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1
作者 马建华 李剑 千怀遂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possess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evidently in two directions: one is from the western mountain to the eastern ...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nghuai Plain possess transitional characters evidently in two directions: one is from the western mountain to the eastern plain and the other is from southern subtropical zone to northern temperate zone. Torrential rain, especially strong torrential rain is frequent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and there are many torrential rain centers. A majority of torrential rain is distributed among 100-200 m asl. The winter temperature at 100-400 m asl is higher than that in Huanghuai Plain whose altitud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n January appears at 350-400 m asl.The thickness of warm slope belt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varies from 100 m to 250 m asl. The formation of torrential rain and warm slope bel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local terrain. Frequent torrential rains and warm slope belt had tremendous influences on the soil properties, plant distribution and local climate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 mountains huanghuai plain characters of physical geography torrential rain warm slope belt
下载PDF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HUANG Qing WANG Li-min +1 位作者 CHEN Zhong-xin LIU 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647-2657,共11页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The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the Huang-Huai-Hai(HHH) Plain accounts for over 65% of the total sown area of winter wheat in Chin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reveal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s dynamics.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and major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orresponding. First,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from sowing until maturity stage during 2011–2012 were assessed based on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time-series dataset. Nex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ag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in each phenophase 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phenophas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s varied over time and space in the study area. Irrespective of the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winter wheat growth cond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were higher than zero lag(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one lag(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This showed that the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winter wheat growth than the synchronous precipitation and the pre-phenophase precipitati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winter wheat growth var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ade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based on the average values of seven phenophases. Winter wheat with a better-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synchronous temperature, winter wheat with a normal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cumulative temperature, and winter wheat with a worse-than-average growth condition had a stronger correlation with the pre-phenophase temperature. This study may facilita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of crop growth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adjustment of field management measures to ensure a high crop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wth condi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remote sensing spatiotemporal correlation winter wheat huanghuai-Hai(HHH) plain region China
下载PDF
黄淮平原县城地下水环境状况分析——以开封市通许县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刚 李莹 +1 位作者 李沛莹 张帅超 《地下水》 2023年第5期21-25,共5页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并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黄淮平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下水是黄淮平原县城的主要饮用水和灌溉水源,地下水环境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和居民饮水安全。以开封市通许县的地下水环境为...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并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黄淮平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地下水是黄淮平原县城的主要饮用水和灌溉水源,地下水环境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和居民饮水安全。以开封市通许县的地下水环境为研究对象,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超标因子主要为:锰、磷酸盐、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总氮、石油类、砷、菌落总数和浑浊度等10项。中深层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超标因子为钠和氟化物,其中氟化物为局部超标。深层地下水是县城的主要供水水源,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下降速率2.24~5.13 m/a。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因素有地质成因、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等,而且存在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并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风险。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思路和措施,为黄淮平原县城的水资源利用、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通许县 地下水环境 超标因子
下载PDF
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技术
4
作者 张军 刘扩展 +3 位作者 郝敏 于仕佳 刘强 占二勇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11期84-87,共4页
为促进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该生态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在2021年通过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周麦36、百农207、郑麦136三个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区推广的品种,并研究了配套栽培技术,为今后... 为促进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了解不同小麦品种在该生态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在2021年通过对12个小麦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筛选出周麦36、百农207、郑麦136三个适宜在黄淮砂姜黑土区推广的品种,并研究了配套栽培技术,为今后黄淮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砂姜黑土区 小麦品种 筛选 高效栽培技术
下载PDF
黄淮平原冬小麦霜冻害时空分布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罗新兰 张彦 +2 位作者 孙忠富 杜克明 宋广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45-50,共6页
黄淮平原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而该区又是中国遭受霜冻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霜冻害造成该区小麦产量减少,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研究霜冻害在黄淮平原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选取小麦拔节期后日最低温... 黄淮平原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而该区又是中国遭受霜冻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霜冻害造成该区小麦产量减少,影响着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通过研究霜冻害在黄淮平原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小麦的种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选取小麦拔节期后日最低温度及距拔节期天数为指标,构造霜冻害灾度函数,利用该函数得到各个地区的冬小麦霜冻害灾度值,根据灾度值进行霜冻害的等级划分,计算各级霜冻害的发生频率,运用GIS得到霜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上,各级霜冻害的发生频率随年代呈减少趋势,轻霜冻害发生最为频繁,在各个年代频率值都在15%左右,重霜冻害次之发生频率约为6%左右,中霜冻害最轻;在空间上,该区的霜冻害多发地区以河南省和山东省霜冻害发生最为频繁且受灾较严重,其发生频率可达30%以上,最高可达70%。总体上北部地区霜冻害的发生频率高于南部地区。通过对冬小麦霜冻害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为该区冬小麦霜冻害的防灾减灾以及冬小麦品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黄淮平原 霜冻害指标 灾度函数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马建华 千怀遂 +1 位作者 管华 施其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6-673,共8页
文章探讨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然后就其自然地理过渡性、暴雨频繁发生和坡地暖带及其自然地理效应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交界带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具有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性,而且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成分在这... 文章探讨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然后就其自然地理过渡性、暴雨频繁发生和坡地暖带及其自然地理效应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交界带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具有西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之间的过渡性,而且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成分在这里彼此交汇。交界带暴雨频繁,且以大暴雨为主,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m之间。交界带冬季气温高于平原0.5~0.8℃,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海拔350~400m之间,形成特有的坡地暖带,暖带厚度100~250m。交界带暴雨频繁和暖坡效应是大气环流和交界带地貌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对本区土壤发育和植物分布等具有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平原 坡地 海拔 北亚热带 土壤发育 秦岭 山地 大暴雨 自然地理 最高气温
下载PDF
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荣花 方文松 +3 位作者 朱自玺 马志红 许蓬蓬 李树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05-2110,共6页
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主要由当年7月—10月上旬的降水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本文在分析土壤类型及夏季降水规律的基础上,以100cm为计算冬小麦底墒水的深度,探讨了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与7月—10月... 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主要由当年7月—10月上旬的降水在土壤中积累形成。本文在分析土壤类型及夏季降水规律的基础上,以100cm为计算冬小麦底墒水的深度,探讨了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淮平原冬小麦底墒水与7月—10月上旬降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土壤有效含水量正常年为184~290mm,丰水年为201~329mm,欠水年为148~265mm;非胁迫含水量正常年为124~224mm,丰水年为135~266mm,欠水年为100~201mm;黄淮平原底墒水具有西北部低、西南部和东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低值区正常年底墒水加上生育期降水不能完全满足冬小麦需求,需灌溉1~2次;高值区加上生育期降水,一般可以满足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底墒水 分布规律 有效含水量 黄淮平原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路旁土壤重金属分布的影响——以黄淮平原国道310开封段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仝致琦 陈太政 +2 位作者 段海静 谷蕾 马建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7-384,共8页
在G310开封段的杜良和杏花营分别布设采样断面,共采集320个样品。用ICP.MS测定土壤Pb、Cu、Zn、Cd、Cr和Ni含量,用泛克里格插值法分析路旁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路旁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影响很大... 在G310开封段的杜良和杏花营分别布设采样断面,共采集320个样品。用ICP.MS测定土壤Pb、Cu、Zn、Cd、Cr和Ni含量,用泛克里格插值法分析路旁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路旁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影响很大。水旱轮作农田在淹水期间,由于水分的流动性以及土壤Eh下降等原因,加速了重金属的迁移,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旱旱轮作农田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出与道路平行的带状分布,其中土壤Cr和Cu含量随着距路基距离增加而递减;土壤Pb、Ni、Zn和Cd含量随着距路基距离增加而先增大然后减小,峰值含量出现在距路基30~50m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旁土壤 重金属 空间分布 耕作方式 黄淮平原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太蓉 庄红娟 刘存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6532-6534,共3页
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明显,受此影响,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选取了其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 20世纪后期,全球增暖趋势明显,受此影响,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选取了其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气温、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其变化趋势,为敏感的交界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御以及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近50年交界带中东部气温呈不显著上升趋势(0.09 ℃/10年),其中长葛的气候倾向率为0.18 ℃/10年,是年平均气温倾向率的2倍。夏季气温呈负趋势,秋季正处于较暖时期,冬季气候从冷干型逐渐转向暖湿型。年降水量倾向率为15.9 mm/10年,趋势系数为0.16,降水量增加的趋势呈现出从西向东递增的格局。夏、冬季降水表现为正趋势,而春、秋季降水呈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趋势系数
下载PDF
基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邱士可 杜军 +1 位作者 马玉凤 王超 《河南科学》 2019年第9期1496-1502,共7页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并与社会、经济等相关部门数据深度融合,从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对农业地表自然资源进行测度,分别在地形地势、土壤分布、水文条件、农业气候资源...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并与社会、经济等相关部门数据深度融合,从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对农业地表自然资源进行测度,分别在地形地势、土壤分布、水文条件、农业气候资源、自然地块分布、土地资源分布、耕地压力、承载力8个方面选取16个因子作为地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一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指数栅格加权计算方法,综合评价出区域农业资源分布特征与利用程度,明确农业地表自然资源的优劣势及开发潜力.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黄淮平原地表自然资源综合评价良优等级占区域总面积的83.19%,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差异明显、中部交错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国情监测 黄淮平原 农业自然资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试论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农田水分旱涝指标 被引量:4
11
作者 钟兆站 赵聚宝 +1 位作者 李克煌 阎育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从“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连续系统出发,根据农田水分平衡方程及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和作物吸水之间的关系,对秦岭东伸余脉—伏牛山与黄淮平原交界带的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 旱涝指标 农田水分平衡 秦岭 黄淮平原交界带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东部近50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庄红娟 何太蓉 刘存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670-674,共5页
选取了交界带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逐日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及各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用Mann-Kendall对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近50 a交界带中东部气温呈不显... 选取了交界带中东部1961—2006年的5个代表站点逐日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年及各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并用Mann-Kendall对年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可能的突变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近50 a交界带中东部气温呈不显著上升趋势(0.086℃/10a),其中长葛的气温倾向率为0.18℃/10a,是年平均气温倾向率的2倍.春、秋、冬3个季节的平均气温50年来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幅度较大,气温变化率为0.31℃/10a,明显高于春、秋2季的0.1℃/10 a和0.14℃/10 a,夏季的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气温变化率为-0.22℃/10a.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年平均气温进行检验的结果显示,气温在1963年和1997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 气温变化率 趋势系数 气温突变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初探 被引量:19
13
作者 钟兆站 李克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6-73,共8页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 本文基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边际效应的观点,论述山地与平原两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一些既不同于山地又异于平原的特殊气候现象──气候边际效应。分析指出,气候边际效应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主要表现为坡地暖带、强降水效应和干旱效应,并对这三种气候边际效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黄淮平原 交界带 气候边际效应 局地气候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地表径流与其时间变化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管华 李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85,共5页
根据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地区42个径流站1962~199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径流量及其时间变化(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探讨了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 秦岭-黄准平原交界带 地表径流量 时间变化 正相关关系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关系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管华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关系及其成因的分析表明,水沙年际变化趋势具有2个特征:各站径流过程曲线和输沙过程曲线走势大致相同;各站水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内水沙关系具有3个特征:相关曲线呈顺时针绳套关系;上半年内同... 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关系及其成因的分析表明,水沙年际变化趋势具有2个特征:各站径流过程曲线和输沙过程曲线走势大致相同;各站水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内水沙关系具有3个特征:相关曲线呈顺时针绳套关系;上半年内同流量的含沙量1~4(5)月小于5(6)月,呈现出逆时针型的相关趋势;5~6月份月平均径流量明显减少,而月平均含沙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黄淮平原 交界带 水沙关系 河流 泥沙
下载PDF
黄淮平原地区旱涝频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军臣 王迟 王君 《河南气象》 2000年第1期24-26,共3页
利用Z指数法确定了黄淮地区旱涝的7 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黄淮地区旱涝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
关键词 黄淮地区 旱涝 发生频率 分布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近五百年的旱涝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钟兆站 《灾害学》 CSCD 1995年第4期49-54,共6页
本文根据旱涝史料及现代观测资料,运用旱涝等级评定法和农田水分平衡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1470~1980年逐年的旱涝状况进行了评定,重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470~1980年近500a的旱涝等级序列,在此基... 本文根据旱涝史料及现代观测资料,运用旱涝等级评定法和农田水分平衡法,对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1470~1980年逐年的旱涝状况进行了评定,重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470~1980年近500a的旱涝等级序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旱涝发生的基本规律。运用山地─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的观点,探讨了山地─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与旱涝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秦岭 黄淮平原 交界带 自然灾害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气候边际效应与旱涝空间分异 被引量:2
18
作者 钟兆站 李克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3-89,共7页
基于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讨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950~1980年旱涝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边际效应在旱涝空间分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地平原交界带北部的高丘陵是干旱相对集中的区域,而洪涝... 基于农田水分旱涝指标,讨论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1950~1980年旱涝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的气候边际效应在旱涝空间分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地平原交界带北部的高丘陵是干旱相对集中的区域,而洪涝多分布于山地平原交界带南部的山前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空间分异 气候边际效应 秦岭 黄淮平原
下载PDF
明代黄河水患对黄淮平原民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2-136,共5页
有明一代,为保证漕粮北运,南北京杭大运河不得不借助于黄河。在此背景下,就人为造成黄河南流。黄河因改变了它的自然流向,就在其流经的黄淮平原上肆意泛滥,几乎无岁不灾,给生存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民众带来了空前灾难。他们的房屋、庄稼... 有明一代,为保证漕粮北运,南北京杭大运河不得不借助于黄河。在此背景下,就人为造成黄河南流。黄河因改变了它的自然流向,就在其流经的黄淮平原上肆意泛滥,几乎无岁不灾,给生存在这块古老大地上的民众带来了空前灾难。他们的房屋、庄稼被洪水冲毁,甚至生命朝不保夕;祖祖辈辈所依赖的土地被沙漠化,有的甚至变成了盐碱地;黄河水患衍生出的河工频兴,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生存负担。黄淮平原上的民众面对水患,开浚引河,筑堤防洪开挖沟洫;同时谋求新的生存手段,利用盐碱地熬制食盐、硝销售,赚得收入;寻找适合生长在沙漠化和盐碱化土壤上的农作物品种;甚至寄希望于神灵的庇护。正是黄淮平原民众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使得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为我们当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变对民生的影响提供史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黄河水患 黄淮平原
下载PDF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20
作者 管华 李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 中国东部河流的径流量一般具有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在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径流量具有沿程减小的特征,即山地-平原交界带“河流减水效应”。基于5条主要河流上27个水文站1956-2000年共45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区域的河流基本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减水河段。出现部位多为交界带的中部和下部厦其下游邻近地区,其驱动因子主要是地表组成物质的垂向二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减水效应 驱动因子 地表组成物质 垂向二元结构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