟 +1 位作者 常汝镇 吕文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2,共8页
利用 4 9对SSR引物和 14个农艺性状对 96份黄淮夏大豆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以了解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资源多样性状况 ,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帮助。结果表明 ,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 1.0 70 0~2 .7310 ,Simpson指数分布... 利用 4 9对SSR引物和 14个农艺性状对 96份黄淮夏大豆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以了解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资源多样性状况 ,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帮助。结果表明 ,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 1.0 70 0~2 .7310 ,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 0 .5 313~ 0 .92 0 3;14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 1.1912 ,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为 0 .6 0 79,可见黄淮夏大豆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96份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分子数据聚类结果均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根据农艺性状聚类时 ,可根据种皮色将材料划分为 2大类群。种皮色、生育期、粒大小相同的材料聚在一起 ,说明在对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进行分类时 ,将种皮色、生育期、粒大小等作为进一步分组的依据是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夏大豆 遗传多样性分析 SSR引物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 被引量:35
14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3 位作者 卫云宗 张正斌 高辉明 徐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42-1954,共13页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旱地 冬小麦 农艺性状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41
15
作者 李峰奇 韩德俊 +3 位作者 魏国荣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060-3069,共10页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对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分别用Yr(91B/1R)、Yr5、Yr10、Yr15和Yr26基因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在参试品种(系)中的分布状况。【结果】在126个供试材料中,对CY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系)只有11个,占8.73%;携带Yr9基因的小麦-黑麦1B/1R易位系的频率仍高达41.6%;分子检测表明,14份抗CY32的小麦品种(系)中,6份可能含有Yr5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0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5基因,3份可能含有Yr26基因;周麦17、0020-332和N19等3份材料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对CYR32的抗性可能是受其它未知基因控制。【结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特别是主栽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较低,对新小种具有良好抗性的Yr5、Yr10、Yr15和Yr26基因在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很低,亟待将这些抗条锈病基因转育至小麦品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1B/1R Yr5 Yr10 Yr15 Yr26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夏大豆(G.max)初选核心种质代表性检测 被引量:31
16
作者 崔艳华 邱丽娟 +1 位作者 常汝镇 吕文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88,共5页
代表性是衡量核心种质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用 4 92 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以及从中选出的 4 2 8份黄淮夏大豆初选核心种质为实验材料 ,比较两者的农艺性状差异 ,目的是检测黄淮夏大豆初选核心种质对其总体的代表性 ,为大豆核心种质构建提供... 代表性是衡量核心种质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用 4 92 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以及从中选出的 4 2 8份黄淮夏大豆初选核心种质为实验材料 ,比较两者的农艺性状差异 ,目的是检测黄淮夏大豆初选核心种质对其总体的代表性 ,为大豆核心种质构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初选核心种质的种皮色、花色、茸毛色等 9个质量性状的不同表现型频率和 5个数量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等参数 ,与黄淮夏大豆总体资源基本一致。 14个农艺性状Shannon 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测验 ,结果表明初选核心种质与总体差异不显著 ;对 9个质量性状频率分布进行χ2 测验 ,二者差异不显著 ,初步表明初选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全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夏大豆 核心种质 代表性 农艺性状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汪宝卿 张礼凤 +2 位作者 慈敦伟 李伟 徐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5-259,共5页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有限型大豆品种中,单株粒数、生育期、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品种选育上,对于亚有限大豆品种,应优先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单株,尤其是注重多荚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对于有限型大豆品种,应选择生育期与单株粒重间平衡较好的单株,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夏大豆 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新月 裴磊 +3 位作者 卫云宗 张正斌 高辉明 徐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33-938,共6页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 旱地 冬小麦 农艺性状 降水
下载PDF
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商丘地区为例 被引量:21
19
作者 史本林 朱新玉 +1 位作者 胡云川 刘晓满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77-1284,共8页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507、0.587、0.545及0.541;玉米生育期内光照适宜度较好,降水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差,温度是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近40a以来,温度适宜度以0.003/1Oa线性趋势下降,光照适宜度以0.049/10a线性趋势下降,降水适宜度以0.006/1Oa线性趋势下降。气候因子匹配效果较差,对玉米的生长不利。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玉米播种及出苗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一出苗期气候因子综合匹配效果较差。温度的明显升高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降低幅度较大,导致玉米出苗一拔节期对各气候因子的适宜性较差。玉米拔节一抽穗期降水和温度的适宜性较高,降水和温度的有效匹配有利于玉米的拔节及抽穗。抽穗一乳熟期温度、光照和降水组合效果趋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量的积累;乳熟一成熟期光照适宜性较强,温度和降水适宜性较差,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玉米 气候适宜性 黄淮地区
下载PDF
黄淮麦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抗寒性的演变规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曹文昕 万映秀 +2 位作者 张琪琪 李炎 张平治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给黄淮地区小麦生产以及小麦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淮麦区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小麦主推品种40个,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冬前期(苗期)、越冬期、返青期... 为给黄淮地区小麦生产以及小麦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淮麦区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小麦主推品种40个,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冬前期(苗期)、越冬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的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时间的往后推移,小麦品种抗寒性总体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当前生产上的主要品种的抗寒性要强于一些老品种;不同区域品种的抗寒性也有差异,山东和陕西的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半冬性品种济麦22、烟农19、良星66和皖麦38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弱春性品种豫麦18、偃展4110在各生育时期抗寒性均较弱,这与它们在生产上的表现相一致;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淮麦区 年代 生育时期 抗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