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sibl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s on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1
作者 Miao Qilong Nanjing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8年第1期42-51,共10页
A coastal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coastal zone and an estimation was made for the future change of the coast The emphasi... A coastal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coastal zone and an estimation was made for the future change of the coast The emphasis was put on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at will have influence on the sea wall, coastal navigation and freshwater resources in the Delta It was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global warming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may exert more impact on the zone In addition, some measures describing how to adapt to the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e its impact were put forw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greenhouse effect sea surface ris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oastal zone
下载PDF
Land-Use Changes and Human Driving in and Nea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1995–2015 被引量:1
2
作者 LI Meina YIN Ping +3 位作者 DUAN Xiaoyong LIU Jinqing QIU Jiandong PHUNG Van Phach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61-1368,共8页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land-use change in and near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during five periods(1995,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using remotely sensed Landsat imagery. Us... W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land-use change in and near the coastal zon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YRD) during five periods(1995, 2000 2005, 2010, and 2015) using remotely sensed Landsat imagery. Using automatic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visual interpretation, we obtained land-use information for five study areas(Nantong, Shanghai, Jiaxing, Ningbo, and Zhoushan). Significant land-use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is area between 1995 and 2015, characterized in particular by large reductions in cultivated land and rapid increases in urbanized land. In addition, land reclamation was very active in this period a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land development: since 1995, 1622 km^2 of land was reclaimed from near-coastal regions in the study area. This increase in urbanization was jointly driven by population, economic, transportation, and policy factors. Urban areas expanded from the center outward in concentric rings, with infrastructure guiding the radial expansion of development along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thus forming a network of connection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land regulation policies, the expansion rate of development in the YRD gradually diminished after 2010.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rea'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has reached a saturation stage in which urbanization has transitioned from broad and incremental expansion to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oastal zone yangtze river DELTA land-use chang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RECLAMATION driving mechanisms
下载PDF
长江下游靖江段沿岸优势鱼类体内微塑料污染研究
3
作者 唐振 唐文乔 +1 位作者 张亚 郭弘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5,共9页
为了解长江禁渔前长江下游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对采自长江靖江沿岸2012、2014、2016和2018年的刀鲚(Coilia nas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消化道和鳃部的微塑... 为了解长江禁渔前长江下游鱼体内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对采自长江靖江沿岸2012、2014、2016和2018年的刀鲚(Coilia nas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消化道和鳃部的微塑料检出率、丰度和物理特征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在4种480尾鱼消化道和鳃部内共检出1742个微塑料,平均检出率96.25%、丰度为(3.63±2.12)个/尾,其中光泽黄颡鱼和似鳊体内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4.24±2.39)个/尾、(4.04±2.09)个/尾,显著高于刀鲚[(3.23±1.95)个/尾]和贝氏■[(3.02±1.75)个/尾]。4种鱼消化道的微塑料平均丰度[(1.95±1.59)个/尾]显著大于鳃[(1.68±1.38)个/尾],但刀鲚和贝氏■在这两个部位之间的微塑料丰度接近。在检出的4种形状的微塑料中,以碎片状(59.82%)和纤维状(32.55%)占比最高。8种颜色中,以黑色(49.02%)和透明(15.04%)比例较高。粒径方面,以<0.1 mm(27.80%)和0.1~0.5 mm(46.84%)的占比最大。比较发现,鳃部的粒径较大、纤维状比例较高,而消化道的黑色占比更高。4种鱼体内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从2012年的(3.93±2.06)个/尾降低到2018年的(3.32±1.99)个/尾,呈现显著性下降趋势。与长江几个大型湖泊相比,长江靖江段优势鱼类微塑料丰度相对较低,物理特征也有差异,农用薄膜、包装袋、塑料瓶、渔具和衣物等可能是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靖江段 沿岸鱼类 微塑料污染 消化道
下载PDF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 被引量:36
4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2 位作者 董树文 严加永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4-4359,共16页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及演化,获得如下认识:(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上地壳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大型逆冲、叠瓦、褶皱和推覆构造为特征;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俯冲或叠置到相邻块体之下,在宁芜火山岩盆地和沿江凹陷下形成了"鳄鱼嘴"构造.(2)白垩纪以来,长江深断裂带(CJF)由一系列拆离断层组成,大致沿长江河床分布.该断裂带在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为一组逆冲断裂,伸展垮塌阶段反转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同时控制了沿江凹陷的形成和演化.(3)陆内俯冲或叠置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鳄鱼嘴"构造或是沟通深部岩浆向上迁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沿江成矿岩浆岩的分布.正是这种特殊的深部过程和构造特征,导致了燕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深断裂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深地震反射 偏移剖面 陆内俯冲带
下载PDF
1995—2016年长江沿岸芜湖区段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贾艳艳 唐晓岚 +2 位作者 刘振威 杨阳 董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5-121,共7页
以沿江城市芜湖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沿长江两岸以5 km为间距分别建立缓冲带,采用景观指数和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芜湖区段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6年在城镇... 以沿江城市芜湖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沿长江两岸以5 km为间距分别建立缓冲带,采用景观指数和梯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了芜湖区段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5—2016年在城镇化影响下,芜湖区段景观格局总体变化明显,耕地和林地面积急剧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度增强。(2)类型水平方面,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湿地的时空梯度特征不同。(3)景观水平方面,在空间上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农多样性、香农均匀度指数均随距长江距离的增加呈整体减小趋势,且南岸各指数值均显著高于北岸(即南岸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高于北岸);在时间上因城镇化快速发展,后10年的各景观指数波动幅度远大于前1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带 景观指数 梯度分析 长江沿岸 芜湖区段
下载PDF
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现状 被引量:7
6
作者 高雷 胡兴坤 +4 位作者 杨浩 陈大庆 段辛斌 王珂 刘绍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8-1506,共9页
2015年和2016年每年的5—7月,在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开展了调查,以了解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产卵场分布现状。调查期间共采集四大家鱼卵67粒,苗23 948尾,种类以鲢和草鱼为主,分别占四大家鱼卵苗总捕捞数量的77.0%和1... 2015年和2016年每年的5—7月,在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开展了调查,以了解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产卵场分布现状。调查期间共采集四大家鱼卵67粒,苗23 948尾,种类以鲢和草鱼为主,分别占四大家鱼卵苗总捕捞数量的77.0%和18.1%。2015年和2016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0.20×10^8粒、4.69×10^8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19.40×10^8尾、13.65×10^8尾。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团风李家洲、鄂州城区、鄂州戴家洲和黄石道士袱4个江段。与历史资料相比,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建议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在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洲滩等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家鱼 产卵场 早期资源 黄石江段 长江中游
下载PDF
长江江津段消落区维管植物空间分布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明智 牛汉刚 +2 位作者 林锋 李丑 周文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105,共7页
三峡水库建成后,在三峡水库现行的水位调度模式下,位于库尾上游的长江江津段的水文特征在夏半年汛期有所变化,使得消落区受汛期水淹的时间和深度有所加大,从而引起自然消落区的植物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发生改变.2012年汛期5月及汛后11月... 三峡水库建成后,在三峡水库现行的水位调度模式下,位于库尾上游的长江江津段的水文特征在夏半年汛期有所变化,使得消落区受汛期水淹的时间和深度有所加大,从而引起自然消落区的植物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发生改变.2012年汛期5月及汛后11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长江江津段中游的石栏子(上游)、上渡口(中游)、芦蒿坝(下游)3个样地的194~197m,197~200m消落区及200m以上非消落区维管植物进行调查发现:消落区有维管植物61种,其中194~197m高程带37种,197~200m高程带57种,多为草本植物;200m以上非消落区高程乔木、灌木、草本植物56种;消落区的植物的稳定性受水淹、航运、淘沙金、挖河沙等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植物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长江江津段
下载PDF
南京地区5个入江河道口河岸植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欢利 刘兴剑 +2 位作者 严灵君 王仲伟 汤诗杰 《江苏水利》 2019年第5期19-24,共6页
在对南京地区5个入江河道口岸带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就5个地点植物种类的差异和植物资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显示:5个典型河道口植物种类较少;以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种类不足; 5个调查地物种的异质性较为明显;植物区系中以世界广布为... 在对南京地区5个入江河道口岸带植物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就5个地点植物种类的差异和植物资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显示:5个典型河道口植物种类较少;以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种类不足; 5个调查地物种的异质性较为明显;植物区系中以世界广布为主,且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性。本研究阐明南京地区岸带植物现状,对生态护坡建设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江河道口 生态护坡 岸带 区系分析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沿海低地及其人口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潘顺 杜士强 +4 位作者 徐慧 吴燕娟 王黎明 宗玮 温家洪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1-165,共5页
利用我国1∶25万DEM、人口密度格网数据库GPWv3和Land Scan,分析长三角沿海低地的空间分布及其人口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沿海低地分布在距离海岸180 km以内,面积为67 339 km2,占长三角总面积的32.2%;超过1/3的沿海低地... 利用我国1∶25万DEM、人口密度格网数据库GPWv3和Land Scan,分析长三角沿海低地的空间分布及其人口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沿海低地分布在距离海岸180 km以内,面积为67 339 km2,占长三角总面积的32.2%;超过1/3的沿海低地海拔低于4 m,其中60%分布在距海岸60 km范围内。2010年,长三角沿海低地人口占长三角总人口的45.52%,其中,2/5以上低地人口分布在海拔4 m以下区域,2/3的低地人口分布在距海岸60 km范围内。1990—2010年,长三角沿海低地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人口由内陆向沿海、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低地 人口 时空变化 长三角
下载PDF
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岸线1 km近二十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易斯倚 李前正 +3 位作者 武俊梅 徐栋 吴振斌 周巧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8-1315,共8页
长江拥有中国最长、开发条件最好的内陆岸线,岸线资源的存量大且开发潜力高。了解岸线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保障岸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为数据源,分析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岸线... 长江拥有中国最长、开发条件最好的内陆岸线,岸线资源的存量大且开发潜力高。了解岸线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保障岸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为数据源,分析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岸线1 km区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景观格局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9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田和建筑用地为主,变化的明显特点是农田面积在2019年较2000年下降了9.39%,建筑用地和草地/林地面积扩张,其中农田-建筑用地的转化较为剧烈。研究区域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总面积占比均在70%以上,人工湿地占总湿地面积比均在92%以上。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各用地类型斑块数量增长明显,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景观破碎化现象;其中草地/林面积虽增加了35.63 km^(2),但斑块数量从0.114万个增加到0.618万个,景观形状指数由34.92增加到95.19,景观聚集度指数下降了10.82%,其斑块趋向破碎化、形状不规则化,这会阻碍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改变物种生存的生物地理环境,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结构趋向紧凑对某些干扰的蔓延如虫灾、火灾等的抑制作用减弱。在景观类型层级,斑块数量由1.24万个增加到2.34万个,香农多样性指数增加了0.14,蔓延度指数下降了8.48%,整个研究区域景观的破碎化现象加剧,区域原本优势的斑块类型破裂,优势度差距逐渐缩小,且空间的连通性降低,空间优势减弱。文章定量揭示了长江宜昌至武汉岸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域景观格局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宜昌至武汉段 岸线1 km 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下载PDF
几种水质评价方法在长江干流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宁阳明 尹发能 李香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6-133,共8页
选取2014-2018年长江黄石段三峡断面和风波港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2个断面近5年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单因子评价法能判断水质安... 选取2014-2018年长江黄石段三峡断面和风波港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2个断面近5年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单因子评价法能判断水质安全状况,综合污染指数法能确定水质污染程度,水质标识指数法能定性和定量评价水质综合信息,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可以突出最大污染因子对水体的影响.其中,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最佳.该研究可为长江黄石段的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黄石段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水污染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12
作者 宁阳明 尹发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了解长江黄石段水质状况,为该流域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水污染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2014至2018年长江黄石段三峡断面和风波港断面的水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水污染指数法显示两个河流断面近五年水质类别均在Ⅴ类及... 为了解长江黄石段水质状况,为该流域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水污染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2014至2018年长江黄石段三峡断面和风波港断面的水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水污染指数法显示两个河流断面近五年水质类别均在Ⅴ类及以上,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其中2014年均为劣Ⅴ类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出2017年、2018年三峡断面和2017年风波港断面属于Ⅰ类水质,其余时期两个断面均为Ⅴ类水质.两种评价方法均表明总氮是影响河流断面的主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指数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长江黄石段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基于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灰色聚类法的水质评价 被引量:40
13
作者 宁阳明 尹发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5,共7页
选取2014年-2018年长江黄石段三峡断面和风波港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运用传统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灰色聚类法对两个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传统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均为... 选取2014年-2018年长江黄石段三峡断面和风波港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运用传统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灰色聚类法对两个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传统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均为Ⅲ类,但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考虑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较为全面地反映河流水质状况.灰色聚类法建立白化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河流水质类别,其评价结果优于传统、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灰色聚类法 长江黄石段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武汉市长江沿岸带地表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
14
作者 朱晛亭 罗红 +2 位作者 陶良 祝安安 徐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80-186,共7页
为研究武汉市域全段长江沿岸带地表水化学成因与水质情况,以武汉市长江沿岸1 km范围为研究区,于2019年8-11月进行水样采集,应用数理统计、Gibbs图、离子比例法进行分析评价。武汉市长江沿岸带地表水水化学类型较复杂,但水化学组分具有... 为研究武汉市域全段长江沿岸带地表水化学成因与水质情况,以武汉市长江沿岸1 km范围为研究区,于2019年8-11月进行水样采集,应用数理统计、Gibbs图、离子比例法进行分析评价。武汉市长江沿岸带地表水水化学类型较复杂,但水化学组分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分为汉江为界的长江沿岸上、下游,以及点状分布的工农业区段,分别主要表现为碳酸钙型、无主导型以及钠钾型水。地表水的原始水化学离子来自以碳酸盐矿物为主,硫酸盐、硅酸盐多种矿物为辅的共同溶解作用,从上游到下游,硅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长江沿岸上游受阳离子交换作用,Na^(+)浓度较高;长江沿岸下游受外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工农业段同时还受蒸发-结晶作用影响。长江沿岸地表水整体受工矿活动影响较强,农业、生活污水的影响程度则表现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离子比例 武汉市 长江沿岸带
下载PDF
长江沿岸带黄石段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柳琴 卢鹏 +4 位作者 沈军 刘徽 闫芳 王宇 宋玉龙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2期218-224,共7页
查明长江沿岸带黄石段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情况,是制订该区土壤污染防治对策的基础。以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Zn、Ni、Cd、Cu、Cr、Pb、As、Hg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一类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 查明长江沿岸带黄石段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情况,是制订该区土壤污染防治对策的基础。以研究区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测定Zn、Ni、Cd、Cu、Cr、Pb、As、Hg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一类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测试结果显示,长江沿岸带黄石段土壤中上述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别为69.52~1996.95、16.16~113.05、0.009~36.81、21.49~534.72、44.24~278.43、26.50~795.18、7.18~119.12μg/g和57.30~606.50 ng/g。评价结果显示长江沿岸带黄石段大部分地区(占比82.28%)的土壤环境质量为优良,黄石码头—西塞山码头一带(占比17.72%)的土壤环境质量为一般。建议在黄石码头—西塞山码头一带开展以预防措施为主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沿岸带黄石段 土壤 重金属元素 环境质量评价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下载PDF
长江河口地区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荣彪 施刚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128-133,138,共7页
海岸带经济圈的崛起与发展,使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同成为新课题。长江河口地区相对敏感与脆弱的地质环境系统,使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易诱发、衍生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充分认识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有助于趋利避害、防... 海岸带经济圈的崛起与发展,使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同成为新课题。长江河口地区相对敏感与脆弱的地质环境系统,使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易诱发、衍生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充分认识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有助于趋利避害、防患未然。结合长江河口上海沿岸经济带的发展建设规划,通过区域内地质条件与土地、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的供需分析,阐述潜在环境地质问题的受控制约因素及变化发展趋势,籍此探讨海岸带地区规划建设与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宏观准则与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地区 岸带经济圈 地质环境 灾害防治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长江沿岸带某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浅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万亮 胡元平 +5 位作者 丁余辉 朱晛亭 李定远 刘力 翁茂芝 罗华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4期427-433,共7页
为了解长江沿岸带某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259件表层样和39件深层样,分析8种重金属元素(As、Hg、Cr、Ni、Cd、Cu、Pb、Zn)的含量,探讨重金属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浅析重金属来源。研究表明,表层土壤中As、Hg、Cr、Ni... 为了解长江沿岸带某工业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259件表层样和39件深层样,分析8种重金属元素(As、Hg、Cr、Ni、Cd、Cu、Pb、Zn)的含量,探讨重金属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浅析重金属来源。研究表明,表层土壤中As、Hg、Cr、Ni、Cd、Cu、Pb、Zn含量分别为3.36~61.2、0.01~1.14、11.6~460、4.35~57.6、0.03~1.58、6.29~156、11.6~183、19.6~775μg/g,背景值分别为10.61、0.06、72.97、29.77、0.25、30.08、27.26、82.39μg/g。研究区土壤局部存在显著重金属污染,超标重金属主要为Hg、Cd、Pb、Zn、Cu。土壤中重金属在水平方向上有向长江迁移、汇聚的趋势,在垂向上有向下迁移、累积的趋势,并在地表以下0.5~1.0 m深度范围内富集。研究区污染源主要为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其迁移规律与区内地层岩性和地下水环境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沿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空间分布特征 污染源 长江沿岸带
下载PDF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在入河排污口设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丽 范杨臻 +1 位作者 闫伟伟 解凌飞 《广西水利水电》 2022年第4期12-16,20,共6页
采用MIKE21对长江黄石段沿江排污口在正常排污工况和非正常排污工况下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了不同排污工况下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正常排污工况下,排污对区域水质无明显影响;在非正常排污工况下,排污对下... 采用MIKE21对长江黄石段沿江排污口在正常排污工况和非正常排污工况下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了不同排污工况下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正常排污工况下,排污对区域水质无明显影响;在非正常排污工况下,排污对下游河道水质有一定影响,但未显著改变下游水功能区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口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数值模拟 长江黄石段
下载PDF
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刁天仁 《安徽地质》 2019年第3期215-218,共4页
开展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查明了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河道演变、岸带崩塌(窝崩、条崩、洗崩)、岸带淤积、河段感潮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防治对策和建议,为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合理开发利用... 开展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查明了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河道演变、岸带崩塌(窝崩、条崩、洗崩)、岸带淤积、河段感潮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防治对策和建议,为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干流马鞍山段岸带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河道演变 岸带崩塌 岸带淤积 河段感潮 防治对策建议
下载PDF
Landsat影像的崇明岛滩涂冲淤演变特征分析
20
作者 杨立君 李梦博 +3 位作者 吴彤馨 鲍幼锋 李俊辉 蒋毅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172,182,共12页
针对滩涂冲淤演变研究历史海图数据稀缺及遥感水边线高程赋值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的滩涂冲淤演变时空特征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平均大潮高、低潮位水边线具有稳定高程的自然属性,通过对特殊等高线几何特征与形态... 针对滩涂冲淤演变研究历史海图数据稀缺及遥感水边线高程赋值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的滩涂冲淤演变时空特征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了平均大潮高、低潮位水边线具有稳定高程的自然属性,通过对特殊等高线几何特征与形态特征分析,研究了崇明岛滩涂冲淤演变的长期时空特征。结果表明:MIORSIW方法提取的平均大潮高、低潮位水边线高程精度优于0.15 m,分别以47.60 m/a和50.47 m/a的速度向外扩张;崇明岛滩涂局部表现出不同的冲淤特征,但整体处于淤积状态,以8.592 km^(2)/a的速度增加;10~20 a后长江北支将断流,崇明岛东部滩涂发展速度放缓,形态上将和北岸大陆海岸线平齐,并最终与其合并。该文提出的方法操作简便快捷,解决了历史数据缺失问题,能够重现滩涂发展的历史形态、准确地给出滩涂冲淤长期时空演变规律,为滩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遥感 时空演变 冲淤特征 水边线 滩涂 长江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