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分析
1
作者 高国良 高发瑞 +3 位作者 张巧玲 冯雯杰 王秋云 黄信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1-1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淮稻区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近10年间(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为对象,分析了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特征特性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数量先升后降,产量平均每年增加49.5 kg/h...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淮稻区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近10年间(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为对象,分析了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特征特性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数量先升后降,产量平均每年增加49.5 kg/hm^(2)。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四个产量因素都随年份呈现增长,分别每年增加0.36万/hm^(2)、1.03粒、0.12%、0.11g。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增长贡献较大,有效穗数与产量负相关。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表现相对较好,垩白度表现较差,胶稠度有下降趋势;穗颈瘟逐渐变重。黄淮稻区水稻品种选育应注重在适当穗数基础上追求大穗,靠理想株型增强光合性能确保结实率和千粒重。垩白度是限制黄淮稻区米质的主要指标,重视胶稠度选育;抗稻瘟病基因抗性正在减弱,需继续挖掘和引进抗源或抗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产量 米质 稻瘟病抗性 黄淮稻区 演变趋势 米质特性
下载PDF
黄淮南部地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晓宇 禹海龙 +5 位作者 裴星旭 梁秋芳 岳超 程西永 许海霞 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85-995,共11页
为研究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对小麦茎秆特性的影响,以黄淮南部地区49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检测了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并连续2年测定了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直径、折断力等茎... 为研究矮秆基因及其组合对小麦茎秆特性的影响,以黄淮南部地区49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检测了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并连续2年测定了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直径、折断力等茎秆特性,分析了矮秆基因的组成及其对茎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90份材料中,携带Rht-B1b、Rht-D1b、Rht8、Rht9、Rht12和Rht24的材料分布频率分别为7.25%、92.24%、39.18%、42.86%、72.65%和95.31%,共得到了40种基因组合,其中分布频率较高的组合有Rht-D1b+Rht9+Rht12+Rht24(20.2%)、Rht-D1b+Rht12+Rht24(19.8%)、Rht-D1b+Rht8+Rht12+Rht24(16.3%)、Rht-D1b+Rht8+Rht9+Rht12+Rht24(8.4%)、Rht-D1b+Rht24(7.3%)、Rht-D1b+Rht9+Rht24(6.5%)、Rht-D1b+Rht8+Rht24(4.7%)和Rht-D1b+Rht8+Rht9+Rht24(3.9%)。矮秆基因对降低小麦株高的效应大小依次是Rht-D1b、Rht9、Rht8、Rht12和Rht-B1b,且基因间存在累加效应,但Rht8与Rht9或Rht12结合不能起到明显的降秆作用。基因组合Rht-D1b+Rht9+Rht12+Rht24对降低茎秆重心高度和基部前3节间长度以及增强基部前3节间折断力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9+Rht24对降低穗下节长度的效应最大,基因组合Rht-D1b+Rht8+Rht12+Rht24对增大茎秆基部前3节间直径的效应最大。矮秆基因可以有效降低小麦的株高和重心高度,缩短基部第2、3节间长度,提高基部前3节间直径和折断力,可作为小麦的抗倒伏育种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部地区 小麦 矮秆基因 茎秆特性
下载PDF
不同灌水对黄淮冬小麦茎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段国辉 田文仲 +6 位作者 高海涛 杨洪强 张少澜 董中东 温红霞 吕树作 顾晶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株高、穗下节、倒2节和倒3节增加显著,以穗下节增幅最大,而基部节间变化不显著,W_(2)较W_(1)株高增高,各节间有增加但不显著。相对于W_(0),W_(2)处理下‘周麦18’和‘洛麦28’株高增幅最大,分别增加36.49%和35.30%;W_(1)、W_(2)处理下‘郑麦129’基部节间长最大,生产上利用时应注意肥水管理防止倒伏;(2)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显著,千粒重降低显著,产量增加显著。而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千粒重和产量增加显著,其他差异不显著;(3)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且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W_(1),仍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模式 黄淮地区 冬小麦 株高构成 产量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利用EMS诱变创制淮麦33抗赤霉病突变体
4
作者 杨子博 张勇 +5 位作者 刘畅 沈业松 杜莹莹 周羊梅 王安邦 顾正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0-1017,共8页
【目的】创制黄淮麦区抗赤霉病新材料,为该地区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亲本。【方法】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创制淮麦33突变群体,早代(M2和M3代)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抗性显著提高的突变体。世代稳... 【目的】创制黄淮麦区抗赤霉病新材料,为该地区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亲本。【方法】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创制淮麦33突变群体,早代(M2和M3代)采用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筛选抗性显著提高的突变体。世代稳定后(M4),对目标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筛选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符合黄淮麦区育种需求的抗赤霉病新材料。【结果】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M2代有73份穗行出现抗感分离;M3代进行抗性验证,最终筛选到17份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平均严重度≤3.10)的稳定突变家系,其中8份达到中抗水平(1.45<平均严重度≤2.55),9份为中感水平(2.55<平均严重度≤3.10)。M4代中选突变体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有4份株高极显著变矮(P<0.01,下同)、1份单株穗数显著增加(P<0.05,下同)、1份穗粒数极显著增多、8份千粒重极显著增加、2份产量显著提升。品质相关性状鉴定发现,部分材料品质指标与淮麦33差异显著,筛选到2份品质指标显著提升(偏强筋类型)、1份品质指标显著下降(偏弱筋类型)的优异突变体。【结论】以育种应用为出发点,创制出一批赤霉病抗性显著提升且农艺性状符合育种需要的新种质,可作为黄淮麦区抗赤霉病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病突变体 甲基磺酸乙酯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综合评价及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爱国 付家锋 +2 位作者 宋晓霞 张文斐 王改革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5-1076,共12页
【目的】综合评价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并筛选优异种质资源,为黄淮南片小麦抗病育种及未来品种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2022年国家黄淮南片(统一试验)各级试验汇总的299个小麦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抗病性鉴定结果... 【目的】综合评价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抗病性,并筛选优异种质资源,为黄淮南片小麦抗病育种及未来品种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2022年国家黄淮南片(统一试验)各级试验汇总的299个小麦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抗病性鉴定结果进行赋值,分析其综合抗性,并结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筛选出抗病强的优异种质资源。【结果】参试品种(系)对条锈病和叶锈病的综合抗性评分分别为39.73和38.46,达慢病等级;对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的综合抗性评分分别为16.96、20.40和21.24,在中感与高感之间。有192个品种(系)(64.2%)的条锈病抗性、182个品种(系)(60.9%)的叶锈病抗性、4个品种(系)(1.3%)的赤霉病抗性、35个品种(系)(11.7%)的白粉病抗性和1个品种(系)(0.3%)的纹枯病抗性均达慢病以上抗性水平,但没有对赤霉病和纹枯病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系)。参试品种(系)抗性评分范围为50~230,中位数为130,其中149个品种(系)(49.8%)综合抗性评分高于中位数。品种(系)的综合抗性与有效穗数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下同),与吸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病害抗病和感病品种(系)的表型性状表现不同,抗病品种(系)的株高较低、稳定时间较短,其中,抗条锈病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量较高,抗叶锈病品种(系)的产量、千粒重、容重和蛋白质含量较高,抗赤霉病品种(系)的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量较高,抗白粉病品种(系)的穗粒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量较高,抗纹枯病品种(系)的产量较高、生育期较长、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容重和湿面筋含量较高。综合抗性评价结果共筛选出29个综合抗病性较好,且丰产性和农艺性状优异的品种(系)。【结论】参试品种(系)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抗性相对较好,但对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抗性较差。抗病性好的品系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和吸水量更高,但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容重和稳定时间较低。筛选出的29个综合表现优异的品种(系)可作为抗病种质资源应用于今后小麦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系) 黄淮南片 抗病性 综合评价 种质筛选
下载PDF
基于8个农艺性状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综合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应党 任自超 +8 位作者 王冲 林坤 李思同 田顺顺 郭凤芝 郭凌云 葛振勇 李顺 任庆国 《河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41-48,共8页
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评价方法和优异亲本。以黄淮麦区15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群体,测定每个材料的8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粒质、粒整齐度、千粒重),采... 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评价方法和优异亲本。以黄淮麦区150份小麦品种(系)为研究群体,测定每个材料的8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粒质、粒整齐度、千粒重),采用遗传多样性指数(H′)、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层次聚类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农艺性状的H′为0.29(粒质)~2.05(穗长),平均为1.62,表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该小麦群体中单株有效分蘖数(30.96%)和粒整齐度(20.46%)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5.66%)和每穗小穗数(7.61%)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穗长与每穗小穗数(r=0.459)和穗粒数(r=0.316)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每穗小穗数(r=0.289)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有效分蘖数(r=-0.372)和千粒重(r=-0.238)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粒整齐度(r=0.247)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8个农艺性状转换为6个独立的指标,可覆盖87.51%的原有性状信息。基于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值)进行层次聚类,将黄淮麦区150份小麦品种(系)划分5个类群(优异型、较好型、中等型、较差型、最差型),筛选出山农25771(0.695)、泰农108(0.687)、鲁原158(0.672)、鲁原309(0.668)、TKM0311(0.640)、LS4607(0.636)、鲁研148(0.620)、BY598(0.617)、衡观35(0.615)、鲁麦23(0.612)和衡4399(0.611)共11份优异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优异亲本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小麦 遗传多样性指数 主成分分析 层次聚类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商丘地区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史本林 朱新玉 +1 位作者 胡云川 刘晓满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277-1284,共8页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507、0.587、0.545及0.541;玉米生育期内光照适宜度较好,降水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差,温度是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近40a以来,温度适宜度以0.003/1Oa线性趋势下降,光照适宜度以0.049/10a线性趋势下降,降水适宜度以0.006/1Oa线性趋势下降。气候因子匹配效果较差,对玉米的生长不利。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玉米播种及出苗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一出苗期气候因子综合匹配效果较差。温度的明显升高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降低幅度较大,导致玉米出苗一拔节期对各气候因子的适宜性较差。玉米拔节一抽穗期降水和温度的适宜性较高,降水和温度的有效匹配有利于玉米的拔节及抽穗。抽穗一乳熟期温度、光照和降水组合效果趋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量的积累;乳熟一成熟期光照适宜性较强,温度和降水适宜性较差,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玉米 气候适宜性 黄淮地区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汪宝卿 张礼凤 +3 位作者 戴海英 王彩洁 李伟 徐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8-212,共5页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 夏大豆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被引量:19
9
作者 胡国玉 张丽亚 +3 位作者 黄志平 李杰坤 胡晨 张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 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与单株总荚数(r=0.714**)、单株有效荚数(r=0.712**)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结荚高度(r=0.593**)、主茎节数(r=0.450**)等也呈显著正相关;每荚粒数与生育期(r=-0.586**)、百粒重(r=-0.437**)呈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百粒重(r=-0.445**)呈显著负相关。在黄淮夏大豆生态类型内对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夏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夏大豆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评价
下载PDF
黄淮地区国家油菜区域试验点评价和品种生态区划分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振兰 郑磊 +2 位作者 李永红 李建厂 郭徐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9-55,共7页
【目的】解析和评价黄淮区油菜各试验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为油菜品种评价、试验点选择或生态区划分提供参考。【方法】用GGE双标图法对2010-2015年度油菜黄淮区试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基因与环境互作结果对试验点进行分类,并按照区分能... 【目的】解析和评价黄淮区油菜各试验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为油菜品种评价、试验点选择或生态区划分提供参考。【方法】用GGE双标图法对2010-2015年度油菜黄淮区试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基因与环境互作结果对试验点进行分类,并按照区分能力和代表性对各试验点进行评价。【结果】油菜黄淮区试11个试验点聚为3类,河南省的3个试验点(郑州、遂平和信阳)聚为一类,陕西省的4个试验点(杨凌、宝鸡、富平和大荔)、甘肃省的成县、山西省的运城和江苏省的淮安共7个试验点聚为一类,安徽省的宿州单独为一类。各试验点年季间没有固定的关系。从区分能力和代表性来分析,杨凌区试点是最理想的试验点,该试点的产量与平均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整个黄淮区不能划分为多个品种生态区。杨凌区试点的区试结果最能反映整个黄淮区试的平均结果,因此在安排多点试验时,杨凌试验点是最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黄淮地区区域试验 GGE双标图 品种与环境互作 品种生态区
下载PDF
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41
11
作者 李峰奇 韩德俊 +3 位作者 魏国荣 曾庆东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060-3069,共10页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 【目的】鉴定黄淮麦区近年小麦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了解抗条锈病基因在该区小麦品种中分布状况,为小麦安全生产与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国小麦条锈菌当前流行小种条中32(CYR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对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分别用Yr(91B/1R)、Yr5、Yr10、Yr15和Yr26基因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其在参试品种(系)中的分布状况。【结果】在126个供试材料中,对CY32和水源致病类型14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系)只有11个,占8.73%;携带Yr9基因的小麦-黑麦1B/1R易位系的频率仍高达41.6%;分子检测表明,14份抗CY32的小麦品种(系)中,6份可能含有Yr5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0基因,4份可能含有Yr15基因,3份可能含有Yr26基因;周麦17、0020-332和N19等3份材料未检测到上述Yr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对CYR32的抗性可能是受其它未知基因控制。【结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特别是主栽品种对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较低,对新小种具有良好抗性的Yr5、Yr10、Yr15和Yr26基因在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频率很低,亟待将这些抗条锈病基因转育至小麦品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1B/1R Yr5 Yr10 Yr15 Yr26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淼平 姚金保 +4 位作者 张平平 张鹏 杨学明 余桂红 马鸿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8-274,共7页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种质 标记辅助选择 黄淮麦区
下载PDF
黄淮地区主推小麦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艳峰 王利民 +5 位作者 张一凡 贺小伦 袁虹霞 邢小平 丁胜利 李洪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6,71,共6页
为了给根腐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以小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LK030093分离物为接种菌株,对黄淮麦区主推的8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室内盆栽苗期抗性和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 为了给根腐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以小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LK030093分离物为接种菌株,对黄淮麦区主推的8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室内盆栽苗期抗性和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在室内盆栽接种鉴定中,仅郑麦9962表现为抗病,平安8号和周麦24表现为中抗,淮川916、西农919等33个品种表现感病,平安3号、济麦23等53个品种表现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1.12%、2.25%、37.08%和59.55%;在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中,洛麦22、泛麦5号表现为抗病,郑麦9962、阜麦936等19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周麦27、济麦20等3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兰考906、石麦12等3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5%、21.35%、39.33%和37.08%。可见,黄淮麦区主推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整体抗性较差,需要尽快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小麦品种 麦根腐离蠕孢 根腐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遗传组成及其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美芳 雷振生 +7 位作者 张学斌 赵献林 杨会民 杨攀 何宁 李巍 徐福新 何盛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3,共6页
对黄淮冬麦区曾经及目前利用的小麦品种(系)的品质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其中5+10亚基对小麦大多数加工品质指标起正向作用,是... 对黄淮冬麦区曾经及目前利用的小麦品种(系)的品质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等位变异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耐揉性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其中5+10亚基对小麦大多数加工品质指标起正向作用,是对小麦加工品质贡献较大的优质亚基,但频率较低(31.6%);而1BL/1RS易位系对大多数小麦加工品质指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频率较高(52.9%)。进一步分析含有不同亚基组合各品种的面团加工特性可知,含有5+10亚基的品种,尤其是亚基组合为1,7+8、5+10非1BL/1RS易位系的品种,表现出较好的加工品质。由此认为,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结合蛋白质电泳结果或分子标记、沉降值和面粉蛋白质或面粉湿面筋含量的测定等品质鉴定手段,筛选含有优质亚基组合1,7+8、5+10和非1BL/1RS易位系的品种,以增强小麦品种的面筋强度,提升小麦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麦区 品种(系) 品质 遗传组成
下载PDF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研究初探 被引量:21
15
作者 欧行奇 王玉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0-566,共7页
倒春寒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受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霜冻天气、栽培条件和品种自身遗传等关系密切。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耐倒春寒品种(系)百农矮抗58、百农207... 倒春寒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黄淮南片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受倒春寒的危害程度与霜冻天气、栽培条件和品种自身遗传等关系密切。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耐倒春寒育种提供参考,本文结合耐倒春寒品种(系)百农矮抗58、百农207等的育种实践,提出判断小麦品种耐倒春寒的4条基本原则:(1)在相同地区相同年份,发生倒春寒时,不同栽培条件下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2)在相同地区不同年份,无论任何生育时期发生倒春寒均未造成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3)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发生倒春寒时,均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4)在低温敏感期(穗分化时期)鉴定时未发生冻害或冻害较轻的品种。本文还分析了与小麦品种耐倒春寒能力强弱密切关联的冬春性和抽穗期、光温反应特性、植株健壮度、越冬期抗寒性、穗部结实性和受害后恢复能力等6类性状,拟定了小麦耐倒春寒育种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片麦区 小麦 倒春寒 育种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Lr37-Yr17-Sr38基因簇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峰奇 韩德俊 +2 位作者 魏国荣 曾庆东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1-158,共8页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评价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抗病基因簇Lr37-Yr17-Sr38的存在状况,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及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利用N基因组特异标记和CAPS标记,结合品种系谱对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分析。【...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评价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抗病基因簇Lr37-Yr17-Sr38的存在状况,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及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利用N基因组特异标记和CAPS标记,结合品种系谱对黄淮麦区12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分析。【结果】12个小麦品种(系)(兰考906、郑2062、西农739、陕872、小偃216、陕538、陕515、大唐991、户麦928、0020-332、2871和378)中含有Lr37-Yr17-Sr38。【结论】Lr37-Yr17-Sr38在黄淮麦区小麦中有一定分布,初步推测兰考906可能是我国小麦品种中Lr37-Yr17-Sr38抗源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Lr37-Yr17-Sr38基因簇
下载PDF
大气沉降对烟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铅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6
17
作者 戴华鑫 张仕祥 +4 位作者 王爱国 朱凤鹏 刘阳 王广山 张艳玲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探究大气沉降对烟叶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于2015年6~9月以黄淮烟区某地的一般农区、公路两侧和工厂(水泥厂)周边等不同类型农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表层土壤和烟叶重金属含量及其相关性,并利用Pb同位素示踪探讨了烟叶P... 为探究大气沉降对烟叶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于2015年6~9月以黄淮烟区某地的一般农区、公路两侧和工厂(水泥厂)周边等不同类型农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表层土壤和烟叶重金属含量及其相关性,并利用Pb同位素示踪探讨了烟叶Pb的重要来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存在差异,工厂周边大气As、Pb沉降通量分别为7.19μg·m^2·d^(-1)和40.10μg·m^2·d^(-1),高于一般农区和公路两侧。公路两侧中部叶Pb含量为1.27 mg·kg^(-1),高于一般农区和工厂周边,而工厂周边上部叶Cr、As、Pb含量分别为0.66 mg·kg^(-1)、0.29 mg·kg^(-1)和2.37 mg·kg^(-1),高于一般农区和公路两侧。下部叶Cr、Pb含量与其大气沉降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上部叶Cr含量与表层土壤Cr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As含量与其沉降通量和表层土壤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一般农区的下部叶和上部叶、公路两侧的上部叶和工厂周边的中部叶^(207)Pb/^(206)Pb比值与大气降尘中^(207)Pb/^(206)Pb比值相对接近,与土壤207Pb/206Pb比值则差异相对较大,也显示受大气沉降影响的特征。大气沉降是黄淮烟区烟叶重金属尤其是铅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黄淮烟区 重金属 相关分析 PB同位素
下载PDF
黄淮南片2008~2012年国审小麦品种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付亮 李洋 +2 位作者 蒋志凯 周德慧 程兰兰 《山东农业科学》 2013年第8期29-32,共4页
分析了2008—2012年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3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这些小麦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高,而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因此,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选... 分析了2008—2012年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3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这些小麦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高,而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因此,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选育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上,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强筋小麦,不断提高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品质 黄淮南片
下载PDF
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品种沉降值的测定及优质区划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欣 李学军 +3 位作者 张莉 蒲剑锋 吴晓文 吕小宁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47,共4页
通过对黄淮南片小麦区试38个参试品种在10个不同试点的沉降值测定分析表明:达强筋标准的品 种有陕农981、藁麦8901、郑麦3666、西农979、新9408、豫麦34、PH6911、郑麦005;接近弱筋的品种有郑麦004、 轮选987、旱抗1号;其余品种为中筋... 通过对黄淮南片小麦区试38个参试品种在10个不同试点的沉降值测定分析表明:达强筋标准的品 种有陕农981、藁麦8901、郑麦3666、西农979、新9408、豫麦34、PH6911、郑麦005;接近弱筋的品种有郑麦004、 轮选987、旱抗1号;其余品种为中筋类型。在优质小麦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品种,但不同生态条件对品种 品质的表现影响也很大,品质表现最好的试点是陕西富平,其次是河南新乡、安徽涡阳、江苏徐州、陕西杨凌。 品质表现最差的是河南周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南片 小麦区试 沉降值 优质区划
下载PDF
印度洋海面温度对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顾伟宗 陈丽娟 伯忠凯 《海洋气象学报》 2020年第4期89-96,共8页
利用1961—2016年我国400个气象台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面温度资料,分析了黄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面温度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后),前期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 利用1961—2016年我国400个气象台站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海面温度资料,分析了黄淮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面温度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后),前期冬季太平洋海面温度发生厄尔尼诺时,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偏少(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前期冬季印度洋海面温度全区一致型模态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关系较弱,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前期印度洋海面温度一致偏高时,夏季500 hPa高度场上,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这种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明显强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海平面气压场上,高相关区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呈现明显的南方涛动模态,印度洋海面温度通过影响决定黄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关键区域,使得其与黄淮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随着年代际变化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地区 夏季降水 海面温度 年代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